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7

品位只是流行的溢出而已


和朋友闲聊扯淡能够激发灵感,引燃联想,催生新想法,我刚刚又印证了这一点。
先是我在疯狂翻二手商品网站,然后惊奇地发现好像自己没有真正经历过八九十年代。因为我突然看到一大批那个时代的生活用品,但是我当初却没有碰见过其中的任何一样。比如说这种全金属外壳的收音机:

松下 CQ-VX 5500 CD+MD+收音 双表头播放机
再比如说这种:

山水收音头 TU-707
以及这种:

建伍收音头 KT-917

我觉得这些收音机造型优美,工艺精美,充满了设计感。虽然都是几十年的旧货,但是我可以想象当初它们崭新的模样是何等动人。

于是我就很好奇,为什么当初我不曾见过它们,为什么今天我在市场上也见不到这种大型的台式收音机。只有各种小型机,而且材质上也只使用塑料一类的东西,感觉自己单手就能把它们攥成碎片?

前者很好回答,因为在那个时代中国的经济刚刚崛起,人们手头普遍没有什么钱,储蓄达到一万块钱都要当作「万元户」进行宣传。这些非常昂贵,极度消耗外汇的产品,不会以中国作为主要销售市场,所以当初很少见它们,八十年代初有一台上海产红灯牌收音机就算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这样的市场,这样的消费人群,就不要谈什么设计了。

后者就有点困难,因为我就生活在今天,我很难回答「为什么科技树退化」这种问题。比如说2010 年之后,赛博艺术终于开始全面出现在网络上,人们追求的「蒸汽波」风格一类的东西,你会发现人们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实现,而且做得相当赛博风:


别看出了,这不是什么家用高档音响,不是什么豪华卡带机,看侧边你就会发现它其实是从汽车中控台上拆下来的车载收录机。一旦火力全开,在今天人的眼中那就是纯粹的机械赛博风。而在当时,那不过是一个车主可以在车子里日常可以看到的景象:

松下 VZ-201车载立体声系统

这几年我的朋友们不断来劝说我卖掉我的老爷车,换一辆电车,说电车才是真正的驾驶,只要试一次就再也无法「翻转头」回去。看过这些当年的产品,我现在终于解释我始终排斥电车的理由了:

第一,我不喜欢没有机械感的车,坐进去有种中年福报降临己身的感觉。第二,我不喜欢这些年流行的扁平设计,你的中控台上放了两部电脑屏幕又如何?给我的感觉依然是二维的,就是一张画,无法激发我的任何情感联系。

这个时代的设计,我的个人总结就是一句话:万物加个屏,一切扁平化。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为什么如此统一,为什么如此单调?就像是今天所有的手机看起来都大同小异,区别仅仅体现在刘海和摄像头,以至于出个折叠屏全世界都在欢呼。而在功能机的时代,各种翻盖、侧滑、异型手机层出不穷,百花齐放。

我和霍炬聊天的时候问他这个问题,他很快就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我觉得和供应链、成本关系很大,那时候各家是自己生产,现在都是供应链,谁也搞不起和别人不一样的设计了。」说到今天的千篇一律,他补充说 :「对,因为成本高,企业也很难下决心搞不一样的东西,做出来别说良品率,销量上不去也是个死。」

因为他的这个回答,我心中突然解开了多年来关于品位的疑惑。

首先,我个人喜欢那些旧日设计、古代造物,但我也知道回不去了。在今天恢复制造随身听没意义,因为当初支撑优质随身听的那一套工业体系和技术人员都已经消失。重新发明轮子并不难,在现代社会,重新发明一整套马车,从座椅、车厢、行李架、制动转向系统重头再来一遍,这才是最困难的。

然后正因为回不去了,因为曾经辉煌,我就很容易把我对这些老物件的喜欢转换为一种个人品位---你们都喜欢电子垃圾,我不同,我喜欢的可是机械制造的精华;你们都在听清晰、精准但是毫无感情、干燥硬冷的数码音乐,我喜欢的可是纯模拟音乐,每一个音符上都带着音乐家的呼吸,诸如此类。于是,我就果然地和流行保持了距离,欣然于我小众选择,以此证明了我的审美,我的品位。我甚至想着不要发这篇文章,万一大家看到之后也很喜欢,全部冲去二手市场,太高了物价怎么办?小众喜好重新变成了大流行,那我的品位岂不是就岌岌可危了?

接下来,就是我自己找到的答案:

七八九十年代,先是有那么好的收音机,然后是有那么好的磁带机,以及越来越精美的随身听、CD 机,首先是因为全世界的富足,富足到可以让工业机器从挖矿种田之中抽调一部分出来,专门去生产这种家庭娱乐产品,而不用担心社会生产。

然后是当时全球的大潮流先是听广播,下班后回家的唯一娱乐,也是重要的信息工具。再后来是磁带机,音乐终于平民化,在家里也有了娱乐系统,不需要每次都出门去看现场演出。一个富足的世界,一种强劲的全民需求,于是让产能和技术向收音机厂商、磁带机厂商、随声听厂商、CD 机厂商一次次倾斜。在如此充沛的产能和如此旺盛的需求下,因为竞争的缘故,就会催生出大量普及化产品,以及很少一部分的所谓精品极品神品。前者是金字塔基座,后者是金字塔顶尖。

这样说起来的话,我对古老的收音机,我对古老的磁带机,对所谓模拟音乐的个人品位,其基础正是流行。当初不流行家家户户有一台收音机,不流行人手一部随身听,那就不会有我在今天念念不忘的所谓「机皇」、「神器」,也就没有任何可以用来证明我个人品位的对象。
同样的道理,必须有流行音乐,必须有口水歌,人们海量地消费音乐,让音乐变成一种惊人的产业,它溢出的那点技术,那点产能,才能让你喜欢的小众乐队蹭到,于是得以存活。当然,你可以这样设想:如果整个电影业全都垮了,过时了,你也就没有了新的小众文艺片来证明自己的品位。就像是今天造不出当年的随身听一样,潮流过去了,有限的几个老登支撑不起一个兴旺的随身听市场,自然也就在无数普品中渐渐跑出精品的可能。

没有印刷术,没有识字运动,没有出版业,就没有所谓阅读品位的存在空间。没有富足,没有闲暇,没有现代公共生活,也就没有所谓的艺术品品位,音乐品位,戏剧品位。个人品位的成立,需要大众流行作为基础。否则,读书依然是祭司和知识分子的专职,绘画只是贵族家墙上的装饰,或者教堂里的宣传画,普通人生活里接触不到,你也同样,于是就没有区分高低好坏的可能。

所以,把自己的品位视为流行的对立面,把自己视为人群的对立面,生怕自己的小众喜好让大众知道了,这是一种很奇怪的想法。不存在单独的品位这种东西,它只是流行的溢出而已。正是流行提供了土壤和可能,让小部分人得到满足自己的小众产品。一旦不再流行,再高妙的个人品位也没有落地的地方。就像我在 2025 年无法找到一家厂商卖我一台全新的全金属外壳收音机一样,这件事不再流行之后,我一个人无法支付足够撑起整个产业线所需要的资源。

品位本身很贵,喜欢彰显自己品位,热衷二元对立的人可能意识不到这一点:正是那些自己看不上的人和看不上的东西,使得自己的品位成为可能。起码从工业制造的角度来看,品位就是蹭大众流行,从大众身上揩油,让自己喜欢物件得以出现,并且是以自己支付得起的价格。而那种可以引领、激发潮流的品位从来都很少,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品位爱好者只是纯消费者,并不真正参与创造。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