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渐渐热起来,我就有点想去游泳。一想到游泳,我就回忆起童年时代学过的一句警告:水是最危险的仆人。这话还有上一句:火是最残暴的主人。
小时候在云南山里生活,遇见山火的机会少,真正可怕的是水。在山林中穿行,只要看到小溪变浑浊,裹挟了枯枝败叶,那就要很小心。如果小溪彻底被云南的红土地染成赤红,泛滥着浑浊的泡沫,那么就应该起身朝着侧方的高处能跑多快跑多快,因为山洪已经逼近,小溪瞬间就可能变成激流。
除了山洪,大人也不喜欢我们下水,任何水,小河、池塘、湖泊都反对。每年都会有人在夏天溺亡,其中不乏游泳好手。在小学阶段,消灭掉自己同学的首要原因就是溺水,甚至毒蘑菇相比都要温柔得多。很多同学中毒只是见到小人而已,最严重的一个不过是用苍蝇拍猛抽窗子上的小人,用力过大打破窗子从二楼坠下去断了腿而已。但是溺水的人,基本上不可能活着回来。
那时候的人,对于仆人或者工具的概念非常明晰。水就是仆人,它能驱动水车,滋养植物,承载舟船,清洁物品,可以算是最有用的仆人。但是大人总是一再警告我们,一定要小心水,因为山火来了你还可以狂奔搏命,但是当温柔的水想要打击你的时候,你一点反抗的能力都没有。
类似的告诫还有很多,几乎可以构成一本《儿童求生手册》。比如说在那个时代,儿童使用刀具很常见,用小刀削铅笔是日常活动。因此大人反复告诫,使用刀具的时候,刀刃向外,朝着远离身体的方向做切割。递刀的时候要用刀柄朝向对方,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徒手接抛刀具,诸如此类。
因此而来的伤害,也有专门的止血、包扎培训。刀是一种工具,既然日常生活里需要,那么大人就支持你去学习和使用。但是运用能力有高低,人有失手马有失蹄,尤其是儿童脑部发育未完全,少年肌肉动作不协调,所以又要教他们如何安全使用,出了意外又应该如何应对。
那时候的环境也不一样,生活中还存在着野外和野生动物。不像现在的城市生活,只能长出法定的草飞来法定的鸟,剩下都是可爱的宠物。我当初所接受的教育说,任何时候都要和野生动物保持距离。它们不单有可能发起攻击,也可能携带传染病,如果是流浪的犬群可能更为危险。所以我们没有什么伸手抚摸动物的习惯,哪怕是食草动物。
野生动物心理学告诉我们,动物惧怕人类远甚于人类惧怕它们。如果快速靠近野生动物,会让它们极度紧张。即便是食草动物,都有可能在紧张之下主动发起攻击。在丛林和野外,遇见野生动物大家保持距离就好,这样大家可以相安无事。我们可以继续找寻覆盆子、松塔、蘑菇、蕨菜、荠菜、地石榴这些东西。
现在的小朋友好像已经不再接受这样的教育,连大人都是如此。每次看到人们在河滩上散步拍照,看到人们在山涧溪流边打麻将,我都会觉得很紧张。每次在小区看到小朋友毫不迟疑地伸手去摸狗头,看到流浪猫就追上去伸手要抱抱,我也都会觉得很紧张。每次在游泳池看到一池子的人在扑腾,岸上的亲友低头只顾着刷手机,偶尔抬头看一眼挥挥手,我更是觉得很紧张。
我依然不相信科技和文明的进步,已经完全驯化了自然,已经完善了工具,让它们围绕人类驯顺地打转转。即便它们比以前安全得多,驯服得多,便利得多,我还是不认为可以完全放弃警惕。并且,我还认为类似我小时候的那种教育有必要继续传承下去,就是那种讨论我们人类和仆人,和工具之间关系的教育,不应该成为一种绝响。我们习惯于都市生活,但是都市并不是全部,让我们远离都市偶尔去旅行,去观光,去探险的时候,没有这样的教育,人就是毫无防备地面对危险。
即便在都市生活中,除了电动摩托和汽车,同样也存在着许多危险。我不认为人可以通过卡通片、电视剧、电影里学到的经验去面对,那里面有太多全然无害的动物和自然环境,而且糟糕的是它们通常都用拟人手法来进行表现。这也是我讨厌萌文化的原因,一道闪电劈下来打在金属伞尖的时候,萌在哪里?保护幼崽的流浪母猫伸出爪子横挥的那一下,萌又在哪里?
夏天马上要到了,又是游泳降暑的时节。凝视游泳池清澈见底的池水,幻想戏水快乐的同时,人也应该注意到水波那幽兰的光,并且对那种光心存畏惧。心存畏惧同样可以感受到快乐,按照我的个人经验,正因为存在着那种隐隐约约的畏惧,快乐反而因此变得更为强烈而鲜明。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