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6

请照顾好你的船

 


如果有人问在我二十多岁时有什么真正值得后悔的事情,我的答案是不应该在值完24小时班之后,吃下一整盆加了猪油和酱油的白水煮面就去睡觉。
突然说起过去,是因为我看到一位读者留言,说自己最近兜里没钱,所以从我这里买了一些云南鸡枞油卤腐,准备​就着馒头吃,可以解决每天三顿饭。按理说,作为一名卖菜卖土特产的小老板,我应该鼓励他那么去做,赞美他那么去做,暗自希望他买更多​。
但我不是什么正经的小老板,所以我有另外一些话想说。
太年轻,太没钱,胃口太好,​人就会迷恋碳水。碳水补一切,碳水解千愁。​但是作为过来人,我不认为应该那么做,更不推荐那么​做。像我当初那样,一盆白面条吃下去,胃部饱足,浑身温暖,高碳水带来的高血糖冲击让人昏昏欲睡,丝毫没有觉察到​高血糖冲击对身体带来的损害。这样经过十年,二十年,发现身体出现胰岛素抵抗,血糖飙升,皮肤上出现黑色素沉积的小黑点,疲惫,易怒,随时口干舌燥,​这时候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
越是年轻,越是处境困难,就越不应该把米面这样的碳水作为​基本膳食。当然,我知道碳水直至今天都是最为廉价、最易获取供应、最方便食用、最为充足的​能量来源。很多时候,人们的选择并没有那么多,​不是没有钱,就是没有时间。
知道这很讨人厌,但我还是想要坚持​说一句:请尽可能地保持膳食平衡,把碳水摄取量从每日饮食的占比降下来,最好不要超过40%。购买猪肉牛肉的压力太大,可以考虑​鸡蛋。购买鸡蛋的压力也很大,那么可以考虑更为廉价的植物蛋白,​比如说各种豆类制品。无论如何,想办法每顿都要有一点绿叶菜,哪怕是去食堂的​汤桶里打捞菜叶子呢?
最后,是补充油脂,获取动物脂肪困难,那么就用植物油。油脂的好处在于排空时间长,能量充足,能够解决人们“不吃饭容易饿”的​坚固信念,不再每餐必须吃几大碗米饭,啃几大个馒头​。这样,不需要腹部高高隆起也能精神抖擞地​度过一天。一天又一天,人就不会习惯性地追求胃部的涨满感,不会觉得唯有这样才会踏实安心,才是所谓“吃饱”​。
是不是因此会​付出额外的时间精力?是的。很多人认为在吃上花时间最不值得,有那时间不如拿去赚钱,拿去休息,​吃饭这种事情对付一下就可以了。我不说这种观点是绝对错误的,但我的确不​能赞同。​如同我之前说过无数次的那样:
“你的肉身是你横渡人生所必须的船,为了得到人生幸福,为了你周围人的幸福,你有责任照顾好你的船。”
花点时间精力在吃上,努力搭配好一点,​均衡一些,甚至学习一点营养学的常识,就是在照顾你的船。不能说我现在忙着​怎么去活,顾不上这些小事。事情不是这样的,人生不是​百米跑,人生是马拉松。前半生努力赚钱,后半生用赚来的钱医治因为赚钱而得的病,那么个人​幸福又体现在哪里呢?
而且,从我的个人经历中总结的话,我认为人的处境越是艰难局促,​目光反而要放得更为长远。如果只是盯着眼前,最多盯着明天,因为你所见是近的,是窄的,于是你的处境就反而会变得更加局促,你所见到的选择​反而会变得更少。
从长远一点看,大多数人在年轻时候都活得很​局促,很尴尬,很勉强。然后无论是做什么,随着时日流逝,年岁增长,大家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自然增长,无论是经验、阅历、智慧还是收入、家底。中年之后,​人们才终于活得从容一些。所以,一个人在年轻时急是急不来的,顿顿馒头也不会缩短这个​进程多少。而这个人在年轻时如何照顾他的身体,却会极为真实地决定等他终于生活从容一些之后,还有没有胃口吃一餐好饭,还有没有身体可以​享受一点人生,自己是周围人的助力还是负担---由此,也决定了​后来晚年的生活质量和​个人处境。
在进入社会的早期,面对机会和经验需要勇气和果敢,需要忽略​恐惧和代价;但是在面对生活和自身的时候却需要谨慎和细致---你需要跑很多路,所以再贵你都得弄一双好的鞋子,让你在每天结束时还留有精力。你需要在宿处休息,所以再贵你都得弄一张好的床垫,让你有6​小时高品质的休息。同样的,你还需要三顿过得去的饭,所以再怎么麻烦你都得吃好,吃均衡,确保​是在补充和修复身体而不是损伤---
这是在照顾好你的船,让它可以平顺​轻快地航行更远。也才会让你有更长远的规划,​可以去想象事业、婚姻、家庭、晚年。
云南鸡枞油卤腐本身没有问题,这种各地叫做卤腐、腐乳或者酱豆腐的东西本身没有任何问题。而且,它是超地域超​阶级的存在。我那些住大宅的朋友冰箱里也放着好几瓶,他们也拿来就早点。无非是他们会把馒头切成片,然后两面烤成金黄色,最后再涂抹一层​油卤腐,而大多数人家可能没有切片和​烤制这个环节。
但是,顿顿都是油腐乳配馒头是不行的,这不是省钱或者省事,这是在​凿你的船底。在离开学校走入社会的时候,​父母都会叮嘱孩子:今后你要照顾好你自己。​我不是父母,我只是个不正经的小老板,所以我只能再说一次:请照顾好你的船,请你爱惜你的船,愿你​一路航行顺利,不要为今天为此刻所困,最终能够看见更为辽阔的大海,得见我不曾见过的风景。


------


2024-10-05

错的是全世界

 


拉黑了一位女读者​,我觉得这对大家有借鉴意义。这个人的留言没有骂脏话,没用错标点符号,表达清晰,语句通顺​,而且有赞赏,只是人本身有问题。
9 月 20 日,她留言说:
写得很有深度。如果没有目的,心中没有潜在读者,更见真性情。另外,作为一个连续三年每天一篇的写手,不需要休息调整换脑子吗?如果周围有一帮人哭着喊着让你写,就更要警惕了。有什么事非得那么着急?如果真有重要的事情,即使明天挂了,也会有人接着写。不明白你为什么要和自己过不去。​”
我当时回复说:​“不明白你为什么要想着别人要和自己过不去。”
​昨天她又留言说:
我也看到了你的上气不接下气。天天更新的潜规则是毒药。有气要放,没气也要放。企业不断出新产品,和你天天写文章是一个道理。都不知道刹车在哪里。
我回答她说:“出新产品和写文章,刚好我都做过。你说不知道刹车在哪里,可能是你刚好都没做过。” 并且委婉地提醒她说:“这是你第二次留言说不要日更了。我猜这是最后一次。
​她继续留言:
如果你不停止日更,我就不是最后一次劝戒。同情你就是同情我自己。我也曾被迫日更,被奴役多年。那些靠别人滋养灵魂的人,不知道别人的供养也有资源枯竭的一天。
我最后一次回复并且拉黑​:“你凭什么劝诫我呢?你把自己投射到我身上,按着我的头要求我承认我内心极度痛苦,不得已而更新,你没事吧?别人说什么,你都听不进去,你觉得自己认定的必然是对的,你哪位啊?成年人连这种边界感都没有?那你还是别来了。
对于​这件事,我想谈两点个人感受:
一、在人群中,我很讨厌两类人,一类人喜欢说“我这是关心你”,另一类人喜欢宣称“你就是有问题,别不承认”。有时候两类人会发生合并,​就会变得超级讨厌。
因为我见过太多,非常清楚地知道这里没有什么关心,也没有什么问题,这些​甚至都不是言谈,而是话术。这些话术翻译过来,其实就是一句话​:我很特别。“我这是关心你”---​别人都不在乎你的死活,只有我才是唯一关心你的那一个。“你就是有问题,别不承认”---别人都看不出来,只有我才最理解你,只有我才​最关心你,所以只有我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问题。
为什么​让我讨厌?因为极度虚伪。看起来是关心我的样子,其实只是在表达自己有多么特别,我就是个道具而已。为什么让我超级讨厌,因为这样的话术会激发听到的人产生自恋,同样觉得自己很特别,​为他人所看重,为他人所关切。而这种话术能起到作用,就是因为激发出他人的自恋,​于是可以方便地控制对方。
​而“你就是有问题,别不承认”正好就是算命师的经典话术,目的是为了​产生出信任来。但是这种信任并不是建筑在关心或者了解的基础上,就是一种试探和猜测,而获得信任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提供帮助,只是为了方便控制​对方。网上调戏文艺中老年男子的话术不也是这样吗:你身上​有一种疏离感。网上钓鱼杀猪经常用的话术也不是这样吗​:你缺爱,别不承认。
二、​人群中有一类人很古怪,他们对自己有强烈的信心,​总是认为自己最正确---大多数人多多少少都有那么一点,但是这类人最古怪的地方在于​:他们要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看法,不接受就不让​走。
​所谓的成熟是指能处理好三种关系: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自己和世界的关系,自己和自己的关系。能处理好这三种关系的成人,会清楚地知道​几件事:
1、个人观点永远是主观的,不存在什么客观观点,认为自己的观点就是绝对正确的,不带有任何​个人主观判断的色彩,那是一种极度的傲慢。
2、自己对他人的认知,有一半以上的结论出于自己观察的角度,自身所处的位置,​以及自我内心在对方身上的投射。你看到对方的样子≠对方​就是如此。
3、世界总是不如自己所想,总有​预料之外。
但不是所有成人都能发育到这一步,​他们自信到蛮横顽固的程度。​如同幼儿一样,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自己已经洞悉一切,自己得出的任何判断都是正确的。整个世界只存在两个部分:我认可的,以及错误​的。​这个认知只有一条补充定律:如果说我错了,那么错的是全世界,​并不是我。
拥有这样蛮横而顽固的自信,就可以无视他人的观点、态度、意志,说什么​都是假的,都是错的,都是伪装的,只有自己这一双慧眼才看到了事实,对方的​唯一选择就是承认,不然就是滑入了谬误的深渊去了。​翻译过来就是:他人什么都不是。
就像是在我的例子中一样,一个读者反复留言必须要让我承认自己每日更新极为痛苦,难以为继,是为了日更这个名词,或者是为了读者的期待,不得不去做​的事情。我之前写过为什么日更,她不要听,我回复说​别劝我了,她不要听。并且说只要我一日不停更,她就一日不会停止“劝戒”。有一种陌生人破门而入,坐在沙发上就不走了的劲头,​那我当然只能拉黑。
对于创作者,尤其是长期创作者而言,当他在从事创作时,所能遇见的最为恶劣的事情就是​有人进行劝阻。因为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在试图激发心魔,摧毁道心。创作并不容易,创作者要花很多时间去对抗自己的心魔,鼓励自己作品没问题,鼓励自己可以继续,鼓励自己​和上次有所不同。然而,即便拥有了最粗壮的神经,创作者的耳边也不断会有声音在低喃:放弃吧,你做不下去的,你老了,你累了,​你没有灵感了,你被时代抛弃了,你看看你写的都是些什么啊?
对于所有努力尝试做点什么自己真正渴望,真正愿意,不计任何代价的事情的人来说,这种劝阻者,这种“劝戒”者,都是​异常恶劣的存在。他们不关心你的意愿,你的理想,​你的热爱,他们只在乎自己能不能赢,证明自己对了​,​哪怕这种正确是以摧毁你作为代价。
按照佛教的说法,自己周围出现这样的人,是自身福德不足的​体现,以至于障碍以人身的形式出现​,并且能够让你观察得到,观察出这种​结论来。那我觉得这也很公平合理,毕竟在过去的许多年里,我曾经无数次地回答​读者说:你别追了,你别写了,​你别想了......昔日自我的暗影如今显现在我面前,果然毫厘不爽​,真实不虚。


------


2024-10-04

生活这场大电影

 


假期里不断有读者给我下观影任务​:《XXXX》 你看了没有?你有何评价​?所有这些问题现在我都可以很开心地回答:最近这几年你什么时候看到我进电影院了?算下来怕有三四年之久,我就去电影博物馆看了一部《沙丘 2》。所以你问我,我是真的不知道啊​。

来问我观后感,是因为自己觉得某部电影很重要,想听听别人的看法,​最好和自己站在一边。问题是我不进电影院,我就不觉得有什么档期,有什么头部电影、热门电影、现象级电影,也就不觉得有哪部电影重要​,值得专门讨论一番。

又有人会问,​你这样不会觉得无聊吗?​哪里无聊,简直精彩得不得了。当我不赶档期,不进影院之后,我才​看到了最为精彩的大电影。每年这个时候和春节,从放假第一天开始,我就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各路人马把几部片子吹得天上有地下无的,换着花样挑唆大家​进电影院看。

第一天过去,票房数据一出来,撤档的撤档,​谩骂的谩骂。​传统老三样一样不能少:宣称竞争对手出动水军黑粉、宣称遭遇盗窃票房、宣称​院线歧视不给排片。本来还有指控豆瓣评分有黑幕和指控院线安排幽灵场两项,去年开始少了,前者是因为都去关注抖音和小红书​,豆瓣不再是主战场;后者大概是因为观众人数下降,幽不幽灵的已经没有那么重要​。

第三天开始,主创就要开始正面接触批评意见,给出解释​/找寻借口。​也是传统老三样:在线直怼、在线喊穷、​在线求放过。总结下来就是:观众不懂、​情怀万岁和总有贱婢想害朕。当然,这时候观众的初步反馈已经有了,​观众究竟喜欢或者不喜欢电影里的哪几个点也都清楚了。

你就会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无数条内容在放大那几个亮点,无数条图文,无数条视频切片,就像是社交媒体上的​第二轮预告片一样。你也会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无数条内容在放大那几个缺点,哦,不对,一般不止几个,不过也是优中选优,本着神农尝百草的精神,以身试影,​泣血劝告世人免毒。

到了第四天,差不多可以发律师函了,警告“蓄意抹黑、刻意丑化、歪曲事实、造谣生事”的人,说是要“保留一切法律手段”。​与此同时,粉圈的斗争也进入了白热化:你家 Gigi 糊了,我家蒸煮担起票房,你家全靠资本,​我家永远一番......如果我还去电影院,去了回来还在写观后感,那么我就能收获​来自各方的相同发言:我知道你也不想那么写的,​但是人家实在是给的太多了。

​参与这个过程的人可能感知不到,我这种离开电影院的人看得就比较清楚。哪里有什么春节档,哪里有什么国庆档,一年就那么两部电影,年头一部,年尾一部,​剧本都是固定的,情节都是固定的,台词都是固定的,连时间点都是固定的。年复一年,​无限循环。

这才是电影,这才是戏。每一方都有角色要认领,每一方都有台词需要​念出,每一方都有规定动作要完成。在这种无限循环中,​每一方都乐此不疲,一点都不觉得重复。感觉我有天成为了导演,​也需要在固定的时间点喊一嗓子:他们就是在黑我。否则,​我就不像是个真正的导演,不配。

一部电影作为一项作品,最后能达到怎样的程度其实​需要各方配合。投资方、主创方、制作方、发行方、评论界、观众群体,所有各方合作,他们的水准,他们的配合,最终决定了作品最后的​成就。换句话来说,有怎样的​电影群体,决定了最后会有怎样的电影。

那么再来看看每年这两部固定发行的电影,每次都是同样的戏码,每次都是同样的套路,说明这两个档期本身就不怎么样。各方相互成就出来的档期​,下限就是上限,所以用规定动作就够了。别​看片方骂,能挤进去一次档期就够了。别看观众骂,​档期有电影看就够了。再看院线从来不骂,因为左右都能挣到钱,为什么要骂?

这两部电影最感动我的一点,就是人人都知道,各方都知道​,清楚地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明明都是老流氓,但是每到这时候都装作是天真无邪、懵懂无知的初哥,​站在那里念白:你怎么可以偷我票房?你怎么可以​用水军黑我?你怎么可以可以没有演技?你怎么可以不给我​排片?​你怎么可以写那么烂的剧本?你怎么​可以写那么假的推荐?你怎么好意思收我 6​0 块钱一张票?

一次两次没什么,年年岁岁,次次如此,都是如此真挚而受伤的无辜表情,在套路的剧情里,我就深深感动。舞台剧才是​真伟大,因为每一场都需要在同样的剧目里演出一点不一样来,这是用灵魂在表演。观众最伟大,一年两次了那么多年,每次还是会泪光闪闪,​嘴唇激烈颤抖:你为什么要​骗我?​你怎么能这么对我?

问我有没有去看《XXXX》的人,我认为是入戏太深。我站在一边都要赞叹他们的演技,演出可一个受苦受难但是九死而不改初心的​痴心恋人,演出了那一份深情和爱恋,演出了那一份灵魂唏嘘与命运坎坷,演出了一个后现代观众的​茫然失落和自我放逐。​



------



我给​ 5 星!

2024-10-03

头等舱演唱会

 


8 月份我回昆明的时候,在候机室遇见一位小朋友原地跳跃尖叫了一下午,因此还写了一篇《喜欢尖叫的小朋友》。当时因为回家心情好,​忘记写另外一件更加精彩的事情。
当时我登上飞机之后,就听到前舱有一位中年女性尖利​的叫声持续不断。听了一下,去掉叫声的高频部分,内容大概是她母亲刚做完手术,专门安排了头等舱,专门定了靠窗的两个座位,方便照顾老人,但是现在上飞机发现​座位发生变动,是谁允许​调换座位的?
那天因为前序航班延误,航司调换了一架飞机来执行,头等舱座舱布局发生了变化,于是座位​也就发生了变化。空乘小姐低声向她解释,她​表示不听,高喊:谁换的座位,让谁来解释。否则,“大家今天就别想走了”,这时候女高音达到了​海豚音​,逐渐超出人耳听力极限。
小朋友之前在我身后蹦了一下午我都没什么反应,但是在机舱里听到这种蝙蝠才能听到的高频​音波,让我内心一阵阵悸动,感觉遭到了​声波武器攻击。
但是谁又能想到,在达到高音极限之后,她突然转成深沉柔缓的女中音,开始抒情,讲述老人家的年纪,手术的艰难,子女的孝心,生活的不易。我就觉得有点怪,后来看着她一边抒情,一边缓缓用半个屁股坐在椅子扶手上,身体缓缓向坐在窗边那位旅客下压,我就理解了​她的用意。当然,空乘小姐也理解了她,上前询问​那位旅客愿不愿意换一下座位。
那位旅客是一位年轻戴眼镜的女孩,看起来像是个公司白领。我看了一下她的模样,感觉​不是很好。因为拥有公司干活经验的人都知道,白领经过多年残酷的职场训练,​一般都对一切吟唱免疫。面对老板的常年吟唱都毫无波澜,​何况是一名旅客?果不其然,小姐姐拒绝了换座位的要求,说她就​喜欢坐在窗边看风景。
女高音歌唱家当场就炸了,直接开始念白,主题是《道德败坏的人怎么那么多》。对着小姐姐就是一番输出,小姐姐不愧是千锤百炼的职场战士,​立即冷静地反向吟诵:你的票上​写着哪一个座位?你的票上写着哪一个座位?你的票上写着哪一个座位?吟诵打断了道德输出,没有几个回合,女高音就自行从道德高地下撤,再次把目光投回了乘务​组。
这一次换了一个新的曲目,歌名叫做《我在北京什么没见过》。​通过这首歌,我知道了她去过哪些地方,认识哪些人,吃过什么饭,以及吃饭时都有什么服务。在我有限的人生经历里,我以为要如此详细地了解一个人的过去,了解一个人的生活,肯定需要不止一次促膝长谈,以及数升酒精。没想到在飞机客舱里也可以​,连​盘花生米都不用。
回顾了她光荣的往昔之后,她对着乘务组开始了个人演唱会的华彩乐章,标题是《你们的头等舱服务真垃圾》,副标题是《根本配不上我的牛屄》。乘务长来了,空中安保来了,乘务组围着她倾听这一​专场。最后,声调越来越高,她站在过道上宣称不换座她就那么站着,歌声再一次结束在“大家今天就别想走了”那一句,我的眼镜片都因为共振而​瑟瑟发抖,​机舱里一片寂静。
最后,乘务长走到白领小姐姐身边,俯身在小姐姐耳边说了一番话,​听完小姐姐起身换了个座位。我觉得当时我的耳朵都伸出去了起码 2 公分,想听听究竟能开出什么条件来,将来万一我也能用到呢?遗憾的是,我的耳朵当时因为演唱会已经失聪​,什么都没听到,回来之后我​难过了半个多月,觉得损失了​好大一笔。
相比之下,我更能接受小朋友尖叫蹦跳,跑来跑去,甚至是用​黏糊糊湿哒哒的手来捏我。因为小朋友就是小朋友,​无论做什么,这都是出于他们的天性。但是那种头等舱里的演唱会我是绝对不肯忍受第二次了,因为那全是表演,全都是装腔作势,全都是居高临下,听完一场会让我丧失对生活的热情,对人的兴趣。说实话,我觉得成人比儿童​讨厌多了。
而且,我觉得头等舱不是一个好的设计,它总是能够激发出人性中​的古怪部分。就像是一个被诅咒了的舞台,人们站在这个舞台上​就容易作妖。我坐过几十万公里的经济舱,我们经济舱就朴素简单,能动手坚决不吟唱,能自己解决绝对不麻烦​乘务员。而且都有一种淡然达观的心态​:都经济舱了,还要什么​电动车?
之前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经济舱和头等舱之间要​拉上帘子,这是什么社会歧视?现在我理解了,那就是舞台的幕布,徐徐拉开,​经济舱的乘客就可以观赏头等舱里的演唱会。


------


2024-10-02

居里夫人发现了铀

 


小镇做题家都是活得很努力的人,但是小镇做题家对小镇做题家最不宽容,总喜欢挑错。就像是一群螃蟹篓里的螃蟹,都在努力往出口爬,但是谁爬在上面,其他螃蟹就会被它抓挠下来,所以没人费心给螃蟹篓再编个盖子。

董宇辉就到了属于他的抓挠时刻。

当然,大背景是整个直播行业流量增长下降,你之所失就是我之所得,所以头部大主播都在轮流出事。这又有点像是拱槽,把其他家挤开打倒自己就能多吃几口,结果是自己距离出栏反而​更近了。也许并不是不知道这一点,就是一旦开拱就停不下来。你要那么想的话,倒有点希腊悲剧的味道。

也有喜剧的部分,比如说董宇辉在直播里说​居里夫人发现了铀。这句话不构成喜剧,后续才是。

粉丝说这是口误,小镇做题家​说这是严重基本常识错误。当然不是口误,居里夫人发现锂才是口误。当然也不是常识错误,​这里就没有知识,居里夫人发现了什么元素和宋朝始于哪一年一样,​可以在搜索引擎第一页找到答案的都不是知识。

居里夫人在沥青铀矿中发现比铀还强的放射性,因此猜测其中存在着比铀元素放射性更强的​存在---这是知识。居里夫人和她同时代的人为什么会对发现元素如此有兴趣,她们的地图是怎么来的,她们发现的目的是什么---这是知识。

老师不那么教,教科书不那么写,是因为学校教育里这些知识不方便考察。“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和”,这很容易做成填空题或者是选择题,很方便出题老师在其中加入“钚”这种​迷惑项。然而在生活中,在历史里,从来没有这样一个时刻,HR会问面试者​居里夫人发现了什么,答对就入职,答错就滚蛋。也没有任何一个困境,人在面对的时候只需要说出“居里夫人发现了镭”,问题就迎刃而解​。如果你认为这就是知识,为什么这种知识并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呢?

然而,居里夫人如何猜测存在着镭,这种方法​你可以用在很多地方。​面对未知,猜测答案,这是人人都需要的知识,不考而已。当年教科书也用楷体小字写过,你当那是背景,​因为不考而跳过。写教材的糟老头子们坏得很,​他们认为该写的自己都写了,你看不看学不学那是你的事。都用​同一本教材,这叫机会均等。​从同一本教材里看出什么来,叫做自由竞争。​你可以看不出来,但是你不能说我没写,我没说,都摊开放在你面前了,你​怪谁?

​真正没有写的知识是隐形的,可能比科学发现还重要,但是不会​写在教材里,你得自己去找。比如说19世纪末的一位女性,是怎么进入​学术界的?一位波兰女性,是怎么在法国​生活的?她如何平衡家庭和学术之间的关系​?她如何处理她和丈夫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家庭里还是学术上?作为首位女性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且是双料诺奖,她在一个男性主导的环境里如何工作​?有什么处境​,有什么困难,她是如何解决的?

这些也不会考,也不方便​变成标准化试卷里的题目。但人活着不就是要每天面对类似的问题,解决类似的问题么?所以,关于居里夫人的生平的这些知识,​你自己也可能会用到。你不认为这是知识,标准化考试已经毁了你的脑子。非常讽刺的是,教育的初衷是为了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把整个知识体系拆散了分章节分知识点进行教学,​但是学生最后就记得了这些零散的单点,并且把这些单点当做了​知识本身:

来,我考考你,居里夫人发现了​什么元素?​几种元素?拿了什么诺贝尔奖,​拿了几次?

然后就有了一套奇异的​判定标准:你连......都不知道,你的.....认知基本为零​。用单点失败判定一个人,这是生活中常见的喜剧表演。然而与此同时,说着“I is”在基本英文语法​上完全不过关的人走遍了全世界。《槽边往事》的读者也应该亲自目睹过写不好几十个字古文悼词的中文系系主任,却写出了关于苏轼的漂亮专著。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结构化的知识才是知识。​我认为这句话后面还可以加一句:单点知识不是知识,主要用途是​在螃蟹篓里抓挠和扒拉。我不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喜欢董宇辉,正如我不能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想弄死董宇辉一样。​和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相比,一个网络主播什么都不是。但是他现在变得很重要,每一句话都要拿来分析,他什么时候倒塌变成了中文互联网上的​一大悬念剧情。

我认为这都应该归咎于居里夫人和她的同行们。如果不是他们研究元素,人类不能够想到万物由元素构成,也就能人工合成,于是人类就不可能发明核能,尤其是不能​发明化肥。化肥的发明简直就是万恶之源,它让粮食丰产,很容易喂饱全人类。于是太多人吃饱了饭没事干,整天在网上追逐主播,一帮人捧,一帮人毁,今天方片五脸,明天莫西干头,而一小撮人默默地​收割。

居里夫人道歉!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