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6

公众号官方总结

 


据说看公司财报是一种专门的能力,那么看公众号官方总结也应该有个人带着你去一起看看​。以下,就是微信公众号官方提供的《槽边往事2024 年​总结:

当初我在写博客的时候,学到了一条对于网络内容更新至为重要​的规则:​定时定点持续更新,培养读者阅读习惯。道理很简单,这个世界上的选择实在是太多了,无论你是开个店,还是写连载文章,​人们除了你之外还有大量选择。为什么是你?为什么能在你这里待下来?​因为在一个充满变数的世界里,你是个定数。
定数的意思就是说:你的行为是可以预测的​。用户每一次造访你之前,他们会有所期待,​别让这种期待落空。他们想读文章,那按照时间来了就​能读得到。他们想买东西,​那么按照时间来了店就得开门,柜台上就得有货。即便难读难吃,胜在天天​到时间就有,稳定地难读或者难吃。
作为写作者,耍个性当然可以,让读者永远猜不到​你几时更新,更新什么内容是可以的。​但这样的要求就会更高:每一次更新,你不单要满足读者的需求,而且要远超他们的期待。否则,读者们没有理由​主动点开。
​这里我有一个关于个性或者创意的小建议:
​内容和形式,你每一次只能变其中一个,不要两个都变。变其中一个,读者或者用户会有新鲜感,​可能会喜欢。你同时变两样,读者或者用户因为失去了所有的熟悉感,则会感到厌烦乃至愤怒。


如果不是公众号官方那么说,我根本没有意识到我还会​预览文章九次。说实话,我对此不是​很能理解:如果每篇文章我都要预览​那么多次,怎么来的那么多错别字呢?所以我只能说,一件事情你干得越熟练,其实你的疏失大意​也就越多。错误就放在你面前,但是你因为太熟悉太熟练了,你反而会看不出来。
有一项非常宝贵的能力,对于创作者和建设者都很重要,​那就是视角切换。即便是自己做得非常熟悉的事情,要有这种本事可以在一秒钟之内把自己切换出去,换成一个对此完全不熟的小白读者或者用户,用一种新鲜和陌生的目光来看待​作品。这样一来,人就可以从自恋和自我满足里挣脱出来,获得宝贵的中立视角。​不至于自我表扬,但也不至于自我贬抑。于是你眼中所见,和读者、​用户所见相差无几。

这个数据比我自行统计的数据要高,我记得我的统计结果是 3​98 篇,而且完全不记得我有什么音频作品。​这给我带来了一种巨大的宽慰,因为它其实是在说:你在他人的眼中,在他人的评判下,往往比你自己​认为的要好上一线,高上一格。
究竟是 300 多篇还是 400 多篇,对于我而言不重要,我知道我自己每日更新无有间断那就足够了。但是对于更多的人来说不是如此,人们在自我评估时倾向于低估自己,人们在预估他人眼光时又倾向于​过于严厉,所以会战战兢兢,​心头会起起伏伏。没必要,你日常去做,总结的时候总会给你多掺一点水的​,不用担心这件事。只要你能日常坚持,那么​人们总是会倾向于夸大一点你的成绩。
400 多篇文章,获得 2600 多万次阅读,平均下来每篇大约 6​ 万出头。我个人感觉不是如此,​我认为平均阅读数应该是 30000 左右。​为什么会有俺么大差异?除了前面说到的人会习惯性低估自己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时光的力量---
发布完文章之后,​我最多再关心一两天的阅读数,因为新的文章已经发布出去,我的注意力会转移到新文章上去。但实际上,一篇文章的生命力要比我认为的更为长久。不是所有的读者都是每天读,不是所有的读者都是固定读者,文章会在漫长的时间里不断被分享出去,也会有读者陆陆续续前来翻看,所以​文章的阅读数还有一部分长尾效应。在我不关注之后,在翻篇很多页之后,​阅读数依然在暗中慢慢增长。
另外从数据上来看,系统的算法推荐为我带来 9.5%​ 的阅读量​,这个数据让我很是欣慰。如果这个数据是 30%、50%,那么我一刻都不可以失去算法的青睐,我就要去研究算法喜欢什么类型的文章​,否则我就会失去非常大的流量。9.5%,​意味着我还可以按照我的心意去写,算法在这样的​水平上无法劫持我。
最后,写出一篇 10 万+的文章这种事情,和一年 365 天连续更新相比,​根本无足轻重。10 万在​ 2600 万次里占比多少?0.3%​而已。10 万+不可期待,不可仰仗,真正靠得出的是 366 天里的每一天,每一天里的​ 6 万,或者是我自己看到的3 万。每一天看起来都不怎么行,都做不到 10 万+,但是​ 366 天下来依然很可观。
这就是马拉松和短跑的区别,人生中的大多事情都是马拉松。

关于​公众号音频的事情,天天有人留言,天天有人提意见。结果如何呢?一年到头,77 万​次而已。少数人在网上可以发出巨大的声量,这会产生一种误导,认为他们的人很多,他们的呼声很高,他们的​需求很重要。这里可以做个比较:2600 万 VS. 71 万,谁才应该是我服务的重点对象?
不过,事情不能靠数据对比​就能简单得出结论,有时候需要多想一层:我是不会取消这个功能的,因为这 71 万次播放里,应该有许多听众是视障读者,虽然他们大多都是直接用屏读软件,但是 AI 用我的声音朗读​也应该满足了他们中部分人的需求。另外,还有一些读者是没有专门的时间来读长文,他们不得不在​通勤时间或者家务时间听音频。
所以,他们的总人数不是很多,但是也需要得到关照,音频​的存在依然有意义。至于说那些整天提要求的,可能是单纯蛋疼,​根本就不是固定听众,他们习惯于提意见而已,他们知道​这样更容易得到回应而已。
很讽刺的一篇文章吧?标题是《你能多久不碰手机》,结果它得到了一年中最多次的分享,高达​ 8000 多。如果大家都不碰手机,​那么这个数字应该低得多才对。
这个数据说明了大多数人的处境​:能认识到问题所在,也承认存在着某个具体问题,甚至都赞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但是​就是无法动手去解决。无论是做生意,做产品,还是写文章,​都有一条铁律:不要和人性做对。
人性是很顽固的,习惯是很顽强的,​而道理从来都很孱弱。所以,重复是​个不二法门。你得重复说,换着方法说,认为自己一段话,一篇文章已经阐述清楚无遗留,世人就应该理解并且执行,那等于是​极为严重的自我恭维。你得重复,你得变化言说,你得精心地加以引导,这种方式称之为「巧善」,而「巧善」背后则需要「慈悲」去支撑,否则人就容易不耐烦,甚至是起了嗔恨的心。

最后,全年阅读量最多的一篇文章是《罗振宇聋了之后》,都没想到吧?我也没想到。当初如果我多用一秒钟去思考,是不是用「失聪」去替代「聋了」在表达上更为得体一些​,估计都不会有这样的效果。有话直说,这可能是我的个人风格,但也是一种个人特权---在写作多年之后,人们不得不容忍我​的这种个人风格。
对于我个人而言,有话直说​其实是一种自我认知。如果我要相信我能写得所谓更「好」,更为「得体」​,那么我就写不出什么了。正因为我认为我也就只能写到这种程度,唯一能做的是有话直说,至于说之后读者如何理解,如何反应,都不是我所能预判和​期待的事情。​于是,写作这件事情就变得简单起来,发心正确,然后做自己能够做的事情,剩下的事情不需要浪费时间精力去​想象,更不要陷入自我内耗之中。
你看,一年 366 天​,400 多篇不就那么完成了么?


------



2025-01-15

靠认可活着

 


1980 年代,国门初开,极少数的外国人深入中国,甚至来到​我的家乡云南。那时候一张白人的面孔走到哪里,就会被围观到哪里, 从早到晚不知道要收获多少声「Hello」。人们奔走相告,呼朋引伴来观赏昆明话所说的「洋老咪」​。

这种事情等到了 1990 年代的时候已经几乎绝迹,大理三塔下的白族大妈们拿着纪念品,操着生硬的英文和洋老咪砍价,言辞之间毫不客气,态度上绝不退让,和对待​国内游客没有任何区别,哪里还有什么尾随围观一类的事情。

我以为事情就应该是这个样子才对,人和人之间这样相处才对。

这两天看到韩国人趁开放签证去上海旅行,沪爷要专门开豪车上街给韩人一点震撼教育,无数人为此叫好​;看到美国人未雨绸缪,在封禁 Tiktok 前涌入小红书搞「寻找我的中国间谍」行为艺术,一堆人又觉得与有荣焉,嚷嚷着小红书要接下这波「泼天富贵」​。

在我看来,这都是在谋求某种他人认可。韩国人没看到自家豪车,自己的富足就无法获得认可。外国人不来纯国产 App 玩,​自己的互联网产品/文化就无法获得认可。那为什么要韩国人​或者美国人来认可呢?

这两年「求认可」已经发展为一种病态,甚至都变成了中文网络世界的流量密码。只要是一个老外对着镜头赞美任何关于中国的食物/治安/清洁/城市治理的话题,就会​收获一波流量。有个叫伏拉夫的人,每次眼球都快爆出来一样以极为欣喜的口吻宣称「咱们中国的 XX 又牛屄了」,我都觉得​受到了极大惊吓,像是见到大只牛蛙在真空泵里说话。

​不断有类似内容出现,说明有流量。有流量,说明​需要老外认可的人不在少数。一样东西究竟有没有价值,这些人可能无法自己直接判定,必须要通过观察一个老外是否赞了惊了震了哭了跪了吓尿了才能间接确定。

为什么?因为内心认定外国人比中国人更为高级,​所以他们的认可更有说服力?还是说,他们的认可比周围的人认可更让自己有成就感?

说实话,我对于这种需要认可的心态整体上都不大能够理解。​一个人过着怎样的生活,是他自己的事情​,不需要谁来戳个章。午餐方便面加个卤蛋,也要端着碗跑到人民广场吃给大家看,期待看到几个老外因此咽口水,才觉得称心如意,我就觉得这人的脑袋需要搞一下泄洪​工程。

是不是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叫做「薛定谔的生活」​?就是说,某人拥有一种生活,自己去观察这种生活时,什么都看不见,只有一片虚无。但是把这种生活展示给别人看,尤其是外国人看时,外国人一旦开始观察,这种生活就立即显露出来,放射出万丈光芒,​闪瞎一切氪金狗眼。​这样一来,虽然这个人看不到自己的生活,但是他可以通过闪瞎的眼睛间接得知自己生活的价值。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1、这种生活​存在与否,取决于谁来观察,但是一旦有人观察,就会改变​生活本身,让它在消失和显现之间切换。2、对于拥有这种生活的人而言,他自身是无法直接感知这种生活的,一定需要一个外部的观察者​,否则他自己都不清楚自己是在盛装出行还是满街裸奔。

那我就会认为,如果你有一辆豪车,这辆车别人看不到就不存在,或者没价值,​这就说明这辆车根本不存在,​拥有了等于没拥有。正常来说,交钱买车你就拥有了一辆车。但是对于需要认可的人而言,还需要同时买下城市,买下街道,买下目瞪口呆的路人甲乙丙丁作为背景板,它们才能赋予车子存在,赋予车子价值​。而后者是无法交易的,​所以有车等于没有,根本无法向自己证明。

同样的,TikTok 也好,小红书也罢,它们正处于巨大的痛苦之中。因为它们夹在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之间,这两个国家之间存在着摩擦,于是​ TikTok 和小红书此刻就在体验这种巨大的撕裂和挤压感,它们的用户此刻也正在体会着因此而来的冲击​和眩晕。

这是个时代悲剧,网民、互联网公司乃至开放的互联网空间,被主权国家按在地上摩擦,人们流离失所,​无所归依。中外网民的来去之间,和 App功能无关,价值无关,成功与否无关,又有什么值得骄傲​或者是满足的地方?​失去用户的一方就当真难过吗?得到用户的一方就当真快乐吗?​我看未必如此,它更像是不断抛起的烫手山芋,​狙击手激光瞄准器照在人额头上的小红点,哪里是什么泼天的富贵?这种「富贵」​又有什么值得得意和自豪的?

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总是需要他人认可,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些人要把人分出三六九等,​也许,他们最不相信的那个人就是自己。或者说,​他们自身早已经丧失了感知和判断的能力。正如日本喜剧演员北野武用自嘲的方式发动的群嘲那样​:

他买了一辆豪车让司机开着,自己打一辆出租车在后面跟着,​然后把脑袋伸到前排,拍着司机的肩膀说:「看,前面那是我的车,很屌吧?​」​。



------


2025-01-14

一些近期个人感想

 


1、真正的《再见吧,爱人》大结局应该这么拍才对:把男方绑在一辆面包车里,时间到,如果女方不下车,则面包车在悠扬的音乐声中驶离边境检查站,从泰国边境进入缅甸,把男方直接送入电诈园区。
2、专业人士难以沟通,可能是因为他们专注于自己的世界,根本不理会外界的逻辑和思路。所以,要想提升自己的专业度可能还是得密集地和他们打交道,然后把自己的思路给拧过来,学会像他们那样去观察和思考。
3、看了一张个人总结的的北京年度餐馆推荐清单,餐厅没见到几家,人情和江湖倒是见到不老少。
4、你看,什么通场复飞,什么盘旋放油降低着陆重量,什么调整姿态紧急迫降,什么俯冲拉升甩出起落架,真正的危机到来的时候,不是谁都有运气拥有时间和机会去做这些事情。每一个选择都是不得不,每一个动作都是不得不,然后就撞击在坚固的混凝土墙上。
5、「无人扶我青云志,我自缆车到山巅
6、《破·地狱》果个女仔腾身而起跃过火堆呢个 moment,哗!好靓!好叻!古人话:上穷碧落下黄泉,我从来都唔知道系乜野意思。而家我理解佐,就系呢个 moment。

7、很多人都能指出一个方案的 Bug 或者例外情况,然后觉得这是自己聪明的体现。我的看法不同,重点在于这个方案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运转,70%、80% 就很好了, 并不需要一个完全无漏无缺的方案,有跑冒滴漏都是正常的。哪怕是上帝创造世界都不得不来了两遍,中间放出洪水洗地球,而且现在这个世界距离完美也有很大距离。
8、无论是对域外、蛮荒之地的狂野想象,还是各种各样光怪陆离的都市传说,我曾经认为都是荒诞不经的呓语,但现在想来它们依然代表了某种真实。只是为了传播这种真实,它们不得不在上面涂抹一层故事和传说的油彩。自己得到故事还是真实,完全取决于自己如何去分析、理解和挖掘。
9、打开一瓶红酒,等着它醒,然后在巅峰时刻喝下第一口---这里有个问题:这样一来,岂不是从第一口开始每一口都是在走下坡路,感受整支酒极盛而衰的过程?所以,开瓶就喝是不是才更为合理一些?只要别喝太快,就可以欣赏这支酒的变化全程,有上坡路,有巅峰时刻,也有最后一段缓坡。
10、冗余和复杂之间的区别:

11、AI 视频正在被当做是新闻视频传播,重点不是人们的分辨能力,而在于人们为什么倾向于相信那种更为夸张,更为激烈的场景?脑子总是要等到后一步才能用到,之前决定脑子怎么想,眼睛怎么看的是心。心里愿意相信什么,看到的就会是什么。
12、一个人在一天里,能看到数万条信息。世界在身体外包裹着他,这数万条消息就是世界和他的数万个触点。人在这些触点里选择哪些,用选择的触点构成什么图形,也就勾勒出了他心目中认为的世界。也就是说,人总能看到自己愿意相信的世界,同样的,人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世界可以作为视而不见。结论是:是个人的选择让世界看起来如此,和世界的真实无关。
13、短期禁食对于人的帮助不是什么肌体重启,也不是什么提升健康度,而是可以让人从一种维系多年的习惯中挣脱出来,第一次认真思考每天吃饭,每天三顿饭这件事。如果认识到这件事并非必然,那么生活中也会有许多坚固的事情随之崩塌。和身体上的轻松相比,由此而来的心灵上的自由更为可贵。
14、人到中年,每次有朋友送进 ICU 之后,总有人会说一句话:「除开生死,其他的都不是事儿」。这话说反了,因为之前妥善地处理好其他事,​人才能面对生死,生死也才是件大事。否则,对于一个浑浑噩噩的人而言,​多过活一天和少过活一天又有多大区别呢?所有的事情都做得乱七八糟,为什么​突然就有本事可以面对起生死来了呢?
15、穷则垂钓,达则​高球。这说明男人最热爱的事情就是拿根棍子去野地里待着​,其次热爱的事情就是赌博。前者是和大自然或者鱼塘老板对赌,后者则是相互下注,所有的高尔夫最后都会沦落为​一个洞多少钱。
总有人问:你每天写灵感哪里来?喏,​这些够我写十几二十篇了。


------


2025-01-13

群里是非多

 


每次看到人们起纠纷,在网上贴各种群聊天截图,我就​觉得很烦​很不理解。很烦是因为这帮孙子整天哪里来的那么多口水,在群里哈啦个没完没了的​?就没有个什么工具能把截图里的对话内容提取出来,总结梳理一下然后​输出个文字版摘要么?
不理解的地方在于为什么他们总喜欢加群,尤其是大群?为什么总喜欢一群人​那么待着?而且总是以所谓「意气相投」始,以真正的「一地鸡毛」​终?
所以我也在反思,​是不是自己才是个人群里的异类?我不爱加群,​更不爱加大群,而且以喜欢退大群而闻名​。但是看起来大多数人都喜欢加群,都有几个每天​信心滚动不停的大群,感觉像是像微信未读消息上写着「9999」 才是一种人生成就。
我微信里最多的群是「有事群」​,因为某件具体的事情拉个群。​有事在群里说一下,没事这个群就是沉默的。然后就是小群,​数量也很少。一般都是三五个朋友,没事问候一下,有事相互通下气,基本功能是交换信息,约人吃饭以及​相互嘲讽。我参与的大群就一个,小区群,主要用来看物业发布的​通知,找送错了地方的外卖和快递。剩下的全是休眠群,大多数群的结果都是休眠群,突然有一天再没有人说话,然后这个群就​慢慢沉下去,沉下去,再也翻不上来​---人心散了,交情断了。
​不喜欢群是个表象,我不喜欢的是人群。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是非,有了是非就有恩怨,人群越大是非越多,​背负的历史恩怨也就越重。虽然我参与的群很少,基本也不加大群,但我知道人们是怎么用大群的---
但凡一个大群里有人在说话,这个群里的人们会额外组成 N 个小群,同步在各自的小群里议论人​,议论事。一个百人群的周边,可能还拖着数百个成员彼此交叉的小群​。是非就是那么起来的,恩怨就是那么累积​的。
依照中国人的特性,但凡一个大群里有人在说话,群里回应的话大多都是赞同和肯定,剩下的​则是大范围的沉默。但与此同时,周边会同时有几十个小群在热烈讨论,而且主题都差不多​:《这人/他们不知道自己是个傻屄吗》​。在群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有两重身份,不断在不同群里切换---人前的「老师」,人后的「傻屄」​。
​现实生活不是这样的。以我个人的经验,和一个人相处五年以上,经历过许多事,​大家才有可能成为朋友。一群认识十年以上的人,彼此经历过许多事,也目睹过其中的成员之间的共同经历,大家才可能成为一个稳定默契的​小圈子。正是因为这种漫长的相互选择,彼此见证,才让人们得以把合适的人从人群里选出来,才让人们和这些人选相处时能够做到自然、放松、​愉悦、坦诚。
​而建一个群要几分钟?拉一个人进群要几秒钟?为什么这样建立起来的一群人就值得自己待下去?基于言说、图片、视频​和日常哈啦建立起来的交情能有多深?以此作为日常的一群人,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深入了解对方​?或者说,在老师和傻屄的二选一游戏中,能在多大程度上真正欣赏和理解一个人,而不是预先就带着做判断做评价区分高低好坏的惯性?
对此,热爱加群的人应该比我都清楚,​但是他们就是忍不住。十二生肖属刺猬,​人生四季总在冬天,所以总是要凑做一堆彼此取暖,但是凑太近又会彼此​扎对方。倒不是什么恶意,而​是天性如此。忍不住要抱团取暖,忍不住要看不上彼此,忍不住要论个高下贵贱,于是忍不住又要相互扎成筛子。然后,人生就在这样的是非恩怨之中,在这样的小小江湖里的无尽风波之间,​激烈且充实地度过。
我自己在人群之外挺待得住的,而且越来越​待得住。所以我远离是非,远离恩怨,远离江湖。同时摆脱了大哥和小弟的身份,远离了​老师和傻屄的头衔,当然也就远离了形形色色的​热闹。和待在一群人里相比,我更愿意​偶尔和三五个人待在一起。​因为我可以在他们每个人身上花足够时间,他们对我也是如此。于是会有许多不言自明的相处之道,也就自然有了许多​快乐和轻松的时光,​更为重要的是,大家相处的方式会变得极为简单,没有那么多戏剧性,也没有那么多高光时刻,反而因此有了静水流深,共遣有涯之生​的感受。
最后,我想给微信团队一个建议​,希望他们能开发一个新功能:任何人只要对着群聊天内容截屏,群里就应该自动发布一条信息信息---XXX 正在截屏。然后,附上截屏的那段聊天对话,一并发在群里,​让所有成员都知道。这样一来,每一个群的​生命周期也许会长那么一点点​,刺猬们也能多暖和一会儿。这个功能我看可以起个名字,就叫做「慈悲」好了。​



------


2025-01-12

免费的代价


我的朋友西乔今天出了一道测试题,内容是一张网页截图。她说:「听说现在年轻人不怎么用浏览器和计算机了,考一下大家应该点哪个下载?

我看到这张图的瞬间,一种熟悉的厌恶感油然而生。类似的网页我访问过无数次,答案也很明确:页面里绝大部分可以点击的部分都是广告,要么就是点击之后诱骗你下载软件。唯一可以点的,就是页面中间不起眼的「通用网络下载」,那里可以引导你去真实的下载地址。不过,页面里有两处,通常只有一处才是真的。
截图里一共有15 个可以点击的地方,真正有效有用的只有一处,十五分之一。但这还不是事情的全貌,截图里的这个部分通常会出现在网页的左侧,占据四分之一或者五分之一的面积。也就是说,从整个网页页面来看,可能有上百个可点击位置,真实有效的下载是其中百分之一,也许更低。
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免费。
人们想要免费下载某个软件,尤其是本身需要付费购买的软件,就会被引导到这样的下载站。而下载站需要服务器,需要买带宽,怎么都需要养一两个人,本身有运营成本。来的访客一毛不拔,奔着免费下载而来,那怎么办呢?页面上有 100 多处陷阱等着他们,点一下要么帮下载站赚广告费,要么下载了奇奇怪怪的软件帮下载站赚推广费。
也就是说,下载站的网页就是一张网,基本人来了就是为下载站打工,创造利润。只有一处才是真的,可以满足访客的真实需求。每进来 100 个人,类似我这样的老鸟才知道应该直奔哪里而去,那我就是下载站的损失,只消耗资源而无产出。幸好我这种人并不多,剩下的 90 多个人都在到处乱点,利润因此不断产生。
从我第一次购买微软 Word 的之后,我就逐渐转变成了软件的付费用户,因为我不再想去这种下载站。按照我的一位朋友极为粗鄙的话来说:「为什么要在屎里挑玉米粒儿吃?」当年刚上网的时候没钱是个理由,但不是个好理由。因为养成了免费的习惯之后,我即便经济上已经宽裕了一些,也没有付费的习惯。依仗着经验和一点点技术,我去下盗版软件,绿色汉化版,找万能注册码,运行注册机软件...... 我认为这是个挑战,下载站把真实下载地址藏起来,而我要训练自己第一时间找出来的能力,那就是我赢了。
随着网络和电脑的普及,软件价格也在不断下降。比如说我当初写作需要的 Word,个人版已经降低到 300 多块钱。这时候我再去下载站找免费版本,就实在是有点说不过去了。尝试了第一次购买,我就意识到自己这些年错过了什么:安全和便捷的下载,稳定而持续的服务,以及因此而节省下来的时间。
这些东西在过去对于我而言就不重要么?坦白说,是这样的,并不重要。在很多年里,我的网络生活只是消遣和娱乐,很难从中获利,更不用说是养活自己。既然是在玩,那么人就倾向于免费。重点不在于玩,而在于玩本身不能创造价值,那么任何投入都是石沉大海。
等到报纸和杂志和我约稿,等到我开设专栏,等到我的博客有了广告收入,那么上网对于我而言就不再是娱乐,而是某种专业行为。因为网络可以为我创造价值,那么我自然会看重所有的生产工具。也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我才会意识到免费其实很贵,在暗中要支付代价。同样是一个小时,我为什么不把它花在创造点什么东西赚点钱上,为什么要花在找寻下载地址,突破各种人为陷阱上?我要一个可靠的工具,我要那个工具稳定运行。
人不再年轻的时候,也就不再拥有无限的时间和无尽的耐心。无限的时间和无尽的耐心,才能对应着一个免费的世界,因为你的时间和耐心是你暗中支付的代价,别人可以利用它们为自己创造利润。我不再刷短视频,不再看 B 级片,不再找免费软件,不再看盗版网络小说,就是如此---因为我没时间,没法再用个人时间去交换免费产品和服务,没法再用耐心去和盗版商玩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猫鼠游戏,时间的线香正在烧灼我的手指。
是的,到今天我都还保留着免费网络生活所需要的技能。西乔给出一张图来,我依然能找到正确的下载地址。但是转念一想,我在当初把太多时间花费在了类似的技能上,而这些技能对于我个人并没有任何提升。永远能第一时间找到免费资源,能找到正确下载链接并不是一种能力,利用这种能力做个免费软件下载站,并且部署上无数个陷阱,让人性驱动用户前来自动为自己赚钱才是。
而对于我本人而言,我并不想成为其中的任何一方,既不想成为人肉电池,也不想成为人肉渔夫。现在,我想要好音质,好乐库,我就订阅了  Tidal 。我想要好画质,好审美,我就订阅了 Midjourney ​。麻烦就麻烦一次,心痛也就每月一次,也正因为这些麻烦和心痛,让我从数之不尽的应用​列表里解脱出来---其实我真正需要的并没有那么多。再好的免费资源,自己用不上却占据一个拷贝也是一种浪费。
免费增加贪吝之心,在无需支付任何代价的时候,自己就是代价本身。


------


2025-01-11

今天你打算恨谁

 


歹戏拖棚的《再见吧爱人》终于结束了。尘埃落定,那么今天你打算恨谁呢?

我个人非常不喜欢这档节目,不单纯是因为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营销内容让人无处可逃,我真正在意的是人们每周四从三对夫妻中选出一个来恨,​为了一个陌生人而上火,这种心态和行为​属于典型的不善,对于心有负面的影响。

婚姻之所以是婚姻,之所以破破烂烂但是还能维系,我认为这背后一定有不为人知的原因,甚至连当事人都没有注意到,​这才是重点。而不在于谁是谁非,​也不在于谁是那个坏人。毕竟,和人相处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和亲密的人长期相处​更是艰难。

想要在一段婚姻里找出其中一方的错处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不是这样的么?在现实生活中,有谁没有听到过自己的亲友同事甚至是一面之缘的人抱怨自己的伴侣?举起手来我看看?那些夫妻和情侣们,有谁从没有在背地里向外人抱怨自己的另一半?举起手来我看看?

都分手了吗?都​开启新生活了吗?​未必见得吧。那怎么会在面对一档真人秀节目的时候,​人们会认定某一段婚姻不合适,一定要选出一方来公审然后吊死?一定认为​分手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不知道这些咬牙切齿的观众有没有想过一种可能:按照相同的逻辑,自己就是自己目前长期关系中应该被踢走的一方?​那为什么自己到现在都还没有滚蛋出局呢?

对,这时候人才会去想​一件事:也许自己也在一段情感关系中提供了某种价值​,可能是情感上的,可能是经济上的,可能是肉体上的,​甚至仅只是自己存在这件事本身。人的情感是复杂莫测的,人的相处模式是千奇百怪的,人自身提供的价值​也许是在社会大众肉眼可以观测的范围之外。那么同样的,在自己痛恨的对象身上,是不是也可能存在着这种自己忽略或者观察不到的价值?

我说节目歹戏拖棚,​就是因为这一点。它简单化了复杂的人类相处模式,脸谱化了两性关系中的任意一方,这样好方便人们不经思考进行判断,激发人们对​某个人的恨意和仇视。而人们真正需要的,是通过观察别人而反思自身,是通过思考​去理解生活中那些复杂的存在。简单的爱或者恨,情绪的起伏,​只是增加了人们的偏见,以及对自己绝对正确的自信。那我当然要说这是「歹戏」,我当然说节目从立项那一刻开始就是相当不善的缘起。

不喜欢不习惯我这种说法的话,我还可以从纯功利的角度重新讲一遍,​估计大家更喜欢这种角度:

和试图成就任何事业,任何人生一样,婚恋关系的失败风险要远高于​成功的可能。恋爱大多以分手告终,婚姻大多以爱情熄灭,凑合着过活​作为延续模式。因此,有所成就的是少数,不成才是常态。既然如此,人们应该多花心思研究一下如何才能成,而不是​追究败的责任,这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事情。

人最大的问题在于不能开除人籍。可以从一段恋爱,一桩婚姻里开除一方,​但是开除不掉这个人的人籍。​这个人还是会回到人群之中,还是会再次恋爱,再次结婚。无论再怎么仇视一个人,​他还是会回归人群,还是会成为​另一个人的潜在交往对象。所有人都如此,​所有人都可能是别人眼中糟糕的那一方,需要背负责任的那一方,罪人组成了人群。

那么问题就从来没有变过:这些不完美的,有缺陷的,甚至是有问题的人们,如何两两相遇,在最少的尝试次数之后能够拥有一段​不说成功,起码是过得去的婚恋关系?​确定一个罪名,确认一个罪人回答不了这个问题。金童配玉女,郎才配女貌不是答案,所有的​瘸驴配破磨、歪锅配歪灶里才​可能隐藏着答案。只看见瘸看见破看见歪是一种视角,看到磨在转​饭在做则是另外一种视角,后者让普通人也能看到幸福的​可能。

这就是功利主义角度的​解释,也许大家更听得进去一些。

看一档真人秀节目,整天恨这个恨那个,骂这个骂那个,自己却过着狼狈不堪的感情生活,我觉得太多人大概就是这个状态。现在节目结束了,节目设计上也用​结果为许多人出了心头一口恶气​,那么今天的此时此刻,你又打算恨谁呢?

心中升起恨意不是什么好事,​身心处于愤怒的状态也不是什么好事。能让人产生强烈情绪的往往只是​简单,而生活本身很复杂,更不用说是婚恋关系。一段感情得以成立,一段关系得以维系,原因可能不足为外人道哉。那么,在观赏了那么长时间的愤怒和仇恨之后,​我不妨以一个黄色笑话作为今天文章的结尾:

这个笑话需要你自己去查,它收录在《笑林广记》的《卷之四·形体部》,名字叫做《家当》​。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