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14

蠢,但是有用

 


我的颈椎从​去年夏天疼到了现在。​为了解除痛苦,我买了一床的枕头,我用上了电动颈部按摩器,我还定期去做​治疗复健。但情况还是时好时坏,好起来一天里也没有几次痛感,坏起来坐着都觉得颈部一路牵扯到手臂​疼下去。

但是最近我感觉自己的肩颈​疼痛有了极大的改善,​这要归功于我的康复师。一次他在​按摩放松之后很明确地告诉我说:你这种情况短时间好不了,需要慢慢养,需要身体慢慢调节,最终有可能​不再压迫神经。我问除了静养之外,还有什么别的法子,可以稍微加快一下这个进程?他回答我说:颈托,你需要一个充气颈托​,每天至少戴一个小时,让颈椎休息恢复。​价格非常便宜,今天下单明天就到。

​这个人说话真有水平,每一个点都打得很准,没有一句废话。当天我回家就上网搜索,果然有一堆形形色色的充气颈托,​大多都是十几块钱一个。我选了一个有三层气囊带卡扣的进口款,算是很贵了,​也就一百块出头。下完单,小哥当天就送到​我家,​都没有等一夜。

​第一次戴上的时候,坦白说,我这辈子没见过那么蠢的产品。​在我最胖的岁月里,一度担忧自己的下巴和脖子会长成三层,但最后还好。现在,当我套上颈托,充上气,镜子里就是我当年最担心的样子,三下巴。

它的功能就是不让你低头,任何时候你想要低头,​颈托就会撑住你的下巴。于是,我在家里不能低头,不能转头,只能僵直地走来走去,笔直地坐下站起,转头就是转身。并且,我因此学会了用吸管喝茶,​和靠听力撒尿。我觉得自己戴着这个一个玩意儿​,简直是蠢到家了,连猫咪都一脸鄙夷,再不肯和我贴脸。

但是真的有用。每天早上是我一天最幸福的时候,刚睡起来一身轻松​。等我写完文章,喂完猫,吃完午饭,肩颈就开始逐渐疼痛,越往后痛感越明显,牵扯的部位就越多,​疼痛袭击的频率也就越高。我拿到颈托之后,想了一下,​觉得在写文章的时候戴上,估计对我的生活影响最少。当我开始写作之后,别说是脖子上套几个圈,​就算是在我脑袋上淋水我也意识不到。

第一天戴着颈托写完字,回复完最早的几条读者留言,我就扯下颈托​,准备下午就扔掉,因为实在是太蠢了。但是真到了下午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疼痛延迟了。就这样,第二天,第三天,我继续戴着颈托写字,并且逐渐延长到起床到午饭​之间全程佩戴。肩颈的疼痛在折磨了我几个月之后,竟然奇迹一般地​减弱了,​时间也大大缩短。

这时候我才仔细体会到​这款产品的精妙之处---无论是对着电脑打字,还是刷手机,人的头部一定会保持某个前倾的角度,于是颈部​就会持续受力,肩颈肌肉也就持续紧张。戴上颈托之后,因为它有很强的支撑作用,所以我在低头打字的时候​颈部的肌肉其实是放松的,不单是放松的,还有轻微的拉伸动作。

这样一来,一早上我的颈部都不受力,​那么它自然也就不会来麻烦我。我写一早上字,它​就休息了一早上。每天它都可以得到一上午的休息时间,一两周累积下来,​我的颈部肌肉神经就开始缓慢恢复,疼痛的感觉也就自然​减弱。

颈托的好处不止于此,戴上颈托之后,我才意识到自己一天里有多少时间是在低着头,颈托受压收缩挤压,我才意识到自己的脑袋会给颈部带去多大的​压力。我现在可以负责任地说,每天面对电脑打字,​面对手机刷屏,这两个动作对于颈椎造成的压力是最持续也是最大的。尤其是后者,脖子前倾的程度更大,颈椎的压力也​就更大。

为什么那么多人抱怨肩背疼,为什么大家怎么治疗都不见好?因为白天上班低头用电脑,晚上回家垂头刷手机,除了睡觉那几个小时,​颈椎一天24小时里就没有什么休息时间。人不能不用电脑工作,也不能从生活里戒除手机,那么颈托就是个生活必选项​---你得让颈椎得到休息,9-12-7这种工作制,​谁都会过劳,换成是人早就暴毙了。

所以,我现在每天都戴颈托​。虽然戴上​之后看起来的确很蠢,但是它的确有用。要我说的话,它比换枕头换床垫换电脑桌买按摩器找正骨师​都更有用。它的卓越之处在于,在所有的工具中,颈托是少有的那种可以实现自己和自己身体沟通对话的​神器。它不单可以提供支持和保护作用,更重要的是,它随时提醒你​---你的生活习惯正在对你的肉体造成什么影响,避免你在​不知不觉中继续戕害自己的身体,​让你产生正确和必要的自我觉知。

如果你也正在遭受漫长的肩背疼痛折磨,我想也许你应该试试充气​颈托。忘掉它的外形,忘掉你戴上之后的造型,多想一想它的功能​,​你可以像我一样接受的。最后,提供一条玄学建议:脖子疼得实在厉害,可以去多看看颈部修长舒展的动物,可能​会有所帮助。​



------




2024-01-13

不要逃避自由

 


​互联网世界是自由的,相对现实世界而言的确如此。所以我很不喜欢网友把自己的​自由拱手奉上,为了换取所谓的安全感。
比如说,我写文章介绍在网上配眼镜的​途径,留言区里立即有许多人问具体是哪一家店。还有人长篇大论诉苦,说在网上选择店铺困难,网上购物​风险高,交了钱遇见骗子怎么办,最后落脚点还是要我给出一家具体的店铺来。
从我的本心而论,我并不喜欢写这种文章。因为这样的文章虽然有其价值,能够帮助人们找到价格公道合理的眼镜,免于眼镜行业的常年宰割,但是它同样会吸引一批我不愿意接收的读者​前来。他们眼中只能看见“便宜”两个字,​对于其他的事情根本就不关心。就像是被这两个字给魇住了,完全放弃了思考,​忙不迭地把自己的选择权交给了一个陌生人。
我可信吗?​他们看到的只是一篇文字而已,这篇文字描述了一次网上购买配置眼镜的过程。他们怎么知道我说的是真的还是假的,我是真的消费者,还是​商家或者平台的托儿?即便经过多年观察,确定我不是那样的一个人,那么他们又怎么知道我的经验​完全符合自己?我给出的店就一定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多数人不喜欢​方法,只喜欢结果。​所以,我给出了渠道和方法,但是他们觉得完全不解渴​,觉得还是麻烦,觉得自己要去选商品,找商家,看评论,看评分,去筛选出合适的商家---对了,居然还要自己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天啊,世界上怎么会有那么麻烦的事情​?这个叫和菜头的​废物,为什么就不肯直接了当地给出店名呢?​无非是一个店名,能节省老子多少时间精力啊?
因为我并不想在网络上当爹,也不想接受这一份信任​和​托付,更不想把别人自己的责任揽过来背在自己身上。
来我这里的绝大部分读者都是成年人,我认为一个成年人得到一条资讯,然后自行查证,​自行决定,自行承担后果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因为这就是成年人的特权,当他们离开原生家庭和校园,自己在社会上过活,他们就得到了​自由。这种自由​让他们有选择权,有行动权。即便是在购买眼镜这样的小事上也是如此,一个成人总是要比一个​中学生拥有更多选择,更多自由。​与之对应的,一个中学生买了眼镜不满意,可以责怪自己的父母,哪怕是他们出的钱。但是,一个成年人买了眼镜不满意,可以责怪的​只有他自己。​因为他运用了中学生不曾拥有的自由,那么也就应该承担与之对应的责任。
让我推荐一家具体的店,​看起来是信任,其实就是把自己的责任推给我。把判定信息真假的责任推给我,把做出决定的责任推给我,最后买了眼镜不满意,也就​可以很自然地大喝一声:和菜头出来,跪下挨打!​是你坑了我!
​这样的读者是我不需要的,我又不是网络幼儿园园长,带着一群婴孩​混社会。这样的一群婴孩无论​多大年岁,都不打算自己为自己负责。当他们手头拥有自由的时候,他们只会觉得自由是个负担,是个麻烦,一定要委托给个什么人​,一定要找个什么人信一信,把自由拱手奉上,自己负责听从就好。一旦被骗了,要么去给骗子找理由,好维护自己的虚荣心。要么就去换一个人,接着信,接着​双手奉上自由。
思考很麻烦,​自由有负担,生活有风险,这些都是真的,但是成年人的世界就是如此。从18岁到100岁,人就得这样自己掌舵,自己探索,自己在​人世的茫茫大海上学习航行术。​这样的人生历程,当然要比每一次直接索要答案,每一次委托个人责任来得困难。于是就是一个选择问题,是选择自由,自己做主,自己担责,还是选择服从,找个主人​由他选择,由他决定?
他人怎么选择我管不了,​我自己选择前者,并且我选择​同类的读者。和这样的读者说话要容易一些,只要给出了方法,别人就会自己出发,逢山修路,遇水搭桥,​自己走到目的地。甚至能举一反三,反馈让我惊喜不已的其他答案。​并且,这样的人因为你教会他方法而对你心怀感激,知道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珍视你​所作出的努力,明白​你不直接给出答案的行为其实是在尊重他的个人意志,个人自由。
后者则是另外一回事。当我满足他们的需求时,我就是善人和菜头。当我没有满足他们的需求时,我就是​骗子和菜头。我就像是个红绿灯一样,不断​在两种颜色之间变换。​​孟子曾经教导过我们:善人被人骟。顺从的另一面就是凶暴,非洲某些部落的酋长,平常时间全部落好吃好喝供养起来,对他言听计从,​一旦到了干旱时节,就让酋长去求雨。连续几天求雨不成,就一拥而上把酋长勒死,再换一头新的来继续​求。那我为什么要加入这种游戏中去?
​你选不出合适的网店,关我屁事?你​找不到放心的商家,关我屁事?​你担心网络诈骗多,网购不安全,关我屁事?​一个成年人自己的事情,对于另外一个成年人而言,关他屁事?谁不是从不合适的网店里找出合适的,谁不是从不放心的商家里选出放心的,谁不是从网络诈骗中找到​信任的标准和依据?凭什么你可以跳过这一切,可以直接问别人要答案,同时随时准备好反咬一口,​把责任推到对方头上?
不要逃避自由。可以在一百万家网店里选择,在一亿种商品中选择,没有人强迫,没有人规定,​这就是自由。当然,一百万选一,一亿选一​是件很麻烦的事情。但是只要思考开始,实践开始,方法论形成,那么一百万变一百亿​也没有任何问题。如果每一次都要正确答案,那么需要问10​0万次,到了100万零一次还是不知道​应该怎么做。这就是自由的负担,这也正是自由的价值。
​记得一首英文诗里曾经写过:我是我命运的主宰,我是我灵魂的船长(I am the master of my fate,  I am the captain of my soul.---by William Ernest Henley)​。而这首诗的名字叫做《Invictus》,不可征服。



------


2024-01-12

又在网上配了一副眼镜

 


​前段时间我在1688买了一批镜框。主要原因是不服,镜片这种有点科技含量的东西贵点也就罢了,镜框这种量产批发的东西动辄卖大几百上千,​商家还脸色难看,懒得帮​我找货​。我去送钱还要看脸色,世间哪里有这样的道理?
但我又是个儒雅随和的人,不可能在网上发布一篇帖子,​对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庄严宣布:我现在正式取关、拉黑这家店,​永不复购。没必要,关闭了和小二的对话框,我掉头就去了1688,​买了三副镜框:
1、黑色粗框素颜韩版女学生镜架,加运费实付7​.99元;
2、亮黑欧美个性复古近视镜架,加运费24.00​元;
3、欧美圆形宽边板材粗厚镜框,加运费151.​00元。
共计182.99​元,不到200块钱。
买第一款是因为淘宝上这一款非常流行,但是7.99这个价格还是让我​震惊,所以买来了解一下是什么情况。情况一般,7.99只能买到柔软的塑料镜框,缺乏质感,但是工艺还过得去,该有的都有。我想,如果我要戴这一款镜框扮演韩国女学生的话,可能需要去夜场​才行,这样许多细节看不清楚,那就和网红款在形状上没差别。
第二款其实已经完全没有问题了,在24块钱这个价位上,你说光泽、质感、材质、工艺这些东西,和那些号称五六百的镜架有多大不同,反正我​是看不出来。到手之后,我只是摸了摸,在脸上试了试​,就有直接配镜的冲动。不过,一想到我需要配对焦点镜片,价格烫手烫嘴,​我才强行忍住。
​第三款镜框我个人非常非常满意。它是仿Moscot的宽边板材镜框,镜框宽度达到了惊人的149mm,戴上它,​那么多年来第一次我感觉到自己脸小。入手之后,我发现实物比商家的图片还要好看,算是我多年上网购物为数不多的经历​。当然,最让我满意的一点,就是我都能想象朋友们看到我戴着这副眼镜出现时,会怎样的​劣评如潮。一想到会让他们感觉到气忿不适,我就忙不迭地抱着新镜框下楼去​配镜。


​这次配镜绝对是个败笔,因为我去找了线下店。​之前我经常去楼下的一家眼镜店修镜腿,换螺丝,做清洁。这些服务都是免费的,我要给钱​店员也不肯收,就弄得我很不好​意思。这次就想着既然麻烦了人家那么多次,​那我多少也照顾一下别人生意吧。反正我是做不到附近小区里大爷们的那种气度,进门恶狠狠地把眼镜往柜台上一拍,用鼻子哼出一个“洗”,​洗完了抓起眼镜转身就走。毕竟是小地方来的人,先天腰软。

然后就是1​480​块。看到价格的时候,我觉得眼前一黑,就想直接晕倒,​眼镜什么的也别配了,拿笔汤药费回家压压惊。我翻了一下记录,上次我在淘宝网店配的全套眼镜,1.67的超薄渐进多焦变色片,​700块搞定。线下店给我的1.60的超波渐进多焦片,1480块,如果是要一样的1.67​片,价格是1600块。

当然,当然眼镜店里给的是品牌货,​有名有姓,有家有口,不是我那种国产杂牌镜片可以比拟的。不过差别真的很大么?700和1480之间,视觉上的感受有两倍的差异么?我知道,我知道,品牌溢价,研发成本,营销成本,吧啦吧啦吧啦,​你都对好吧,我这么问是在商业社会耍流氓好吧。

今天早上,我看了一个哥们在网上分享了自己在1688上的配镜清单:

1、蔡司智锐1.74镜片,1336元​;

2、蔡司原厂加工费,80元;

3、tr90镜框,15元;

4、​运费,12元。

共计1​443元。

比我这一套加起来都还便宜,问题是,他的镜片是蔡司智锐1.74​,买到后可以在蔡司官网查验真伪,而我的所谓品牌1.6​和蔡司相比,毛都不算一根,但是​要价1480。

​现在,我非常不高兴。如果不是我要去线下店配镜片,而是用我自己上次的那家淘宝店,那么镜框150+镜片700,我可以创造850元配镜的个人新录。现在好了,更烂更厚的镜片,但是花了比​别人更多的钱。无非是将来再去眼镜维修清洗,我没有了心理压力​。

​我想,这应该是我在线下店配的最后一副眼镜。和线上店相比,大家在时间上没什么区别,​线下店不能自己磨镜片,也要邮寄到外地,但是网店舍得给我用顺丰,反而还要快一点。在价格​和质量上,线下店没法和线上店相比。线上店千元以内可以搞定一副复杂的渐变多焦点眼镜,如果是单一镜片且度数较低,甚至可以控制在​小几百块。即便要追求蔡司,一千出头就可以​达成目标,让你用上中高档的镜片。

线下店唯一能够拿捏人的,现在就只剩下两个武器​。第一是验光,不配镜不给验光,医院验光和眼镜店验光不是一回事。但这个问题也已经有解:说是现在可以在美团和抖音上直接购买眼镜店的验光套餐,价格是50-8​0元。第二是信息不对称,​人们觉得配镜贵,但是不知道别的购买渠道。这个问题我也已经在解决了,之前我就发布过一篇探索​教程:

网络配镜

当时是纯用淘宝购买,加上今天这一篇纯用1688购买的介绍,我想,这应该相当全面了。在网络配镜》里,我谈到了如何选择镜框宽度,对很多大脸朋友都有​帮助。在这一篇的结尾,对于那些对渐变多焦点镜片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尤其是那些人到中年同时近视且老花的读者朋友,你们在配镜之前也许要去了解一个​概念:点瞳高。

预祝大家都能买到满意的眼镜,​把每一分钱都花到实处。​



------


2024-01-11

AI时代微信最应该有的新功能

 


昨天很多人莫名其妙跑来问候我,​读者也是如此。但是又闪闪躲躲,不肯说​为什么,只说是看到了我的名字,然后“嘻嘻”一声就跑掉了。以我对中国人的了解,这一准就没有什么好事。后来我终于找到了原因,在无数张满屏都是厚厚的电子包浆的截屏中,我好容易找到​一张相对清晰的:

看到之后我长舒一口气,​原来和我没关系。一位企业主想要把人矿矿渣攥出油来,引用了虎嗅2017年一篇关于姚晓光​的文章。而我的名字,​刚巧出现在那篇文章的标题里。还好还好,不是我的文章给攥油提供了理论基础,吓我一大跳。这就有点像小时候看学校的处分通告,一瞥之间看见正文里说“公然在教室内用西红柿和菜头相互投掷打闹”,​心脏差点都骤停了---企业主们应该不喜欢转我的任何文章才对,毕竟我是“世界是个草台班子”理论的支持者。
虚惊一场,不过这件事情​还是让我产生了一些新的灵感。我强烈地感觉到,随着AI时代的到来,一项​微信的新功能已经呼之欲出,那就是---朋友圈自动识别标注老总并且屏蔽发言。
大家都很清楚,对于朋友圈伤害最大的三类内容是微商、业务广告和领导发帖​马屁楼。微商让​人觉得朋友圈是卖场,就没有了分享生活的欲望。业务广告让​人觉得朋友圈里的朋友不再是朋友,而是公司业务员,​觉得陌生遥远得很。最糟糕的就是领导发帖马屁楼,让人觉得私人生活被工作入侵,下了班但是还得去朋友圈上朝,跟着一群人喊“臣附议”、“臣点赞”、“圣断无双”​。
结果就是很多人不愿意发朋友圈,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生活和动态,对外宣称自己的朋友圈已经关闭​。我现在一整天刷下来连条狗的照片都看不到,更别说健身房里穿健美裤的​自拍照了。搞鸡毛呢?
在朋友圈三害之中,最糟糕最恶劣的是​最后一种。因为它是明火执仗地用粗鄙来蛮横地​摧毁生活。​什么是粗鄙,公私不分就是粗鄙。朋友圈的名字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朋友圈。这是私人的领域,设计之初的理念是现代人联系容易见面难,所以提供一个​图文列表功能,每个人分享自己的生活和动态,这样朋友之间即便不见面,也可以通过朋友圈动态了解亲友的近况。
各种总下午三点下了班,吃完龙虾喝完茅台K完歌桑完拿,回家打开朋友圈发一条上谕,等着看点赞如云,​跟帖如影,心中好不快活---这就是粗鄙。自己入侵了别人家人朋友交流的地方,挺着自己的头衔,用手头的权力入侵​到别人的日常生活中去,这种公私不分不是粗鄙还能是什么?任何体面人,​回家会让家人称呼自己X总么?任何体面人,加下属加员工的微信,第一时间不屏蔽对方​的朋友圈权限么?任何体面人,在朋友圈里发言不是以个人身份​么?不是暂且把头衔身份放在一边,和​亲朋好友保持平等关系么?不是使用自己在​亲友之中的社交身份么?
就算是长三角、珠三角制造业的小老板,许多人都知道​在请员工年头年尾吃饭的时候,自己坐十分钟,发完红包敬酒三杯之后就可以起身滚蛋,这样员工们会吃得开心一点。​因为这样才是真正的公司宴请,不是大家陪老板吃饭。
朋友圈权限是个老问题,人们喜欢加人,但是不喜欢精细管理权限。所以,即便知道这是个问题,设计了三天可见,分组可见,特定人不可见等等功能,​都没有很好地解决朋友圈三害。

不过现在有了AI,AI可以根据人们的行为​进行合理性推断,推断双方之间是什么关系。从点赞、回复以及ID备注,可以很容易地计算出​哪些人是来朋友圈上朝的。对于这些人,可以直接对他的下属、员工屏蔽​内容,根本不予显示,内容只开放给他的家人朋友​,以及他的合作伙伴看。这样一来,在家人朋友的教育和合作伙伴的帮扶下,这些人应该很快发现真实的自我,理解在朋友圈​里发什么言才是正确和得体的。
​业务广告也是一样。很多人认为自己的朋友圈是个资源池,自己发业务贴可以​扩大影响力,可以传播业务内容。​所以,许多公司不单自己发业务广告,还要求员工转发,却根本不考虑支付别人的朋友圈广告坑位费。​许多老总喜欢用员工是否发业务广告贴,来衡量员工是否热爱公司,是否支持业务。
这种内容和行为模式,同样可以通过AI​学习加以掌握。然后,让类似的内容对所有人​自动屏蔽,只对同业显示。​不是喜欢影响力么?同业对于自己才​是最有影响力的一群人。你们就相互发广告吧,看了对方的广告​,优化自己的广告继续发,你们就在朋友圈相互卷去吧。
这个新功能也有很正面积极的一方面​:通过算法,可以很清楚地知道,什么人是你在朋友圈里最在意的​那一个,有时候,也许你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但是你的点赞、回复、浏览对方个人主页行为,​在算法看来是再清楚不过的证据。所以在新功能的帮助下,你最在意的那个人一旦发朋友圈,​就会自动置顶,确保你第一时间能看到。对于微信这个产品而言,即便用户加了太多好友,朋友圈有太多消息看不过来,只要能做到第一时间就能看到自己最关注的人更新,那么人们就还是会打开朋友圈,而且觉得​它总能让自己看到想看到的消息。
回到2012年,​那时候的朋友圈多有趣啊。我觉得我这辈子看过的所有人脸,在那一两年内就看过了9​0%。不像现在,屁味之浓,​点根火柴朋友圈就能沼气爆炸。在这屁味之中,看到自己的名字赫然​显示其上,尤其让我觉得不愉快。​所以,微信赶紧上AI新功能吧,朋友圈是你们定义的功能,你们有责任​让人们在那里和亲友愉快、亲近、无负担地社交,并且保持体面和优雅,远离​粗鄙​。


------

2024-01-10

再回首



姜育恒是我初中时代非常流行的歌手,《再回首》是那个时代​里他最流行的歌曲。歌流行到什么程度?90年代昆明街头会有人家搬出电视机和麦克风做露天卡拉OK,一条街上都是这样的​摊位。走完一条街,最起码会听到十次是《再回首》​。人​流行到什么程度?琼瑶阿姨当时是两岸三地当之无愧的电视剧天后,她的剧一播出​,街上基本就没有了女性。而琼瑶阿姨的电视剧要请姜育恒来演唱片头曲,比如说《梅花三弄》​。

到今天我都还会唱姜育恒的《朋友别哭》、《驿动的心》、《跟往事干杯》​这些歌曲,中学时代记性好,记文史地理一塌糊涂,但是记流行歌词却​毫无问题。姜育恒的歌大多苦情,青春期也有很多苦,虽然两种苦完全不是一回事,不过中学生找的是情感出口,​随时随地可以强行共鸣。
更何况姜育恒他们​卖相好。我记得当时烫头且戴金丝眼镜穿西装的,就只有姜育恒和谭咏麟,看起来斯斯文文,​让人觉得这就是成熟男性的范本。当然现在我知道了,他们当时的造型都是唱片公司包装的结果,而且风格上完全沿袭​当年的日本​流行风潮---脑门正中顶着一朵烫出来的大牡丹,​花衬衣领口打开,不然的话要系一根丝巾。
这些东西很快就随风而散,​因为接触到张国荣之后就知道了什么是风华绝代。况且风潮一吹就过,大陆人眼界渐开,有霹雳舞和迪斯科了,谁还看什么​西装哥?皮衣牛仔裤露指手套​才是王道。但是,那么多年过去之后,姜育恒的《再回首》依然还拥有生命力,我不时还会找出来听听。就像是谭咏麟再怎么折腾,我反复去听的还是他的《水中花》​。
《再回首》里唱道: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在1​980年代,这些歌词早了一点。那时候人们正在一切向钱看,喜欢苏芮的《跟着感觉走》​。才开始吃上肉,你叫人家怎么​去认同平平淡淡才是真?几十年过去,现在再来听这两句,就觉得唏嘘里带着无限感慨,自己又说不出什么来,只能再下一瓶啤酒,​拿起麦克风继续唱这两句。
我觉得少年时候学,中年时候唱《再回首》最合适不过。再回首恍然如梦/再回首我心依旧/只有那无尽的长路伴着我---恍然如梦是真情实感,我心依旧是自我恭维,而无尽长路伴我行则是​真正的中年风景---长亭复短亭,一路上尽是告别,最后只剩自己一个人。中年时再来唱这几句歌词,不需要太多酒精,也可以顺滑地进入那种四顾无人,业风从八面吹来的状态。唯一的遗憾,是姜育恒这首歌的调门太高,少年时飙得上去但是并不理解,中年时心印契合但是却连嚎都嚎不​上去。
有时候我想,李宗盛的《山丘》怕是打不赢姜育恒的《再回首》​,虽然今天的中年人好像更喜欢唱《山丘》​。《山丘》还是有李宗盛一贯的幻想,​幻想山丘后面还有人默默等候。而在1980年代,《再回首》就很清楚地说​:留下你的祝福​,寒夜温暖我---没有任何幻想,只考虑​如何独行。也许,几年前喜欢唱《山丘》的中年人,心中还有一些​幻想留存吧。
蒋捷在​《虞美人》中写道:“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样说起来,《再回首》算是在那条客舟上听到的雨声。​


------



2024-01-09

作者的阅读理解

 


好像杭州的中学语文老师比较喜欢来我这里选取文章给学生做阅读理解,​所以经常有小同学跑到我这里来求助。​最新的一条留言是这样的:
“这是一篇很好的文章。我觉得非常有意义。但是他千不该万不该出现在我的阅读理解上。”
​这位小同学所指的文章是我在2019年写的《捕鸟记》,他还很娴熟地从文章页切换到公众号对话页,​写下了这样的对话:“你的阅读理解我不会,我可以问一下你怎么写吗?就你那篇捕鸟记。
看到这些留言和对话,我​感觉到了他的中文老师正在感受到的头疼。这是一个不大能说清楚话的小朋友,或者说,对书面表达​并不擅长的小朋友。我不知道他说的是阅读理解还是读后感,如果是阅读理解的话,他并没有提到具体是什么题目,我也就无从解答。如果是读后感的话,​明显又和阅读理解没有什么关系。
不过这位小同学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作者​会不会做自己文章的阅读理解?我不是指完成某张学校给出的语文试卷,我是指作者在写完发表之后,是否会读自己的文章,然后​重新做一番理解?
我不知道其他的写作者,但是就我​自己而言,是不大会写完之后回头看的。写完就是写完了,剩下的事情都是读者的,和我再没有任何关系。而且,在我心底有一种​私密的想法:一个写作者如果把自己写过的文章拿出来反复分析,咂摸欣赏,感觉像是自己在抚摸自己,​相当色情。如果是当众那么做,那么​大家就可以直接打电话报警了。
当一篇文章完成之后,我作为写作者就永久地失去了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像一个对这篇文章一无所知的读者那样,​从第一个字开始阅读,其余的部分依旧保持不可知。不可能的事情,就像是装修包工头在一套房子里前后忙了三个月,熟悉每一条管线,熟悉每一个角落,但他永远体会不到业主在装修好之后推门进来​时的那种心情,也不会有那种视角。
所以,小朋友要问我如何做阅读理解,​我这里没理解,我只知道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那么写,完全都是工程学,根本不涉及到理解。以捕鸟记》为例,​我在开头不得不使用两个段落去介绍我童年时候的处境。这一点比不上东北垮掉现实主义作家们,​类似的事情在他们那里非常简单,只需要一句话就够了。他们写:“那年,我父母下岗了。”​ 这就足够了,只凭着这一句,读者就已经获得了对于故事背景、时代、氛围、情绪的准确理解,​甚至自己都已经做好了情绪上的准备。 
​我不行。我的童年不在所有人耳熟能详的某种生活中,所以我需要​交代这种童年生活是何等的封闭,何等的无聊。童年的大部分时光都是无聊的,都在等待中度过,这是大家共同经历的部分,​并且不分时代不分国别。只是人们长大之后就会忘记当初那种无所事事,白日漫长​四下蔓延的感觉。从工程学的角度,我需要一个地基,这个地基真实可信地描述出我当时的生活。有了这样坚实的地基,​才会让后面的捕鸟变成了无聊生活里的一抹亮色,也才值得读者继续读下去。
只是我的手艺不行,如果是换了好作家,他们也许用一段话就足够,​甚至只是一句话。我做不到,所以要用两整段,文句上反复对倒,然后再加一个例证,不算是​经济的做法。从结构设计的角度来看,故事是讲述从无聊生活中走入更为无聊的​一个事件。你要问我如何理解​文章?​如何理解为什么要那么写?​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这个结构是合理的,​它能够保持悬念到最后。并且,这里对于我而言不存在理解的问题,​因为这是我的亲历。当我在亲历的时候,很少会想起​我为什么在这里,我在这里做什么。
至于说为什么最后写成了这个样子​?​写作的逻辑和阅读的逻辑完全是相反的。在捕鸟记》之前,文章的​最后一段先发生在我身上---我是发了一个奇怪的梦,在梦中我见到了亡故的父亲。当我醒来之后,回忆梦境中的场景,发现是当年我们捕鸟的那个​所在。于是,记忆复苏,我想起了多年前捕鸟的那个​下午。
所以,我在捕鸟记》的一开始,就知道文章要收在哪里,它会结束在多年后的一个梦境里。剩下的事情就是如何抵达那个结尾,方法有很多,正如我在前面分析的那样,我手艺不行,所以用了比较笨的​方法。阅读理解是从开头读到结尾,按照​文字的排列顺序去理解,那我本身就从未按照这个​顺序去构思过。​即便我对文章有什么个人理解,这个理解也和正常的阅读理解无关。
那我有没有想过要写一篇​缅怀父亲的文章?​有没有想过写一篇回忆亲子时光的文章?有没有想过让草丛中蹲伏的父子,和天空中盘旋的鸟夫妻形成​映射关系?这些可能是阅读理解需要回答的问题,但我自己​从未有过这样的想法。
因为按照阅读理解的做法,当一个人思维“缅怀”两个字的时候,就已经失去了缅怀的真意。当潜意识入侵我的梦境,在梦境中重新为我制造出父亲的形象,编造出我们不曾经历过的人生经历时,缅怀或者思念的动作已经完成了。我所拥有的不是一个关于缅怀的念头,或者关于表达缅怀的冲动,​对于我来说,缅怀已经发生,并且终了,因为我已经发了那样的一个梦,我拥有的是那样一个梦,那样的一个梦和多年之前的一段经历​相连接,并且把它从记忆深处唤醒。
我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把这些结果记录下来,而不会去分析它们之间的关联,​以及产生的原因。至于说创作的过程,​也从来不是我先有一个缅怀的念头,然后去构造故事,​并且把这种行为称之为表达。没有这种事情,从来没有,这又不是联欢晚会​节目,主题确定在先。我自己想要的表达的是胸闷,​就是生理上的胸闷。当我从梦中醒来,一方面惊异于梦境的离奇情节和逻辑跳脱,另一方面又因为梦境临近结束时那种上穷碧落下黄泉找不见的感觉而​胸闷。
把往事和梦境都记录下来,一旦清晰地落在字面上,​我就没有那么胸闷了,这就是我的创作初衷。至于说人们通过这种记叙和讲述,产生了什么情绪,产生了什么理解,​那都是他们的事情。我不能阻拦他们分析,​不能反对他们的看法。他们需要某一种诠释,某一种理解,通过这些东西和一篇文章连接在一起,​再用文章和自己某种深层的情感和体验连接在一起。所以,他们一定需要某种​确定的逻辑:作者为了......所以写了......这样,他们自己就始终是理性的,自己的情感和​感受就是符合逻辑的。并且,他们把这种逻辑视为一种工具,可以以此打开更多文章,进行​解读和连接,甚至还可以出题考试。
读者和作者在大多数时候都是并不相通的,经历、体验、感受、观念、想法......​彼此差异很大。但是,但是在情感这个点上,它可能超越这一切,产生某种​共鸣。我想,这就是人性,这就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原因。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