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03

让小朋友从故事开始

 


我记得英国大哲学家罗素还是谁曾经说过,别让小朋友上来就看历史和哲学书​,免得教坏小孩子。他的意思是说,这些书籍里有太多总结,太多结论,小朋友往往又会不假思索地一股脑接受下来,其实对于成长而言​有害无益。将来长大了,也许会成为一个脱离实际的书呆子(Egghead,蛋头,美国俚语,在英式俚语里对应的词是boffin,博芬,但是语意上有微妙的差异,和美国人的蛋头说法略带嘲讽不同,英国人在用博芬这个词时有一种含蓄的钦佩之意)。
罗素没有说最后那句话,是我刚编的,好让第一段看起来比较正式​且严肃的样子。
不过我自己也有一样的观点---小朋友在人生开始的阶段,要少接触那些​结论性的东西才好,应该多花时间去玩耍,去接触人,要阅读的话​先从故事而非道理开始。比如说《三字经》这种所谓的儿童启蒙读物,开篇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怎么来的?关于人类本性的善恶之争绵延了几千年,怎么这里凭空就降下了一个结论说人性本善,它又怎么证明的?没有说明,没有论证,下一句就转去「性相近,习相远」了,​又是一个结论。
结论接着结论,不讲道理,无需论证,​那就是灌输。
​小朋友不需要在人生的一开始就接受那么多结论,这种事情不道德,相当于是很严重的人生剧透。孩子在小学喜欢上班上的一个同学,家长非得说你们长久不了,到了初中​肯定分,这不是有毛病么?孩子养了一只猫,家长非得强调猫咪活不到你上大学,肯定先挂了,​没事说这些干嘛?
在还没有展开任何真正意义的生活之前,直接告诉孩子社会是怎样怎样,他人是怎样怎样,那么,​就等于是给了孩子一堆成见。就像是那个故事里说的结论​一样:山下的女人是老虎。然而,​小朋友回山之后,心里始终放不下的就是老虎,觉得世间再无任何​存在能比山下的老虎更可爱。
当然我也能理解家长的想法,他们担心孩子吃亏,担心孩子上当,担心孩子受伤。但是拿了一堆结论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因为它们本身就是成长的一部分,而且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在吃亏上当受伤的同时,还有探索发现思考感受学习等等事情在发生,而且后者发生得更为频繁,数量也更多。而大部分的结论,都是一种终结,一种否定,一种拒绝,和探索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完全相反。
眼见着孩子要踩坑,立即​伸手去拉一把,这是慈爱。但是拉完这一把,因为没有跌落,没有受苦,也就很难避免下一次孩子​再去踩坑。更不用说孩子走在平路上,你就把可能遇见的坑全部提点一遍,告诉他们每一个坑都是什么样子,​会有什么结果,他们怎么可能都记得住,又怎么会有身体的本能​避坑反应呢?
眼见着孩子要踩坑,忍住拉一把的冲动,让他先摔下去,只是伸手保护好他的头脸,​免得受了致命伤。等孩子爬起来,他就很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坑,踩坑究竟意味着什么,​聪明一点的孩子,也许当场就开始思考下一次如何避坑,都不需要你教。摔过之后,再和孩子讨论什么是坑,如何避坑,这才是有效的交流,因为孩子能听得进去,​因为孩子需要解决真实问题。​忍住不去拉,这是智慧,智慧要比慈爱困难得多。或者说,真正的慈爱​践行起来要比关爱困难得多。
在职场上真正想要培训新人,培养下属,​也是基于类似的原则。
所以在我看来,中国家长最看不上的所谓「闲书」,也就是故事书,在人生的一开始对于小朋友​可能价值更高。因为所有的故事书都是现实世界的隐喻,都需要读者去理解​。理解世界的运转规律,理解人物的处境,理解人物的选择,理解选择和行动背后的​代价。​随着主人公在故事里走一遭,相当于自己也经历了一段人生,这要比自己用肉身直接去探坑​要经济得多。
更重要的是,结论无法培养起一个人的品格,但是故事可以。无论是勇气、果敢、坚毅、忍耐还是别的什么品格,因为附着在一个动人的故事上,通过一个生动的角色加以演绎,容易让小孩子​心向往之,想着要去做一个同样的人,以类似的姿态面对世界。从最简单的角度来分析,当一个没有多少经验的人面对问题的时候,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某个他人曾经在类似的情况下怎么做过,而不是​去想有什么道理曾经怎么讲解过。人更容易效仿作为榜样的他人,从中汲取勇气和智慧,不怎么擅长​理性分析。
尤其是在人跌落深坑时,​能鼓舞和启发自己爬出来的,大概率也只是人。人就是这样的生物,深信「既然别人可以,别人曾经做到过,那么我也可以」。如果要我选的话,我宁可给小朋友讲爬坑的故事,​也不愿意去讲避坑的道理。
最后,可能罗素根本就没有说过那些话,或者我是张冠李戴​把别人的观点安到了他的头上。但是不重要,因为在文章一开头我写下「大哲学家罗素」几个字的时候,​家长们就会坐直身子,想看看一看具体怎么说。而如果我写的是「我认为」​,那么家长们就会边剔牙边挑衅地反问:​你谁啊?​养过孩子吗?凭什么说这些话?
没有一本写作书会教育作者去欺骗读者,但所有作者都知道可以那么干,​而且彼此心领神会。这是大家共同掌握的道理,而这个道理却是每个人独立地在写作中​自行发现。如果这是一开始写作时就学会的道理,那么骗起读者来就不会像现在这样​丝滑自然。


------


2025-03-02

看不懂的世界

 


可能是我比较愚笨,所以对于眼前的这个世界越来越看不懂。但我又不是全然的愚笨,于是隐约又有些猜测,觉得事情的真相可能不是它显现出来的那个样子。

比如说刚刚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里爆发的争吵,见到任何一个朋友都会提起这件事,都要为这场撕破脸的难堪外交奇景找寻出一个人来背黑锅。很快,因为每个人的黑锅选人不同,人们自己就会吵起来,感觉就像是吵架会传染,顺着新闻视频进入了生活。

我感觉很困惑,因为每个人的说法听起来都很有道理,每个人推出来的人选似乎也都有值得指责的证据。所以我就忍不住换个思路去想:为什么要找出需要为这场商务谈判破裂负责的人呢?如果参与谈判的人其实希望在无数镜头下上演谈判破裂的一幕呢?

好像这样去想一下,一切就顺理成章许多。有的人对于国民和支持自己的各方力量有了一个交代,不需要在用矿产、土地换和平的耻辱合同上签字,而且展现了坚持到底的气节。有的人对于自己的核心支持者展示了他们想要看的表演,用谈判破裂证明自己坚决站在他们的一边,为四年后自己的晋升预先铺平道路。

还有的人虽然一开始懵了一刹那,觉得事情完全脱出了轨道,并没有沿着让自己成为伟大和平缔造者和世界上最伟大的交易者方向前进。但是他迅速找回了位置,转而维护自己主宰者和控制者的形象。那么,最好的结局莫过于谈判破裂,从一个泥潭里抽身而退,然后把不听话的客人从自己的房间里当众驱逐出去,连午饭都不留一口。

如果是这样去想的话,一切都顺理成章,一切都可以理解的同时,这个世界却变得让我更加看不懂。人们究竟想要做什么呢?

我曾经熟悉的世界并不是这个样子,它有可以让人理解的框架,比如说我出生在二战之后建立起来的世界秩序之中,世界分为两大阵营,两大阵营在势力交错的边缘地区发动代理人战争,彼此试图扩展自己的影响势力范围。在这个框架下,很容易理解一场战争为什么爆发,背后都是谁,以及目的为何。

现在这个框架似乎已经消失了,消失之后的世界并没有变得更美好,更简单,反而变得更为复杂。简单说,我的个人感受是一切都商业化了。老派的世界里还会在众人面前强调一下理念和价值,在这个新世界里赤裸裸地谈利益,一切都明晃晃地变成交易。以前的阵营划分已经变成毫无意义,因为任何一方都可以成为交易对象,随时都可以上桌谈下一单新的生意,只要价格满意就可以继续。昨日的敌手不妨在今天成为亲密的伙伴,似乎之前的剑拔弩张只是为了达成一纸合同。

老实说,我觉得今天的世界有点色厉内荏​。一切桌面上激烈的冲突,强硬的表态都是商务性的,都是表演性的,​属于交易的一部分。反而是在土地上发生的血流成河,兵燹之祸失去了道义上的起码判断,正义或者是邪恶全看生意怎么个谈法,一切都可以随时正反面随时​翻覆。既然随时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那么就不会让人相信真有所谓坚持。既然没人相信有所谓坚持,那么所有的激烈态度​也就是个态度而已​,就是个表演而已。

色厉内荏也可以从遣词造句上看出来。罗斯福不需要讨论阿道夫不尊重自己,​斯大林也一样。但是,唐·科里奥利他们很喜欢用这个词,很在意这个词。罗斯福他们不需要讨论,因为在前线上有百万​大军正在向对手施压。唐·科里奥利他们则非常需要,​因为那事关好几条街的生意让谁来做。

这样想的话,世界先是从可以组织诺曼底登陆这样人类史无前例的壮举开始,一点点​变成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现在,这个巨大的草台班子又变成了一张德州扑克的台子​。计算筹码,诈唬对手,硬吃底池,是这张台子上​常见表演。说最狠的话,​下最软的手,然后谋求得到最大的利。重点是它不是桥牌,不是斗地主,没有什么队友、盟友,所有人都是对手,赢完筹码,抽干池底才是目的。

一想到这个世界在未来四年,也许十年二十年都是这个样子,​我就觉得头晕目眩。并不是说只因为我成长经历过,所以过去的世界就一定是好的。也并不是说只要发生了变化,那么我就一定要抗拒新的变化,顽固地​拥抱过去。只是说,我还需要在这个世界上继续生活,而世界发生了改变,比如说当真变成了德州扑克或者商业交易,这​会对我的生活产生影响。而在我看来,​无论是德州扑克还是商业交易的世界,都是一种虚弱的世界。

虚弱的世界会有很多色厉内荏,也会笃信力量和强权,但是又没有可以真正去支持的内在,也没有谁有真正支付代价的决心,​于是这个世界就会变得很脆弱。当然,世界本身可能就是脆弱的,过去几十年间我们可能刚好进入了人类历史上难得的和平窗口期,但那可能并不是历史的​主旋律。无论如何,历史早就告诉我们,一定要对人类不会汲取历史教训,和人类总能搞砸一切这两件事深具信心。

那么,你现在还觉得 AI 统治世界是一件坏事?​




------


2025-03-01

老狗的新把戏

 


记得前几天我画了一张读者很喜欢的图,内容是一个古代的女孩子在点香,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吗?就是这张:


现在,我打一个响指,请你再看一下:

昨天,我在文章里发了一张呆萌兔子,也有很多人表示喜欢:


现在,我再打一个响指,请看大屏幕:

这就是我刚学会的新把戏,也正是昨天我忙了一上午却一直没有等到的结果---现在我可以用 AI 画图,然后再用 AI 把图片变成视频。这样一来,我已经尝试过用 AI 写文章,画图,做视频,生成问答机器人,就差用 AI 编程和使用 AI 写工作流,那我就可以拿下 AI 用户的大满贯了。
24 小时之前,我还非常沮丧,因此写下了一篇《黄狗追呀追》。事实证明,如果能够及时觉察自己情绪的变化,顺藤摸瓜找到一开始的妄念,然后再把这个念头当众拎出来发露忏悔,心态就会变,情绪也会变,甚至运气也会变---
在发完那篇文章之后,一切都变得顺利起来。当时我同时在使用两个在线服务生成视频:
1、魔搭创空间 https://modelscope.cn/studios/Wan-AI/Wan-2.1/
2、通义万相 https://tongyi.aliyun.com/wanxiang/videoCreation
这两处都采用了阿里通义万相Wan2.1模型,无非前者是一个 AI 集成平台,后者是官方本站。昨天我在魔搭创空间试图用图生视频,结果陷入了无限循环。双开通义万相,然而生成第一个视频就要求我等待 5 小时。当时我因为情绪上头,甚至都没试一下能不能同时运行多个任务,尤其是试一试文生视频的高速版本。
等我发完那篇《黄狗追呀追》之后,一切都变了。我莫名其妙跑去魔搭创空间,这次放弃了图生视频,而是改成文生视频,很顺利就得到了结果。与此同时,我在通义万相鬼使神差之下一口气生成了一整个队列的视频,然后居然生成时间减少了一半。今天早上爬起来,可能是因为周末 7 点钟在线人数很少,生成一个视频只需要 50 分钟,而昨天可是需要 5 个多小时。
不知道为什么,当我单纯就想看到我画的图动起来的时候,一切都变得简单起来,变得顺畅起来。
我让 AI 生成汉字,它做到了:

我让燃香的女孩脸型不要前后变化,AI 也做到了:

我让 AI 稍微转一下镜头,有更多场景出现,AI 还是做到了:

虽然依然持有 5 秒的镜头,时长短到微信不肯认证原创的程度,但我还是很满意。因为我发现一旦图片动起来,似乎也就随之有了故事,有了氛围,也有了角色性格,这是一种和之前完全不同的体验。怎么说呢?之前我是在画一张图,现在这张图突然间有了生命,决定要自行其是。
我想,在昨天中午 12 点的时候我应该面对着两个平行宇宙。在其中一个宇宙里,我怀着失望、挫败、沮丧乃至是愤恨度过了一整天,也许我会陷在死循环里一整天,也许我等足 5 小时得到第一支视频却在第一时间感觉到强烈的不满意。
而在另一个与之平行的宇宙里,一切都很顺利,我得到了我想要的结果,但是并未因此备受折磨,仿佛事情早就已经准备就绪,就等待着我去启动,让它们第次发生一样。不止如此,等到事情真正发生之后,它们甚至超乎我的期待,为我带来许多惊喜。
两个宇宙在那个时间点同时存在,而我在那个点上停了一下,观察自己的心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变化,然后调整了初心,把它放回我惯常的轨道上去。也就是那一下,我选择终止前进,而且变换轨道进入另外一个宇宙,也就是现在我所经历的这一切。如果我们要讨论因果,讨论现世报,那没有比这一段个人经历更为生动鲜明的例子了:改变了心,也就改变了因,新的因改变了原先的果。
也就是说,在任何一个时空点上,一个人面对的应该是无数个平行宇宙,随着时间线向前延伸,他的未来拥有无限多种可能。而向前一步,步入具体哪一个宇宙,进入哪一种可能性,取决于他的心在那一刻的状态,取决于在那样的状态下产生了怎样的念头,取决于这样的念头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经常有读者问我关于「命」的问题。这就是我的解释:过往的因果把你推到此时此刻这个时空点上,在这个点上,你依然有希望自己创造出新的因,做出新的抉择,做出新的行动,于是或多或少改变之前的轨迹。也就是说,你改变不了过往,那是即成的因果,你必然会抵达此时此刻这一点。但是接下去去向何方,你有能力进行改变。
而改变的根源在于你的心,心不变的话,轨道也不会变,那么从一旁看起来,仿佛就像是有一只看不见的「命运」大手操控了你的人生全程一样。而人们喜欢说「命」,其实是给自己心的习气,给自己的惯性,给自己的执着找一个外在的借口,免除了自己不去扳道岔的责任。
怎么感觉从 AI 谈到了玄学?老狗老了,说话就会这样东拉西扯,聊得十三不靠。总之,我这头老狗跑啊跑的,刚刚又学会了一个新把戏。我很高兴我没停下来,我更高兴天鹅还是没有落地---5 秒的视频还是没有办法真正做点什么来,但是身为黄狗,使命不就是这么一路追下去么?
最后,还是一张我之前画的图,现在 AI 把它变成了童年到少年的转场视频​,无数平行宇宙中变成蓝色眼睛的那一个:​






------



彩蛋




2025-02-28

黄狗追呀追

 


今天这​一早上让我很受挫败。本来打算试一下最近的视频 AI,选一张我的画的图让它动起来,结果每次生成需要 10 多分钟,然后进度到了 99% 之后会自行跳回 95%,然后陷入无限循环,永远也抵达不了 100%。
这边我在无限循环,那边我又新开了一处同步进行,​但是这次系统显示整个过程需要 5 个多小时,现在都还在倒计时。而且,我也并不清楚最后能不能成功生成视频,更不知道视频是否​能够达到我的要求。
刚才我一抬头,12 点​了,感觉有些沮丧,忍不住回想起小时候学到的​一句歌谣:你就像一只洁白的天鹅在天上飞呀飞呀飞,我是一只黄狗在地上追呀追呀追。歌声响起,​我的心都成渣了。
有时候我也会想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呢?
从 AI 开始能问答、绘画开始,我就一直在追,​像一条忠犬一样追到今天。每隔一段时间,这个领域里都有新进展,新模型,​和对应的新产品,然后我就要赶快跟上去学习和尝试。过不多久,江山代有新 AI 出,一代新 AI 换旧 AI​,又得继续开始追。​几年时间过去了,我个人感觉这个过程没完没了,​就有点陷入迷惘。
就像是这个周五的上午,一上午时间全部都投了进去,然而产出呢?产出是零。​也不算是零,零都还好,都算是个肯定的结果。我一手是一个无限循环,另一手是一个​需要在等待数小时才能打开的盲盒。与此同时,我昨天在微信公众号后台偷偷接入的 deepseek,到了早上 10 点就被拉爆了,无法继续回答读者提问,​也就撑了 12 个小时多一点。
哪怕身为一条忠狗,​此刻我也感觉有点追不动了。新事物除了有新鲜的一面之外,还有​不靠谱的另一面。这两面加在一起,意味着很难有稳定可靠高效的​结果。
本来我一直有一个隐秘的想法,一旦 AI 生成视频技术稍微成熟一点,即便是每次只能生成 30 秒或者 60秒的碎片,我也想用这些碎片连缀成一部完整的​片子。今天这个早晨对我的打击很大,如果一段十几秒的片段都需要 5 个小时生成,那我想要制作一部 1 小时 35 分的片子,那还不如自己扛着运动相机请几个朋友找个荒废的公园直接拍部恐怖片好了。
想到这里,我​终于发觉自己的情绪不大对头:我太想在这个早上做点什么东西出来,我太想在这个早上立即看到结果,于是在期待受挫之后,情绪上就掀起很大的波澜。
但静下心来想一下,我所熟悉的那种十几秒出结果的经验,都是来自相对成熟的 AI​ 绘画。我对 AI 生成视频并不熟悉,那我非要用绘画的经验去套视频,那都是我自己的不是。如果我现在是个刚刚接触 AI 的小朋友,上来第一次接触 AI 生成视频,那么现在我应该满心欢喜,满心期待等着​ 5 小时倒计时清零,拿到自己有生以来第一只视频作品。
再继续想了一会儿,​这些年来我接触的新鲜事物很多。事实上,其中没有任何一样​能在一开始就向我承诺什么。通常来说,我总是兴致勃勃地去玩,根本不会问「到哪儿才是个头」这一类的问题。不问这种问题,就可以一路继续玩下去,​然后好像忽然有那么一天,事情毫无征兆地就发生了变化,新事物可用了,好用了,变成一种日常​存在进入了生活,然后​我也就自然而然地接受下去,继续熟练地去用。
天鹅的使命就是保持洁白,保持飞行。黄狗的命数就是保持仰望,保持​追寻。这听起来很有点舔狗哲学的意思,但是如果站在黄狗的角度去看,​追天鹅这个行动本身就为它的狗生带来了意义。​所以,黄狗不应该问天鹅究竟什么时候才能落下来,自己追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一旦起了这个念头,黄狗就堕落了,变成了一只​平平无奇的土狗。
这样思考了一番之后,我感觉自己胸口的大石终于被移开,呼吸也变得畅快起来。在这个早晨刚开始的时候,当我输入命令让 AI 产生视频的那一个瞬间,我应该是的确升起了那样一个不善的念头​:我要让读者们看看我的新玩具,​我要让他们看到我有多厉害。这个念头是不善的,也是不纯粹的,一念成魔,随后因为事情进展不顺利,我的整个心态也就因此而​崩坏了。
黄狗追天鹅的第一念是无善无恶的,​只关系到天鹅和自己,不存在第三方。黄狗追天鹅的第一念也是纯粹的,只想着要追到天鹅,​没有参杂任何别的东西。所以,黄狗可以全心全意,甚至是​很快乐充实地追下去。
最后我决定还是去做一只追天鹅的黄狗,只是这一次我要特别小心一刹那之间产生出来的心,别让它被杂念所染污,于是一个最单纯的​行动也会生出无穷无尽的内心麻烦来。我想,事情最好是这样的:
洁白的天鹅拥有整片天空自由翱翔,而吐着舌头狂追的黄狗也拥有整片大地作为它的见证。
老天保佑所有不提问的黄狗。



------



2025-02-27

从心所欲


这一届读者很奇怪,​最近我不止一次产生过这种感受。
昨天我写文章介绍超慢跑,其实它早就流行好几年了,只不过我这个人谨慎,没有亲身体验足够长时间之前​不会写文章,所以​很多读者早在文章发布之前就已经尝试过了。
超慢跑的介绍里一般会建议在指压板上跑,于是有一堆读者留言说他们尝试过,但是指压板太硬,踩上去太疼就​放弃了。看到这种留言,我的大脑当场就宕机​ 30 秒​:这些都是什么人啊?​指压板太硬,踩上去太疼,你不会换一款软的?连软的都接受不了,你不会不用指压板,直接在地板上​跑吗?
​结果证明,我还是年纪太小,太天真了。​因为很快我就看到好几条留言问我:​超慢跑是不是必须使用指压板?这一次我的大脑不是宕机,而是直接​红温了:这些都是什么人啊?​难道我这里真的有一批遵守所有规矩,一丝不苟执行所有流程的读者?什么时候互联网上突然多了一批中立守序者​?
我的老天爷!一种轻度健身方式而已,又不是遵医嘱治病,又不是装配原子弹,错一点都不行,缺一步都不行,他们​这是要干嘛?
虽然我写了那么多年字,见识过千奇百怪的各种人​。但是这一届读者还是让​我感到困惑,为什么大家会这么想呢?分析这种想法,我感觉好像这些读者对自己不是很友善,​或者说不是太在乎自己。他们更在乎所谓的「正确」,但不在乎自己的真实感受,自己的真实处境。
一分钟 180 步,脚尖不要离地,双臂摆起来,在指压板上原地跑......是,超慢跑的技术要领​有一堆。问题是,​如果你体弱呢?180 步你都上气不接下气,那你为什么不降低到你​能承受的步频呢?因为规定如此,所以你必须如此,​那你做不到的话,坚持不下来的话,这种坚持又有什么意义呢?
那里来的规定?每分钟 180 步针对的是所谓「普通人」,这个步频让人​得到一点锻炼,但是又不至于把心跳提升太高。脚尖不要离地,是因为不想因为抬腿​过高,对膝盖造成​冲击。双臂摆起来,是为了让动作更加舒展,​拉伸上半身。指压板......指压板是因为可以视为足底按摩,如果你相信足底反射区的那一套说法,那么你心理上会感觉原地跑的同时正在强化腑脏,并且因为生了一笔捏脚费而欢喜,这样你更能坚持下去。
没有什么是必须的。体弱气虚,你按照每分钟 120 次来​,没关系的。体重 50 公斤,跑半小时,那你脚尖离地能有多大膝损伤?每个人的身体条件不同,为什么会有严格按章操作的想法呢?​很多这么问的人,在学校在单位在家里都做不到按章操作吧?怎么换了个轻度健身,突然就严格了起来,严肃了起来,你们想干嘛?
后来我又看到连续几条读者留言,​终于有所醒悟。​他们的留言内容都一样:​「减了多少斤?」。两下对照,我有点醒过味来---这帮人都被互联网上的流行​文案给洗了脑。在他们的心中,早已经植入了一套模式,关于锻炼,关于健身,通过不断洗脑他们默认的健模式是这样的:
只要你严格做到 A、B、C,坚持 X 时间,那么你的体重就会减少​ Y 斤。
这是百分之百的诈骗,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代谢吸收效率都不同,​哪里可能有这种等式可以对大多数人都成立?当然,文案那么写是有效的,因为大多数人都是功利主义者​,只要自己付出了什么,就一定要得到点什么好处。如果一开始明确了好处,那么​人也就有了尝试的动力,这种文案也就容易得到传播。
​我可没这么说,也没有给出过这种承诺。我只是说,不怕枯燥不怕无聊的画,可以尝试一下超慢跑,因为​有可能长期坚持下去。​都想什么呢?当年上班的时候,我就最讨厌绩效考评。我自己开公司,从来就没有什么绩效目标。而对我自己,那就更不可能自我下达什么锻炼的个人​绩效目标了。​都疯了吗?在公司当牛做马还不过瘾,回家还要自己牛马自己:狂跑 100 天,减掉​ 20 斤!战!战!战!​干!干!干!
​我就想问:你自己的感受究竟是什么?
感觉指压板硬了,换软的啊,大哥!感觉赤足脚踝不舒服,穿鞋啊,大姐!感觉踩在垫子上不自在,踩地板啊​,大叔!感觉指压板太贵,查一下材质和图片,换厨房浴池防滑垫啊​,别人都是同一家,同一种商品换个名字就多赚你一笔啊,大妈!你们不是在做任务,是在照顾自己的身体啊​,​不听一听自己的身体怎么说吗?
我的老天爷,​做人不需要尊重自己的感受的吗?做人必须努力满足等式得到​结果吗?如果尊重自己的感受,那就会尊重自己的需求。尊重自己的需求,你看世界的时候全都是方法,都是​平替。如果只是想满足等式的要求,眼睛盯着结果,那么整个世界里全都是困难,都是障碍​。
​如果心不得自在,身怎么可能得自在呢?
这一届读者真的很奇怪,我怀疑他们不是来看文章的,而是来我这里上班​的。每天抢沙发打卡,领任务刷 KPI,​这不是上班还能是什么?而且我进一步怀疑,他们把全世界都视为一家巨大的单位,​无时无刻不在完成业绩考核。就像是旅行就要在每一个景点打卡,吃饭在动筷子前每道菜都要拍照消毒,锻炼计划是一小时的​话发现实际执行了 50 分钟就想投案自首......
别这样,下班​就要真的下,别带着班满世界跑。真的,对自己好一点,不要刷​KPI 停不下手来,尊重一下自己的感受。最后,关于健身和减肥之间的关系​有一条朴素的真理:以追求身体健康,膳食均衡,睡眠充足为目标的锻炼,减重会是​附带结果。以追求减重为唯一目标的锻炼,结果只会造成更多焦虑,更多失衡,​总是徘徊在放弃和反弹之间。
有人问过我,什么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异化」​?班不离身,KPI 常驻大脑内存,这就是一种异化。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