槽边往事
和菜头的博客
2023-05-18
画了一整年
去年的今天,也就是2022年5月18日,我写过一篇《
今天,是我画的题图
》。那是我第一次用AI 绘画,并且把画作作为当天文章的题图。从那一天开始,我学习了一整年AI 绘画,并且为每一篇文章配图,每篇文章通常配图3张。所以,在一年之后我应该发布了超过1000张AI 绘画作品。
老读者们还记得我的第一张AI 绘画作品是什么样么?我把它找了出来,大家不妨和今天的题图做个对比:
这张图片很模糊,因为当时的AI 软件只能生成很小尺寸的图片。为了视觉上好看,我做了强制放大,这样看上去是满屏,所以就更加模糊了。如果想看到最原始的图片,其实是下面这个样子:
今天我画的题图,是9:16的壁纸尺寸,内容是表现纱巾这种布料的质感和颜色,以及纱巾上的光影变化。一年之间,前后
对比很强烈,不是么?
在这种前后对比所展现出来的变化之中,我个人能力的提升占小头,AI 绘画软件的进化和提升占大头。前后一年,AI 软件已经拥有了很好的表现力,只需要一条很简短的指令,就可以生成漂亮的图片。而我本人,也因此从一个只学过一下午素描的绘画小白,变成了一名可以为自己文章配图的插画师。
为此,这里我特别感谢几位好朋友:
---感谢
西乔
,是她开启了我的AI 绘画道路,也是她不断教我绘图技巧,更是她一直分享自己的会员账号给我;
---感谢
李笑来
,他慷慨地提供了图形服务器,让我们得以在上面部署AI 绘画软件,然后他还不跟我抢使用时间;
---感谢
霍炬
,他不辞辛劳义务搭建服务器,调试安装升级和维护AI 绘画软件,让我有大规模试验AI 绘画的场所;
---感谢
屹州
,如果没有他,我就无法接触到Stable Diffusion,也无法尝试它的各种新特性和新版本。
回顾整个学习AI 绘画的过程中,是什么让我感觉到最快乐?不是技巧提升,不是个人进步,不是知识累计,而是通过这件事情,让我得以和故友重逢。我和他们在互联网早期就相互认识,但是星散各地,各自有各自的生活。虽然可以在通讯软件上随时联络,多年来我们却安安静静地天各一方,只有偶尔的寒暄问候。
这次因为有了AI 绘画的大爆发,使得我们重新在网上相聚,又有了共同话题,又有了共同行动。在那些隔着大洋和时区的夜半讨论中,我感觉自己仿佛又回到了2000附近的那些激动人心的好时光。
昔日重来,老友仍在,这让我感觉到快乐。
至于说画了一整年这件事,我倒觉得算不上什么。因为反正我每天都要更新,反正我每篇更新都需要图片。无非是过去需要去免费图库翻寻,如今是自己用AI 软件画上三张。AI 绘画这件事情一开始是个具体需求,然后就变成了个人习惯,和刷牙洗脸吃饭一样,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在我内心里,并没有任何想成为画家的念头,于是也就没有什么压力,并不需要自己每天比前一天画得更好一些。况且,我也并不知道怎样才叫“更好”。我对自己的定位非常清楚,我就是一个插画师,而且是给自己的文章配插画。无论今天画成什么样子,画了什么主题,总归是要比我去网络免费图库找来的那些图片要强,所以我也没有多少心理负担。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心态,反倒让我从中找到了很多乐趣。在过去的一年中,许多敏锐的读者不止一次深刻地指出:和菜头你今天就是为了这瓶醋,才包的这盘饺子。他们说得没错,的确是有很多次我因为画出了一张满意的画,所以我才临时决定为这张画配上一篇文章。在那种时候我也很快乐,内心无欲无求,就想赶紧写完文章,也好珠联璧合,交相辉映一下。
今天的人们喜欢在网上讨论自律,讨论坚持,讨论自我成长,讨论认知增长。其实事情没有那么复杂,行动能解决大部分问题,能终结大部分讨论。我到现在也没能想清楚AI 绘画究竟是什么,有何意义,也没能想清楚AI 绘画版权归属这样的问题,但是并不妨碍我画了一整年。我发现人在绘画的时候不会去想这些问题,他所需要面对的是一个个很具体的细节。解决好了,就能得到一张满意的画。解决不好,人就卡在那里,需要另外想办法。
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很有趣,也很恶毒的新单词,叫做“认知肥大”。大笑了一通之后,我不得不承认它恶毒得很有道理。情况的确是这样的,之所以会有那么多的网络讨论,人人都可以就AI 绘画发表一点个人见解,这就是认知肥大、行动萎缩的体现。有多强的见,就需要有多强的我,所以说是我见。
在过去这一年里,通过AI 绘画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那就是无我。如果我对自我的执着非常强,那么每一次读者的批评,每一条读者的建议,对于我都会构成巨大的心理负担。所有这一切的着眼点并不在技巧或者能力,而是在于我本身。你应该画什么,意思是你应该画什么才配得上你。你应该画什么才对,意思是你应该走在什么道路上才对得起自己。于是,我就会把自己束缚起来,要去完成他人对自己的期待,完成自己对自身的期待,好让自我感觉到满足。
如果是那么去想,画一个礼拜都坚持不下来。我是不是画家,我能不能成为艺术家,我的AI 画作能不能和我的文字达到相同水平,这些问题都关系到我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而我是否觉得有趣,我是否觉得快乐,我是否觉得有创作冲动,这些问题则涉及到个人感受,更为原始和本能的人性。关心后者,这是我这一年来前进的动力---我如何感受比我是谁更重要。
最后,让我用今天的AI 技术重新绘制一遍当初的第一张画:
---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较新的博文
较早的博文
主页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近期热门博文
重开博客
我打算重开博客。 最近应该有一批人和我有同样的想法,而他们在当年无一例外都开设过自己的独立博客,是很早之前就开始上网的中古网友。 他们的想法我很能理解,重开的契机是网友左耳朵耗子猝然离世。本来死亡是一个终结,但是大家发现左耳朵耗子多年来坚持深耕的博客还在,还记录了他这些...
重开博客的一些技术细节
我在公众号里说我“准备重开博客”,并没说我“已经重开博客”,但还是有很多人很敏锐地已经先期抵达。所以说,并非所有人都丧失了逐字逐句阅读长文的能力。 这个博客还是基于我最熟悉的WordPress 搭建,因为我对它最熟悉,当年在上面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过和我三十多岁时写博客不同...
为什么会缺乏好中文
这将是我关于孙燕姿的第三篇文章,但我坚持认为有这个必要。 其实这一次“冷门歌手”孙燕姿的再次走红,除去她的文章,除去她文章所展示的精神境界和思考深度,主要原因我认为是她的文字带来了一种陌生感。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已经许久没有在中文世界里读过这样的问题,如此清新,如此准确,如此澄澈...
又不是斗牛
今天写了一篇《 还是戴上口罩吧 》发表在公众号之后,来了好些个天龙八部。他们见到“口罩”两个字就开始大发雷霆,就像是我犯下了什么十恶不赦的罪行一样。 我能理解,在疫情三年期间口罩已经变成了某种意识形态符号。人们坚决支持和强烈反对戴口罩,和口罩本身无关,而是人们用这种方式表达自...
写在校庆日
今天是母校生日,但如果不是校友提醒我根本想不起这件事来。太遥远的事情了,今年是我入学30周年,想起这个数字都让人心惊肉跳。 在社会上漂流的岁月里,我也曾不止一次偶尔想过一个问题:如果可以重来一次,我应该怎样度过母校里的四年时光?我知道,这就是一种病态。人生永远只能踏上一...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