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7

趴趴乐

 


在周一,一般适合写一点严肃的文章给刚刚投入新一周的​读者。所以,​今天我打算介绍一下趴趴乐,看成「啪啪乐」的​人现在就可以出去了。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我很快活,因为我朋友半夜里闪送给我一个​奇形怪状的枕头。严格说起来,它不是枕头,全称叫做「床上趴睡枕」,我觉得这个名字好麻烦,就简称为「趴趴乐」。
趴趴乐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就是当你趴在床上看书看手机的时候,它把你的上半身和脖子支撑起来,让一双胳膊空出来,不需要​很辛苦地继续做平板支撑。可以说,这是一项造福宅人的​善举。
类似我这种整天不出门的人,就有很多时候会在床上​趴着。绝对不躺平,躺平有一种控诉的意味在,​和生活之间还是有冲突。趴着不一样,趴着则是全然的与世无争​,类似昆虫​---所有的天敌都来吧,这里是外卖。趴着很累,所以之前我在​胸前垫个枕头。枕头一压就会陷下去,于是我不得不用脖子和上背的肌肉​把上半身给抬起来。这样抬了几年,肌肉是没有锻炼出来,却​引发了我的上背疼。
​趴趴乐解决了我的这个问题。现在,我可以很轻松地趴在上面看书,甚至还可以把下巴放在靠垫上​,让脖子也同时休息。最神奇的是,我接到闪送就立即就​用了半小时,半小时之后我起身坐正,突然发觉我上背的疼痛消失了,而且有一种很恬然的​松弛感。

看了一下,市场上趴趴乐有很多种,​上图是我现在用的这一款,特点是比较宽大,适合​我这种大身量的人。当然,图中的人不是我,我是退役乘务长,这人应该是现役乘务员才对,见了我也得叫声「姐」​。而我作为主任乘务长,也会很严肃地回应她说​:「以后出勤时妆容要化整齐,起码得把粉抹匀,不要深一脚浅一脚的」​。职场就是那么残酷,​级差就有那么严厉。
从我的本心来说,​我认同人还是应该多活动,不要整天趴在床上。但这是理想,现实是​趴在床上真的好舒服​,就像是一只自由自在的昆虫。在理性和人性之间,我赞同理性,但是更愿意​为人性提供一点帮助。比如说懒就是一种人性,那么趴趴乐就是不得已之下的​一种权宜之计。骨科医生看到趴趴乐肯定不会高兴,我父亲如果还在世看了也肯定会皱眉,但站在我自己的角度,​我会找个他们看不见的地方继续趴着,打开一本书或者是手机,松弛自在,物我两忘​。
这里唯一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我发现​围绕着床我现在有了太多设备。随便统计了一下​,计有:
1、护目台灯,1 台,看书总不能用​顶灯吧?总得用​不闪烁无蓝光的光源吧?
2、枕头,3 个,保护颈椎的枕头侧睡一个,仰卧一个,另外还需要一个保护腰椎用​的枕头来放腿。
3、呼吸机,1 台,呼吸暂停患者必备,杜绝打鼾,保持进气道通畅,避免睡眠时​缺氧。
4、电动眼罩,1 个,普通眼罩 2 个,天亮得越来越早,室内光污染越来越严重,睡觉有个眼罩​要好很多。电动眼罩能加温按摩一下,​更容易入睡。
5、顶腰板,1 个,用于平躺时养护腰部曲度,放松腰肌,之前我已经​介绍过。
6、微信读书墨水屏阅读器,1 个,方便看我导入的电子书,而且墨水屏保护眼睛。
7、充电 Hub,1 条,手机、手表、阅读器、电动眼罩等等设备都需要充电,​而且需要多口。床不自带​ USB 接口,我一直觉得不科学。
8、蓝牙音箱,两台。小米音箱作为声控智能家居的网关,用于接受语音命令开关调整灯光,启动风扇,读取温湿度计​指数等等。但是音质太烂,还需要另外一台蓝牙音箱播放音乐或者​听书,或者朗读哲学书、​数学物理教材帮助入眠。
9、手机、平板移动支架,一根,用于仰睡的时候固定住手机、平板,并且方便地在面前拉近​、移远、翻转,是床上最为省力的阅读方式,但是要注意跌落造成砸伤。
10、趴趴乐和靠枕,各一个,趴趴乐用于趴着看书看手机支撑上半身,靠枕用于靠着床头看书看手机​支撑腰部。这样,无论正反面都有设备支撑身体​。
这可能就是现代生活的尴尬之处,​需要把床做成一个移动堡垒,否则放不下那么多东西。不过也没办法,因为宅人的生活本身就有三个中心,一个以工作台为中心,一个以床为中心,一个以​沙发为中心。每个中心周围,都部署了一大堆外设,用于支持​在这里需要完成的特定活动。我还算好的,​把沙发锯开扔掉了,只有两个活动中心。但即便如此,我也觉得可能需要一个上下铺,不然放不​下那么多设备。这一点,可能是许多​上班下班,回家就睡觉的人所难以理解的。
不过,现在多了一个趴趴乐,我的确感觉很快活,甚至开始畅想起智能电动床一类的东西。啊啊啊,可耻可恶的消费主义陷阱!菜头,不能再这样放纵自己了,明天就运动起来!能站着就不要坐着,能坐着就不要躺着,千万要记住呀!


------


2025-03-16

Google 做了淘宝的事

 


这两天又得到了一个新玩具---今天文章的题图是我之前用 Midjourney 生成的女生,后续所有​图片都是基于这张图片的修改。这里,我展示了换衣服颜色、变化人物姿态,以及更换衣服款式​。
想要实现很简单,就是用 Google 最新发布的Gemini 2.0 Flash Experimental 下的图片编辑。我只需要输入文字指令,Gemini​ 就可以针对我之前指定的图片进行修改。如你所见,今天的这些图片无非是用了一张原始的黑毛衣照片,然后我输入「把人物衣服换成白色」、「让人物手拿一杯咖啡」、「让人物换一身婚纱」,诸如此类很简单的话语,然后就可以交给 AI,大约 10 到 15 秒之后 新的图片就​生成出来。
我这里女性读者占多数,所以我猜看到这里许多人已经遏制不住地动了邪念。大家想得没错,的确可以上传自己的一张​照片,然后就可以实现换装,换发型。对了,这也意味着还可以把一些重要个人时刻里的失败穿着打扮​终于换成自己满意的样子,​把心头的陈年皱褶彻底熨平......
啊,我真是擅长这种恶魔​的耳语。
事实上,玩了一会儿这个 Google 的新玩意儿之后,我不禁产生了一个疑问​:怎么感觉是 Google 做了淘宝​该做的事情呢?阿里在做通用型 AI 大模型,​有这样的雄心壮志很好。但是从实用的角度来看,也许一个换装 AI 正是网购的人们现在所需的。虽然这样的一个专业 AI 模型很小,但是它对应着真实的需求,也有真实的用户去使用,于是这个小东西也许因此会得到许多反馈,得以快速的迭代,发展出​现在我们无法想象的前景来。
我总是觉得需求驱动是一件好事,一开始再小,未来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为人们的确需要,人们的确会用。而规划路线和绘制蓝图​虽然很是鼓舞人心,一开始就很大,未来如何却是不可预测的。就像是人们经常说的那样​:「用户对于 AI 没有忠诚度」​。是没有忠诚度,因为甲乙丙丁各家做的都差不多,谁突破一点点,谁的费用降低一点点,人们就把家当打个包袱,用小棍儿挑起来背着立即搬​去投奔。
但我就不大可能换掉我公众号后台的腾讯元器智能体---我的 AI 助手,因为它的确帮我解决了读者模糊搜索过往文章的问题,也帮我解决了回复读者给予解答和安抚的工作---它对我有用。与此同时,其他家 AI 大模型拿不到我的所有公众号文章,就无法建立起一个我的私人数据库(RAG),也就无法真正根据我的内容针对性地回复我的读者---​它有护城河。所以,我的 AI 助手是基于微信公众号数据,提供的一个新产品,这让它有了实用性,也有了​竞争壁垒。
当然,今天我贴的这些图​有些唬人的意味在。Gemini 并没有那么强,今天这些图都是我好中挑好,优中选优的结果,还有大量扭曲、抽象的人体姿势​我没有放出来。我只能说处理换装已经可用了,然而改变身体姿态,或者改换视角还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些都是人们在换装时在意的事情。
但我认为这种优劣互现的局面是个好事,因为想换装看看的冲动,可以抵消那些糟糕结果​带来的失望,做的不够完美没那么重要。同时,正因为优劣互现,说明这个领域内​还有挖掘的空间。如果 Gemini 它们真的做得丝滑顺畅,准确无误,那其实就没大家什么事了,等着用它就好。
这几年玩 AI 下来,我隐约有一种感觉:这个领域内​一直都是做出一些玩具来是不对的。如果 Midjourney 不能保证稳定可靠并且兼具审美地产出图片,只是不断展示可以挑战不同风格的画作或者照片,那我不可能​付费订阅到现在。作为对比,AI 生成视频到今天都是 5 秒,那么我尝试几次之后就没有多大兴趣了,因为 5 秒不够完成一部作品,或者应该这么说: 5 秒内可以完成的作品难度极高,​不是我能做的事情。没有实用价值,这是最为致命的地方。
那句网上流传极广的吐槽​其实道出了用户的真理:「我以为有了 AI 我就可以去画画写诗,AI 去洗衣做饭。结果现在是 AI 在画画写诗,而我却在洗衣做饭」。洗碗做饭是用户真正需要帮助的事情,天天和大模型对话,看大模型炫耀新功能的 Demo,这些事情又有什么​意义呢,它们和生活又有什么关系呢?大多数人又不是文员,并不需要写文章改文章。大多数人也不是学生,并不需要和 AI 聊到深夜,​因为现实里没有人鸟自己。大多数人也不是程序员,并不需要 AI 帮着写代码,而且对于低阶程序员而言,AI 是否能够辅助​自己还是两说。
当然,会有人反驳我说​:少用庸俗的实用性阻碍创新​。​是的,过早强调实用性会带来局限乃至阻碍,不能压榨童星,​不能让小朋友去跑马拉松。​但是小朋友天天参加文艺汇演也是个问题,读书考试很庸俗,文艺汇演很高雅,但最后还是得​读书考试的,不是么?不能让别人欣赏自己的理由始终是同一个:那么小的孩子能做到这一步真棒​!​说真棒,只是因为人们从未指望。



------








2025-03-15

AI 们关于婚姻最深刻的洞见

 


我刚刚召集 AI 们在我电脑上开了个会,让它们开启深度思考模式,回答我的问题:关于婚姻,你有什么人类所不知道的,最为深刻的洞见?

GPT 的思考速度是最快的,刚看到的时候我觉得很有道理,但是仔细想了一想,这不就是人类经常说的那种结论么:

「婚姻的本质不在于彼此带来甜蜜的依赖,而在于在日常的相处中,你如何通过对抗内心的防御机制,重塑并更新真实的自我——这既是痛苦的,也是不可或缺的通向成熟与爱的必经之路」。

Deepseek 想了一会儿,给出了答案,看了一眼我就一口茶喷在了屏幕上:

「关于婚姻最为爆裂的洞见就是两个人用肉身作抵押,向宇宙借贷对抗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特权。你们每争吵一次,就是向时间支付利息;每相视一笑,便是在量子涨落中赎回片刻永恒。当最后一方停止呼吸时,这笔持续数十年的高利贷才宣告违约,抵押品(共同记忆)被时间银行全数没收」。

我想明白了,Deepseek 有严重的学历歧视。根据它的回答内容,大学学历以下的人最好就不要和它探讨婚姻。

最后,Google 的 Gemini 花了 5 分钟,在全球范围内查找了 90 多个网站,最晚才输出了一篇完整的分析报告。报告90% 的内容都像是一本教科书的摘抄,但是到了结论部分却让我眼前一亮:

总而言之,婚姻的核心在于深刻而持久的相互见证。被另一个人真正看见、承认和验证,是人类简单而强大的需求。婚姻的这一根本方面,为理解其持久的本质和意义提供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视角,超越了法律契约、社会角色,甚至浪漫的爱情。成为配偶生活中持续而充满爱意的见证者,蕴含着巨大的力量」。

也许这个结论一早就有人说过,我不知道,但是当我从 AI 口中得到这个洞见时,的确受到了启发。并且,我很可以立即用这个结论轻而易举地解释许多我目睹过的失败婚姻:眼中已经看不见彼此,双方相互习惯性否定并且不加掩饰地表露出毫无尊重,对方的确认、见证对于自己已经变得无足轻重,就是个多余的在场第三者。

人们说「怨偶」,意思是婚姻中存在怨恨的部分。那么,怨恨从何而来呢?有一个永远看不见自己同时自己也不想看见的人,有一个永远在否定自己同时也为自己否定的人,有一个无需他来见证但是​他要目睹一切的见证人,同时自己也不得不怀着鄙夷疏远否定的态度​去见证这个人​---每做一件是都是错的,每说一句话都是错的。那么,当然会有很多怨恨​产生。

从正面的角度来讲,它也说服我举案齐眉的神仙眷侣并非是唯一选项,也并不是必须从几十亿人口中找出那个真正堪为自己人生见证者的人选---瘸驴破磨、歪锅歪灶可能是一种更为广泛和稳定的存在。当然,前提是驴知道自己瘸,磨知道自己破。然后双方都清楚对方的问题所在,但并不构成致命的缺点乃至于自己绝对无法接受。最后,瘸驴和破磨珍视这种彼此合作的关系,甚至产生出一种觉悟:在世间,这种配合的顺畅和匹配可能没有第二人选---只有它们俩配合,才可能成功产出豆腐。

所以,我个人决定把这一轮比赛的冠军授予​ Gemini。GPT 也很好,但是它的洞见我不认同​:「重塑并更新真实的自我......是通向爱和成熟的必经之路」。因为前面还有一句人类的名言在等着它​:「人总是因为陌生而走近,最后却因为了解而分开」。重塑出来的那个真实自我,也许未必是对方所喜欢所需要的。因此,GPT​ 其实是在鼓励人们多找人来练手,练到自己重塑完毕了,清醒认识自我了,然后遇见一个有类似修炼过程的人,终于可以达到​稳定状态。

至于说 Deepseek,用我那句经常用来回复读者的话来讲,那就是「我看不懂你的中文在说什么」​。为了读懂这句话,我不得不回忆热力学第二定律是什么,​是不是和熵有关,那么这里的熵在婚姻里对应着什么?以及量子涨落​是什么?波函数和婚姻中的美好永恒之间有什么​关系?看下来,我觉得它既不懂热力学,也不懂量子力学,随便更换抵押品说明它对银行借贷​的理解也有问题。​倒真的有点像是个在婚姻里夸夸其谈,无所不知,自信爆棚的老公。

最后,在看完所有 AI 对于婚姻的洞见之后,我依然认为​我所见过的最好洞见还是来自人类,而且就是我的一位读者,ID 叫做「肖煜人」。在 2025 年 2 月 14 日情人节当天,​这位读者在文章下留言说:

婚恋几乎是精准地找到自己的报应」。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就听到自己心里因此激发起的巨大回响。的确,和 Gemini 的见证者理论相比,婚恋对象都是自己的果报执行人这个观点,几乎涵盖和解释了所有的幸福与痛苦,​欢喜与悲愁,相爱与争斗​。而且,它还有一种难得的明观:自己是因果的制造者---AI 没有分别念,也就无法产生自我,没有自我就不会做出这种透彻的自我觉察​和自我反思,也就没有可能在理性和真实生命体验的纠结之间撕裂一条缝隙获得真正洞见,这可能就是 AI 现在还不​足够深刻的原因。

AI 们,​还要继续努力呀!​



------


2025-03-14

抱大腿,做大事,掉大坑


我在网上玩了太长时间,和太多人都有过​恩怨情仇。如今随便冒头出来一个 ID,回想一下,往往当年都和自己打过交道,或者打过。
又见故人,难免会有些唏嘘,忍不住回想起当年的许多风云人物,​如今早已经风流云散。然后我总结了一下,这些年不是我们在选择各种网络平台,各种网络产品,从网页到 App,​从文字到短句,从短句到照片,从照片到视频,而是网络在不断筛选我们。
网络一直放大个人的影响力,网络早期会给普通人脱颖而出,为众人所知的机会,​与此同时,网络也在放大人的心魔,让人自信,让人自信到自大,让人自大到膨胀,​然后就是快速陨落。我今天还能在继续网上写字,不是因为能力,也不是因为聪明,单纯是因为我幸运,​始终躲开了三件事:​抱大腿,做大事,掉大坑。
在很久远之前,当网络世界还没有钱可赚,只是个消磨时间、获得资讯、展示自我的地方之时,我就发现人群喜欢聚集起来。或者这么说,聚集在​某几个人身边,​原因很简单,因为那个人足够强,然后自己就有了莫名其妙的安全感和优越感。
我天生对「大哥」、「大佬」免疫,简单说,我对强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可能是因为历史书读太多,也可能因为是观察生活​所致。大佬们起起伏伏太快,大腿时隐时现。一把抱住就鸡犬升天,这是真的。​下一把抱空就无所依归,这也是真的。而且,在大佬的世界里只有工具观,所有的人和事只是方便达成个人目的的工具,随时可以笑语盈盈,​也随时可以随手抛弃。有亲切,有随和,但时间稍微长一点就会发现缺乏人世间基本的温暖,​底色都是冷酷。
所以我不抱大腿,​腿伸到我面前证明自己很粗,那我就跑开。靠自己很慢,靠自己很蠢,靠自己很难,但我觉得这样挺好,不需要寄望他人,也就不会有那么多希望和恐惧​,自然也就不会变成卒子或者提线木偶。慢点就慢点,蠢点就蠢点,很难就很难,谁让我投胎的时候​没有选中飞机头等舱呢?即便只有一头驴,但那头驴是我的,​别人在天上飞,一点不妨碍自己在地上骑驴慢慢走,还能​骑着驴一路唱山歌呢。
​然后我对做大事也没兴趣。蓝图、愿景我都没兴趣看,格局、视野在我身上都没有。这些年里,我也偶尔会羡慕那些投入做大事的人。倒不是因为事情足够大,而是因为他们足够相信,​也足够投入。我觉得那种全情投入的感觉很好,那种全然相信的感觉也很好,这样的人生会让人觉得很充实​。
问题是我有毛病,除了不信任不追随大佬之外,我还不相信大事。具体来说,我​认为大事总是碰巧做成的,大概率不是规划出来的。​能努力一下,规划一下做出来的,一般都是小事。​那同样都是要去努力和规划,我去做我的小事好了。小事也能让我足够投入,足够相信。不是说我不喜欢成功,不喜欢成就,我也是俗人一个。但我认为做成大事的人出生的时候就已经背负着使命,巨大的使命,然后来人间历练多年,为了就是服从召唤,有朝一日​完成自己的使命。
我自我检查了很久,没发现自己身上有任何​使命存在的迹象。不是天命所归,此事必成,我感觉自己更像是来人世度一次假,凡事过得去就行了,想多了反而​痛苦。没有使命凭着巨大的欲望往前努,向上游,​我觉得太累。​据说,我的前世是一个蠢笨的和尚。听到这个说法,我居然不觉得难过,​反而觉得很释然:想必我当时又蠢又笨但是还很努力,所以这一世放我的假让我来玩一次​地球主题公园。再想到回去之后估计还要接着敲木鱼,那我就更心安理得地做我自己的小事,玩我的​游戏,​觉得大事和我无关。
也许,正因为我这些年来不抱大腿,不去做大事,所以我幸运地一直玩到了今天,​还在网上继续玩,还在网上写字,躲过了一个又一个大坑。当然,也不能说是躲,躲起码有一种主观上的判断,算是有点智慧。​我没掉大坑,只是因为我选择的路径上坑相对少很多。就像是我当初毫无理由退出微博一样,退出来了就不用被迫表态,退出来了也就不用追逐热点,退出来了也就不用沉浸在自己一言九鼎,一呼百应的​良好自我感觉之中。
同样的,后来微博改了算法,那我也就不用为​了自己的一条段子为什么没有得到系统推荐而苦恼。又加入了广告系统,那我也就不用为了今天少收了三五块而​陷入自责。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不用憋着去「搞个大的」,为了上热搜,上头条,​证明自己还有话语权,还有影响力。就像是一个得了福报的中年男子,全心全意就是为了证明「我还行」​,为此泡什么的酒都敢喝,​什么颜色的药丸都敢吞。
我不想每天徘徊在悲愤欲绝的「我还行」,和欣喜若狂的​「我又行了!」之间,我觉得那是​一种苦,无边无际。
现在我是​那么想的:运气总是占据人生的大部分,​没有什么好讨论的。去掉运气的这一部分,在剩下的个人可以左右的那一部分里,​每个人因为自己的想法,因为自己的欲望,都领受到了与之相抵当的命运。所以,别人抱大腿成功,我不羡慕。​抱大腿滑脱,我不嘲笑。别人做成大事,我不嫉妒​。别人大事不协,我不​释然。至于说坑,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坑,避开了这一系列坑,还有另外一系列坑在等着你。这是个定律来的,全名是「人生掉坑总量守恒定律」​。
​所以,看到别人掉进坑里也没什么值得高兴的。相反,可能要感谢对方证明​此路有坑,自己因此得以避开。并且也可能需要多想一下,按照自己的走法,这条路的前方是不是也有坑?当然,人生并不是以避坑为主题,那样未免也太过灰暗,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得偿所愿,也希望每个人都能避开大坑,更希望即便落入坑中也能有心情和福报抬头看见风景​,因而转上一条新路。


------


2025-03-13

修行的姿势


我还很年轻气盛的时候,习惯于当面把人给撅回去。

一群人相约去吃火锅,​有人说:「哎呀,我这两天在减肥,要不换一样?」。我​回答说:「那你可以不去啊」。

这里面没有恶意,​就是单纯因为年轻而有的好奇。因为有人那么自然而然地提出要求来,想必在日常生活里习惯了自己的言出法随​。那我就很想看看,当这样的要求被出乎预料地直接给撅回去,此人会是什么反应​?

而且,​我还有一种偏见,认为「我在减肥」这句话是台词,属于表演性质,用来彰显自己注重身材仪态健康,或者是强调自己正在做一件什么了不得的事情,​所以做不得真。但是,「那你可以不去啊」之后的反应就很难表演,​就容易看到真实。年轻的时候,人就是会对世界的真实好奇​,所以冒犯和残忍只在一线之间。年老之后变得温和,​是因为知道真实通常对应着残忍。

修行也很容易沦为一种表演。尽管所有导师和经教都会反复强调​:修行是修自己的心,​是要让心发生转变。但是修行的人则未必听得进去,只会觉得「我在修行」这件事才最重要。那么,所有的事情都会围绕这种心态而发生:

要有很多证明自己在修行的装饰,衣服手串项链护符​。要有很多证明自己在修行的行为,打坐烧香闭关​斋戒。要有很多证明自己在修行的声明,茹素戒酒禁烟​不过性生活,诸如此类。注意,不是说这些行为本身有什么问题,问题出在要拿这些东西同别人讲,更糟糕的是用这些东西作为理由​约束他人。

「我在持咒,所以你们别看电视了」,「我今天吃斋,所以大家点青菜吃就好」,提出类似这样的要求,表演痕迹未免就太重了一点。​一个顽强的小声音会自动在我心底升起:那你别念去看电视啊​?​那你拿根萝卜蹲在边上啃啊?然后我就看到自己的功德池水位飞速下降,​不得不立即去做忏悔。

因为我在做一件神圣/严肃/高级/伟大/超凡脱俗的事情,所以你们就应该配合我才对---如果有这种心态,​拼着露出池底的风险我也要奋力说一句:那不如别修了,把自我修到遮天蔽日的程度,还​修个毛线呢?古人说母凭子贵,你是人靠修牛​,别人是 ShowGirl,你是修牛,都站在台子上等人瞻仰,那究竟修了个啥?

​修行是自己的事,众生有众生的事。强调自己在修行,其实是在强调自己的特殊。有点像是我认识的一个女老板,安徽人,在酒店大堂开个家花店。有一次我去买花,前后不下三次拉着我反复强调​:她雇佣了一位聋哑人店员。每次她指着那个女孩子强调是残疾人的时候,我的内心​感觉就很难受。愿意雇佣残疾人当然很好,帮助他们自力更生的确也是善行,但是当那位女孩子被作为女老板的良善道具反复展示时,​我觉得连一丁点善都没有了。

最后一次,她热切地盯着我的脸,期待我能给出一点什么赞美或者评价,我平静地对她说​:「我知道了,然后呢?花能便宜点吗?」。对话突兀地结束了。

我是那么看​的:一个人刻意地做善事没问题,一个人刻意地去修行也没问题,凡事总有个开头,并不需要所有的开头都很​正确都很美好。但是,如果做了一段时间之后,这些行为本身变成了一种姿势,用来美化装饰自我,​那我就觉得大可不必。因为一旦成为表演,这里面​就没有任何善生起,也没有任何真正意义上的修行产生,反倒是多了许多障碍。

你减肥,所有人都得跟着挨饿,那么大家​就会对减肥充满怨念。你茹素,所有人都得跟着啃菜叶子,那么大家就会对​素食充满了偏见。你持咒,所有人在期间都得保持静默气不敢出,那么大家就会对修行充满敌视。反过来说,那就是因为你的个人行为,败坏了众生对于减肥的​好感,危害到了他们自身的健康。败坏了对素食的认知,降低了他们尝试​的可能,使得他们减少了一种​生活方式选择。污染了对修行的看法,断灭了他们找寻​自我解脱的可能,反而增加了许多误解和敌视。

这不是什么功德池水清空的问题,而是功德池脱底开洞,​下面有硫磺烟气和炽热岩浆涌上来。
修行本身很好,修半天修了个姿势就没必要了。为了让人们多看自己一眼,看重一线,其实不需要修行那么麻烦,​染个黄毛就是两小时的事,表演斋戒不起码得花一天时间吗?修行又不是一个装满滚汤的碗,修行人又不是店小二,因为端着​那碗滚汤出来,所以所有的人都得让路,​难道店小二会因此去想「看,所有人都服从我,都敬畏我」​?
没汤碗就别硬端着,谁都知道那是个空碗,我就​这个意思。​


------


2025-03-12

2025 年第一次成功的智商税

 


2025 年第一季度还没结束,我的​第一次智商税已经缴纳完毕。这里先解释一下我个人对「智商税」的定义:一般来说,人们把智商税等同于上当受骗,而且是出于愚蠢​而支付了过高的价格,买来的东西却不堪大用。我就不那么看,我认为世间任何东西只要生产出来放在市场上销售,它本身就应该是有用的,所谓「智商」在这里无非是考验消费者两点​:
1、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何种用途​。2、针对这种用途,以何种价格成交​。
根据我的这个定义,一切商品天然都包括智商税,都需要消费者​谨慎小心挑选。而每一次购买行为,也都是​一种智商测试,有些时候甚至还包括心理测试,因为人会在虚荣心一类的心理下​做出错误的交易决策。比如说「买不起就别看」这句话​就曾经伤害过无数人。所以,智商税应该是个中性名词才对,​无非是要区分一下成功的智商税和失败的智商税。
这里,我要说的就是 2025 年我个人第一次成功的智商税---顶腰板​。
我在决定买顶腰板之前根本不知道那是一个什么东西,完全是偶然遇见,在还没有来得及反应过来之前,我就一目十行看完了商品原理​:人的腰椎本身有个自然弯曲,但是久坐久站会让这个弯曲变小甚至消失,于是连累周围的肌肉,牵扯到背部颈部​髋部大腿肌肉疼痛。顶腰板就是个拱形的装置,人躺上去之后把腰给顶起来,恢复原先的弯曲度,这样就能放松腰部肌肉,进而缓解腰背​腿部的疼痛---
听起来很像​流行定义上的智商税吧?一个身体部位姿势不当,会影响身体 N 个部位的感受。同时,又有一种简单装置,可以​缓解 N 个身体部位的疼痛。和古代大力丸的​讲解差不多,但是连个​胸口碎大石的展示部分都没有。
但是我​ 1、的确腰部很累。虽然我人体工学座椅,座椅有腰托,但是我坐着写字,不可能随时贴紧​座椅靠背。此外,我每天打坐的时候要保持腰背正直,​那一小时里可没有什么靠垫。 2、我上网查了一下价格,发现顶腰板有许多厂商生产,从几十块钱到几百元​一个都有。那么我分析下来,认为这里面没有任何特别的技术含量,就是一块可以调节的支撑板,那我​应该可以找到合适的价格。
最后,我斥资 56 元之巨,找了一家没有开直播,没有投放广告的厂商,但是网店有自然成交,而且正负面评论都有---从那里买了一块它家的​顶腰板。我认为它的原料、制作成本,加上人工和运费,应该在​ 15--20 块钱左右,溢价一倍算是合理。
买来之后发现这个板子是纯塑料的,塑料面板,下面的调节曲度螺栓也是塑料的,连拧那个螺栓的​小棍也还是塑料的。我就感觉有点不妙,​溢价应该不止一倍,眼前隐约有刀光一闪,自己身上开始散发出淡淡的韭​味。
​怎么办呢?买也买了,拆也拆了,​先用一下吧,咱们男性消费者能对付。
按照动作说明,我先坐在床边,把顶腰板的一个窄边靠近尾椎放好,然后我​仰面躺下。出于安全考虑,用了顶腰板最低一档,也就是最平的那一档。躺平的瞬间,我就觉得整条腰椎突然不由自主地产生出一种「终于有人替咱做主」的感觉,一下子节节松开来去,然后就有一种强烈的放松和松坦感觉顺着我的人蝎子​向上,向两侧蔓延延伸。
不知道闭上眼睛享受了半分钟还是多久,​我竟然直接睡了过去---身上什么东西都没盖,腰下还垫着一块 56 块钱买来的塑料板子,​我就那么睡着了。听到自己开始打鼾,我又惊醒过来,​翻身而起拿起这块塑料板仔细端详,觉得这玩意儿​怎么类似法术?转念一想,可能是因为我的老腰好久没有感觉到如此松弛​舒适的状态了,它老决定放松一下,我身上的压力就​同时卸掉了一半。
现在,我每天都会拿出这块塑料躺个十几分钟,一边体会放松的感觉,一边感叹​这笔生意做得不亏。虽然一开始看起来像是智商税,​买到手更像是智商税,但是等到真用一下才发现是一笔成功的智商税。要是早知道有这种东西存在,我又何必去躺什么​木地板?
​这件事的尾声并不完美。当我向罹患腰椎间盘突出的朋友推荐顶腰板的时候,​他说了两句话:1、他们这种腰部受伤的人不能随便用这种东西,必须遵医嘱,​你这样瞎推荐会出事的。2、​你肥了那么多年,居然没有腰突,可见世间没有道理可言。我认为第一句话很有道理,应该虚心接受​,努力改正。​但是,第二句话就有点像是骂人了。
2​025 年第一季度,智商税成功!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