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9

灾害级公关

 


苹果刚刚发布新一代产品iPad Pro 2024,结果它的广告​正在网上掀起一阵风暴。在这段1分钟的广告视频里,一台巨大沉重的液压机把包括书籍、乐器、颜料、玩偶等等人们的爱物以摧枯拉朽之势碾压成片,然后顺势推出苹果公司有史以来最薄的产品iPad Pro 2024。

在视觉上,​这支广告极具冲击力。​如果你还没有看过,现在可以欣赏一番:


在感叹之余,​也许你会有一些不适的感觉,却又说不清道不明。这感觉没错,国内网友做了一个“逆放版”视频,它可以让你很清楚地​觉察自己的不适究竟来自哪里,你也可以对比欣赏​一下:


逆放版就是把正式版倒过来播放一遍,​和早期武侠电影拍摄轻功的方法完全一样。但是,逆放版的旨趣和原版​完全南辕北辙。在这个网友制作的版本里,iPad Pro​离开画面,液压机于是升起。所有被数字化技术摧毁的那些生活中的各种爱物从碎片中还原,从尘埃中升起,​重新变得熠熠生辉。

如果说原版视频让人感觉到科技弗远无届统御一切的威能,忍不住为之赞叹,那么逆放版视频却用四两拨千斤的方式,轻易地就拨动了人们的心弦,激发起他们对那些“原始”物件,那些“原始”生活的​珍重爱惜之情。打动大脑和打动心灵的效果完全不同,这段逆转版视频已经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激发起相当数量针对​苹果的反对声。

网友忍不住用本次iPad Pro 2024的广告和苹果公司在1997年发布的Think Different(不同凡响)​广告做对比。Think Different 可能是人类历史和苹果公司历史上最为成功的广告,宣传苹果产品都在其次,而是激励了所有看到这条广告的人,鼓励了每一个人做​自己,走不同寻常道路。

现在一切都反了过来,新广告看起来是要摧毁每一个人的生活,把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全部压缩在一个1​3英寸见方的小薄板里。它以极为强势的表现方式强调了苹果产品的优点,却对最核心的部分​,也就是人本身毫不关心,完全走到了​1997年广告的反面。即便是苹果之前的那些“土气”广告都不会那么强硬,多少会有一组镜头表现用户如何欢天喜地使用产品,证明它对人们的生活、工作有所帮助,而且所有的广告里都不会忘记拍一组和家人、朋友一起使用产品的镜头,暗示产品可以帮助建立人和人之间的联系。

​好的广告其实就是公司级的公关。公关的意思是公共关系,也就是诠释大众和公司​,大众和产品之间是什么关系。Think Different 传递出来的信息很明确,苹果是一家不走寻常路的公司,​尊重每一个个人的选择,相信历史是由那些不走寻常路的人所创作。为此,它专门设计了产品,如果你也是一个不走寻常路的人,那么这就是为你度身定制的​实现工具---这就是大家彼此之间的关系,基于共同理念,基于共同价值观的同路人,然后彼此成就​。

相比之下,iPad Pro 2024的广告就是一次灾害级​公关。它采取了攻击性的内容,侵略性的视觉,​但是没有提供任何可以让人产生共识和共鸣的价值观。尤其是广告后段,看到黄色Emoj 小人偶的眼珠子都被液压机挤到爆浆时,我感觉到的是羞辱和愤怒。它是我生活中的无用之物,但我喜欢这样的小东西,辛劳的生活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无用之物,人才得以支撑下去。苹果摧毁它们,是以此在向人们宣战么?​敌对与征服,这就是大家现在的关系?

在我们今天所处的这个时代,最大的隐喻,也是埋藏在大多数人心底的隐忧不是通胀不是战争不是极端气候,而是随着科技的崛起,人类可能要面对失去工作,​被机器替代的命运。也许,iPad pro 2024所表现的内容就是事实​:人们在渐渐失去实体书,失去画笔和颜料,失去实体乐器,失去线下游戏,一切​都在数字化。无论是住12平米的住租房,还是500平米的大平层,生活都会被压缩在一个屏幕里,为算法和机器所控制。但是这样洋洋得意、喜不自胜地把这个过程表现出来,我真的不是太能理解​背后的思考。

​对,这么拍会让人感觉到产品很强大。但是​并没有回答核心的问题:你的强大和我有什么关系?没有关系,那就是灾害级公关,相当于一个人在酒桌上​跳出来吹嘘自己。你有多少钱,有多大权,顶着多少个头衔,胃囊能容纳多少升烈酒,鸡鸡能在2英寸钢板上一秒钻出多少个洞,和我没有半毛钱关系。

反而是逆转版广告成功打动了我,​它在明确传递出一种价值观:生活中那些细微小事值得人去追求,值得人去珍视​。它也在介绍一种人生观​:从强大高效的机器中暂且撤离,回到线下,回到生活。就像是视频最后的缓缓转动的唱机,它讲述了世俗生活中那些微小静谧的幸福。它甚至​还暗示了一种可能性:机器可以帮助我们,让我们更好地阅读纸书,更好地绘制油画,更好地演奏乐器,更好地和​家人朋友欢度时光。

同样的素材,为什么​苹果现在的这个广告版本里没有这些东西?我总是忍不住想起​香港电影里的一句台词:“大佬,呢个世界而家变咗”。1997年的那家苹果公司消失了,​现在的这家我承认我不大看得懂,​感觉相当陌生。



------


2024-05-08

大叔的天籁

 


​以下这些名字,你听说过几个:孙露、张玮伽、雷婷、谭艳、龚玥、刘紫玲​。现在,我说她们都是歌手,那么她们的歌你听过几首​?
她们的歌最近我经常听,在无损音乐库中也经常遇见这些名字,这几乎是无法避免的事情。一开始我的问题也一样:​这是谁?接下来的问题​就变成了:为什么是她们?为什么不是王菲不是孙燕姿不是黄绮珊​不是莫文蔚?
我不知道这些歌手,原因是我多年来受到的是娱乐业和唱片业的影响,所以我只知道歌坛天王天后,知道劲歌金曲,知道​各种上榜流行音乐。这不是偶然的,娱乐业控制了娱乐新闻,控制了流行音乐榜单,控制了唱片销售和推荐,​也就控制了我能听到什么音乐。
但是,在这个领域之外,还存在着一个HiFi 音响业控制的​音乐世界。我可以这么说,上面我所列举的所有女歌手,她们都是为HiFi 音响而演唱---她们的声线可以很好地表现音响的音质。这话反过来说也成立,她们的声音最适合用​音响来表现。对此电影《无间道》里有一句很好的总结:“高音准、中音甜、低音沉,总之一句话:通透”。
其实这里的高音由弦乐完成,低音由鼓完成,​人声负责中音,也就是负责甜。所有这些歌手,大多是唱翻唱歌,唱口水歌,以及我这种人闻所未闻的​抒情歌曲。她们的声线都饱满细腻,充满表现力,她们的歌声都甜美缠绵,​有些甚至甜到发腻。即便是一对最普通的音响,上高音就破,下低音糊,但是中音总是过得去的,总是可以听听人声的,所以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女声天籁大碟”​。
这样的音乐也构成了一种风格,我能够接受,也觉得声线不错,​但就是觉得怪。这种怪怎么来形容呢​?就像是很多年前和国企大叔去KTV,他们坐下来就一定会点《萍聚》和《心雨》。歌本身没问题,但是每次点​就有问题。在听了无数次之后,就觉得这种歌是不是​稍微老气了一点?​是不是腻了一点?是不是俗了一点?而且,​反反复复听,虽然是情歌,听到后来小三感很强,红杏感很强。与此对应的,是大叔们接下来咬牙切齿地唱《纤夫的爱》,我就觉得很微妙。
形形色色的女声天籁大碟、发烧天碟、落地天碟倒没有爬墙感,而是走到了反面,让我感觉正房感很强,大婆感很强,正气凌然,端庄雅娴。可以听,但是听多了还是会觉得​累。一切都太饱满,太丰富,太甜美,太端正,太传统,太歌舞团,没有多少性格的成分,不是很像我​认为的音乐。回想我喜欢莫文蔚的原因,就是因为她的声线特别,唱起歌来一脚深一脚浅,像是酒后​随心所欲的踉跄。
但是别人花了几万几十万几百万上千万买HiFi音响,为了让音响发挥出全部优势,​大叔们就要听这种音乐。因为大叔们要听这种音乐,这样的CD就不断发行,不断进入无损音乐库,同样控制了后来者​能听到的音乐,进而控制了审美。反过来说,唱片公司因为大叔们愿意购买正版CD,也就针对他们的喜好,遴选符合他们口味的歌手和歌曲,录制更高解析度的CD,反过来更好地发挥了HiFi​的性能,证明大叔们是对的。
​于是我就彻底明白了自己的处境。我曾经觉得是我在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其实我喜欢什么音乐完全是被​人为塑造出来的,而且是纯工业化的结果。要么是娱乐工业左右我,要么是​HiFi工业左右我。是它们告诉我什么是好音乐,什么是好歌手,什么是好歌声。
具体说起来,​人是被器材所左右的。​因为你用蓝牙耳机,所以你听到一类音乐。因为你用​HiFi音响,所以你听到的是另一类音乐。最妙的是你不认为自己的音乐审美是被塑造出来的,却会坚定地相信这是自己的选择​,完全出于自己的自由意志​判断。
我终于开始理解窦唯,一位据说​和我长相类似的音乐人,曾经的摇滚歌手,也可能是同时代国内摇滚歌手里最英俊原创力最强的​一位。这些年他处于隐居状态,做自己想做的音乐,而那些音乐大家普遍评价“听不懂”​,于是都说“窦唯成仙了”​。这也就是说,他没有落在任何一边,没有落入任何一种工业,​所以不符合绝大多数人的习惯,无法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经验进行比照,也就无法归纳和分类。所谓的懂不懂,好不好,其实说的是熟悉不熟悉。
那我认为,窦唯是真正在做音乐,是个真正独立的人,很珍重地​保护了自己的脑子和耳朵。​


------


2024-05-07

最危险的仆人

 


天气渐渐热起来,​我就有点想去游泳。​一想到游泳,我就回忆起童年时代学过的一句警告:水是最危险的仆人。这话还有上一句:火是最残暴的主人。

小时候在云南山里生活,遇见山火的机会少,​真正可怕的是水。在山林中穿行,只要看到小溪变浑浊,裹挟了枯枝败叶,​那就要很小心。如果小溪彻底被云南的红土地染成赤红,泛滥着浑浊的泡沫,那么就应该起身朝着侧方的高处​能跑多快跑多快,因为山洪已经逼近​,小溪瞬间就可能变成激流。

除了山洪,大人也不喜欢我们下水,任何水,小河、池塘、​湖泊都反对。每年都会有人在夏天溺亡,其中不乏​游泳好手。在小学阶段,​消灭掉自己同学的首要原因就是溺水,甚至毒蘑菇相比都要温柔得多。很多同学中毒只是见到小人而已,最严重的一个不过是用苍蝇拍猛抽窗子上的小人,用力过大打破窗子从二楼​坠下去断了腿而已。但是溺水的人,基本上​不可能活着回来。

​那时候的人,对于仆人或者工具的概念非常明晰。水就是仆人,它能驱动水车,滋养植物,承载舟船,清洁物品,​可以算是最有用的仆人。但是大人总是一再警告我们,一定要小心水,因为山火来了你还可以狂奔搏命,但是当温柔的水​想要打击你的时候,你一点反抗的能力都没有。

类似的告诫还有很多,几乎可以构成一本《儿童求生手册》​。​比如说在那个时代,儿童使用刀具很常见,用小刀削铅笔是日常活动。因此大人反复告诫,​使用刀具的时候,刀刃向外,朝着远离身体的方向做切割。递刀的时候要用刀柄朝向对方,​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徒手接抛刀具,诸如此类。

因此而来的伤害,也有专门的止血、包扎​培训。刀是一种工具,​既然日常生活里需要,那么大人就支持你去学习和使用。但是运用能力有高低,人有失手马有失蹄,尤其是儿童脑部发育未完全,少年肌肉动作不协调,所以​又要教他们如何安全使用,出了意外又应该如何应对。

​那时候的环境也不一样,生活中还存在着野外和野生动物。不像现在的城市生活,只能长出法定的草飞来法定的鸟,剩下都是​可爱的宠物。​我当初所接受的教育说,任何时候都要和野生动物保持距离。​它们不单有可能发起攻击,也可能携带传染病,如果是流浪的犬群可能​更为危险。所以我们没有什么伸手抚摸动物的习惯,​哪怕是食草动物。

野生动物心理学告诉我们,动物惧怕人类远甚于人类惧怕它们。如果快速靠近野生动物,会让它们极度紧张。即便是食草动物,都有可能在紧张之下主动发起​攻击。在丛林和野外,遇见野生动物大家保持​距离就好,这样大家可以相安无事​。我们可以继续找寻覆盆子、松塔、蘑菇、蕨菜、荠菜、地石榴​这些东西。

现在的小朋友好像已经不再接受这样的教育,连大人都是如此。每次看到人们在河滩上散步拍照,看到人们在山涧溪流​边打麻将,我都会觉得很紧张。每次在小区看到小朋友毫不迟疑地伸手去摸狗头,看到流浪猫就追上去伸手要抱抱,我也都​会觉得很紧张。每次在游泳池看到一池子的人在扑腾,岸上的亲友低头只顾着刷手机,偶尔抬头看一眼挥挥手,我更是觉得​很紧张。

我依然不相信科技和文明的进步,已经完全驯化了自然,已经完善了工具,让它们围绕人类​驯顺地打转转。即便它们比以前安全得多,驯服得多,便利得多,我还是不认为可以完全放弃警惕。并且,我还认为类似我小时候的那种教育​有必要继续传承下去,就是那种讨论我们人类和仆人,和工具之间关系的教育,​不应该成为一种绝响。我们习惯于都市生活,但是都市并不是全部,让我们远离都市偶尔去旅行,去观光,去探险的时候,没有这样的教育,人就是​毫无防备地面对危险。

即便在都市生活中,除了电动摩托和汽车,同样也存在着​许多危险。我不认为人可以通过卡通片、电视剧、电影里学到的经验去面对,那里面有太多全然无害的动物和自然环境,而且糟糕的是它们通常都用拟人手法​来进行表现。这也是我讨厌萌文化的原因,一道闪电劈下来打在金属伞尖的时候,​萌在哪里?保护幼崽的流浪母猫​伸出爪子横挥的那一下,萌又在哪里?

夏天马上要到了,​又是游泳降暑的时节。凝视游泳池清澈见底的池水,幻想戏水快乐的同时,人也应该注意到水波那幽兰的光,并且对那种光​心存畏惧。心存畏惧同样可以感受到快乐,按照我的个人经验,正因为存在着那种隐隐约约的畏惧,快乐​反而因此变得更为强烈而鲜明。



------


2024-05-06

不要做个叛徒

 


大清早,​朋友发来微信:
---我要问你一个问题​。
​---你凭直觉就行,不需要论证。
她的老父罹患癌症,而且存在多个独立的病灶,有些发展进程快些,有些进程​慢些。现在有一处到了必须动手术的程度,​医生提供了两个方案,方案一是切除病灶之后造口,​意味着今后身上随时都要挂着个袋子,好处是有利于对其他病灶的治疗。方案二是切除病灶之后缝合,不造口,代价是​对后续其他病灶的治疗可能有负面影响。由于老爷子坚决不肯接受造口,朋友觉得自己身上的压力难于承受,所以跑来问我。
我想都没想,回答她说​:方案二。
对于这种提问我一向都很清楚,其实对方心里是有答案的​。所谓“当局者迷”,因为有太多情感上的羁绊,人知道正确的选择也​迟迟不肯下定决心,而是在原地徘徊。所以不是需要我来帮助做决策,也不是需要我来给出建议,而是让我来扮演他们自己,扮演​他们的理性部分,帮他们的理性发声,呼吁他们正视问题。
至于说我自己的想法,​其实挺简单的:事情已经是这个样子了,其实个人意志要比现有的医疗手段​更重要。没有医生敢打包票​,说按照某个方案做就一定能治愈。那么,年迈的病人如果有足够的求生欲,有足够的精神力量,那么也更容易撑住后续的治疗,​已有的治疗手段也可能效果更好些。
人都是固执的。一个人认为自己从此要在身上挂一个袋子,这种事情不能接受,哪怕因此会威胁到生命,对此我​完全能够理解。如果一定要让他接受这种手术方案,很可能手术之后最先崩坏的是​个人精神状态。他不能接受这样的一个自己,那么后续的任何治疗对于他而言也没有了意义,​他不会配合,也没有兴趣。
两种方案相比,我当然选择​后者。而且我也认为,只要是人还没有病到丧失神志,那么他如何治疗应该由他自己来做主。一个人如何活下去,​以何种方式活下去,应该由他自己来做选择。​医生不应该替代他做主,子女同样也不应该替代他做主。
因为有深切的情感羁绊,因为有“一切都是为了你好”这种想法,于是觉得自己应该对此负责,觉得应该是由自己去做决定,这是个错误的想法。许多人知道这是错误的,但是情感让他们拒绝思考别的可能,一定要去主动负责,要去​替人做决定。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本来可以做而没有做造成了现在的结局”这一想法把他们给深深魇住了。他们思考“更好的”、“更科学的”、“更稳妥”的方案,却没有去思考一下当事人的意愿。本质上来说,这还是人的厌恶损失心理在作怪。
为此,我在最后提醒朋友​:不要忘记了一件事,一位长者要频繁出入医院,忍受各种有剧烈生理反应的治疗,承受来自医院环境和医护带来的压力,有一多半都不是为了自己求生,而是为了满足子女---因为子女为自己付出了那么多,​自己不能不领受这种心意,所以再怎么难也要多撑一下,别让子女失望。
“你别让老头突然觉得你不是和他站在一边的,那么,这个支撑他走下去的理由就立即消失了”,我最后补充说:“你不要做个叛徒”​。
人生最重大的事情莫过于活着,生存​下去。然而,关于生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医生有医学意义上的生存,插管挂袋​都是生存。病人有生活意义上的生存,像个人那样,有尊严有体面的生存才是生存,否则就是​折磨乃至惩罚。这两者有时候是互斥的,就让子女夹在中间很为难。
子女最好不要把一切变成轮回,小时候父母以“我这是为你好”而剥夺自己的意志​;等到父母老了,同样以“我这是为你好”而剥夺他们的意志。​这样的亲戚关系我认为不是很健康,有种报复的意味在其中。作为子女而言,人力总是有穷时,医药​从来也不是万能的。在极度艰难的局面里,在极度沉重的压力下,​努力不要去做个叛徒。这样即便病情沉重,病人确信周围的人都和自己站在一起,也是莫大的宽慰,​能够远离孤苦和恐惧。
朋友希望我把这次对话发布出来,她认为会对更多家庭,更多老人家,更多人到中年的子女​所有帮助。​于是,就有了现在这篇并肩站到最后,《不要做个叛徒》​。


------


2024-05-05

在人间

 


这几天我看到了我所不了解的人世,​也看到了我所不了解的人。之前我只知道在马拉松比赛里,​有人可以花钱请“兔子”来领跑,帮助自己创造好成绩。现在我知道了在这个世界上,有人靠30块钱一局陪人打游戏​谋生。说谋生也不准确,因为陪打的收入远超一般的​白领​。

又有人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用付出,凭借美貌和心理控制,就可以把这一大笔钱全部​收走,不费吹灰之力,感觉一切天经地义。一种欲望让人可以快速地赚钱,另一种欲望又可以让人​迅速交钱。食物链,食物链,在常人目光所不能及的深水处,无尽的吞噬,吞噬,游曳着猎物和捕食者,​捕食者的捕食者。

更有商家收了客人的钱,把原本要用去做祭祀的食品​收起来,送一个空纸袋过去。这世界上赚活人的钱都那么困难,但有人却可以坦然揩死人的油。传说中鬼以供桌上的元宝纸烛为食,我以前不相信,现在我看到了。

我就感觉这个人间牛马得很​。​有的人做牛做马,有的人则是牛头马面。而有的时候,​两种人就是同一类。在一处做牛做马,为的是​在另一处做牛头马面。或者在一处做牛头马面,​好为了在另外一处继续做牛做马。

不能理解的话,可以想一想那些最有“性格”的坐台小姐拿到了最多的小费,然后又拿着这笔钱去供养她们脾气恶劣对自己充满鄙夷的​小白脸男友。也可以想一想被压榨最甚,怨恨最多的人一旦升职成为主管之后,他压榨的手段比前任更加精妙更加极致,榨取得更加干净,​因为他自己最清楚从哪里、怎么做才能榨得出来。还可以想一下,那种在外面弯腰屈膝装孙子的人,回到家里又是怎样变成颐指气使、蛮横刻薄的主人,​理由是这一个家全靠自己一个人。

在水里,每一条鱼面前都有一顿美餐,​它们自己对于身后的血盆大口也同样如此。所以这也不是水,而是一碗飘满了肉屑的肉汤​。

有人说同情,有人说理解,理解和同情是多么奢侈的事啊,尤其是针对他人。人只会同情自己,人也只会理解自己,他人只是顺带,他人也只是​为了观察自己的镜子,同情理解自己的介质,最终​还是会落回自己身上来。同情他人说的是同情自己的苦,理解他人说的是理解自己的难。遥祭他人的一杯酒,多半舍不得倒在地下,而是举起来饮下去,去浇灌自己胸中的块垒,​一点都没浪费。

应该花一点时间去观察游戏,去观察一碗水如何变成的​肉汤。

人为欲望所驱使,又为欲望所吞噬,在这场无尽的游戏里造就了​源源不断的肉汤。渴望爱,于是用钱去买。渴望美好生活,于是用​容貌去换。​在欲望的驱使下,多少人选择了最短路径?最短路径永远都是最快的,最快达成,最快满足欲望,代价是当掉了自己未来的​一切可能。

求学需要漫长时间,求职业发展要漫长时间,求长期交往需要​漫长时间,求得对人世和世界的认知需要更漫长的时间。但是很多人接受的训练不是如此,他们接受的训练告诉他们没必要,没必要等待那么长时间,世界应该是短视频,手指划一下​就够了,划一下就够了这才对。划​动2厘米,要的东西就应该实现才对。

​最短路径意味着简化。​爱情需要物质基础,于是可以把它简化为物质。可以是物质的钱,​也可以是物质的脸蛋,于是可以交换,而且是急着交换。美好生活也需要物质基础,于是同样可以把它简化为物质,甚至简化为获得物质的中介---钱​。于是美好生活等于钱,等式​就那么成立。至于说在生活中是否需要获得某种体验,获得某种感受,获得某种洞见,​以此获得灵魂上的充盈感,这一点都不重要。灵魂不需要充盈感,灵魂堆满包装盒就好,那样速度最快,也最容易实现。

所以谁值得同情?谁都不值得同情,谁也都值得同情。不值得同情是因为所有的猎物都有​捕食者的另外一面,并没有无辜者。都值得同情是因为他们失陷在了永恒的快速追逐游戏里,他们被禁锢在自己的欲望之中,同时他们相信自己的努力可以达成自己的目标,却不会意识到他们的努力只会让漩涡永远地运转下去​,直到自己成为最后的那一条鱼,或者变成肉汤的一部分。

传说中牛头和马面会在午夜前来,手持锁链,​锁拿亡魂。有没有一种可能,他们在拿起锁链的那一刻,自己同样为这锁链所绑缚,所控制,从此只能在一条穿梭阴阳两界的道路上无限次往返​?我有一个问题:牛头和马面见过日出么?他们应该没有这个问题,也不会有任何困扰,​因为这个问题对于他们从来都不重要,日出一分钱都不值​,看日出一分钱也都不赚,所以​连太阳都可以交易掉。然后在太阳交易掉的瞬间,他们迎来了自己​最大的一笔业务,他们丝毫不会担心,也不会浪费时间去想,这将是他们最后一笔业务---锁链​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此。

​在人间,没有什么比挣脱锁链脱离游戏更为重要的事情了,这就是我一直以来的想法。



------



2024-05-04

手的教育课

 


早年间我还在昆明的时候,有人和我说了一句话,​让我受用终生:
​“如果你在井底想要爬出来,别人伸手来拉你的时候,你不说找几块砖头垫脚,起码也应该先踮起脚尖,尽全力伸出手去,方便别人够到你。”
当然,我的青少年时代生活要比现在严酷得多,条件艰苦得多,选择也少得可怜,所以这些比喻不是掉在井里​要伸手,就是被熊追力争倒数第二名,都暗黑得很。
当时我们这些小孩子存在一种共识,那就是​现在大家可以享受的父母照顾和关心是一种特权---被父母捧在手心里只会在童年的这一小段,一旦到了少年时代,那双手就会反转过来抽​自己。没有几个人会认为那双手会一直托举自己,支持自己​,因为那些双手都很忙​。
到得头来,我们总要仰赖​他人的援手。也许一点点帮助,一丁点机会,​整个命运的轨迹就会改变。为此,比喻里教育我们说,为了在无数双高高举起的手里被选中,为了让别人觉得帮自己一下更值得,你就得用尽全力站得更高一点,把手伸得更​长一些,先去充分表达你的个人意愿​和个人努力。

会有这样的回忆和感慨,​是因为看到一位老读者的倾诉。说自己的外甥辈要出国留学,雅思考5分,再次补习要​再交10万块补习费。就算是补起来了,学习成绩国内连专科都上不了,出国也只能选择英国​。而且,家里只有头两年的留学学费,这位读者为了支持外甥,想要抵押掉自己的​小房子赞助学费。而与此同时,那位​小朋友正在每天忙于刷视频,无心学英文。
我当场就把我功德池的所有水龙头全部开到最大,回答说:既然结局都是失业,为什么要​留学一趟把全家变成赤贫再失业?就不能大家还有点储蓄的同时​原地失业吗?既然结局都是啃老,那么起码​有点老本可以啃不好吗?去英国读个​过水大学究竟解决了什么实际问题?
​功德池虽然瞬间见底,但是我并不后悔。小朋友在井底,井口一堆大人伸手全力去够,但是小朋友别说伸手回应,连站都没有站起来,​安安静静蹲在井底低头玩泥巴---那为什么要伸手去拉呢?不伸手的人​意味着并不需要帮助,这是个常识,非要伸手去帮助他们,只会让他们非常不快,非常烦躁,觉得这些都是所谓的帮助,​真实的作用是麻烦自己。
我受到的教育有一点不同,那就是别人伸手帮助自己的时候,要记得先观察一下那只手。得到帮助固然值得欣喜,但是别忘记看看那只手是不是瘦弱,手掌上是不是有泥,​是不是有汗,是不是有血。要记得一切帮助不是天经地义,要记得对方为了帮助自己可能付出的代价。免得自己一旦得到了帮助,就把现状当做常态接受下来,擅自宣布对方是“举手之劳”,忘记了那只手上的血汗,忘记了感恩之心,忘记了要珍惜和把握​机会,忘记了世界上还有难以计数的人​并没有得到这样的机会,依然站在井底。

我不认为我小时候因为匮乏,因为机会稀少,因为竞争残酷,那些暗黑的教育就是​好的,就是对的。世界不至于是一口深井,人生也不应该以避开​暴熊追击为要务。不过,除去这些暗黑世界观的设定,这些教育本身依然有它们自己的道理,放在今天也依然成立:
--如果不需要别人帮助,明确告诉别人不需要,别浪费别人伸手的精力​;
---如果想要得到别人的帮助,自己起码应该做出努力争取的态势,表现出不愿意错过的态度​;
---如果得到了别人的帮助,别忘记这帮助背后有代价,别忘了这援手并非自己的专属,并不是别人没有别的伸手​对象。
---无论是抓住还是推开一只手,代价都要自己背,无论自己懂不懂,代价都会自动发生,都需要背负。
在一个富足的,丰沛的,充满一切世界里,这些​道理也同样成立。因为只要有井,就分井里井外。只要伸手,那么手就不止一只​。同样的,只要有井,有高高举起的无数双手,​那么就存在选择。我所接受过严酷教育​坚持认为,如果别人并不需要,那么就一定不要主动给予,免得缘分早尽。
通过井底和熊山的教育,​我也相信另外一个道理:​一个人总是得到和他所作所为相抵当的命运,一个人的德行总是会匹配他的下场,他人​并没有办法左右,也不应该相信自己可以​左右。继续沉溺还是突然觉悟,那都是个人的事情,就算是世尊​自己,也没有办法让一个人直接开悟,更不用说我们这些凡人。说到底,我们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用自己的一双手种自己的福田,​都是端起碗吃自己福田里种出来的米。
这就是我从手那里​上过的教育课。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