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6

红酒与电影

 


稍好一点的红酒​就涉及到所谓“醒酒”的问题。在窖藏保管状态下取出红酒开瓶,如果直接就开始饮用,酒的味道​会处于某种锁闭或者沉睡状态。关于这一点,​不同的喝酒流派都承认。但是,后续的处理上就有态度截然相反的两支​。​
一派认为一定要按照酒的产区、成分、工艺以及年份,严格按照对应的某张时间表,让酒在醒酒器里接触空气自行氧化,在充分醒酒之后,​才可以正式开喝。比如说某一款酒需要醒2小时,那么​一分钟都不能少,提前喝就是犯罪,就是​暴殄天物。
另一派则要随意得多,认为不需要严格按照时间表去醒酒,甚至也不需要什么醒酒器,开了瓶放一会儿,这叫做“瓶醒”​,然后就可以直接开喝。​毕竟是人喝酒,是酒来服务人,不是人去服务酒,要弄清楚主次关系,不要因为追求所谓口感而本末倒置​。
两派都有自己的理论。醒酒这一派的理由是一瓶红酒从种植葡萄开始,直到变成一瓶酒,耗费了无数人力心血,所以喝的时候应该珍惜。如果不能让酒到达最好的状态,那么每喝一滴都是在浪费,对不起农民伯伯和酿酒师傅,​夸张一点说,对不起葡萄生长那一年的所有阳光雨露。
另一派的理由是管你什么流派,什么做法​,大家都有一个基本共识:酒的滋味在酒瓶里的时候,是在缓慢改变​着的。倒出来之后,接触空气开始氧化,滋味也会随着时间改变。并且大家都同意,滋味的曲线从一开始很低迷逐渐升高,慢慢爬升到顶点,然后​又会随着时间流逝逐渐下滑。一杯酒放置时间足够长的话,还能变成醋。
所以,按照醒酒派的喝法,在滋味最高点上开始喝,看起来是抓住了高光时刻,实际上随后的每一杯​的滋味都要差一些,更差一些,完全喝在了下降通道上。而酒就是酒,变化就是变化,瓶醒甚至杯醒,背后的哲学观点是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之中,值得欣赏的​是过程而非结果。
从一瓶酒的味道尚未完全打开就喝,然后就是渐入佳境,每一杯都要比上一杯更美好一点,这样一直达到最高点,接着又感受它是怎么一点一点衰微下去,直到怅然地喝完最后一口。如此,就体验了一瓶酒变化的全程,​就像是体验到了一次完整的生命历程。
我对哪一派的看法都没有偏好,我只偏好有人请我喝。如果有人对红酒珍而重之,掐着点​醒酒,我没意见,我可以耐心等待。如果有人对红酒率性洒脱,开瓶就喝,举杯就碰,我也没意见,我也可以​跟着浪迹天涯。每个人对事物的看法不同,在同一种事物中看重的东西也不相同,我尊重这种不同,​并不认为其中有什么大是大非的区别。只是别在喝餐酒的时候也坚持要醒一下就行,​那样我会想打人。
但是在看电影这件事情上,我​就有明显的偏好。这么多年下来,我极少先看影评,先做功课,然后才去​看电影。不存在什么在进电影院之前做好充分准备一说,也不存在什么“我要理解”某部电影的个人想法。有些时候,我甚至会跳过系列电影的第一部,直接看后续的影片。我从来不会问​许多人很喜欢问的那个问题:如果没有看过一,​能理解二吗?我是去看电影,​又不是去电影院做现代文阅读理解。
对于我来说,电影就是白日梦,就是​黑暗里的奇幻之旅。我不需要做什么准备,也不需要努力去做所谓“理解”​。真正应该做,唯一值得做的事情就是​欣赏。这样,看完电影无论产生怎样的观感、想法、疑问,​它们都来自我的本心。这时候再去看别人的影评,看别人的电影资料,会有许多启发​。更重要的是,因为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发生碰撞,就可以通过这种碰撞​发现和认识自我---哦,原来我是这么看的,原来我是这种人。
那些生怕自己“看不懂”,生怕自己“不理解”的人,在观影前做了一堆功课,我坦率地说,那些资料里有的全是观点,以及极少的​知识。唯一的作用是让你在看电影之前带上了一堆先入之见,你怀抱着这些先入之见去看电影,等于是在座位​边上有个人在不断向你耳语,指点你应该去这个,应该去想那个,​实在是聒噪得厉害。像这样看完一部电影,​自己的所得极少,你不是去看电影,你是去学习、验证、对比别人的观点。像这样看完一千部电影,下一部电影你还是“看不懂”,还是“不理解”,还是​要先去做功课,没人事先告诉你,你的眼睛就不知道应该​往哪里看。
几天前,我在网上抄来一段话,修改了几个字,变成了一段掉功德​的话:
“《沙丘2》上映了,很多观众在映后抱怨《沙丘2》节奏过快,保罗的成功过于扁平化,亦或是故事过于晦涩难懂。作为赫伯特的粉丝与《沙丘》的原著粉,我想结合原著与导演维伦纽瓦的数次采访,在这篇二亿三千七百万字的长文为大家解答以下几点常见疑惑,做一个科普——”
我修改了字数。因为我认为看237个字的文章和看2亿3千7百万的文章,对于欣赏电影的​帮助是同样的。看电影是一种体验,和听音乐喝红酒读小说看话剧一样,​都是一种生命体验。你不能把体验这件事情变成了学习,你不能把欣赏等同于​知识。人是无法靠知识欣赏任何东西的,你知道太阳直径是地球的109倍,其上不断发生氢聚变为氦的核聚变,因此形成一颗热等离子体不断发射光和热量,​这对于你欣赏日出没有任何帮助。
事实上,你看着一枚红丹跃出地平线,跃上云海,​根本不需要这些知识,你想要的是眼睛,是皮肤,​是耳朵,是打开它们,​是用它们去感受。​它们不需要懂太阳,它们也不需要理解太阳,你也一样。你感觉到壮观,你感觉到温暖,你感觉到光明照亮黑暗,你觉得内心安宁而快乐,这些都来自你直面太阳​,而不是来自知识或者了解。
我也一样,别人请我喝红酒的时候,我没有任何偏好。如果是我自己买酒来喝,我家里甚至都没有醒酒器。


------


2024-03-15

打鸡血是个人私事

 

我不想指导他人应该如何过活,也不想谋求​他人做出改变。​如何过活是自己的事,是否做出改变也是自己的事。我只有一些观察,​只有一些个人偏好。比如说,我就认为鸡血就应该私下自行注射,而且我​从来就不赞同鸡血能起多大作用。如果可以选择,​我选择不注射,不口服,做个安安静静的人。

关于鸡血存在一种广泛的误解,以为打了鸡血就是​拥有了力量。不是这种理解,用挥鞭来做比喻的话,打鸡血就是把鞭子挥舞得在空中呜呜做响,看起来吓人,但是屁用没有。鞭子要发出全部威力,不在于举在脑袋上挥舞了多少圈,而在于向前平平挥出,快要完全展开时猛然往后​拽的那一下。鞭子在从前行到后撤的急剧方向变化中,鞭梢陡然加速,​那一下转折能把空气打爆,落在人身上就会皮开肉绽---不需要多少力气,​有那一下就行。
声势、阵仗、豪言壮语这些东西在我看来都是一种耗散。打鸡血的作用是让一切“看起来”声势旺,阵仗大,豪言壮语​震撼人心,于是就不剩下多少精力可以用去做事。一个人站在拳台上前空翻、后空翻、侧手翻,​和打倒对手没有一毛钱关系。反而是因为这样翻来翻去,消耗了气力,对手抽个冷子一拳砸在腮帮子上就能把自己放​得平平展展。
而且鸡血既然要注射,注射完浑身会冒蒸汽,​那么这玩意儿就注定不长久。以春游登山做例子,许多人在山脚摩拳擦掌,豪言壮语要一口气登顶,要XX分钟冲顶,但这些人连四分之一的路程都没有走完就​倒在山路上翻白眼。真正能登顶的人走得很慢,每一步都小心地控制体力消耗,保持匀速攀登,反而是到了快要冲顶的时候会迸发出力量,越爬越快,最后轻轻巧巧登顶。
我年纪越大,越怕打鸡血的人。因为在注射了鸡血的当下,我必须要承认对方此刻是百分百的真诚,百分百的投入,所以说任何不同的意见都是一种公然伤害。但是我是打心底里不相信这针鸡血能有多少用处,百分百的真诚和百分百的投入​支撑不了多久,很快对方就会放弃。当初​投入有多真诚,未来放弃就有多果决。而在当初的那一刻,那种真诚和那种投入都带着一种强制说服的意味,之所以在我面前注射,之所以在我面前展示满身白色蒸汽喷涌,就是为了强制说服我,让我接受对方是真的想要去做,是真的想要做成:我都打了鸡血了,你赶紧说相信,赶紧说“你可以的”,不信不让走。
于是我就难以控制地起杀心,想要一把将对方揪住按进冰桶里淬火​。这种念头一动,我功德池的水位就​蹭蹭蹭下降,再想到要敲多少次木鱼才能​把水位重新拉起来,我心里就全是绝望。所以每当有人在我面前打鸡血,我的第一反应总是转身就逃。
周星驰有一部经典电影,可能是他所有作品中最不搞笑,也是最动人的一部,叫做《喜剧之王》​。在那部片子的开头,周星驰扮演的主人公尹天仇独自面对大海,高喊“努力!​奋斗!”​,这一幕让我深深感动。毫无疑问,尹天仇是在注射鸡血,但是我注意到他是在面对大海,他是独自一人。这就让很感动,​不单是因为这一幕道出了人生的真相:你只是孤零零一个人​;同时也展示了​正确的打鸡血方式:私下,独自。
在无人之处,自己鼓励自己,自己给自己注射鸡血,​我百分之两千支持,百分之十万理解。人生大多时候都是独自走夜路,的确需要自己给自己吹口哨壮胆,否则可能会走不下去。但是这件事情和他人无关,​你的鸡血和他人无关。​他人相信不相信,赞同不赞同不重要,要的是你自己全心全意相信,这是纯粹自己的事。
夜里独行,天明相聚。吹口哨在夜里吹,在路上吹,​吹给自己听就好。天光放亮,日光驱逐黑暗,人们​在空地上相遇,这时候就没有必要再吹口哨了,也没有必要专门跑到谁面前吹。因为在白日里,吹口哨这件事唯一的价值就在于心领神会,“哦,原来你走夜路也吹”,知道别人也吹,大家都吹,以后自己再行夜路吹起来就再没有任何负担。而且一想到远处​的黑暗里,也有很多人在吹口哨,夜色也就没有那么恐怖了,​黑地里赶路也就没有那么孤独了。
如此而已。

​和打鸡血相比,我更相信日复一日的重复动作,我更相信日复一日里的微小提升。后者没有那么激动,也没有那么振奋人心,​甚至让人感觉到过于平静而有些乏味。但是我认为在这种平静的重复里,在这种平静的微小步伐里,​拥有绝大的力量,正是这种柔和平静不动声色但是稳定乃至顽固的​力量,往往能够使得目标得以达成。也正是因为这种​柔和平静和不动声色,人就少有遗憾和自责,相反可以在点滴的进展中获得持久的快乐和满足。
如果我们选择相信人的内心拥有惊人的能量,​类似核能,​那么就应该小心选择释放能量的方式。它可以是狂暴的,不受控的链式反应,​那就是个听一声响的原子弹。它也可以是平稳的,受控的链式反应,那就是​电站的核反应堆。我认为,人生里不需要那么多核弹爆炸,但是需要持续的电力​供应生活所需。
总之,我认为打鸡血是个人私事,自己关起门来给自己​注射就行。除了自己之外,没有第二个人有责任有义务现场观摩,现场见证,有责任有义务表示看到了并且宣布​自己相信。每个人有每个人自己的夜色需要照亮,没必要把你的夜色也拉到别人面前,让别人同时背负两片夜色,这是个道德选择。


------


2024-03-14

中文创作的热情

 


我有一个很个人的感觉,就是网上这几年​中文帖子的平均质量在下降,导致我每天的网上阅读时间也在下降。当然,也可能还有许多人在写相当优质的帖子,而我因为过于落伍的缘故不知道这样的​所在,把自己见到的天地当做了​整个天地。
单就我所看到的那些帖子,模板化创作,套路化表达,过度使用流行语和图片​这些都是小问题,我认为最大的问题是​这些作者用中文创作的热情已经消退​乃至消失了。每天看到的这些文章,在其中我很少感觉到​有过去的那种急迫感:我要立即写出来,立即发出去,​尽早让读者看到。或者过去的那种古典式骄傲:等我发出这篇文章来,就没有第二个人能​比我讲得更好,讲得更清楚。
相反的,我经常能够感受到的创作态度​是敷衍和漫不经心。透过文字,能看到写作者的​疲惫和厌倦:赶紧弄完发掉,打完收工,出去​烤个串喝瓶啤酒不比这个强?
这样写出来的文字缺乏趣味和灵气,读者并不爱看。阅读量下降,写作者就更没有​热情。于是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中文互联网上长文字的生态环境​也就越发恶化。而从我个人的经历上来看,今天我身边的大部分朋友都曾经是我的网友。在很多年前,我因为追读他们的帖子,在跟帖里互动,​得以和他们结识。文字好,文字有趣,未必人品能有多好,但是头脑和审美不会糟到哪里去,会是个有趣有料的人。今天要让我因为文字而产生强烈的愿望,想要去结识一下作者,我认为很难。不是因为我见得太多已经变得麻木,而是​因为我在文字中很少感觉得到热情。
文字上的热情我曾经以为可以无限量供应,​毕竟在我开始写作的时代里,人人都是如此,每天的帖子8小时内根本看不完,吃完晚饭之后还要加班去看。我在今天仔细回想,发现热情下面还存在着支柱---乐观、好奇​和理性。对于未来的判断是乐观的,对于世界和他人的态度是好奇的,思考和表达上以理性作为基础。这样的人就会乐于表达,乐于分享,他们的文字也就灵动有趣,蕴藏着可以感染读者阅读和参与讨论的热情。
现在,拥有这样心态的写作者已经很少见了,我个人感觉是今天的写作者更善于调动读者的情绪​,让他们生气,让他们焦虑,让他们恐惧,让他们​妒嫉。理性早已经隐退了,更重要的是呼朋引伴,把同一种思考方式的人,同一种情绪​同一种心态的人聚集在一起。为此可以撒谎,可以造谣,可以扭曲事实,编造故事,然后在集体排挤、打击异己的​过程中凝聚团体的向心力。一切都是粉丝文化,​一切都是偶像-粉丝关系。
不得已我只能后退一步,​只期待在文章中获取两样东西:1、​我所不知道的事实。2、整体的​思考框架。我并不能完全排除我已经老了,变成了九斤老太的这种可能,所以没热情就没热情吧,没灵气就没灵气吧,那请在文章中给我一个我所不知道的事实,我好刺激脑细胞伸出更多突触;那请在文章中体现出一个思考框架吧,我好看看我自己的​框架有没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好像也并不多。我最近获得的一条新事实,是演员去拍戏的时候,会自己准备一些超小杯泡面。因为拍摄时间通常都很长,​演员到了最后会饥肠辘辘。现场收音的时候,会录到演员肠胃发出的叽里咕噜声。为了避免这一点,演员就会吃一小杯泡面,让胃里别再空着​。我很喜欢这一条,虽然没有任何现实价值,也没有多少启发借鉴的意义,但是它属于那种生活里接触不到,某种特定职业内部​才有的​小细节,可以帮助我理解演员这个职业,拍戏这件事情,同时它本身也很​动人。
但这个我所不知道的事实​并非来自文章,而是来自视频---在视频那一边,感觉创作者要更有热情一些,更热切地想要告诉观众​一点什么。
今天王五四问我​:你怎么还在亲自写?现在不都AI创作了吗?我回答说,AI也需要先用语料进行训练,如果语料库本身就是垃圾山,那训练出来的AI又能写出什么像样的文章​?顺着这一通问答想下去,AI可以学习一切技法,一切风格,模拟一切文本,但有一样东西它在完全具有智能之前是做不到的​,那就是热情,在内心深处产生热情和通过文字识别热情的能力。


------


2024-03-13

吉兆

 


我知道,许多读者正在尝试冥想、正念、打坐、观呼吸等等等等安定内心的法门。尤其是在我推荐《观呼吸》这本书之后,经常收到相关的留言和提问。其中最大的一类问题都是在抱怨或者怀疑,抱怨自己的进展,怀疑自己的能力。
最好的解决办法当然是去找一位老师。一位道德水准上没有问题,绝不会利用和操控学生的老师;一位技巧上娴熟,经验上丰富,能够针对具体学生具体状况给出具体指导的老师。不过,这样我这里的问题就会密集地转化为另一个:如何找到一位合适的老师?
我回答不了。现代人驱车上百公里去看一座海边的图书馆是可能的,乘机飞上千公里去参加演唱会或者和人约会也是可能的,可一旦说到找老师,大多数人的反应都是:啊,好麻烦的,能不能指定一个给我?最好能在美团上直接点一个入户指导。所以,关于这一部分我没什么好建议,我只能说请你努力做个好人,心中常怀善念,手下常行善事,然后等待老师来找你。
次一等的解决方法,也是大家正在做的,同时也是做得不怎么样的,就是读书。我收到的所有问题,其实大部分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奈何太多人读书不仔细。无论是哪一本教人冥想、正念、打坐、观呼吸的书籍,其中都有丰富的细节和指导,预先回答了读者在实践中可能遇见的问题。换了你来写书也是这样,因为你做过,你教过,你回答过,所以你知道书里一定要写清楚哪些步骤和问题,否则这本书印刷出来就毫无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无论是哪一种法门,只要你选定了一本书,对这本书具有信心,那么你就应该反复阅读。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即便是同一本书,第一次通读和第十次通读下来,你看到的不会是同一本书。同样的,当你按照书中的指导去实践,你是个生手的时候和你是个进阶选手的时候,以及你是个熟手的时候,看到的会是三本不同的书---当时还是个生手时,许多字句就算是摊开来放在你眼前,你都会视而不见---你只是从字面上进行理解,觉得你看懂了这些字句,就一滑而过。
因为你一滑而过,所以你遇见问题的时候就喜欢问人,一点都不会意识到书里就有答案。从很微细的层面上来说,你之所以认为问题是个问题,是因为你先前读书的时候,从书中学到了某种现象是问题,某种现象是障碍。人性就是这样,人性让人读书粗枝大叶,人性让人从字面上进行理解,但是人性也让人在潜意识层面上记忆各种潜在的问题和风险,因为人就是靠这种能力进化而来,从树上的猴子演化为行星际霸主。请思考一下,为什么社交媒体上有那么多文章的标题都是《关于XX绝症你不可不知道的N个征兆》。
不是这样么?你原先哪里会在意自己能安安静静坐多久,哪里会在意坐着的时候有什么念头,哪里会在意自己坐着的时候是昏沉还是散乱?你现在突然在意起来了,觉得这些都是问题。哪里来的问题?你自己通过阅读学来的。无非是当初你在阅读时记住了那些潜在的问题和风险,却没有记住解释和解决办法。
所以,你回头去仔细读几遍就好。尤其是那些按照步骤或者次第做出详细讲解的书,你去查找你所处阶段对应的章节,里面一定有答案。
反复通读是一种方法,然而所有的方法如果没有配合心法是不会发生多大效用的。其实,所有人面对的问题都是同一个:如何让自己想到/愿意/相信自己需要回去反复通读同一本书?
通常情况下人是不会掉头去重读一本书的,为什么?因为第一,人觉得自己读过一遍就是“懂”了,没有什么再去读的必要。因为第二,人觉得自己遇见了问题或者障碍,感觉到自己困扰,于是就想着直接可以解决困扰的方法,而不是重读。甚至有相当数量的人,会觉得自己是因为读了某本书,因而产生了现在的问题---那本书既然制造了麻烦,怎么可能再去求助。
这里提供一种心态上进行转化的方法:无论你是在尝试冥想、正念、打坐还是观呼吸,你应该把你遇见的所有问题、困难、障碍视为一种吉兆。怎么理解这一点?就像是一个人因为某种身上的伤痛去找医师做正骨,当医师开始动手之后,他会发现医师带来的疼痛远甚于平常伤痛所带来的疼痛。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很少见到会有什么人因此跳起身来,对准医师面门就是一拳,然后摔门而走。因为大家都知道,目前的疼痛是解决问题的一部分,是解决问题的必要代价。
当你真正触及到了真正的问题时,才会产生问题,才会感知困难,才会遇见障碍。所以,应该把这些人们通常理解为负面问题的东西,理解为吉兆。你可以数小时地走神,做白日梦,那是因为你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走神。一旦你意识到自己在走神,发现专注某个目标5分钟都很困难,就开始沮丧。沮丧什么呢?你已经开始觉察到自己走神了,这不是很好的事情么?
你可以坐在沙发上刷一个周末的手机,稳如须弥山。但是上座之后很快觉得坐立难安,觉得念头纷飞,无法专注于一处,同时觉得腿疼背疼身上痒呼吸急促,但是你勉强坚持下来,感觉自己坚持了半生人,抬手一看表,不到5分钟,于是就感到挫败。挫败什么呢?你拿着手机的时候,这些事同样都在发生,无非是你的心神不在自己心上,不在自己的身上,觉察不了而已。你已经能够觉察你身和心,这不是很好的事情么?你知道你面前专注身心的时间不能超过5分钟,这是很准确的观察,这不是很好的事情么?
识字的人有一种虚荣,觉得自己能读完一本书,就等于能做到书中所描述的最高程度。看到一本书里介绍冥想、正念、打坐、观呼吸最终能带来怎样的安定内心,合上书页,就觉得自己懂了,直奔那个美好的状态而去。我就奇怪了,读书人看完超人电影,怎么不会立即红内裤外穿,披上红被单,跑到街上单手高举,准备起飞?为什么看了本修心的书,就觉得自己马上身下有白云,背后有光圈,口中吐金莲,可以拈花而笑了?就不想着可能要先擦一下花瓣上自己的口水吗?
因为有这种虚荣,人就会给自己安立过高的目标,对自己形成过高的期待,于是把一切初学者,入门者遇见的正常现象,当做是一个问题,一个困难,一个障碍来对待,于是失望沮丧挫败,于是从入门直接到放弃。也不想一想,自己花了12年,每天8小时学习,做过无数试卷,最后才有个大学上。为什么觉得以自己这种能力,对于几十年来从未了解和照顾的内心,可以在几天、几周之内就能调伏、训练它到一个相当的程度?你那么狠,怎么不见你当初10岁上大学呢?
正如在32个学期里,每一个学期开始你都会遇见新问题新挑战一样,你应该把问题视为吉兆,把困难视为吉兆,把障碍视为吉兆。你能遇见它们,说明你在正确的方向上,也证明你在前进。根据牛顿爵爷的解释,在地球上如果你没有感觉到任何困难和阻碍,那你很可能正在做自由落体运动,也就是急速下坠。要停止这种下坠,首先需要改变的是你的心。


------




2024-03-12

马丁易老,诺兰难封

 


第96届奥斯卡奖在中文互联网上波澜不兴。波澜不兴是因为毫无悬念,人人都知道这一年会是诺兰导演和它的《奥本海默》,人人也都知道2023年是奥斯卡小年,不会有名作云集的大场面。​
事实上,不是2023年不行,而是过去几年全球的电影都不行。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因为疫情三年造成了电影行业的不景气。但是,拍摄一部电影好耗费几年时间,这些不怎么行的电影一早就已经开始筹备,最多是在疫情期间拍摄。不行就是不行,不好看就是不好看,和疫情关系不大。在我看来,好莱坞无好片,除了流媒体平台的袭夺用户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多年来利用漫威和DC电影赚快钱引发的反噬。
在这种情况下,在2024年得奖对诺兰就显得不太公平。哪里是什么获奖,完全就是出来救场,和赵喜娜裸身颁奖属于同一种性质。如果觉得这个结论太过刻薄,那我也可以换一种说法:哪里是什么获奖,而是补发劳模奖章---行业不景气的时候,终于想起了暗黑蝙蝠侠专业户的好。
不知道你有没有和我一样的经历?当得知诺兰获奖的消息之后,隐约觉得他之前应该拿过奥斯卡了。然后去查资料,发现这竟然是诺兰的第一座奥斯卡奖?怎么可能?!难道《盗梦空间》没有获奖吗?哦,还真没有。难道《星际穿越》没有获奖吗?哦,也没有。对了,会不会是《敦刻尔克》?哦,那部也没有。
《奥本海默》当然是一部好片。这里的“当然”让我有些心虚,因为今年入围奥斯卡的电影我就看了两部,另外一部是《美国小说》,至于《芭比》它们我压根就不想看。我想说的是,《奥本海默》固然很好,但是诺兰此时已经完全成熟,我作为观众对于他的电影风格已经全然熟悉。这时候我回想当初,就免不了觉得《盗梦空间》完全就是石破天惊,而《星际穿越》则让我到今天都浑身颤栗---那些才是诺兰最美好的时代,未来充满无限可能的时代,他本应该在那时候就获得应该属于他的认可与荣誉。
而不是到了2024年,在一堆矮子里孤零零站着一个高个子,然后把奖杯毫无争议地颁发给这个高个子。给人的感觉是实在不行了,且让诺兰顶一下,不然门面上实在是太过难看太过萧条了一点。


我并不讳言自己对诺兰的喜爱,公元2000年,还是盗版碟流行的年代,他的《记忆碎片》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新人导演,很特别的电影,想看到他拍出更多的影片。这种心态,就像是许多人对于国内导演忻钰坤和他的《心迷宫》一样。有些导演第一次出手就有一种特别的感觉,让人产生兴趣、信任以及期待。
诺兰去拍蝙蝠侠这种快钱电影的时候,我也一度觉得失望。但是等他真正拍摄出来,还是忍不住要赞叹一声:硬是要得,生生把麦当劳做成了法餐。一个好的导演,一个真正有想法的导演,题材和类型都限制不了他自身的光芒。外界所有的因素,有利的不利的,都会被他当做是助缘统统接受下来,一口气吞下去然后喷薄出一部完全超出你预期的片子。即便是快餐电影,他也能赋予这种电影以深度和风格,点石成金。
在诺兰拍摄完《盗梦空间》、《星际穿越》之后,他已经成为表现电影中不可表现题材的第一人,无论是梦境还是时空间,他都有本事把它们视觉化。《奥本海默》不过是个延续,他又一次证明自己可以把物理概念视觉化。所以,早就不是诺兰需要一座奥斯卡奖,而是奥斯卡需要诺兰出席。
我之所以觉得不平,就是因为世事和世人总是如此,总是在别人需要奖项肯定和鼓励的时候,吝啬无比,白眼看天。而等到别人根本不需要奖项的时候,却要双手奉上,殷勤备至。就像是马丁·斯科塞斯老爷子一样,《出租车司机》没有得奥斯卡,《愤怒的公牛》没有得奥斯卡,《好家伙》没有得奥斯卡,等到人都快满100岁了,终于颁发了一座奖杯,结果是那部翻拍香港电影《无间道》的《无间行者》。《无间行者》可以得奥斯卡,那《出租车司机》应该得什么呢?12樽打包一箱送回家吗?
马丁老头拍什么好电影都拿不到奖,奥斯卡可以落在最佳配角身上,但就是不能落到他身上。李奥纳多陪着他拍了不知道多少部电影,尝试过不知道多少角色,做了多少次自我突破,始终颗粒无收。偶然间换一个导演,拍了一部莫名其妙的《荒野猎人》,奥斯卡突然到手。奥斯卡,这是什么意思?想暗示什么?
诺兰终于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诺兰有一位好太太,这是一件更值得高兴的事情。诺兰可以拍好电影,太太艾玛·托马斯是好制片人。有这样的组合,未来并不是非得​好莱坞不可,并不是非得电影不可。毕竟奥斯卡只是个奖项,而视听艺术是一片更为广大深邃的海洋。我期待着诺兰导演走得更远,就像是24年前的那个午后,我依然期待着初逢《记忆迷宫》时候的那种感觉,​有人认真给我讲一个我从未听过的故事的感觉。


------


2024-03-11

颈椎疼痛后续

 


我的右侧颈椎已经持续疼痛了8个月之久,现在我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想要分享:好消息是在8个月的折磨之后,在充气颈托的帮助之下,我的右侧颈椎疼痛​已经大为减轻,可以让颈托退役休息;坏消息是最近​我原本相安无事的左侧颈椎又开始疼痛,所以​颈托还没休息几天又要上岗。
昨晚我在淋浴间用滚烫的热水热敷后颈,头往右边扭,隐隐作痛,​若有若无;头往左边扭,​电击针刺一样的疼痛立即袭来,灵验异常。结果就是脑袋只能保持在某个正中的位置,不过可以往右边​多偏转一点。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是左右夹击,东西两线作战,我忍不住哈哈大笑,想起了那句话:如果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
许多读者应该和我一样都是案头工作者,每天要在电脑前花很长时间。有些人可能还不止这点时间,通勤路上,回​到家中,还要花更多时间低头看手机。所以颈椎疼痛的人应该为数不少,作为拥有8个月颈椎疼痛经验的人士​,我看过各种医疗建议,也用过各种方法,这里我想阶段性介绍一下自己的​个人心得:
首先是疼痛问题,疼痛是个症状,​根本不是原因。原因是你每天低头的习惯,这个习惯造成了颈部肌肉持续受力,所以真正应该做的事情是立即改变生活习惯。但人就是人,人在疼痛的时候只会想着如何解除痛苦,去找正骨师,去拍颈椎CT,去喷云南白药,​去吃止痛片。但所有这一切都收效甚微,​起码对于我而言是如此。
不过所有人在尝试完所有无用功之前都不会死心,​所以该怎么折腾还会怎么折腾。折腾完一圈之后,终于绝望,人不再谋求快速解决,立即治愈这些天真幻想之后,理性会指导人回过头去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自己先默默承受​着症状。就我个人亲身体验下来,对于颈椎疼痛最有用的​几个方法如下:
1、​运动。这里的运动不是指跑步,撸铁一类的重量级锻炼,而是指走路散步一类的轻量级​活动。人会本能地认为颈部疼痛就放松肩颈肌肉,但你没有对应的手法,​在逻辑上也不通---身体是一个整体,长期坐着不动,僵直的是全身的肌肉,肌肉通过筋腱筋膜相互连接拉扯,单独放松其中一部分没有多大用处。
走路散步会让全身的气血加速流动,让全身肌肉协调配合,于是就能让​人整体性地松弛下来。又因为在街上走路并不安全,随时都会有电摩斜刺里冲出来要让人死于非命,所以人会很自然地左顾右盼,无形之间也会拉伸​放松颈部肌肉。不要小看走路,它对于颈部的帮助​极大。
2、​颈托。之前我专门写过一篇介绍充气颈托​:《蠢,但是有用》。在颈椎疼痛期,我个人用下来觉得最有效的​东西就是充气颈托。它能够在你做伏案工作的时候,给予颈椎额外的支撑,​有了这一点点支撑,疼痛能够缓解很多。颈椎每天有那么几小时休息时间,恢复起来也会快很多。我是在今年1月份开始使用充气颈托,​一个多月后情况就大为好转。
不单是我,自从我写了那篇文章之后的一两个月内,不断还有读者翻出那篇文章留言,报告他们的近况。许多人专门跑来留言表示感谢,因为充气颈托让他们的颈椎疼痛大有改善。对于新读者而言,不要因为这些话听起来像是广告软文的话术而紧张。你们可以去看一看原文,看看里面有没有任何的具体品牌、型号出现​?
需要补充一点:​我用了一个多月之后,发现好像我的用法和正常人不大一样。大家都是从套在脖子上充好气,但是大多数人是把颈托的结合部放在下巴下,而我是把结合部放在后脖梗。不过我这么用都有效,说明这种产品的鲁棒性很强,​怎么用都可以。
3、​枕头。枕头我个人判断是个玄学,它很重要,因为你要​睡七八个小时,全靠枕头支撑头颈。但是,究竟什么枕头最适合你则是个玄学。我买了一堆枕头,​全部在床头一字排开。不断尝试整晚睡它们中的一个,整晚睡它们之间的结合部,整晚睡它们的某种阵列,以此找到第二天起来最不疼的​那一种。但还是个玄学,之前我睡的某个阵列让我逐渐​康复,但是最近几天这个阵列好像又不起作用了,让我的左侧颈椎发生了落枕。
所以,关于枕头这一部分我没什么​太好的个人经验可以分享。枕头对于颈椎健康很重要,你我都同意这一点。但具体到每一个人,​究竟怎样的枕头,怎样使用枕头最适合自己,是个玄学。我个人建议可以考虑每晚上床睡觉之前,先给枕头上香,鞠躬,念诵赞词​,或许会有帮助。
最后我想谈一谈我对疼痛的个人感悟:
疼痛毫无疑问是一种苦​。苦不是肌肉苦,不是​筋膜苦,不是骨头苦,而是人的心苦。人为什么会心苦,因为你的心想要立即解决疼痛,想要控制疼痛,想要压制疼痛,结果一样都做不到​。因为一样都做不到,​你的心就会受苦。原因是它没有得到满足,它没有得到安乐,它意识到自己对疼痛​无能为力,原理和失恋、饥饿、遭人排挤、考试不及格时人感觉到痛苦完全一样。
因此,即便​非常困难,你还是要试着学习和疼痛和平共处。人家来也来了,你赶又赶不走,打又打不过,忘又忘不记,那就只能试着接受疼痛这件事,​把它看作是你正常生活的一部分。带着疼痛去上班,带着疼痛去吃饭,带着疼痛去聚会,带着疼痛看书看剧听音乐。
当你决心那么去做之后,疼痛就会从苦下降​为困扰。它就在那里,对生活造成一些不便,但是你的心并不会因此而遭受折磨。​就像是你家的大门不是很灵,关门的时候需要关两次才能锁死。是个困扰,因为你得时常提醒自己​关两下。但不构成痛苦,你只有关门的时候​才需要注意。
疼痛同样如此​。当你决定和它和平共处,带痛生活之后,你会观察到疼痛不是时时都有,​它总有间歇。你也会观察到疼痛不是​同一烈度,同一位置,它总有变化。​这和你的身体不一样,你的手总是手,总在那里,是可靠可信的。疼痛不是这样,它会出现也会消失,它会变强也会变弱,它还会从一处跑到另外一处,所以它是个临时的现象,​并不能时时刻刻困扰你。​观察到这一点,能给人带去很多的宽慰。
真正由疼痛带来的苦是有限的,由内心幻想产生的苦才是无限的。类似“这还得疼多久”、“我还能不能好了”、“这辈子是不是就得那么疼下去了”、“是不是医生和医学都没办法”、“一定存在一个一下子就给我弄好的大师,但是我找不见”之类幻想狂想妄想​才会带来持之以恒的苦。
我的颈椎疼了8个月,具体多长时间我不清楚​。睡觉的时候我感觉不到,所以要去掉三分之一,那就是疼了5​个月。但是在这5个月里,也不是每时每刻都疼,通常早上​起来之后,到中午都不怎么疼。真正发作起来我也不是全无任何办法,我可以调整姿势,我可以做身体拉伸,我可以找个地方靠着躺着,​疼痛又可以大大缓解。所以,我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并不觉得疼痛,或者疼痛得不那么严重。
于是,在后几个月里,我已经习惯了带着疼痛生活。它并没有影响我读书、写字、看剧,也没有影响到我和朋友聚会时聊天的兴致,无非是我不时要伸手绕过头肩,​去捏一下脖颈和肩膀肌​肉。我能感觉到疼痛,但我不觉得苦。也正因为这样,当我发现脖子两侧都在疼的时候,​会有心情哈哈大笑。
关于颈椎疼痛,运动、颈托、枕头这些具体的手段固然有所帮助,但我觉得更为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同痛疼打交道,如何把苦从疼痛中剥离出去,如何让苦得以止息,这可能对所有人的帮助要更大一些。
祝你远离病苦,祝你​离苦得乐。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