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0
通往未来的门票
2025-01-09
坚持自己的眼光
2025-01-08
匮乏的印记
收你十个鸡蛋,当场要还你两捆葱,这是许多老人家会做的事情。他们不大会心安理得地收下来,必须要当场还礼。我不认为这是什么错处,那是匮乏时代在他们身上留下的印记。
2025-01-07
道歉要快,答谢要慢
有读者问我,怎样才是最好的道歉时机?说是一直在热身,但始终下不定决心向对方「低头」。
这个问题问我可能没什么用,因为我早就过了那个阶段,我现在的原则是有歉当场就道了,绝不过夜。道歉要快,这就是我的态度。在留言区,有时候我因为理解错误,或者过度自信,结果错怼了读者。我的做法是立即道歉,有时候还要把留言置顶,让更多人看到。
站在我的角度,我有更为充分的理由不能向网上的一位陌生人「低头」,我也有足够的语言技巧可以把问题搅得天翻地覆,反正大多数读者都会无条件站在我那一边。那我为什么道歉得如此爽脆?
因为从心理上来说,因为我的过错而对他人造成了伤害,每多过一秒钟对方的愤怒都会上升一个等级。人在一开始是会期待道歉的,如果道歉准点到达,那么一切都好说。最可怕的是人等待到一定时间没有得到任何歉意,那么这个人就不再期待道歉,而是转向去想着报复,这就会把小矛盾变成私人恩怨,伤害就一定要用伤害来弥补。
所以,准点道歉都是不够的,最好提前道歉,越早越好。
至于说自己的面子,或者说是虚荣心,我是这么看的:世间最不值得投入时间精力金钱的就是这类东西,没有一次维护是成功的,没有一次维护从长远上看是有价值的。尤其是为了面子而坚持不道歉,最后很可能连面子带里子全部都会失去,自己会成为错误本身,也会成为错误的代价,而且会是高价。
有歉当场就道了,对于自己而言,无论自我感觉多么难堪,道完歉后对方表示原谅的一瞬间,事情就可以放下了。我认为这就是道歉的福利,人从此不再需要自我折磨,也无需活在后悔或者懊恼之中。问我什么是合适的道歉时机,问我究竟要不要道歉,这不是提问,这是人在受折磨。折磨是从哪里来的呢?都是自己找的。
与此对应的,答谢要慢,类似的话我说过不止一次。但我觉得值得多说几次,因为人们道歉的机会少,但是需要答谢的场合多。收到他人的礼物,得到他人的帮助,受了他人的恩义,有些人坚持当场就要回报,就要答谢,觉得不那么做就是占别人便宜。在我看来,这要比坚持不道歉还要糟糕。
人际关系不是去小超市买东西。别人送你个礼物帮你个忙,就是老板给你一瓶水,你当场刷过去 3 块钱,大家就算是两清了。清不了的,别人帮助你,你首先得承情。承认这是个人情,是一份情意,然后接受这一份人情,接受这一份情意。立即答谢,那是要两清的意思,效果和直接打脸差不多---不承认礼物的心意,不承认得到帮助,不承认有任何恩义的存在,大家彼此之间就是个交易,不要有任何羁绊,不要有任何因果。
「蒙此大恩,容后再报」这不是单纯的客气话,「容后再报」的意思就是承情。去年,我大学好友的遗孀和女儿想去母校看看,但是找不到门路进去,问到我这里来。后来,经我在网上求助,许多老师校友伸出援手,非常妥帖地解决了参观的所有手续。接下来,我做了三件事:
1、事情结束之后,我专门写了篇文章交代了事情的结果。我向人求助,也得到了帮助。许多人关心这件事,那么我就有义务报告一下后续进展和结果。许多人不是这样,他们让事情敞着口。求助的时候微信都震麻了,得到了帮助从此就沉默。无论用没有用到别人的帮助,既然当初开口问了,最后总得给人个交代,表示一下感谢,别人的善意得到了结果,事情才算是完结。
2、我很明确地表示,这是「谢谢各位帮了我一个忙」,不是「谢谢各位帮了她们一个忙」。一旦说了后面一句话,将来就没人愿意再帮我任何忙,因为我背上立即会插上两面旗,一面写「鸡」,一面写「贼」,脚下踩着道德的云,飘在所有人的脑袋上。
3、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我才去答谢提供帮助的人。而且不是以答谢作为理由,只是表示节日问候。如果我当时就答谢了,什么意思呢?我用谢礼和他们换门票?大家钱货两讫,以后谁也别再找谁?而节日问候是因为不想让对方尴尬,感觉自己的帮助不是那么纯粹。
这就是我的个人做法。道歉要从重从快,这样对方才会从不痛快变成痛快。道个歉还要分步骤,讲策略,那就是自找麻烦,每过一分钟都会让你的歉意贬值一大截。迟到的道歉就和迟到的正义一样,是一种羞辱。
答谢要慢要审慎,要考虑对方的想法,要考虑对方的接受程度。不好把人际关系变成生意或者是借贷,除非你的确不想承这份情,那么当场还礼就算是含蓄地拒人于千里之外。
现代人的习惯刚好相反,道歉的时候很慢,很审慎,开口索要帮助的时候很快,很频繁,得到帮助之后答谢更快,更干脆。总体上来说,给人一种不值得打交道的感觉,一切都是一笔交易货到付款的感觉。不过,如果现在人人都如此,也是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主打一个短平快,主打一个不粘锅,也不是不可以,反正人间是所有人的人间。
2025-01-06
网络吵架的真相
网上的奇葩言论很多,最近我看到一条宣称说一个人瑜伽做得越多,身体器官就会越坏。
说这话的人是个台湾医生,自称是「结构中医」,什么意思我完全不懂,感觉很厉害的样子。根据这个人的说法,他是通过「临床发现」,找自己看病很多病家都是自身瑜伽教练或者瑜伽练习者,问题都很大。至于说病理,他解释说,皮肤是身体最大的器官,无论怎么锻炼都不能把皮肤松解开来,那么伴随着瑜伽的动作,身体和内脏就会被不断循环着拉扯......
说完意犹未尽,又补了一刀:健身的就更糟糕了,骨架都是错位的。
看到这条发言之后,我忍不住就想留言调戏一下。结果才点开留言区,发现已经有无数网友疯狂嘲讽了几十楼。有位医生留言说:这不会是反串吧?健身动作正确、身体健康的人不会去看医生,用这种方式论证大部分做什么运动的人最后身体就会怎么样未免也太过反智。
也有网友指出,这会不会是一种幸存者偏差?大部分因健身而健康的人不去看医生,但是这一部分人「结构中医」没看到。还有网友直接问:临床是临你自己的床吗?
看完我感觉很沮丧,留言太多,已经完全没有了我的个人发挥空间。但同时我又觉得很振奋,因为虽然说网上的奇葩层出不穷,但是心智正常,可以一针见血点出问题所在的网友也不在少数,所以网络世界还是能维持着一种大体上的动态平衡。网友把两边的话都看一看,对自己的思考也能大有帮助。
当然,「结构中医」师也没有放弃,继续在留言区和网友辩论,继续论证他的皮肤理论。同时他也并不孤单,因为不断有网友加入进来,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他的话是对的,瑜伽或者健身戕害了自己的身体。
网络上的架就是这么吵起来的。
我个人相信那位医师是个诚实的人,他应该有真实的临床经验,他也应该有大量的真实病例,并且他也做了很认真的思考,试图找出问题的答案。问题在哪里?问题在于他的思维方式没有经过训练,比如说统计学方面的训练,没有培养起对统计样本的敏感,大概也从来没有听说过「幸存者偏差」一类的理论。他相信眼见为实,但是很难想到自己所见到的本身就可能有问题。这样的人当然是幸福而自信的,因为他们从来不会怀疑自己。
网上数量最多的一群人都类似于这位医师。比如说前几年网上惊呼:如今的出轨率太高。他们的证据是一条新闻,某地做亲子鉴定的机构统计显示,结果中有 30% 的孩子并非是丈夫亲生。于是,就顺理成章地推导为婚姻中 30% 的太太都会出轨。
然而他们忽略了一件事:动念去做亲子鉴定的人是一群特定的人。绝大部分丈夫没事绝对不会想着去做一次亲子鉴定,这对于妻子和孩子的伤害都非常大,对婚姻家庭的伤害也非常大。一定是有什么特别的缘故,才让他们坚定地要求去做鉴定。两口子生了个黑孩子,那当然要去鉴定一下。丈夫外地工作一年半,回来发现家里在办满月酒,那肯定也要去鉴定一下。丈夫发现孩子长到 4 岁,和隔壁老王越来越像,那说不得也是要去鉴定一下。
所以,不是 30% 的太太都出轨,而是自我感觉头顶发绿的那些丈夫们,有 30% 最后证实感觉正确,而剩下的 70% 需要下跪道歉、缴纳罚金以及长期睡沙发。
当然,即便把道理这么掰开了揉碎了说,也会有网友跳出来用亲身经历证实,他的小区不止 30% 的太太出轨。甚至还会有天才跳出来说 DNA 检测就是骗人的,结果显示别说是他自己,孩子和他老婆之间都没有血缘关系。
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差异可能就是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对应着认知上的差异。所有人都根据自己的认知,推导出自己认为正确的结论来,并且相信自己的认知没有问题,于是就会有争吵。就像是关于瑜伽是否有害内脏一类的话题,人们总是有得吵。
以前我很乐观,觉得通过这种争吵,真理越辩越明,人们能够从中学习和思考,提升自己的认知。现在我变得比较悲观,因为我发现类似的争吵只会强化各方自己的观点。别说什么瑜伽是否危害内脏了,现在是 2025 年,「地平说」依然是全世界各地网络上的显学,并不因为网络提速,科普内容的传播而遭受多大的打击。
这也让我改变了习惯。我曾经乐意和网友交流,如今看到三句话里有一句不对头,我就想立即撤离,没有任何继续对话的欲望。因为说下去就要吵架,但是这种吵毫无意义。问题不在争吵的论点上,而在于产生论点后面的一整套认知。大家非亲非故,我为什么要花时间帮人一点点厘清?我自己又为什么要每一次遇见类似的分歧,就要对自己进行一次完整自检,查看是不是哪里出了纰漏?
现在每当有人问我:你就不说点什么吗?我的回答都是:人家高兴就好。就这样,我慢慢变成了一个儒雅随和的人。
近期热门博文
-
我想在这里介绍一下我的音乐设备,不过在一开始,我认为有必要先讲一下为什么是它们,这比介绍它们是什么更有意义。而且,也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争论,省得留言区里爹们纷至沓来:这个是垃圾,你为什么不用...... 在我的五感之中,味觉最为敏锐,视觉最为孱弱,听觉位于中间偏下的...
-
刚刚数了一下,我现在有大大小小 11 个葫芦。窗台上放着 8 个,电脑桌上放着 3 个。没事站在窗前看风景的时候,顺手拿起一个搓揉一番。写字卡住了,或者等电脑处理图片,伸手拿起一个又搓揉一番。 哪怕是在两年前,如果你让我去买几个葫芦玩,我怕也会翻个白眼:难道你觉得我就...
-
就我自己的观察,周围那些为人父母的人,有一个算一个,就没有不焦虑孩子的。焦虑健康,焦虑成绩,焦虑就业,焦虑心理,焦虑恋爱婚姻......我又不好说什么,说了就是「你不懂」,说多了就是「你凭什么」。 但我我懂一点人,我也懂一点观察生活,碰巧情商也不算高,所以总可以口无遮拦。 ...
-
我打算重开博客。 最近应该有一批人和我有同样的想法,而他们在当年无一例外都开设过自己的独立博客,是很早之前就开始上网的中古网友。 他们的想法我很能理解,重开的契机是网友左耳朵耗子猝然离世。本来死亡是一个终结,但是大家发现左耳朵耗子多年来坚持深耕的博客还在,还记录了他这些...
-
继汉尼拔医生、齐木楠雄之后,昨天我已经启用我的第三套网络头像。一套两枚,一枚打算用于我的朋友圈,一枚已经用于网络世界。 用于朋友圈的头像是「揪心版」,T 恤配字为:失败固然可怕,但是朋友的成功更令人揪心。 用于网络世界的头像是「杠精版」, T 恤配字为:与其反思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