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30

朋友之言,切不可信


我说过,在我配了一副新眼镜之后,自己很满意,但“朋友们说不行,不配我脸型,于是我就越发觉得满意了”。读者看完笑个不停,估计是因为觉得这句台词好,只一句话就刻画出了我是一个怎样的鸟人。
其实,人的自我认识和他人对自己的认知之间,并不能对齐,中间小则有一条裂缝,大则存在一条鸿沟。所以我们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试着不断在这两者之间调节,找寻某个平衡点,​努力弥合这条裂缝。一方面不希望自我认知失调,​变成一个怪物。另一方面也不希望完全失去自我,​让自己的意志屈从于他人的意志之下,随意搓揉出各种形状。
这里的他人,按照远近亲疏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陌生人,有许多陌生人边界感缺失,喜欢​教育人。比如说我写字,那么就经常有陌生人来教育我怎么写才好,怎么写才对,我看了​就当是放屁。真有什么真知灼见,经验集成,怎么可能在网上免费赠予陌生人?
一类是熟人,就是认识,​打过交道,但是没有多少情感联系。对方在朋友圈宣布婚讯,我会点赞,但是绝对装作不知道还有随礼这件事,这就是熟人。熟人的边界感通常是最好的,因为大家彼此并不真正关心对方,所以不大愿意给你建议意见,或者​对你进行评价。因为一旦那么做了,下次发消息过去​也许就会发现对方已经不是自己好友。
一类是真正的好朋友,好朋友是真了解你,所以他们对你说点什么的时候,通常都不是无的放矢。比如说,我朋友认为我脸圆,这是正确​的认知。我朋友认为脸圆再戴圆形眼镜,就会显得脸越发的圆,这也是正确的​认知。我朋友认为让脸显得越发的圆就是不好看,​这就不是什么正确的认知,而是个人审美偏好。
虽然朋友和我非常熟悉,但是他们对我的认识​不大可能深入到核心部分。在我的内心深处,认为脸圆是老天的安排,​是自然生成的结果。对此我完全可以接受,所以我不会想着如何去改变,去遮掩,去用​视觉错觉加以修正。我要反其道而行之,用圆形眼镜强调​脸圆,把这个特点强化十倍。这样,别人看到我的时候,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发现我的脸圆,于是对我就有了正确如实的认知。不会在未来​某一天惊呼:啊,我一直以为你是一张方片六呢。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我们通常把好朋友当作自己的​可以信赖的标尺。他们如此观察我们,他们如此评述,可以直言他们的观感和评价。当他们说“你最近的心态和前几年相比变了”​,那通常都是真的,​而且如果不是他们说出来,自己并不会觉察发生在自己身上日复一日的微小变化,​年深月久之后已经产生了如此之大的变化。所以,没事的时候请朋友测量一下自己,可以正确​认识自己。
但是尺子​本身也是一种束缚,使用尺子的人在测量时内心也会存在着期待。朋友们他们的尺子,在尺子里​测量出一个他们心目中的你。但是,那个人是静态的,是符合他们期待的,​并不是真正的你。你如果和朋友心目中的自己100%重合,这意味着他们可以精准预测你每一个下一步,​那么,你在他们心中获得了稳定认知的同时,差不多也就等于是死掉了。
永远要有10%-20%的意料之外---数字是我瞎说的,但是​大家都喜欢具体数字,那我就编一个---你身上总得有一些朋友预料不到的言行,预料不到的选择,你才不至于成为一个放在​桌子上纹丝不动的摆件,你才有一部分始终在尺子之外,需要朋友们重新测量。对于你自己而言,这意味着生命的变化始终还在你身上发生,你和昨天的自己相比,还是有变化,而且是那种跃变。于是,你的生命​也就得到了拓宽。
圆脸戴圆眼镜,别人看到了可能会觉得很好笑,​这一点我知道吗?​我很清楚。​但是,这里存在两个我。一个我在面对别人的笑声时,会立即自惭形秽,会摘下眼镜扔了找根棍子​探着路回家。另一个我在面对别人的笑声时,无比坦然,无比自在,认真地观察对方小舌的弹动,​观察对方后槽牙上有没有韭菜。这两个我之间存在方向问题:我更愿意从哪一个变成哪一个?​事实上,我已经用行动做出了选择。
所以,朋友之言,务必要听。朋友之言,切​不可信。之所以要听,那是因为要尊重标尺,​尊重标尺所代表的事实。之所以不可信,那是因为​你始终是你,朋友始终是别人,怎么想​是你自己的事,怎么决定也是你自己的事。朋友们圈出来的那个你,也并不是真正的你。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