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0

我不喜欢张雪峰,也不喜欢教授们


 

普通人家的孩子应不应该考新闻系,张雪峰说,如果他是家长,他宁可把孩子打晕(也不让孩子填报志愿)。新闻系的教授们听了很不高兴,现身说法,用门下弟子的就业单位证明新闻系学生所谓的“能文能武”。
都是些很糟糕的说法。我不喜欢张雪峰,是因为他太聪明,太世故,太知道该怎么说话。本来,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孩子才是真正的主角。稍微体面一点的家长都知道,这是孩子一生中的第一个重大选择,父母插手过多将来后患无穷。插手填报志愿,插手婚姻选择,都是在为未来无穷怨恨埋下种子。
但张雪峰知道,中国社会里存在着海量的“这是为你好”式父母。所以他的填报志愿答疑直播节目,针对的就是这些父母,说服的也是这些父母,是“这是为你好”的网络升级版。于是,父母做了孩子人生选择的代理人尤嫌不足,代理人还要再找代理人。
他的说服力当然很强,因为他诉诸父母利益,家庭利益,这些话父母很容易听得进去。理由也很充分:1、你们家穷,现实点;2、你分数不高,现实点;3、一切都是为了就业。
那孩子呢?孩子自身的想法呢?天天关心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天天眺望远方和诗,这固然不是一种对人生负责任的态度。但是让一个十八九岁的孩子,在踏上人生路途的第一站,就教会他双手抱头蹲下,龟步挪动向前,找一份安稳工作就等于是人生幸福,怕也是一种矫枉过正吧?
这甚至都不是个言论自由的问题,因为张雪峰和家长很容易结盟,而孩子却很难找到盟友。所以孩子本来是主角,却因为这种联盟而孤立无援。对此我是这么想的:
今天因为你不成熟,你缺乏社会经验,而张老师和父母都是为了你好,为了你好就可以剥夺你的个人意志,用现实主义直接替换理想主义作为人生驱动器。那么,明天总有人比你更成熟,更有社会经验,更知道深水区的游泳技术,也会说是为了你好,也会给你换上996福报发动机或者别的什么,那么这个人就会习惯于自己的意志被剥夺。这样一来,人生等于是毁掉了,因为人这样活着就是个傀儡。
新闻系的教授们就要更糟糕一些。我看他们的所作所为,不像是自辩,倒更像是帮助张雪峰坐实了他的言论。如果教授们当真足够教授的话,那么他们的传播学常识会告诉他们不应该在网络上和张雪峰级别的意见领袖正面冲突,除非自己有强大的证据或者工具,可以打破张雪峰和家长之间的联盟。他们好像都弄不清楚一个简单事实:他们都是新闻学的教授,是学术专家,但是他们中没有一个是高考填报志愿咨询专家,而张雪峰是。在公共言论场上,用自己的业余去挑战他人的专业,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
如果教授们真正如同他们自己说的那样,新闻学是文科里的理科,那么也很难理解为什么有些教授会用自己的个别学生的就业情况作为强力反驳。真有点理科味道的话,起码应该讨论一下样本大小,收入中位数比较,就业方向统计,历年就业率统计,如果可能的话,还需要分析一下自己门下学生15年后的在岗率,看看还有多少人在从事新闻业。可惜我没看到,我看到的论证方法是诉诸个案,和保健品广告完全是同一个水准:我舅舅瘫痪了20年,吃了两瓶药之后下床就跑了一个马拉松,还拿了第四名,你怎么能说这种药没用?因为要是有用的话会太辛苦你的外婆,你得有成千上万个马拉松舅舅才成。
所以,看完教授们选择的战场,看完教授们的战术反击,我自己都忍不住去查了一下棒球棍的网购价格---万一我有什么侄儿侄女要报新闻系呢?
我不喜欢张雪峰,是因为他给出的参考答案的标准太单一,站得太靠近家长而不是孩子,考虑得太过近切太过现实而忽略了长远。同时,他也和那些传统的中国家长没什么区别,从来不把孩子当做是个人来看待,不相信他们有思考能力,不相信他们有选择能力,更不相信他们身上有某种潜在的自我实现可能。
这其实是一种残忍,因为这样的一个孩子,四年后就突然成人了,就要自行面对社会的种种了---既然已经为你安排好了所有稳妥的路,那么接下来就是你自己的事了。这就像是禁止了十六年的恋爱,然后第十七年开始突然殷切地希望孩子立即恋爱结婚,我把这种现象叫做成熟的跃迁。前一秒还都是父母做主,后一秒就全是自己的事。

我也不喜欢那些教授,因为他们在意自己的荣誉,远甚于对事实的尊重,和对学生的责任。学了新闻好不好就业,做新闻能不能作为人生事业,从事新闻能不能养家糊口,他们是清楚的,他们有数据。从世俗层面上来说,要粉碎张雪峰和家长的联盟,教授们只需要一句话就足够了:报了我的专业,将来我包就业。做不到嘛,做不到的话,以前的人起码还有理想主义来支撑一下,可以像祭祀一样召唤:
来吧,想要吃苦的人来吧,想要看尽人间苦难流干眼泪的人来吧,想要在尘世经历这一切却依然在心头保留一点火光的人来吧,我承诺你以学识、技能、信心、辛劳、无尽的付出和挫败,以及这个星球上绝大多数人所见不到的人生百态,社会万象,源源不断地向你疲惫的肉体和精神里注入对人类的爱,理解和同情心,让你找寻到人生最坚实的意义。
虽然这些话也很倒霉,但是胜在诚实。现在的教授们,看起来连理想主义的大召唤术也不大会了,统计学也不是很好,我很失望。
我个人的看法是人生很辛苦,所有完全理性的,符合现实考量的选择都只是一时,因为谁也没有足够的智慧可以窥见未来,所以一时一地的所得并不能解决多少人生中的苦。小灵通一机难求的时候,谁会知道它几年后就会销声匿迹呢?一家看起来是在服务于游戏的硬件公司,看起来挣扎在生死线上,谁又会知道它十几年后决定了AI 行业的命运?
“我这是为你好”这六个字,是多么大的一种傲慢啊。它不但确定了自己曾经走的路都正确无疑,而且还预判了未来可能有的模样,并且认定依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一定还能获得成功。可是,此时此刻的我们又真正知道点什么呢?
所以,我所设想的人生图景里不存在规划好的大路,也不存在万无一失的稳路,我们甚至都不是走在路上,而只是随风飘荡的种籽。幸运的是,在何处落下,在何处扎根,在何处发芽,我们还有一点点左右的能力。那么,最好就是按照我们自己的心意,落到我们想去的地方。而无论最终是否成功,我们还是要发芽,还是要生根,还是要开花。因为我们作为种籽时,本身就蕴藏了所有这些可能性,所以我们有义务将这种可能性予以实现。而这种实现,和周围什么环境,和他人什么看法都无关。成为自己,这就是道路,这就是犒赏,这就是幸福。
唯一的前提,是人需要对自己的选择有承担一切后果的勇气。在承担后果这一点上,父母没有这个勇气,张雪峰没有这个勇气,教授们同样也没有这个勇气。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们都不应该大声说话的。给你一点建议去参考的意思是说,弯下腰,在耳边低语。否则,那就是把自己当成了主角,而把自己当成主角的人,他的话可以信么?


------


1 条评论:

  1. 想到三十一年前自己報志願,那可真的是遵循内心啊。。。好久遠。

    回复删除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