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4

一位手电筒

 


一个冷知识:十二生肖起码还有三个隐藏选项。除了十二种动物之外,还有人十二生肖属手电筒,或者属二极管,或者属ETC。前十二种属相在生活里很常见,后三种多见于网络世界。
昨天我就遇见了一位手电筒先生。关注我怕有十年之久,看到新文章当场摁下电门,用强光照住我问:你这篇文章是不是收钱了?我看了一下他的数据,果不其然是零赞赏。于是我就好奇,那么多年来既不肯赞赏我一分钱,但是又关心我是不是从别处拿了钱,而且看样子意思还不允许我拿钱,那他坚持关注我那么多年,就是为了观察我究竟什么时候饿死吗?
带着这种好奇心,我冷静地缓缓伸出手按下聚光灯开关,把手电筒先生的留言放了出来,并且附上了我的问题。今天早上起来看,筒先生好像是删帖跑路了。手电筒照别人的时候很愉悦,被别人用大功率聚光灯反照一下就有点接受不了,还真的是很羞涩内向呢。
网上的手电筒先生实在是太多了,没事就喜欢照亮别人,可能是觉得这样可以体会自己的力量,​也可能是觉得这样比较愉悦。网上善良的人们也太多了,被晃了一下就​惊慌失措,就要开口反驳,于是正中手电筒先生们的下怀。但是网上也有流氓,比如说经验丰富的老流氓,​比如说我。老流氓之所以是老流氓,就在于根本不按照​手电筒先生的套路来。
手电筒先生天真地以为指控别人拿钱发文,别人就应该立即惶恐起来,​水遁火遁尿遁手机遁​立即羞惭地消失。这方法他们觉得好用,是因为他们坚信这个指控是个强有力的道德指责:为了钱而写假话违心话,看,这是多么​不道德啊?​我的方法是升级道德指控:你一毛不拔还想饿死我,这​已经不单纯是道德败坏,简直就是恶贯满盈了。​你说我写软文,我说你杀人,攀向道德高地更高处就那么简单。
​有香港歌手曾经唱过:“问世间,是否此处道德高地最高?或者,另有高地比天高?”有,不单有,而且还可以用5000瓦的聚光灯​照下来,相当之热情,被照到的人随时受不了。
所以说,网上还是好人多。如果不是有那么多好人,手电筒先生们的技能不会那么多年没有任何提升,来来去去就是那么几条指控,​而且就那么纵横江湖多年,无往而不利。好人们还是在乎道德指控,​还是倾向于证明自己是个好人。我早就不在意了,这些年来我​接受过各种各样的指责。一个人只要不能把自己的脑袋砍掉,他怎么可能阻止别人给他戴​形形色色帽子呢?
别当真,我说别当真。幻象,一切都是幻象。过客,一切都是过客。我在网上很快要三十年了,我还在,但是所有的手电筒先生​都是转瞬即逝。就我有限的回忆,​最能坚持的是一个追着用手电筒照我的哥们,也就坚持了七八年而已。而且到了电量红格的时候,已经变得有气无力,​从强光柱变成了呼吸灯,反复只有一句:我是最早​批判和菜头的人。Who TM care,还有个“s”,别忘了,还有个“s”​。
​别当真,我说别当真。世界上每天有那么多人说话,​你只在乎和你自己有关的那些话题。和你有关的话题里,你只在乎​你在乎的人说了些什么。网上的路人甲、匪兵乙、喽啰丙不是你在乎的人,别当真,别把对方当做是你的亲友熟人,当做对方真是和自己平等交流的对象---别把对方当人,对方就是一位手电筒。
如果你在做事,你就是自发光,​既然你是自发光,时间就在你这一头。别人要说你什么,给你戴什么帽子,只要你还在做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就还是你,​话语落不在你身上,帽子戴不住你的头顶,无法长久遮盖你自己的光。而手电筒要用电池,生活本身对于手电筒而言就是高耗电项目,所以手电筒们很快就会熄灭​消失。哪怕是长久照着同一个目标这种事,它们也做不到,如果能做到的话,它们也不会十二属相属手电筒了,大可以去做点别​的有价值有趣味的事情。
说到手电筒先生,我还真在现实里见过一位,真正字面意义上的手电筒先生。当时我还在念大学,有天傍晚和女朋友去学校围墙边​幽会看星星。这时候,有两个哥们穿着拖鞋沿着操场跑道走过来,然后其中有一个​拿出手电就晃我们。
我警告了他一次,没听,晃得更开心了。我再次警告了一次,这一次干脆连电筒都不晃,改成直射了。我起身冲过去就往他脸上一拳,打了他一个踉跄,边上他的伴当过来劝阻,我一脚把他踢开,拖鞋也飞​了出去。然后我继续追上去打,他比我高一个头,手长脚长,往后一退,我的拳头就够不上​他的脸。于是就变成我猛追,他猛退,​我的拳头始终差一点,三拳里能打中一拳。他的伴当矮,倒是好打,每次都​打个实在然后退开。
后来他们两个​一边放话一边撤了,说是记住我了,让我等着。第二天,我怕他们记不得我,​就叫了人在两个食堂里轮流堵他们。最后堵到了,经过友好协商和反复确认,​他们的确从此把我牢牢记住。
直到今天回想起那一晚的场景我都觉得很可乐:一个穿着一只拖鞋的死胖子,在满是矿渣的跑道上挥舞着一双小短手,一边追一边跳起来去试图打一个高个子的​脸---学校操场那是开放空间,可以拉出足够的距离。我的公众号是封闭空间,在这里对我晃手电,​是不是脑子里有水?

------


2024-08-23

一个零网购周

 


本周我实现了零网购,是今年以来首次达成​这一成就。大概是从疫情开始,我待在家里的时间越来越长,​网购的频次也就越来越高。​最终养成了一个恶习:不是因为生活需要而网购,我就想买来看看试试​玩玩,​纯粹为了消遣。

其中有很成功的​例子,比如说随手买的防臭地漏,的确让下水通畅很多,​的确减少了洗手间异味,而且价格很便宜,对于生活幸福感提升很大。再比如说直角插座,不单可以扩展墙上插头的数量,而且因为插头不需要垂直于墙面,让线路变得规整很多,也不会像过去那样​妨碍家具贴墙摆放。

​不成功的例子更多。最失败的例子是网友四川某小县城的著名​卤菜,我对这一类地方小吃印象非常好,去到外地总是钻头觅缝去找,找到了通常​都不会失望。但是网购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买来之后发现是真空包装的卤菜,吃了一口​就再没有任何兴趣。​从中我悟出了一条真理:

一家县城小店如果当真是当地一霸,肯定在下午五点前就全部沽清,老板关门接孩子放学,回家吃饭喝茶​。这种店怎么可能有能力全国供货?哪里有富余的货品​在线上卖?就像是在我家昆明的新闻路云南日报社大门口,有一家开了怕有20年的烧腊小铺,味道一流,每天​中午开门几小时,只是供应本地人每天都不够,去晚了​就只能买几块豆腐。

其他什么透明排线夹,​什么打坐垫子,什么小手工作品,什么1688的针织品之类的东西就不说了。每天各个快递公司的快递员从早到晚打电话敲门,​任何时候打开门总有几个包裹在地上。然后很多部分东西我打开快递盒就开始失望,随手把玩一下,很快就或送或扔处理掉。偶尔遇见满意的,比如说麻底拖鞋​,自己又要下单再囤几双,又或者是给亲朋好友直接​下订单送过去。

上周从老家回来,突然感觉到​我已经养成了随手网购的恶习。根本不是出于需要,而是为了满足好奇​和消遣,以拆包装为乐。于是我就想,能不能中止这个习惯,看看能否一周零网购?相当于是一周​闭关。


根据宗萨仁波切的说法,闭关的意思不是指在一个山洞或者封闭房间里严格按照日程表​修行各种项目长达三年零三个月零三天。闭关的关,可以指任意自己指定的时间和空间区域​。而闭关的闭,则是说选择自己的一项顽固习惯或是习性,​做出禁止或者改变。比如说一个人每天都必须喝碳酸饮料,那么他就可以规定自己在或3个小时内,或一天内,或七天内,不得靠近任何冰箱,​不得饮用任何碳酸饮料,这对于他而言就是一次闭关,因为这中止了他的日常习惯。

今天我圆满了一周的零网购,​说实话并不是很困难,因为从我在网上看到什么东西到下单完毕,中间会有很多个步骤,​并不能做到购买虚拟物品那样的一键下单,所以我有足够时间想起自己在闭关。而且,大多数东西都是可有可无,可要可不要的,以前会​下单是习惯使然惯性推动,现在稍微暂停犹豫一下,也就很自然地放弃了。

反倒是这样一来,每天推门发现清洁溜溜的门口,感受到这一份清净,我才​认识到之前自己是多么癫狂。当我处于随手买的状态下时,​我不会觉得这会有什么问题,甚至还有种丰收的​喜悦,丰饶带来的满足。只有当这种惯性被强制中断之后,我像是恢复了神志,重新思考之前我整天都在干什么。“没事干,那就下一单吧”,我竟然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觉察到这​里面有问题。

生活中可能还有​许多类似的时刻:没事干,那就​吃一点吧;没事干,那就喝一杯吧;​没事干,那就乱一下吧​......在不知不觉之中,就形成了一个新的习惯。习惯一旦形成,​就变成了一种必须。必须买一单,吃一点,​喝一杯,乱一下,否则​不知道为什么就会坐立不安,觉得生活​有哪里不对。这些原本看似是为了满足自我的习惯,最终却会绑架自我,​让人不得自由。

所以,也许每个人都需要​一次自己的短时闭关,试着和自己的习惯对抗,​看看自己不按照习惯去做会发生什么,是否会感觉到解脱,是否会感觉到轻松,是否会感受到一点自由,心的自由......

就在这一刻,我突然想起前天我刚掏了268块钱在线买了一款游戏,废了,零网购周废了,​以上的话就当我没说过。



------


2024-08-22

一种中年人

 


我还是个青少年的时候,打游戏被成年人视为边缘人格,玩物丧志,​这样的人没有未来;如今我人到中年,打游戏又被青年人嘲笑机器​落伍,不懂技术,不知道如何设置。总之,没生对时间,​刚好落在了风箱里。外面有得是风在吹,里面有的只是气在受。
但我也不想​解释,更不想反驳。因为一旦要那么去做,势必要用“想当年”开头,再以展示此刻自己​的拥有结束。在我小的时候,看过中年人那么说话,觉得就是纯粹耍流氓,谁想听​这个?等我到中年的时候,为了对得起当初自己的那一份反感,​我就得坚持不去耍流氓。
嘲笑就嘲笑吧,贬低就贬低吧,鄙视就鄙视吧,反正我此刻经历的一切,​他们未来也会经历。现在正被风吹起来的人,将来会变成个受。攻是暂时的,受才是人生的​真相。希望届时他们也能坦然接受,意识到自己曾经吐过的痰穿越时空,​带着隐隐风声在多年后正中自己的眉心。
我当然可以修改我电脑的设置,我当然也可以​升级我的电脑配置。但这是个能与不能的问题,如今并不在我的考虑之内,​如今我更多考虑愿与不愿。年少的时候当然要每时每刻跃跃欲试,随时准备证明“我可以”,“我能行”。机会的大巴车说走就走,你得努力争取一个座位,坐上更​早的一班车,通往名望,通往财富,通往地位,担心一旦晚了连口汤都不剩。
这样经过许多年之后,兴致勃勃“我可以”,“我能行”就没有​意义了。因为人们默认你本来就可以,​应该能行。你不再是​那个在世界坚硬果壳上开孔,努力挤进去的少年人,让人们赞美一声“他真做到了!”。你现在是马力强劲的马达,人人都知道这一点,但是没有人会频繁打开引擎盖看你,你在那里默默运转就好,陪伴你的只有每日落下来的尘埃和​油汽。
需要再等很多年,老到你颤巍巍地说“扶我起来试试”​时,人们才会再次欢呼:他还可以,​他居然能行。
对于此刻身为马达的我而言,​电脑能玩游戏就玩,不能玩就算。刚好还能跑得动固然很好,​已经带不动游戏了那我也能接受。但是你要我花费额外的时间查资料搜索方法,修改电脑设置,就为了能让一款游戏运行​---对不起,这件事我不愿意做。如果是要以此证明“我还行”​,那这种事情我更不愿意做。任何一款游戏都做不到。
因为游戏并不在我那张“要务清单”​上。这张清单曾经很长,项目密密麻麻,我曾经认为不看电影会死,不去旅行会死,不打游戏会死,生命中无人陪伴共度美好时光会死......但是随着时日流逝,这张清单上密密麻麻的人和事​正在被我逐项划掉。
我面对的不是年轻时候的世界,一个拥有无限可能的发散世界,​我不再是那个可以成为任何人的年轻人。如今的世界是收敛的,我的时间精力能够全力应付两三件事,全心对待三五个人就已经​到了极限,如今我是个疲惫的中年人。更重要的是,生命中那些让我内心能够点燃的人和事同样也变得很少,​甚至是点燃这件事本身对于我而言都很珍贵,我得留着宝贵的燃料。
于是,在能与不能相处之间的人,划掉​;在可做不可做之间的事,划掉​。​以前对人和事我有一条标准:对方有什么我之前不知道的,我可以从中学习到什么。按照这条标准,此刻我学习如何重新设置电脑系统,也丛中学习到了新的​电脑技巧。​但是现在我的标准变了,在那句话后面我又加了一句:​从中学到的东西会对我的生命有何影响?
让一个本来不能运行的游戏运行起来,对于我的生命影响为零。类似的事情我做过太多了,不需要重复证明我可以,我有这个能力,不需要定期​重复来维护自信心,也不需要以此证明我还没有老去。需要维护和证明的东西,通常​早就已经消失。
相反的,小区院子里正在飞速生长的柿子对我很重要,每天经过时柿子敲​中我的脑门这件事很重要。我不曾仔细观察过生命的变化,我也不曾亲身接触过生命的变化,直到柿子敲我的头,在那一瞬间从头顶到​脚后跟,我都能具体地感受到它的生命力。我因此感到惊讶,感到欣喜,感觉到​内心变得丰盈湿润---这是我所需要的东西,​对我的生命有影响的东西。而它甚至不需要任何外设,也无法成为个人专属,甚至都无法和任何人进行比较。
当然,当然,我现在是那个用过时电脑又不热爱学习的中年人。对此我没有任何意见,​我的电脑的确老旧,我也的确不想学如何优化。​那怎么办呢?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存在,有那么多人按照自己的想法活着,那么,也应该有我这一种中年人​存在的余地吧?
这不是个​提问。


------


2024-08-21

一场最贵的电影

 


等阿姨打扫卫生的这段时间,我在Steam上下载了传说中的国产3A神作​《黑神话:悟空》,售价人民币268​元。

本来完全没有这个打算,​因为我的电脑实在是太老旧了,勉强达到这个游戏的​最低配置要求。不相信的话,看一看7年前我电脑的配置表:

但是阿姨在扫地我没法睡觉,并且Nvadia今天早上向我推送显卡驱动更新,说是针对​《黑神话:悟空》​做了专项优化。我一想,反正我在Steam里的游戏大多我也没打过,不多这一款,结果就一时冲动​,犯下了大多数​中年男人都会犯的错。

因为机器太老,我感觉等待安装​的时间比下载的时间都漫长。不过我倒是蛮喜欢一开始的等待着色器编译页面的,是一张《西游记》的古画,感觉​调调都对,​是没有六小龄童感的那种《西游记》。


游戏开始是一段13分钟的片头动画,在这时候我就预感不大好,因为猴哥驾着筋斗云冲阵的时候已经在卡帧,出现“顿感力”意味着​大概率电脑是跑不动游戏。毕竟是7年前的8G显卡加16G内存,早已经远远落后于这个时代。

就场面和动作戏来说,我认为开场动画​很不错。而且,因为我的电脑太古旧,有时候卡帧会把渲染的皮肤丢掉,瞬间露出山林岩石​神魔下面的骨架来。我就比大多数人玩家更能体验到暗黑神魔​故事的特质。

                                


当然,故事也是魔改,它发生在西天取经胜利之后,悟空决定卸甲归田,回到花果山种树养鱼开农家乐,天庭对此忌惮不已,派出二郎神杨戬率领巨灵神、四大天王、哮天犬和十万天兵​剿灭花果山。主打一个退休干部回乡带领乡亲勤劳致富,遭遇城管强拆造成主人公黑化反击的动人​故事。

一边看片,一边插入了游戏操控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里,还贴心地提醒我最好用游戏手柄,​键盘可能难度太大。我心说晚了,268块钱已经撕了,你现在让我再买手柄是不可能的。

13分钟的大片看完,​我热血沸腾地准备正式展开游戏---话说今何在等等作家开创的惨烈暗黑流西游记真的很好用,孙悟空最动人的是齐天大圣的那一面,寄托了中国人的反叛精神​,和对自由的热爱。只要是一惨烈,那种​调调瞬间就对了。孙悟空瞬间变大圣,大圣瞬间变猴哥​。

说到哪里了?对了,我热血沸腾准备开始玩游戏第一章​,然后就黑屏闪退。我修改设置,把画质​降低到最劣等,关闭所有其他程序,再次进入《黑神话:悟空》,读取游戏进度,发现​需要再看一遍13分钟的大片。

看完之后,我再次热血沸腾准备开始玩游戏第一章,​再次黑屏闪退。经过一系列操作,再再次进入《黑神话:悟空》,读取游戏进度,发现需要再再看一遍13分钟的大片。

我不信邪,重新进入之后选择重新开始游戏​。猴哥在花果山上缓缓抬起头来,面对着云端矗立的十万天兵天将,想起了很多年前自己在斜月三星洞后山第一次偷吃桃子的那个下午......​13分钟大片开始。

情况就是这样,​我的《黑神话:悟空》之旅结束了,因为电脑跑不动后续的游戏。所以,我相当于花了268块钱​在电脑上看了一部电影,可以说是我有生以来看过的最贵的电影。不过考虑到我连看三遍,相当于每遍花了​90块钱,​还算是赚了点回来。​等一下!90块钱看13​分钟的电影,那依然是最贵的电影。


我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任何时候买电脑都太早,任何时候买电脑都不晚。《黑神话:悟空》很可能是电脑硬件厂商,尤其是显卡厂商的一次大型营销活动,目的是迫使​已经获得阳痿福报的中年男性掏出银子升级电脑。也是继喝茶、摄影、骑行、音响、钓鱼之后,又一波​收割老韭菜。

建议中年宝宝们要保护好自己,不要被厂商来骗,来偷袭,一下走又走回了设备流的老路上。​你们自己想一想,新买一套顶配的电脑你就能通关《黑神话:悟空》​吗?​并不能。你只是多了一套顶配电脑而已,但是你老婆可能要让你跪一个月的​榴莲,睡三个月客厅。而到了下一次有国产3A大作推出时,你的机器肯定又过时了,只能和我一样花2​68块钱看电影。

宝宝们,请务必保护好自己,我现在去看组装机套餐了,​大家多保重!



------




一枚青柿子

 


每天晚上十点之前​我会下楼一趟扔垃圾​。必须十点之前,因为十点电梯空调准时关闭,一刻钟之后​轿厢就会变成一个蒸笼。我有一条固定路线,下电梯出单元门沿着大路走到垃圾桶前,扔掉垃圾从小区花园的林间小径​绕回来,每天如此。
九点多这个时间最好,没有小孩子在​到处飞窜尖叫,也没有许多狗​带着主人或者保姆散步,非常清净,可以一路胡思乱想​,神游天外,感觉很是自由​自在。但是最近几天我的神游被打断了,​花园小径里种着许多柿子树,今年雨水充沛,柿子生长很快。有一颗柿子沉甸甸地坠弯枝头,​正好在我每天经过的路上。于是,在夜色里神游的我会突然撞到一枚柿子,​一下子把我惊醒。
小径昏暗少光,我并不能看清楚它的样子,不过从脑袋上传来的触感我可以感知到,那一定是一枚光滑而坚硬的​柿子。每次我都提醒自己,明天走到柿子近前要偏一下头。但是每次我扔完垃圾都会陷入神游,陷入神游身体就会按照惯性自动行走,一直​导航到我的脑袋再次撞击柿子,​这才脱离自动导航模式。
连续被撞三天之后,我很沮丧,认为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了。​因为雨水连绵不绝,柿子长得飞快,每天那么撞一下怎么得了?又不是小区晚钟​。
昨天晚上我等到七点多,雨水终于停止,地面露白,天色还没有完全暗下去,我决定提前下楼扔垃圾,亲自会一会这枚柿子,看看究竟是何方神圣,天天拿我的脑袋当钟敲。为了这次会面,我一路上保持警觉,​根本不给自己任何神游的机会。到了每天的撞击地点,在一片浓荫中坠下一根枝条,枝头顶端阴险地隐藏了一枚绿色的柿子​。如果不是略微反光,它​可以完全消隐在绿色的背景里。
我站在了柿子面前,距离眼睛不到​一尺距离。那是一枚拳头大小的青柿子,坚硬致密光滑,​半个身子躲在绿色的叶子中。想都没想,我伸手一把就穿进绿叶​牢牢抓住它。倒没有一把拽下来扔掉的恶念,​因为小区到了深秋等柿子成熟之后会举办采摘节,邀请小朋友们来摘柿子,破坏玩具罪在任何国家都是重罪。但我忍不住想把柿子握在手里拿捏一下,就想感受一下​究竟是什么柿子能狂到连续撞击我三天,也让它感受一下突然被人抓住时的那种恐惧和震惊。
都还没来得及拿捏称量,我的手才碰到柿子,枝条就猛然向上回弹,叶子上的雨水倾洒而下,我就感觉到脑门上一片冰凉,眉毛拦不住继续往下流淌。与此同时,眼镜镜片瞬间花了,​什么都看不清楚。我呆在原地,难以置信地​想:我不过是想和一枚柿子见个面,居然被伏击了?!
回家的路上我更加沮丧了,​感觉非常挫败,简直糟糕透顶。眼睛看不清楚路,​脑门上全是雨水。考虑到我的发际线后撤至头顶正中,我感觉脑袋有四分之一的面积全是雨水,天知道雨水里有没有酸性物质​或者汽车尾气的固体颗粒,脑袋上是不是有一整张化学元素周期表写的各种​玩意儿。
等进了电梯,空调冷风吹下来,更是感觉全身处处​透着雨水的冰凉。我用衣服擦干净眼镜片,对着轿厢里的镜子检查战损情况,却发现其实脑门上并没有多少​雨水,远远少于我刚才的感受。真实情况应该是没有几滴雨水,但是我骤然受到刺激,脑门上有限的几个弹着点带来的冰凉感和流动感瞬间会四下放大。加上视线受阻,这种感觉更是蔓延得​厉害。
等我擦干眼镜恢复视力,重新上上下下检视,其实身上没有​几处雨水落点。感觉是不可靠的,尤其是处在某种不利于自己,超乎自己预料的情景之下,感觉会夸大,会扭曲,会过度强调受损状况,会让人的感觉遭上加遭。而在电梯里的客观之镜映照下,感觉飞速消退,​理性之光重新照耀,就​会发现情况并没有自己感觉中那么糟糕。
站在电梯里,我认为我领悟了挨打时要双手抱头蹲下的奥妙---如果不那么做,​人会感觉自己正在被铺天盖地无所不在的千手千脚攻击;而双头抱头蹲下,千手千脚就会变成非常具体的一拳一脚,中间还有时间间隔。随着体力下降,间隔还会​变得越来越长。
今天起床之后我一直都对那枚青柿子心怀感激,我认为它给予了我一次非常特别的教授。为此,我决定在今年秋天收获节之前就下楼去吃掉它,​于是它的智慧就能彻底融入我的身心。


------


2024-08-20

一款坐垫

 


前阵子我朋友向我推荐一款高端打坐垫,说是什么符合人体工学的高科技材料,一体成型,价格接近10​00块。其实,这都不是原型产品,而是国内山寨。原版应该是出自美国,专为硅谷精英、​网红大V设计,价格是好几千。

于是,我向他反向推荐了两款坐垫,告诉他我之前已经试验过N种坐垫,这两款​是我用下来最好用的。​其中有一款很特别,值得在这里也分享一下:



看不见图的朋友我在这里解释一下,这是一款异型坐垫,不像是传统的方形坐垫或者圆形蒲团,它是英文字母“T”型。内部填充了柔性颗粒物,​可以移动,有点像是土豆沙发。​那么,这款坐垫的优点是什么呢?

打过坐的朋友都知道,打坐​要想呼吸顺畅,腰不酸背不疼,核心在于脊柱自然正直。如果要一直挺腰拔背,那么很快人就会很累,肌肉酸痛。而脊柱自然正直的所有奥妙,​就在于垫高臀部。臀部只要垫起来,腰就自然放松,背也就自然挺直。

这款坐垫的填充物可以移动,人是坐在T型最上面的那一横上。因此,当人坐下时,可以稍微向前坐一点,然后臀部往后稍微一推一拱,填充物受挤压就会隆起,这时候直接坐上去,臀部就自然​垫高。许多禅修专家讲解时说:头向上虚顶,尾巴略微向后翘,脊椎自然拉伸正直。所谓尾巴翘起,​说的其实就是臀部找到支撑的状态。

打坐还有一个​常见的困扰,就是腿麻。大多数人是无法一开始就双盘的,而单盘的人又因为不注意换腿造成脊柱侧弯而​腰疼。最多人都是用散盘,但是散盘时双脚踝骨交叉,踝骨没有多少肉,腿很快就会因为血气不通而发麻疼痛,于是根本无心安坐,最后连打坐十五分钟都宣称是自己“坚持了下来”​。

这款异型坐垫​的奥妙之处也就在这里:因为它是个“T”型,所以双脚交叉之后可以直接挂在“T”字的那一竖上,​脚踝或者小腿并不会相互挤压,于是可以久坐。更妙的是,这种设计会让双膝悬空,大腿的重量​会自然帮人拉髋。这么坐着坐着,髋部慢慢拉伸延展,之后转单盘和双盘也就​有了可能。

我和朋友说,我买了那么多款坐垫,​只有这一款算是成功的创新产品。设计这款坐垫的人应该自己经常打坐,​知道打坐会出现什么问题。并且这个人很聪明,能想出一个虽然违背直觉和审美,但是如此简单易行的​设计方案,充分考虑到身体的特性,灵活方便可自主调节,一次性解决好几个问题。

相比之下,那些所谓高科技产品,腿酸就垫高腿,坐不直就抬升坐垫高度,​不说是设计失败,起码也是思考上的懒惰,不配做产品,他们怎么知道每一个用户的身体状况,什么高度才合适?而那些号称拥有多少多少年制作坐垫经验的厂商,他们只懂得因循守旧,以前的制式是什么,他们就那么年复一年地生产,根本不考虑人坐上去是什么感受​,还要劝你说感觉到酸麻胀痛是血气快通的征兆,请继续坚持。这话没有错,但是​因此却会劝退很多本来可以继续下去的人。

我猜想我朋友应该是在抖音或者小红书上看到的推荐,​于是发现了那款高科技坐垫。以前的互联网不是这样的人,真有人根据自己​的实际使用写心得报告,分享自己觉得好用的产品。现在的互联网全是营销,你做了一个网站,让大家分享好用的产品。做不起来也倒罢了,一旦做起来,水军和营销号就蜂拥而至,疯狂灌水,推荐他们拿了钱的​产品,于是这种站点最后也就完蛋了,毫无任何参考价值,全是软硬营销。

最应该在这个领域内做出一点改变的,​当属微信。就像是我和朋友之间的这一番互动一样,​它发生在微信之内。朋友认识我,知道我不是微商,知道我不销售坐垫,所以​我向他推荐一款坐垫一定是基于我的个人经验,讲的都是实话。唯一的风险是我的知见有限,并没有推荐一款最适合他自己的产品,但这也是可以原谅的,不是么?

微信里类似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再比如说我的干眼症眼药水,朋友亲身试过读过论文和报告之后​向我推荐的产品,比医生比社交媒体上的推荐都要更好。现在,我不相信算法推荐,不相信笔记分享,不相信电商平台搜索结果---我相信朋友推荐,而且,真正好用的产品在电商平台上经常搜不出来,它们逼着你去看它们收了广告费的产品,​所以朋友直接给个链接比什么都强。

既然是朋友推荐,那么最合适的​平台应该是微信,最合适的工具也应该在微信平台内部。微商本身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微商​在社交关系上并不是真实的朋友。我的电视是朋友教我买的,甚至贴心地告诉了我什么时候去抢购价格最便宜。我朋友家的锅是我推荐的,她要求重量轻升温快无涂层还不能粘锅,​那款锅满足了这一切需求。我的牛排供应商来自朋友给的微信名片列表,我朋友的葡萄酒供应商来自​我的个人分享,我的整个小区所有邻居在维护一张附近美食店铺的表格---这样的事情每一天都在微信里发生,只是没有一个产品可以去承载。

我是弄不明白,为什么家家电商都在梦想和抖音拼算法,和拼多多拼价格和供应链,要用自己​的短棍去PK别人的长矛长剑。而不是在自己的优势上想一想办法,​从根本的推荐方式上走出另外一条别人无法模仿的路。导致我的个人好物列表都散落在无数个对话和聊天群里,每次还想临时回想当初是谁做的推荐,当时我说了什么,对方说了什么,商品叫什么名字。

中国社会的底色依然是个农业社会,农业社会的基本构成依然是熟人​关系。商品、信息也是关系的一部分,​它们之间的交换更是关系的重要维护方式。在这个领域内居然没有出现一款产品,和推荐、商业、零售结合起来,我​个人感觉非常困惑。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