2024-04-13

习惯于一切都是假象



人们对眼见为实​有偏执,所以视频很容易​骗人,比如说我老妈经常转发来的养生视频​就是如此。我做过一些分析和研究,发现这些视频之所以能说服我老妈和她的同龄人,​完全在于视频的形式。

只要是出现一个中老年人,专家穿西装,医生穿白大褂,正襟危坐于屏幕中央,然后画面按照新闻联播的惯常画面构图和组成,或者按照养生健康专题节目的惯用画面构图和组成,配上字正腔圆的播音腔,最后加上画面左下角的头衔,​就算是视频里说地球其实是方的,她们也能相信。没有别的原因,这种视频的形式自然带有一种摄人心魄的力量,她们在很多年里习惯了​这种形式背后所代表的权威---电视台=​正确=真实=权威。
这一招对于我就没有任何用处,我几十年不看电视,不看电视新闻,这个形式对于我就没有任何作用,因为我没有日复一日地训练和强化自己关于电视台=权威的​想法。当然,我不可避免地也要接受别的影响,比如说我现在看到一张蓝底白字的​图片,就自动会认为那是一份官方通告,需要每次都提醒自己​才能避免先入为主。
视频想要骗人,单纯靠形式取胜是不大可能的,​于是现在很流行以内容取胜。视频策划先写一个故事脚本,然后出镜人伪装成​自己生活中的真实经历,在镜头下表演一个故事。如果这个故事足够曲折离奇,剧情足够有趣有料,那么人们就相信,而且当作是真实事件​到处传播。等过了几天之后,又会发生反转​,被证实是自编自导自演。于是,​公众就会非常愤怒,非要揪出几个责任人来爆锤一顿才能解恨。
对此,我的态度​有一点不同。我不会那么生气,也不会有多少失望,因为​我很早就已经做出一个决定:在网上看到的任何视频,不妨先假设它都是​一段表演,都是虚构的故事​,都是真人表演。尤其是随着AI技术的进展,越发强化了我的这个认知,并且我把它推演到了一个​极端的程度:未来所有的网络视频,有责任有义务自证真实,否则就默认是​剧本表演。
以前我还会边看视频边想,它这个摄影机是在什么位置,究竟是谁在拍摄,在这种场景下是否还会有人镇定自若地在一边拍摄​。这是从鬼片里得来的经验,无论你有多害怕,一旦动念去想一下谁在拍摄猛鬼追杀众人,这个人为什么不逃命而是在坚持拍摄,而且手还那么稳定,​内心瞬间就会变得很安然。但现在不需要那么麻烦了,因为我就当我所看到的都是假的,唯一需要做的是偶尔问自己一句:这不会是真的吧?
模仿真实​其实很难拿捏。问一下周围的编剧朋友就知道,无论他们用了怎样的巧思,无论他们如何合理化剧情,​都无法和真实事件相比。因为真实发生过的事情,总是有一种​剧本难以企及的粗糙。真实并没有那么多理性,也并没有那么多逻辑,所以不总是连续的顺滑的顺理成章的,而是有很多突兀的转折,有很多​逻辑跳脱之处,经常可以随意出现前后矛盾因果对换。不相信的话,可以搜一下网络上每年总结的“年度沙雕新闻”,你就能知道人类和生活是何等的不靠谱,以至于人们经常感慨​生活比电影电视更魔幻。
这里也顺带分享一下我个人最喜欢的一条沙雕新闻,它发生在2017年11月27日下午4点的连云港​:当时交警发现一位小伙子因为嫌下班时路口堵车太严重,自己动手给左转弯车道刷上了直行箭头。
(via: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86769)

在这位28岁的连云港蔡姓小伙子手提颜料桶,在下午4点人来人往的连云港高新区科苑路上与苍梧路交叉路口,专心致志地添加一道直行标志之前,没有任何策划,任何编剧​能想到这样的剧情。它不在正常人的逻辑之内,也不在正常的生活逻辑之内,但是​它就那样发生了。所以它让我感觉到好笑,让我在多年之后都依然难以忘怀。事实上,我经常用情节离奇的视频和它做个对比,这些视频没有一个能拥有​相同的魔幻气质。
在反复看了很多次之后,我甚至理解了小蔡为什么要在光天化日之下来刷​路标---第一他没有想过这件事和交警会有什么关联,第二可能他认为白天划线要安全一些,​车速慢,能看得见他蹲在地上。
这条新闻对我的影响很大,从它出发,我进一步推导得出一个​结论:这个我们所认定是真实的世界,​很可能也是一个假象​。在小蔡没有画线之前,这些交通线​似乎有某种摄人的力量,​约束着司机的行为。在小蔡画线之后,不单证明这件事可以,而且让交通线变回了白线。说明​交通线的一切意义,都来自人们的赋予。那么,当有人不相信这个意义的时候,或者认为自己可以改变​其意义的时候,一切就变了。​世界变回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地上修了一条路,路上画了几根线,仅此而已。蹲在地上画线的时候,小蔡就从寻常的生活中超脱出来,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
因此,很难说我们的亲眼所见就是事实,​我们看到的是现象。​在网络视频中看到的是剧情,在现实世界中看到的也很可能是剧情。你所笃定相信的,你因此所感受到的情绪体验,可能并不是那么可靠。一切顺风顺水的时候,你看到的可能是假象。所有障碍困难现前的时候,​你看到的还可能是个假象。
就当自己所见的都是一段网络视频,就让小蔡在你所见的景象里默默画上一根横贯天地的白线,习惯那么去做,是内心平静的不二法门。


------


2024-04-12

尘世如潮人如水



昨天写文章回忆十年前的一家深圳街边潮汕牛肉火锅店,翻一翻才知道我居然为此写过那么多篇文章。文章发表之后一整天都很热闹,十年前我发文章介绍完火锅店,第二天就有读者跑去。十年后我发完文章怀念,其中一位读者在留言区里再次现身:

我就是看了菜头文章就去尝鲜的ZZ祥先生,十年前刚从北京到深圳生活不久,那时对一切充满期待,何况是从博客追到公众号的和菜头推荐的美食。十年后,在广深两地跑,娃也快十岁了,生活人来人往,但也会偶尔驱车一两小时去吃新上的河鲜,会一直关注菜头,看看最近画了什么好看的画。菜头啥时候来广州深圳,我带你去吃好吃的
十年前,他的微信名叫做ZZ祥,丝毫不在意他人的目光。现在有了孩子,微信名也变成了板板正正的张忠祥。ZZ祥是成全自己,张忠祥是方便别人,十年间的变化就像是流水一样。
还有读者来告诉我,火锅店的湖南伙计光头,我记得他好像是娶了店里收银员,开的那家店还在,也在原址附近,从景田北三街搬到了景田银座。我跑去大众点评看了,食客的照片里永远只会拍摄牛肉和汤锅,我没见到他那标志性的光头。生意不像当年那般火爆,还是不一样,一家在街边搭棚的路边摊多少会有些不同,穿拖鞋戴方戒喝人头马抽三五香烟自己带茶叶的食客说消失就会消失,从来没有什么道理可讲。
老板豪哥也有消息。读者火爆腰花发来消息说:阿豪在家含饴弄孙,光头在景田银座继续做着他的牛肉火锅店的生意。此文已转发给了阿豪。”并且还补充说:“豪哥的盆景做的也特别好。”
后半句话里的称呼是对的,我们从来都不会直接叫他阿豪,阿豪那是他的同辈人才能用的称呼,我们称他豪哥,发音是“吼锅”。我曾经有过很多家心仪的餐馆,也认识许多餐馆老板。餐饮业是勤行,想做好需要非常辛苦,老板早上5点起来买菜进货很常见,晚上十一二点收完银才能走。所以,每当一位熟悉的老板说“不做了”的时候,固然会因此而惋惜,但更多的是为他感到高兴,恭喜他从此上岸,可以过上自己的生活。不过,之前我不知道他们“不做了”之后会去做什么,一直是个迷。
现在我知道了,豪哥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孙子,他在家里带孙子,侍弄他的盆景。当年谁能想到豪哥会有这样的退休生活,带孙子也就罢了,潮汕人的事我能理解,哲学是一直到有儿子为止。但是弄盆景是怎么回事?当初在塑料方凳下坐下,挥手大喊一声“豪哥”,豪哥就应声而到,带着风声坐在我身边,每次必然从口袋里掏出一盒利群或者芙蓉王,拍在桌子上,叮呤当啷一通乱响,说是请你抽烟。
这是豪哥的常态。人人都说深圳是个没有什么人情味的城市,但豪哥把他的餐厅办成了街坊流水席。每次去店里,都会看到他忙着招呼每一桌客人。人到了,必然掏出香烟一人发一根,散过一圈才问点菜的事。每一桌开动之后,他必然提着酒去再打一圈,有时候不止一圈。喝老金威雪花这样的啤酒也倒还好,问题是许多广东客人习惯于穿拖鞋短裤打边炉,夏天四十度都要坚持喝人头马。豪哥总是主随客便,洋酒照样一圈圈打下来。
多少个深夜,当食客们三三两两散去,伙计开始收起圆桌和煤气罐时,我这一桌经常还在坚持,这时候豪哥就会拖着疲惫的步伐,颓然走到我身边坐下,面对啤酒都摇头,吐着酒气拒绝说:今天实在饮太多。我想,人们喜欢来他的街边摊吃牛肉火锅,可能主要就是为了这种感觉,这种阿豪天天摆百日酒,天天办婚宴的气势。深圳是座很大的城,但是在阿豪这里,在他搭的大棚下,深圳只是一条熟人组成的小村。或者可以这样说,让每个人想起了自己的那条村,自己的那座小镇。周围密密麻麻的居民楼和大厦,只是树和山而已,一点不妨碍大家肘靠肘膝碰膝挤挤挨挨坐着,高举磨损到不透明的玻璃酒杯,兴高采烈地高喊:饮胜!
我怀疑当初办流水席的豪哥,和今天在家里带孙子弄盆景的豪哥并非同一个人。当初的豪哥的确是豪哥,现在的豪哥更似豪叔。不过,我还是为他感到高兴,就像是听到ZZ祥先生的近况那么​高兴。我曾经在狂风暴雨的台风天里去过豪哥那里,风大到要把棚子掀飞,我和他依然在风雨中对坐,雨水横着飞进来,我们不为所动,半身湿透依然继续吃雨水牛肉​火锅。我很高兴现在他现在可以在远避风雨​的房间里和自家人在一起,也很高兴他从曾经的江湖里退出,回归​不需要敬烟敬酒的居家生活。
中国人很少会这么说,但是我的确认为豪哥是在服务社会,哪怕是开一家街边档,​他也服务了社会。让人们在深圳这种超级城市里找到一处地方,让他们感觉短暂地找到了归处。让人们在辛劳的一天工作之后找到一个理由,让他们有冲动走出家门,和朋友​坐在街边欢聚。永远不应该小看街边档,人坐在街边吃饭的时候,是​城市服务于人,感觉人是城市的主人。于是有人气,有烟火气,有人间​红尘气。没有了街边档,​人就是城市的干电池,不能循环充电,榨干即弃​。
十年之后,我知道了ZZ祥先生的近况,也知道了豪哥的​退休生活。流水一般的日子,潮水一般的人,听闻他们的消息,就像是收到了来自遥远过去的问候,让我唏嘘伤感,​又有许多莫名欣慰。我们曾经在深圳景田短暂交汇,又各自​头也不回地奔流而去。人怀想过去总归是有些不堪,幸好,我们都可以成功隐藏在​一家潮汕牛肉火锅店之后,谈美食怎么可能让人有什么​难为情的呢?
那匆匆流水中的​磐石,那匆匆流水边的码头,我都曾停留。此刻,且满上这一杯,且天南地北,且人如流水:​饮胜!饮胜!饮胜!


------



2024-04-11

一家街边牛肉火锅店



十年前的今天,也就是2014年4月11日,我在《槽边往事》第一次介绍潮汕牛肉火锅和一家街边店​:《领鲜牛肉》。那时候我还在深圳创业,领鲜牛肉在景田三街,我住在​南山华侨城。从第一次别人带我去过之后,我在北环大道​上不知道往返过多少次。

那时候的读者也和今天的读者不大一样。4月11日我才写完,第二天就有两位读者紧随而至,通过我居中联系,两个彼此本来全然陌生的深圳客,在一家街边店里相遇,聊天​。事见《此时此刻,有一家餐馆》---微信公众号曾经是这样一种用法,很难想象今天它变成了某种媒体,​某种营销工具,不再具有那种街坊气质,​也少了许多人间烟火味。
我在领鲜牛肉有过许多美好时光,它成为了我在深圳的接待站。朋友从北京、上海、杭州、广州过来找我,我一定会带着他们去一次领鲜牛肉。很多人不止一次,比如说南派三叔,他酷爱手打牛丸,所以最夸张的一次我们下午三点就赶到领鲜牛肉,看着伙计打牛丸,然后饥肠辘辘等到5点钟,迫不及待地点上当天第一锅牛肉丸​。
还有位广州的朋友,有次来深圳一口气讲了8小时的课,结束之后大家又从南山奔赴景田,在冰凉的夜风里​大家一起吃牛肉锅,一直吃到凌晨。他本来对美食没有多少兴趣,但是每次来深圳,领鲜牛肉和桥头烧烤​都是他的最爱。也不一定是因为牛肉,也许是​围坐在锅边的那些人,​因为一起刷过的那些夜。
即便后来我离开了深圳回到北京,潮州老板阿豪和湖南领班光头拆伙,他们搬去新的地方​之后,还是会第一时间打电话给我。在其后的好几年里,读者找不见领鲜牛肉就来公众号问我,​我就一次次不厌其烦地告诉他们新地址,他们欢欢喜喜跑去,就像是中了头彩​。当然,去了还是会去点“和胖子套餐”​,具体说起来,就是“和和胖子一样”。
​姓一个连词真的不好,​会连累讲中文。
再后来,到了2016年4月的时候,​潮汕牛肉火锅突然北上,在北京遍地开花。当时我写了一篇《一切都要从用牛丸打乒乓球说起》,向北京的读者介绍​潮汕牛肉火锅。当时我一点都没有想到,9月份的时候,我就在北京发现了一家很好的餐厅​:《帝都潮汕牛肉火锅》。也是在街边,不过是在北京霄云路食街。也是吃到老板加微信,也是带着朋友去当食堂吃。​我带着宁财神去过一次,从此他念念不忘。有一次我春节前去吃饭,听见包厢里的声音听起来很耳熟,偏头过去窥视,发现是他带了全公司去​开年会。
每次我去店里,发现调料区的麻酱总是见底,沙茶酱​纹丝不动的时候,就感觉不大妙。看到客人在锅里直接放满蔬菜,然后盖上两盘牛肉直接煮的时候,就感觉更​是不妙。潮汕牛肉火锅侵掠如火,旋即​又风流云散,帝都人民好新鲜,热情永远只是一时。​他们的味蕾可以尝试一切,但始终忠于麻酱。最后那家店还是关张,现在应该变成了一家王缸钵重庆火锅,帝都人民对四川和重庆火锅的热情一直不变,但是每过几年就要换一批品牌。
​毕竟,​餐饮业在北京是个时装业。
北京的潮汕牛肉火锅热潮退去,我只剩下对于领鲜牛肉的回忆。我记得从北环大道过去应该走哪一个出口,我也记得从深南大道过去应该走哪些小路,我甚至还记得在下午6点左右赶到,​在景田三街上有哪几个隐秘的停车处。我在深圳那些年,从未见识过景田白天里的热闹与繁华,但是我记得​它凌晨两点的样子。食客们坐在街边东倒西歪,周围居民楼的灯火睡眼惺忪,不时有狗或者人大吼一声,能听见在楼宇之间​的回声。
然后这些回忆也淡了,豪哥和光头春节不再发短信来,​大家渐渐断了联系。潮汕牛肉火锅从我的食谱里消失,我老老实实研究北京的涮羊肉,当然,调料还是​麻酱,不然呢?在深圳街头一起半夜涮牛肉锅,痛饮老金威的朋友,​三五年难得来一次北京,而且都是单独来。其实都来了我也没办法,因为我最喜欢的那家​潮汕牛肉店也倒闭了。​我能带着他们去哪里呢?人在帝都,谁一提起吃什么这个话题,​不是立即陷入心头的一片茫茫然呢?
昨天,2024年4月10日,有位读者在《思想起》一文下留言:
2013 还是 2014 年,你在公众号推荐了一个深圳的牛油火锅,第二天,我带着朋友去吃了这家店,跟服务员说我要吃和菜头推荐的同款火锅。服务员心领神会。那是我第一次吃到牛油煮熟后,原来是带点脆的。
那个朋友去世,也已经快十年了。我偶尔吃一次牛肉火锅的时候,还是很想他。
有读者告诉他,那篇文章叫领鲜牛肉》​。他​去翻看了一下,发现刚好是十年​差一天。留言里说的“牛油”,其实不是油脂,潮汕术语称之为“胸口捞”,指的是牛胸口致密而富有弹性的结缔组织,油脂很少,滚汤烫过之后,吃起来并无任何油腻,而是极为弹牙爽脆,完全不属于任何一种肉类的口感。​每嚼一下,就觉得心里一动。


------


2024-04-10

虐猫和道德审判



当新闻说南京大学以思想品德不过关为由,拒绝虐猫者的研究生申请的时候,我承认自己有一瞬间的小骄傲,产生了“不愧是南大啊”​的想法。​但是转念之间,我又感觉有点别扭,总觉得有点什么地方不对。

等到兰州大学随后也拒绝了申请之后,我终于​想明白了不对在哪里---​如果我们把拒绝录取作为一种对虐猫者的惩罚的话,这件事不应该是由大学来做,压力也不应该由大学来承担。并且,拒绝的理由不应该是道德品质。
应该首先这么问:为什么虐猫者可以安然毕业,为什么虐猫者可以报考研究生,甚至可以参加完笔试面试的全流程?
因为法律上并无禁止,虐猫不是违法行为​。于是,公众利用舆论进行道德审判,学校利用自主招生的权限,以道德品质为由,​代替法律进行了惩戒。​法律有真空的地方,自然会有别的东西进来填补。法律是风俗,是传统,也是众人合意,众人不喜欢盗窃,不喜欢伤人杀人,不喜欢欠债不还,​道德谴责缺乏强制力,于是上升为法律,约束所有人的行为。
反对虐猫也是一项众人合意,​猫咪在疫情期间已经成为中国家庭保有量最高的宠物,人们的观念正在快速变化,猫咪从捕鼠的工具性动物正在彻底转变为提供情感和陪伴价值的​宠物,基本上等同于家庭成员。人们越来越难以容忍​杀猫取肉,更不用说是毫无道理的虐杀,更不用说虐杀之后发布在网上。但是法律对此并没有做出回应,​这是个真正的问题。
道德审判有用,但它是个极为危险的工具。比如说把它和大学的自主招生权相结合,所谓的“道德品质”的裁量就可以变得无边无际。今天虐猫不​符合道德品质标准,明天纹身符合不符合?失信​符合不符合?高中伪造保送资格符合不符合?大学劈腿​十八次符合不符合?忤逆不孝叛出家门​卖身求学符合不符合?
大学总是会拒绝多数入学申请的,所以才有招生条例,招生标准,​一条条大家按照标准比着来。而道德品质是个黑箱,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怎么都能成立。也许是得到了道德,但是公平公正呢?
同样的,今天网上关注了虐猫考研者,导致他失去了​录取资格。那么,​其他虐待动物的人呢?因为他们没有受到网络关注,所以他们可以安然继续生活​?这个人虐猫一只,被网络围剿,失去了入职资格。那个人虐猫十只,躲在网络之外,刚刚得到公司的升职加薪。​这种惩戒难道可以说是公平的吗?这种惩戒对于猫咪的保护而言,究竟有​多大帮助?
道德审判的模糊和随机,让每一次​裁决都变成了特事特办:需要有那么一个虐猫的人,他刚好要考研究生,他刚好在网上发布过虐猫视频,他刚好在网上被人盯上,他刚好考到总分第一名,于是愤怒的公众打电话、发邮件、写留言,要求学校​把他踢出去。问题是,众人合意不是惩戒某一个特别的人,而是禁绝虐待动物​这件事。在厨房里吊死一只老鼠,并不能阻拦其他老鼠继续​入侵厨房扫荡食物。
裁决、处罚虐猫者,这不应该是公众的事,也不应该是大学的事,未来也不应该是某家公司的事,这是​法律应该管的事。在法律没有缺位的情况下,也许虐猫者早就失去了大学毕业的资格,哪里还需要来探讨应不应该招收​为研究生这种问题?​人才是否难得这件问题?有病治病,犯法坐牢,总得有个去处,而不是让这样的人在社会上飘荡着,哪天撞到公众,哪天大家就围殴一顿算一顿​。咬牙切齿暴踩一顿的同时,其他幸运儿躲在网络之外的角落捂着嘴笑,甚至继续在网上售卖虐猫录像。
指责公众道德审判,指责学校​道德品质万能黑箱,我认为是不公平的。每次特事特办,​公众选择一个同类行为的代表出来吊打,这种行为我认为它本身代表了公众的意愿​:一个人虐猫,意味着这个人喜欢凌虐弱小,凌虐毫无反抗能力的生物,这样的人不说是必须得到惩戒和行为矫正,最起码也应该距离我的小区远一点,距离我的孩子远一点​。因此,如果法律不做干预的话,只能当众吊死一只老鼠算一只,​起码能给其他老鼠一点威慑。
​最后,对于任何犯错犯罪的社会成员而言,法律其实是一种保护。法律和公义一天没有落下来,那么​这个人就会终生活在道德审判的追杀令下。拒绝进入研究生院只是个开始,同样的理由,同样的事情可以发生在求职的时候,发生在求婚的时候,形同被彻底驱逐出了社会。所以,死囚在被侩子手用锯子锯脖子的时候,会​强烈地主动申请换成刀。这一幕我们已经见过,哪怕过去了许多年,哪怕已经身在重洋之外,人也不能逃脱无尽的​追索。


------


2024-04-09

学作文



我写的文章在高考里拿不了作文高分,这不是谦虚而是个事实。

站在个人利益的角度我不应该说这样的话,因为很多家长读者可能因此就不来了,也就不指定孩子阅读了,​于是我会双倍双倍地损失读者。但这是实话,起码我自己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我没有撒谎,更没有必要用一个虚假希望拖住家长和孩子。
所以,当有家长读者问我应该怎样准备高考作文时,我回答说需要准备一些800字的格稿纸,几只碳素笔,把它们​平放在桌上。对方又追问,难道这样高考作文就可以拿​45分以上了?我回答说,想要拿45分以上需要经常​在祖坟前烧纸,烧到冒青烟为止。
当然需要冒青烟,高考作文拿45分的难度比我​的每日更新困难多了。我写的文章谁来看都行,看了满不满意都行,反正明天又有新的一篇,​行不行,满不满意都留在了昨天。
而一个学生在高考里写一篇作文,需要精准命中阅卷老师的经验、判断、审美,要​让那位阅卷老师相当认可才行。如果不考虑后面的复查一类的事情,高考作文就是一个人写给另一个人的文章,并且期待完全符合后者关于好作文的标准。更为困难的是,那个学生只有一次机会,甚至只有第一段的机会。
我写作是用霰弹枪闭着眼睛不间断扇面轰击,学生写高考作文是用一只狙击枪一发子弹试图命中​1000米之外的一枚硬币。两者怎么可以同日而语?即便让我现在去写高考作文,我也只有信心写一篇二类作文,想要写一类的话我也得去祖坟前烧纸。作家如果真的在一对一单狙中占优的话,作家的老婆都应该很漂亮才对,因为他们的情书总是能奏效​。
中国人总是会同时写两种文字。一种是给上面看的,是世人看的,​一种是写给自己看的。前者要符合范式,要符合大众审美,要让上面看了觉得舒服得体​规整,要让大众看了赞叹文笔好立意高。后者需要的是真实和灵性,文辞不是掩饰的化妆品,而是个人情感、思考、体悟的表达工具,不需要强调范式,不需要强调“老妪能知”​。
你看苏东坡一辈子在诗词的格律和格式里打转转,多少字,用什么平仄,​都要符合规定。戴上这些镣铐之后跳舞,然后跳得比别人好,于是大家就都鼓掌。但是,苏东坡真正动人的文字却是类似《记承天寺夜游》那样随手写的短文,这个人,这个人的性格,​都在那短短几行字里,千百年后重读,苏东坡就那么活生生站在自己面前: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如果高考作文是要求写游记,那么这篇游记能得几分?​大概率是不及格。因为它连最基本的范式都不符合,不到800字,主题不突出,立意不明确,人物关系无交代,事件描述不完整,结尾消沉没有​讴歌美好大宋生活,有美化躺平文化的严重嫌疑。
我写的文字距离苏东坡​有上百光年的距离,但是我的写法和他的小文章是同一类。也就是说,通过我的文章来学习如何写高考作文​这件事根本就不成立。市面上有那么多老师,那么多辅导班,专门教人如何写高考作文,家长们有没有考虑过,高考作文可能是一项专门的活计,​需要专门的人来教如何应对?一千米之外用一颗子弹打中一枚硬币很困难,老师和培训机构可以教你如何把子弹换成炮弹,就算无法命中用气浪掀都要掀翻​硬币。
​高考是高考,人生是人生。我早就不写文件、汇报、总结、高考作文那样的功能性文字。尤其是高考作文,一个人一生之中也就需要写一次​,目的不是为了表达,为了记录,而是为了拿更多分数,并且从此碰都不会再碰。然而人生漫长,人这一辈子会有很多的经历,很多的情绪,很多的感想,​需要用文字来记录和表达。这种文字​可以写很多年,甚至可以贯穿人的一生,它可以是生活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人的精神世界,因此也能滋养他人的​内心,这就是写作的意义所在。
一定要从有用无用的角度来分析这些文字,那么我想这就是它最大的功用---一个人的肉身需要栖居在一个水泥盒子里,而他的精神也需要某个处所得以​栖息。栖息本身就是它的价值,这和文笔好不好,得分高不高,众人喜欢不喜欢没关系。
在网上,有那么个地方,人们可以来看文字,看一个人的所思所想所感所做,而不是广告软文,不是流量镰刀,​我觉得这本身还是有一点点价值的。你要说这个地方最好能对高考作文也有所帮助,那我觉得​这着实是要求太高了一点,还不如去烧纸更现实一些。


------


2024-04-08

无尽音响梦

 


一切都是个预算问题,然而归根到底又和预算无关。
“1000块钱以下的电脑蓝牙音箱也就是听个响”,人们这么总结说,我也顺理成章地放弃了追寻之路,心安理得地继续听我的小蓝牙音箱。但是在找寻电脑蓝牙音箱的过程中,我一不小心推开了一扇门,闯入了HiFi音响的世界。
任何一个世界都有世界观,都有鄙视链,有一整套信仰体系。以前听人说段子,说是音响发烧友对于电力都有要求,认为水电火电风电核电所带来的音效彼此都不相同。还有个非常恶毒的段子说,某人听音响听到一半面色一凝,说是从音色上听出来水电有变。果不其然,几天后传来了洪水暴发的新闻。等去到HiFi音箱的世界我才发现,这一切都是真的,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个人起心动念,想要听到更好的更美的音质,一只脚就已经跨入了HiFi音箱的世界。凭借着这一点执念,人会很快接受一堆概念:无源音箱要比有源音箱好,有源音箱的功放贵的比便宜的好,音箱高中低三频独立要比双频好,进口的音响线要比国产的好,无损音乐要比其他格式好,木质音箱要比塑料的好,越贵的音箱声音还原度越好......
然后每一点好,都意味着要加一点钱。加上的那一点钱不是钱,而是一个承诺,承诺你能听到更甜美真实的人声,承诺你能听到更低沉有力的古典,承诺你能一路听到蝙蝠和人类在听力交界处的绝美高音。网络上会有很多测评视频,会有很多数据对比,几乎不费吹灰之力,这个人就可以用读书时代所没有的学习效率接受一堆新知识,掌握一堆新参数,并且耳朵似乎变得更加灵敏了,从木耳进化为蟑螂小强的体毛,甚至能感受到空气压力的细微变化。
“10000块钱以下的HiFi音响也就是听个响”,你迟早会接触到这句话,而且经过了前期的学习,你会毫不犹豫地接受下这句话:对,真正的好喇叭,好线材,好木料,本身就不便宜,何况是调教之后的音响呢?“高音甜、中音准、低音沉,总之一句话,就是通透”,人们不会注意到这句话里所有的概念都是通过二元对立的来,都是通过比较的来。甜没有标准,准也没有标准,沉同样如此,只存在更甜、更准、更沉、更通透。所有这些“更”在一起,又可以统一地由更贵来加以解决。
千错万错,我不应该按下“价格从高到低排序”按钮。按下去的那一瞬间,我在HiFi音箱世界的旅程在瞬间就抵达了华彩乐章。看着眼前密密麻麻超过一百万人民币的各种音响,我突然意识到我的浅薄,意识到了我和这个世界的差距。
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为了追求音乐的品质,你愿意为此最多支付多少代价?具体说起来,你认为音乐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占据多大比重?我转头望向家里正在落灰的蓝牙音箱和耳机,沉默了。事实上,我并不是一个乐迷,每天二十四个小时,我的房间里有20个小时左右都是寂然无声的。我的确会听音乐,但不会专门去听,只是在写字的时候播放一些背景音乐。这意味着一旦我写得入神,我根本听不见蓝牙音箱里在播放着什么。
然后我又问我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有朋友送了你一套极为昂贵,极有品质,但是你觉得颜色、材质和造型极丑的HiFi音响,你会把它放在客厅里听,还是转卖换成钱,买一套自己喜欢的?我诚实地回答是后者,回答完我觉得很心痛,因为我发现自己是个叶公,并不真的全心全意追求音质,我放不下音响在客厅好不好看这件事。
那么,究竟是什么驱使你不间断地在网上找寻所谓的“好音响”?我问自己最后一个问题。因为在最初的最初,我起心动念想要听到更好的更美的音质。至于说什么是好,什么是美,标准是什么,我并没有去多想。但是当我想到那个“更”字时,它有莫大的魔力,瞬间就把我给魇住。好并不重要,美也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更”,“更”就是好。
一个个“更”依次排列,每一个都可以给我的欲望加一点速,沿着它们指引的方向飞速前进,飞速膨胀。我从1000块钱的音响开始看起,很快觉得5000块一套也可以接受,然后又觉得再加5000块的功放是一种必须,因为更好嘛,因为更美嘛。再然后价格似乎都不再是个问题,我只能听见耳边有人喃喃低语:这个是英国老牌,这个是北欧贵族,这个是美国音响杂志十年冠军......直到我不慎按下了“价格从高到低排序”按钮的那一刻,欲望的火箭终于升到最顶,在天空中爆发为一团绚烂的烟花。
烟花散尽,笙歌渐停,我从“更”字的封镇中挣脱出来,从HiFi世界的天空重新降落大地。并没有什么翱翔,也没有什么美丽新世界,我只是一个每天早上在书桌上用键盘打字的中年秃顶写作者,光着头,赤着脚,睡衣不成套,希望在写字的同时有点音乐能够陪伴着我。我的书桌上堆满了台灯、键盘和书籍,所以需要一台小巧的蓝牙音箱,别占用太大空间。
世界上的确存在很多更好的音响,远比一个蓝牙音箱的音质好,但我无暇去体会和分辨高中低音是否清晰美好准确,那种美那种好和我无关。在我每天中午写完文章吃外卖的时候,一定也有很多人在吃海鲜大餐,海鲜大餐也应该比我的外卖好,但是它的好和我无关,因为我要解决的只是眼前的一餐,小心别在开塑封时撕破免费赠送的餐巾纸。
就这样,我看光动能运动手表一星期,放弃了。看HiFi音响一星期,又放弃了。看了两星期,最后买了一双防滑拖鞋,我很高兴,喜滋滋地穿去冲凉。在此之前的那一双,因为太小太滑,已经困扰了我很长时间。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