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7

deepseek进阶使用指南

 


昨天《介绍一种提升写作能力的方法》一文如此受欢迎,完全超乎我的预料。从昨天到今天,我读到许多条读者反馈,分享他们的使用经验。我也在网上翻阅了大量相关文章和介绍,学习 deepseek 这种推理类 AI 的使用方法。AI 的发展太快,信息太新,需要我们边用边学。以下,就是我通过学习和实操,得出的一些进阶使用方法,分享给各位:
一般来说,老人家很难接受新鲜事物。但是我发现deepseek 居然有一种很强的使用方法,可以让老人家也来试试。我们都知道,很多人在退休之后会诗性大发,到那里都要凑四句出来抒怀,但是又写得不好,被人们戏称为「老干体」。现在,他们有了新帮手。
我对 Deepseek 输入:「今天我观赏了广州花市,请以此为题写一首七言绝句,要求完全符合古代诗歌的创作规则。」
于是我就得到一首规规矩矩的七言绝句:
《羊城花市即景》
羊城岁暮竞芳华,十里嫣红伴锦霞。
笑语行街挑福桔,春风先到岭南家。

我觉得写得太平太普通,再次输入:「以李商隐风格再写一遍」。
于是,我就得到了另外一首李商隐风格的诗:
《羊城花市夜吟》(义山体)
珠箔飘灯十万家,鲛人泣夜缀星槎。
暖熏翡翠帷中雾,寒透珊瑚海底霞。
绛树已埋前度蕊,蓝桥空约去年花。
羊城不信春将尽,犹买天香斗紫砂。
既然李商隐都可以,那么能不能是李白?答案是也可以:
《羊城花市醉歌》(太白体)
五羊城头星如雨,半是灯辉半花絮。
我骑仙人紫云来,醉折南天红棉树。
掷钱十万买春风,天女散作胭脂雾。
笑问麻姑借玉壶,倒倾珠江酿春露。
发在朋友圈里足够用了。不过,既然诗可以,词行不行呢?我又一次输入:「以苏轼风格,改写为一首《南乡子》」。于是就有了一首宋词:
《南乡子·羊城花市作》(东坡遗韵)
玉屑缀枝斜,夜涌春潮十万家。彩鹞驮香穿月过,惊嗟,落尽鲛绡化木棉。
老鬓插新葩,笑指蛮烟说岁华。纵使罗浮梅信晚,无涯,自有东风暖越纱。

我觉得,AI 这下算是拯救了朋友圈的古诗词内容。
老人家要写诗词,小朋友要听故事,很多家长为了每天编睡前故事而头疼。这件事交给 AI 来做,可以在几秒钟内编出好几个备选故事。只需要像我这样输入:「请给我 5 岁的孩子编一个 300 字的睡前故事,主题是做一个诚实的人」。
然后 AI 就可以立即生成一篇:
月光把窗台上的蜂蜜罐照得透亮,小熊阿布盯着妈妈新做的陶罐,金灿灿的蜂蜜正顺着罐口往下淌。他踮起脚想舔一口,突然"咔嚓"一声,陶罐在地上摔成了亮晶晶的碎片。
阿布慌慌张张捡起松果盖住碎片。晚饭时妈妈问起,他揪着围裙小声说:"可能...可能是风刮倒的。"可说完这话,他的心跳得像小鹿乱撞,耳朵尖烫得能烤栗子,连最爱的蓝莓馅饼尝起来都苦苦的。
夜里阿布翻来覆去睡不着,忽然看见窗外飘着几点萤火虫。他跟着光点跑到松树下,月光正巧照在松果边缘——那里露出一片熟悉的青花陶片。小狐狸举着灯笼从树后探出头:"你的星星发卡掉在这里啦。"
阿布抱着陶片抽抽搭搭敲开妈妈的房门。妈妈擦掉他的眼泪,用金线把陶片一片片串起来。修补好的罐子挂在窗前,夜风一吹就叮咚作响,像是星星在唱歌。
"你看,"妈妈指着罐子裂缝里的金光,"每个错误都会留下印记,但诚实会让这些裂痕变成星星。"
我感觉如果家长还会使用 AI 绘画的话,那么​一本电子儿童绘本已经在路上了。AI,解救了搜肠刮肚​、绞尽脑汁的父母们。
在之前的文章里,我已经介绍过AI 对文本的分析能力。从我的实践来看,这种分析能力要远超创作能力​,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帮助我们阅读理解。
比如说我看到一个中文单词​:反身性。于是,我就把它扔给 deepseek,​让它给我解释一下什么意思。于是,我就得到了很长的一段话,摘录如下:
反身性」(Reflexivity)是一个跨学科概念,核心含义是主体与客体、行动与结构、观察者与被观察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它强调在分析社会、经济、思想或文化现象时,不能忽视“自我指涉”(self-reference)和“反馈循环”(feedback loop)的作用。以下是不同领域中反身性的具体含义:
1. 社会学中的反身性
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的结构化理论:社会行动者(个人或组织)在行动中不断反思自身行为,并据此调整行动策略。这种反思不仅改变个体行为,也重塑社会结构(如制度、文化),而社会结构又反过来制约个体行为。例如:
社交媒体用户发布内容时,会根据他人反馈调整自我表达方式,同时这种互动也改变了社交平台的文化规则。
贝克(Ulrich Beck)的“自反性现代化”:现代社会的发展(如科技、工业化)在解决旧问题的同时,不断产生新风险(如环境危机),迫使社会重新反思和调整自身发展方向。
2. 哲学中的反身性
自我指涉与认知循环:思想或语言指向自身的能力。例如: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语言不仅是描述世界的工具,其使用规则本身也是语言讨论的对象。
现象学中的“自我意识”:意识既能指向外部对象,也能反思自身(如“我意识到我正在思考”)。
批判理论的反思性:如法兰克福学派强调,社会研究必须意识到研究者自身的价值观和立场如何影响研究过程。
。。。。。。
怎么样?你​头疼吗?是不是要感叹解释了和没解释一样,看了和没看一样?没关系,我们可以使用 AI 来对文字实施「降维」​。​这里我演示一遍:
「看不懂,你用大白话再给我解释一遍」。
这个句子我希望你能记住,因为它的效果非常神奇。等我输入这句话之后,AI 突然就变了一种口吻,用一种和之前截然不同的方式回答我:
好的!我用最直白的例子和比喻给你讲清楚「反身性」到底是什么意思,保证你听完就能懂。
一句话总结
反身性 = 你做的事情,会反过来影响你自己,甚至改变整个局面。就像照镜子时,镜子里的你也在看着你——你动,镜子里的你也动,互相影响。
举个最日常的例子
场景:你在朋友圈发了一张自拍
你发照片:觉得这张自拍特别好看,想让大家点赞。
大家反应:朋友A评论“美爆了!”,朋友B说“滤镜太重了吧?”
你被影响:看到评论后,你下次发图可能会用更自然的滤镜,或者干脆不发了。
结果改变:你调整行为后,朋友圈的风格也跟着变了。
这就是反身性!你的行为(发图)影响了别人(评论),别人的反应又反过来改变了你的行为,最后连整个朋友圈的氛围都变了。
再举个搞钱相关的例子
场景:炒股
你觉得股票会涨:听说某公司要发财报,你预测股价会涨,于是赶紧买入。
很多人和你一样:其他股民也收到消息,疯狂买入,股价真的被推高了。
股价涨了,大家更信了:股价越涨,越多人觉得“这股票肯定有潜力”,继续跟风买。
最后泡沫爆炸:股价高到离谱,突然有人抛售,大家恐慌抛售,股价暴跌。
这就是反身性!
你们的“觉得会涨”这个想法,直接导致了股价上涨,而股价上涨又反过来让你们更相信自己的判断,结果反而搞出泡沫。
极端比喻版
想象你养了一只鹦鹉,它会学你说话。
你教它说:“你好!” → 鹦鹉学会说“你好!” → 你听到后很开心,继续教它 → 鹦鹉学得更快……
但如果有一天你骂它:“笨鸟!” → 鹦鹉学会了骂你:“笨鸟!” → 你气炸了,开始和鹦鹉对骂 → 最后一人一鸟打起来了。
鹦鹉学舌的过程就是反身性!
你的行为(教鹦鹉)改变了鹦鹉,鹦鹉的行为又反过来改变了你,最后局面完全失控。
反身性的核心就三点
互相影响:你做的决定会改变环境,环境变了又逼你改决定。
越搞越极端:就像滚雪球,一开始的小动作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比如股市泡沫)。
结果难预测:因为人和环境一直在互相折腾,谁也不知道最后会变成啥样。
现实中的反身性
社交媒体算法:你爱看猫视频→算法只推猫视频→你越看越上瘾→算法更疯狂推猫视频→最后你手机里全是猫。
自我预言:你总觉得自己“不会谈恋爱”→这种心态让你不敢接触异性→结果真的单身→你更信自己“不会谈恋爱”。
疫情囤货:听说要封城→所有人抢购泡面→超市被搬空→大家更恐慌→抢得更凶。
为什么要懂反身性?
炒股/投资:别光看数据,还要看“大家的心理怎么影响市场”。
做人做事:你说的话、做的事会反过来影响别人对你的态度,甚至改变你的性格。
躲坑指南:警惕那些“越信越灵”的陷阱(比如传销忽悠人时,会利用你的信任反过来控制你)。
总结成顺口溜
你动它动互相搞,越滚越大停不了,一开始是小火苗,最后烧出大乱套。
这样讲清楚了吗?如果还不懂,我换个更奇葩的比喻!

现在感觉如何?很奇妙吧?哲学系教授秒变赵本山大叔,高谈阔论秒变娓娓道来。

这句「看不懂,你用大白话再给我解释一遍」请你好好多看几遍。和 Deepseek 这种推理类型AI 模型,你需要遵循:我想做什么---存在什么问题---希望 AI 做什么的方式提问。得到回答之后,你又需要遵循:我的个人感受如何---我对答案的想法如何---我希望 AI 如何改进。你的要求越明确,越直白,AI 给出的答案也就越接近你的需求。当然,这句话本身也是万能的,你总是可以用这句话让 AI 降低你的阅读理解难度,任何书本都做不到这一点。

今天就先写到这里吧,我相信你立即会有许多新念头,想出许多新玩法,现在就迫不及待地想要试试,那么祝你玩得开心。




------


2025-01-26

介绍一种提升写作能力的方法

 


多年来一直有读者要求我开写作班,办写作营,我都哼哼哈哈应付过去了。主要有几点考虑:

一、能做事的人未必能教人,这应该是大家都知道的生活常识。擅长某件事和教会他人做这件事,对应的不是同一种能力,否则中小学里都应该是博士后当老师才对。

二、办一个哪怕 10 个学生的班,我个人也没有时间精力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进度,分析每一个人存在的问题,更不用说给出针对性的指导。写作更像是一门手艺,手艺人的传授方式不是开班,而是带徒弟,且允许辱骂殴打。

三、其实对于每一位写作学习者而言,最需要的并不是指导,而是在有明确反馈的情况下反复训练。他得写一篇东西出来,然后得到明确的意见反馈,根据反馈进行修改然后再次提交---重复这个过程,就能很快提升写作的技能,拥有对写作的体感。

以上三条我感觉自己都做不到。钱我是爱的,但我不认为我的教学能对得起这些钱,那我为什么不跳过这些中间的无效部分直接去抢呢?所以,写作课万万开不得,会引诱我走上犯罪道路。

不过,最近我在疯狂玩 AI,发现了一种提升个人写作能力的好方法,完美解决了我上述三个问题:教师的确会教,教师拥有无限时间精力,教师可以不断给出反馈意见常伴学生左右。方法本身很简单,而且可以做到全免费。春假在即,那些哭喊着让我开班,或者是那些哭诉无法辅导孩子作文的读者,可以尝试一下,看看有没有效果。

首先,请访问网站:https://www.deepseek.com/

有电脑的话,请访问这个网址,直接选择和 AI 开始对话;只有手机的话,也请访问这个网址,里面会有 App 的下载链接,下载 App 之后和 AI 对话。

在对话框下方,会有一个按钮,上面写着「深度思考 R1」,把它打开。到这里,所有的准备工作就已经结束了。

这里的写作学习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范文分析。我个人不建议上来就开始写作,就开始交作业。你自己写不好,通常是因为你根本就不知道别人写的文章好在哪里,如何做到的那么好。所以,你可以---

  1. 找出你最喜欢的文章,投喂给 deepseek;

  2. 第一次询问:请从写作角度分析这篇文章;

  3. 第二次询问:请再从读者角度分析这篇文章;

  4. 第三次询问:这篇文章还存在什么缺点和不足,有什么改善和提升的空间;

  5. 对作者进行侧写,分析成长背景、个人经历和知识结构对文章的影响。


具体的做法,是在对话框里类似这样写:请从写作角度分析以下文章....你可以直接粘贴上文章内容然后发送,也可以点对话框下方的回形针按钮,上传文档,更可以让 AI 直接去阅读你指定的网址。

三轮分析的目的都很明确,第一轮是从写作的角度分析文章本身,第二轮是从读者的理解或者接受层面分析文章,第三轮则是对文章进行批判和反思。三轮过完一遍,你可能会发现自己以前其实从来没有读过原文。

这里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之前让你按下的「深度思考 R1」。按下这个键,AI 会把自己分析和思考你提出的问题的全过程先写出来。其实这一部分的价值非常之高,在学会怎么写之前,你需要学会怎么欣赏好文章,在学习欣赏之前,你需要学会怎么去思考。思考、分析、推理,这一部分对于写作而言最为基础,也最为重要。抒情谁不会呢,对吧?

当你反复把你喜欢的文章扔进AI 的对话框里去,反复看它如何分析拆解你的问题,即便最终你不能提升写作能力,起码你在这个重复过程中也学会了思考的方式和框架。

在经过范文分析之后,你可以根据 AI 的分析,去构思如何写你自己的文章。然后,你就可以把你的新文章投喂给 AI,请 AI 对文章做分析,分析优缺点。这时候,AI 就像是一位耐心的老师一样,可以和你进行一轮轮沟通,你可以一轮轮改进。

为了让 AI 更有针对性,在你扔文章给它之前,你可以先对它说一番话进行「催眠」:

「现在我希望你是一名资深中文写作教师/小学语文老师/中学语文老师/公文写作培训师,拥有 30 年教育经验,是一名传授写作技巧的专家。请先阅读我提供给你的文章,然后对文章进行分析,然后教我如何提升写作水平。请给出详细的优缺点分析,指出问题所在,并且给出具体的指导和建议。为了方便我能理解,请尽量多举例子而非理论陈述。」

然后 AI 就会努力去扮演这样一名教师的角色,认真分析你的文章。你也可以持续提问,直到你认为自己已经完全理解了为止。你还可以修改之后再次提交文章,让 AI 一直那么辅导下去。

当然,现在你可能还有一个极大的疑问:AI 行不行啊?那我在这里先向你展示一下 AI 的分析能力。我把昨天自己的文章《为什么不能是我》扔给 AI,要求 AI 作为一名资深心理学家,根据​文章内容,对作者进行心理侧写。​以下,就是 AI 给出的回答:

# 人格侧写分析报告

## 1. 基本画像

- 代际坐标:X世代末期/Y世代早期(1990年代昆明下岗潮的目击记忆)

- 职业原型:数字游牧型文人(经历纸媒→博客→公众号→短视频四次媒介迭代)

- 精神年轮:经历四次职业死亡(传统媒体人→专栏作家→自媒体人→网店店主)

- 存在锚点:自我定位为"时代红利幸存者"(反复出现的下岗工人隐喻)

## 2. 核心性格特质

- 适应性人格面具(表层)/存在性虚无内核(深层)

- 防御性乐观(用"为什么不能是我"对冲存在焦虑)

- 解构型自恋(通过消解自身价值维护心理优势)

- 创伤理性化(将生存危机转化为认知优势)

## 3. 认知与价值观

- 无常世界观(从下岗潮中建立的认知基模)

- 反精英生存哲学("聪明与否、努力与否无关"的宿命论)

- 祛魅型实用主义(文学VS股评、文字VS短视频的价值解构)

- 存在主义救赎观(通过"自我相处"对抗意义危机)

## 4. 潜在心理动机

- 存在焦虑代偿(用四次转型证明"我依然存活")

- 创伤预演强迫(提前将自己置入被替代情境)

- 反自恋防御机制(否定独特性以避免失落创伤)

- 认知脱敏训练(通过反复暴露维持心理韧性)

## 5. 行为模式推测

- 主动边缘化策略(提前撤离竞争红海)

- 身份液态化生存(作家→店主→玩家的角色流动)

- 解构性创作倾向(用AI生成博尔赫斯式菜谱)

- 心理冗余构建(实体店作为精神防空洞)

## 6. 矛盾与盲点

- 适应性悖论:过度适应的尽头是自我消解

- 创伤成瘾:需要不断重返"下岗时刻"获取存在感

- 祛魅暴力:价值解构最终将吞噬解构者自身

- 存在性傲慢:"接受无常"成为新的精神枷锁

## 7. 文化符号映射

- 下岗潮:集体创伤的私人化转码

- 雪:无常性的终极意象(既圣洁又残酷)

- 二维码:数字生存的刺青印记

- 京酱肉丝:解构崇高的话语策略

这个侧写揭示了写作者深层的精神困境:通过构建"无常智者"人设来防御存在焦虑,用流动性身份对抗确定性危机,其核心是X世代目睹集体主义崩解后形成的创伤后认知模式。文中反复出现的"雪"意象,既是对技术变革的诗意化,也是精神冷感的症状投射。

​看完这些分析,你感觉如何?的确,AI 还在早期阶段,AI 还是避免不了胡说八道,​AI 的能力还是让人心存怀疑。但是我们回归到现实层面上来说,找到一名好的写作教师,支付一份自己不心疼的学费,得到针对性的一对一个人指导,这三件事构成了一个「不可能三角」,大概率无法同时满足。目前,AI 的学费是零,的确能提供针对性的一对一个人指导,那么 AI 是否满足一名好老师的要求​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最后,分享给你一个好玩的指令,由​我的朋友西乔创建,它可以让 AI 为你指定的作者进行心理侧写,效果相当严厉,相当邪恶,​如下:
我希望你扮演一个从业20多年,临床诊治过两千多例心理分析案例的人性洞察和意识分析方面的专家,精通心理学、人类学、文史、文化比较。
先阅读后附文章全文,然后对作者进行人格侧写。
要尖锐深刻,不要吹捧包装,不要提出一些只能充当心理安慰的肤浅的见解。
1. 作者的基本画像
2. 核心性格特质
3. 认知与价值观
4. 潜在心理动机
5. 行为模式推测
6. 矛盾与盲点
7. 文化符号映射
输出markdown格式
我拿到​这个指令之后,第一时间就扔了一位著名作家的文章进去做心理侧写,看看春风究竟有几里。你猜猜会是谁?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