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看公司财报是一种专门的能力,那么看公众号官方总结也应该有个人带着你去一起看看。以下,就是微信公众号官方提供的《槽边往事》2024 年总结:

据说看公司财报是一种专门的能力,那么看公众号官方总结也应该有个人带着你去一起看看。以下,就是微信公众号官方提供的《槽边往事》2024 年总结:
1980 年代,国门初开,极少数的外国人深入中国,甚至来到我的家乡云南。那时候一张白人的面孔走到哪里,就会被围观到哪里, 从早到晚不知道要收获多少声「Hello」。人们奔走相告,呼朋引伴来观赏昆明话所说的「洋老咪」。
这种事情等到了 1990 年代的时候已经几乎绝迹,大理三塔下的白族大妈们拿着纪念品,操着生硬的英文和洋老咪砍价,言辞之间毫不客气,态度上绝不退让,和对待国内游客没有任何区别,哪里还有什么尾随围观一类的事情。
我以为事情就应该是这个样子才对,人和人之间这样相处才对。
这两天看到韩国人趁开放签证去上海旅行,沪爷要专门开豪车上街给韩人一点震撼教育,无数人为此叫好;看到美国人未雨绸缪,在封禁 Tiktok 前涌入小红书搞「寻找我的中国间谍」行为艺术,一堆人又觉得与有荣焉,嚷嚷着小红书要接下这波「泼天富贵」。
在我看来,这都是在谋求某种他人认可。韩国人没看到自家豪车,自己的富足就无法获得认可。外国人不来纯国产 App 玩,自己的互联网产品/文化就无法获得认可。那为什么要韩国人或者美国人来认可呢?
这两年「求认可」已经发展为一种病态,甚至都变成了中文网络世界的流量密码。只要是一个老外对着镜头赞美任何关于中国的食物/治安/清洁/城市治理的话题,就会收获一波流量。有个叫伏拉夫的人,每次眼球都快爆出来一样以极为欣喜的口吻宣称「咱们中国的 XX 又牛屄了」,我都觉得受到了极大惊吓,像是见到大只牛蛙在真空泵里说话。
不断有类似内容出现,说明有流量。有流量,说明需要老外认可的人不在少数。一样东西究竟有没有价值,这些人可能无法自己直接判定,必须要通过观察一个老外是否赞了惊了震了哭了跪了吓尿了才能间接确定。
为什么?因为内心认定外国人比中国人更为高级,所以他们的认可更有说服力?还是说,他们的认可比周围的人认可更让自己有成就感?
说实话,我对于这种需要认可的心态整体上都不大能够理解。一个人过着怎样的生活,是他自己的事情,不需要谁来戳个章。午餐方便面加个卤蛋,也要端着碗跑到人民广场吃给大家看,期待看到几个老外因此咽口水,才觉得称心如意,我就觉得这人的脑袋需要搞一下泄洪工程。
是不是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叫做「薛定谔的生活」?就是说,某人拥有一种生活,自己去观察这种生活时,什么都看不见,只有一片虚无。但是把这种生活展示给别人看,尤其是外国人看时,外国人一旦开始观察,这种生活就立即显露出来,放射出万丈光芒,闪瞎一切氪金狗眼。这样一来,虽然这个人看不到自己的生活,但是他可以通过闪瞎的眼睛间接得知自己生活的价值。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1、这种生活存在与否,取决于谁来观察,但是一旦有人观察,就会改变生活本身,让它在消失和显现之间切换。2、对于拥有这种生活的人而言,他自身是无法直接感知这种生活的,一定需要一个外部的观察者,否则他自己都不清楚自己是在盛装出行还是满街裸奔。
那我就会认为,如果你有一辆豪车,这辆车别人看不到就不存在,或者没价值,这就说明这辆车根本不存在,拥有了等于没拥有。正常来说,交钱买车你就拥有了一辆车。但是对于需要认可的人而言,还需要同时买下城市,买下街道,买下目瞪口呆的路人甲乙丙丁作为背景板,它们才能赋予车子存在,赋予车子价值。而后者是无法交易的,所以有车等于没有,根本无法向自己证明。
同样的,TikTok 也好,小红书也罢,它们正处于巨大的痛苦之中。因为它们夹在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之间,这两个国家之间存在着摩擦,于是 TikTok 和小红书此刻就在体验这种巨大的撕裂和挤压感,它们的用户此刻也正在体会着因此而来的冲击和眩晕。
这是个时代悲剧,网民、互联网公司乃至开放的互联网空间,被主权国家按在地上摩擦,人们流离失所,无所归依。中外网民的来去之间,和 App功能无关,价值无关,成功与否无关,又有什么值得骄傲或者是满足的地方?失去用户的一方就当真难过吗?得到用户的一方就当真快乐吗?我看未必如此,它更像是不断抛起的烫手山芋,狙击手激光瞄准器照在人额头上的小红点,哪里是什么泼天的富贵?这种「富贵」又有什么值得得意和自豪的?
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总是需要他人认可,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些人要把人分出三六九等,也许,他们最不相信的那个人就是自己。或者说,他们自身早已经丧失了感知和判断的能力。正如日本喜剧演员北野武用自嘲的方式发动的群嘲那样:
他买了一辆豪车让司机开着,自己打一辆出租车在后面跟着,然后把脑袋伸到前排,拍着司机的肩膀说:「看,前面那是我的车,很屌吧?」。
歹戏拖棚的《再见吧爱人》终于结束了。尘埃落定,那么今天你打算恨谁呢?
我个人非常不喜欢这档节目,不单纯是因为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营销内容让人无处可逃,我真正在意的是人们每周四从三对夫妻中选出一个来恨,为了一个陌生人而上火,这种心态和行为属于典型的不善,对于心有负面的影响。
婚姻之所以是婚姻,之所以破破烂烂但是还能维系,我认为这背后一定有不为人知的原因,甚至连当事人都没有注意到,这才是重点。而不在于谁是谁非,也不在于谁是那个坏人。毕竟,和人相处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和亲密的人长期相处更是艰难。
想要在一段婚姻里找出其中一方的错处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不是这样的么?在现实生活中,有谁没有听到过自己的亲友同事甚至是一面之缘的人抱怨自己的伴侣?举起手来我看看?那些夫妻和情侣们,有谁从没有在背地里向外人抱怨自己的另一半?举起手来我看看?
都分手了吗?都开启新生活了吗?未必见得吧。那怎么会在面对一档真人秀节目的时候,人们会认定某一段婚姻不合适,一定要选出一方来公审然后吊死?一定认为分手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不知道这些咬牙切齿的观众有没有想过一种可能:按照相同的逻辑,自己就是自己目前长期关系中应该被踢走的一方?那为什么自己到现在都还没有滚蛋出局呢?
对,这时候人才会去想一件事:也许自己也在一段情感关系中提供了某种价值,可能是情感上的,可能是经济上的,可能是肉体上的,甚至仅只是自己存在这件事本身。人的情感是复杂莫测的,人的相处模式是千奇百怪的,人自身提供的价值也许是在社会大众肉眼可以观测的范围之外。那么同样的,在自己痛恨的对象身上,是不是也可能存在着这种自己忽略或者观察不到的价值?
我说节目歹戏拖棚,就是因为这一点。它简单化了复杂的人类相处模式,脸谱化了两性关系中的任意一方,这样好方便人们不经思考进行判断,激发人们对某个人的恨意和仇视。而人们真正需要的,是通过观察别人而反思自身,是通过思考去理解生活中那些复杂的存在。简单的爱或者恨,情绪的起伏,只是增加了人们的偏见,以及对自己绝对正确的自信。那我当然要说这是「歹戏」,我当然说节目从立项那一刻开始就是相当不善的缘起。
不喜欢不习惯我这种说法的话,我还可以从纯功利的角度重新讲一遍,估计大家更喜欢这种角度:
和试图成就任何事业,任何人生一样,婚恋关系的失败风险要远高于成功的可能。恋爱大多以分手告终,婚姻大多以爱情熄灭,凑合着过活作为延续模式。因此,有所成就的是少数,不成才是常态。既然如此,人们应该多花心思研究一下如何才能成,而不是追究败的责任,这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事情。
人最大的问题在于不能开除人籍。可以从一段恋爱,一桩婚姻里开除一方,但是开除不掉这个人的人籍。这个人还是会回到人群之中,还是会再次恋爱,再次结婚。无论再怎么仇视一个人,他还是会回归人群,还是会成为另一个人的潜在交往对象。所有人都如此,所有人都可能是别人眼中糟糕的那一方,需要背负责任的那一方,罪人组成了人群。
那么问题就从来没有变过:这些不完美的,有缺陷的,甚至是有问题的人们,如何两两相遇,在最少的尝试次数之后能够拥有一段不说成功,起码是过得去的婚恋关系?确定一个罪名,确认一个罪人回答不了这个问题。金童配玉女,郎才配女貌不是答案,所有的瘸驴配破磨、歪锅配歪灶里才可能隐藏着答案。只看见瘸看见破看见歪是一种视角,看到磨在转饭在做则是另外一种视角,后者让普通人也能看到幸福的可能。
这就是功利主义角度的解释,也许大家更听得进去一些。
看一档真人秀节目,整天恨这个恨那个,骂这个骂那个,自己却过着狼狈不堪的感情生活,我觉得太多人大概就是这个状态。现在节目结束了,节目设计上也用结果为许多人出了心头一口恶气,那么今天的此时此刻,你又打算恨谁呢?
心中升起恨意不是什么好事,身心处于愤怒的状态也不是什么好事。能让人产生强烈情绪的往往只是简单,而生活本身很复杂,更不用说是婚恋关系。一段感情得以成立,一段关系得以维系,原因可能不足为外人道哉。那么,在观赏了那么长时间的愤怒和仇恨之后,我不妨以一个黄色笑话作为今天文章的结尾:
这个笑话需要你自己去查,它收录在《笑林广记》的《卷之四·形体部》,名字叫做《家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