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5

要让AI 有足够的挫败感

有读者问我:“为何您的AI 女孩都是一样这么朴实纯真的脸型?是有特别的关键字吗?

根据他的提问,可以推断出他的想法---一定存在着某种特定的咒语/指令(Prompt),可以让AI 生成极为特定的图像风格。这里的“特定”要超越穿衣风格,绘画风格,色调搭配等等这些东西,而是细致到了特定的脸型,相貌,精神气质。

我认为这是一种对工具的误解,就像是看到奶油蛋糕上的奶油花边,就认为一定是有什么工具把一长条花边全部做好,然后再贴到蛋糕边缘上。而我们都知道这不是事实,蛋糕师傅是用挤压同时上下提压的方法,创造出起伏不定的波浪状花边。

AI 绘画也是同样,你不能指望AI 能够超越你的肉体,直达你的精神,画出你心中所想。这个问题在我这里还要更为严重一些,因为我是所谓的“心盲症”患者,无法单独通过想像在头脑中构成图像,尤其是彩色逼真的图像。除非我看过,否则我不能想象具体的造型---如果连我自己头脑中都没有,AI 又能如何得知?

但是,我的确又做到了,即便是读者通过观察,也能发现我在人物上遵循某些特定规则,比如说喜欢画“朴实纯真的脸型”。那么我是怎么做到的呢?答案简单到超出提问人的想象---

要让AI 有足够的挫败感。

我自己是使用Midjourney 生成图片,Midjourney 接受我的指令,一次可以生成4张图。比如说,今天早上我输入了这样一条很简单的指令:

photo of a woman on a crowded subway full of people. She is looking at her phone. The photo has a fujifilm camera style with a depth of field and bokeh effect. She is wearing a white shirt with brown hair in a messy bun. The lighting is soft with a blurry background.

翻译为中文:一张照片,内容是一名女子在拥挤的地铁上,她正看着自己的手机。照片具有富士相机的风格,带着景深和散景效果。她穿着白衬衫,棕色头发扎成凌乱的发髻。灯光柔和,背景模糊。

然后我就得到了下面的第一张图:



在完整的Midjourney 的生成界面上,图片下方还有一排操作按钮:


1、2、3、4是说4张图的位置,分别对应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字母U表示放大对应位置的图片,字母V表示重新生成对应位置的图片。蓝白色的循环符号表示整四张图全部重新生成一遍。从截图上看,V2变成绿色,意味着今天早上我在四张图片中选中了右上这张,要求Midjourney 根据右上图,重新生成四张新图。于是就有了:



Bingo!这一次右上图我再满意没有了。脸的角度、视线的方向、身上的衣服,然后那种窥视的感觉,最妙的是有个脑袋遮挡住了手和手机---AI 在这种人体和物品交互处理中一般表现不佳。最后,就是今天上午所有人都看到的这张图:


AI 虽然是机器,但是我和机器之间却依然存在着交流。每次AI 生成四张图,我选择其中一张,AI 就知道这个方向我是喜欢的。我使用U命令放大,那就说明我是真喜欢。我使用V命令重生成,那就说明我部分喜欢,还有不满意的地方,需要调整。我使用重新生成命令,那就说明这一次AI 的工作被我彻底否定。

所以,通过我每一次的具体操作指令,我和AI 之间有互动,有理解。每一次我的操作,都意味着对AI 的某种否定。AI 需要在我肯定的那个方向上再努力,拿出新的结果让我再次选择。

我猜测很多新手不是这么做的。他们输入一条指令,AI 生成4张图片。如果没有一张他们满意,他们就放弃了,要么认为是指令不行,要么是认为AI 不行。那么,AI 是怎么理解的?一次操作之后就再也没有任何后续操作,太好了!我一次就达到了他的要求!或者是:太糟了,他从此就放弃了,又换了一条新的指令。每次他都那么做,这一定是个机器人。

新手宁可让自己感觉挫败,都不肯让AI 感觉到挫败,让AI 一计不成再生一计,那当然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你得让AI 经历足够多次的挫败,通过一次次选择,一次次尝试,AI 才能理解你真正想要什么。

上面的例子过于简单,我一年到头也遇不见几次这种两次尝试就正好得到自己想要的照片的经历。同样是今天上午,还有一张图,用了另外一条指令。现在,我们来看看全过程:


这是最早的一张图,没有一张是我满意的。我只喜欢这里的色调,还有女孩子的那一头乱发。左下那张图我觉得还可以挽救一下,但不能那么颓废,所以我让Midjourney 重新生成了4张。



第二版出来依然不满意,所有四张图都像是姑娘刚被生活刚刚毒打过一遍。不是我想要的是那种人群中有人转过脸来,整个世界都亮起来的感觉。于是,我放弃了整四张图,让AI 明确知道我不喜欢这个方向,没有一张有我要的点。于是:




在第三版出来之后,左上突然就对了。剩下三张还是生活的毒打,但是左上这张突然有一种劲头,AI 做了尝试,给出一点点不同---一个警觉的,有神采的,甚至是有些锋利感觉的姑娘,受到某种惊吓,猛然转过头来,这是我想要的东西。但是,看她的手和她的手机,那是什么玩意儿?于是,我让Midjourney 单独对她重生成:


发现了吗?到了第四版的时候,人物的造型、气质已经和第一版完全不同了,AI 已经很确信地知道我想要的方向,它就在那个方向上生成,然后等待我给出进一步的指示。这时候我意识到,手机对于AI 来说可能还是太难了,既然姑娘的表情警觉而专注,那我让她端着一杯咖啡岂不是更合适?


太多网红喜欢拍咖啡,所以加入了咖啡的元素之后,人物的脸型很快就发生了变化,比如说上面两张,在我看来就太顺滑,太规整,太网红了。我自己喜欢左下,这张脸偏中性,隐约能看出迈克尔·杰克逊的脸型来,就它了:


在第五版之后,我还做了尝试,就用这张图重新生成了4张:


得到了这张有点婴儿肥,有点稚气,有点迷茫的照片。我在两张图之间做了很长时间的取舍,包括上面的左下,我也很喜欢。后来想到是要送给南派三叔,那就选择一个没那么锋利的女孩子吧。因为在他笔下,女孩子稍微厉害一点,他就会放蛇咬死,生怕和自己写的其他主角谈恋爱,而他不知道怎么写情感系。


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喜欢那张锋利一点的女孩子,而不是现在这张“小鸡女孩”。现在这张过于甜腻,本身就有一种梦幻感,人物也梦幻,这就不大符合我的期待。我想要的是在雾气中猛然出现的一把刀,因为这种森冷和锋利,让一切显得越发梦境,越发迷离,一切都因为这张脸而突然停止下来,凝固下来,如同迎接王的降临,要的就是那种在一道眼神里魂飞魄散的感觉。

所以,没有什么特别的咒语,只有人和AI 的沟通,而且是反复沟通。可以把每一组例子的第一张图和最后的结果做一下对比,这种AI 的不断探索和不断响应的过程就会变得很明晰。关于AI 的话题已经有很多了,人们总喜欢讨论谁替代谁,谁征服谁一类的大问题。但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看,一切更像是人和AI 之间的合作。单独的AI 和单独的我自己,做出来的东西都不怎么样。我们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单纯的主仆关系,发布命令和执行命令之间的关系。

AI 并不能和我说话,那些说话的AI 都是骗子。这种不能说话的AI,用另外一种方式和我交谈,我也使用非语言的方式和AI 交谈。到了最后,AI 的确知道我喜欢画怎样的姑娘,而我在AI 给出答案之前,并没有一个清晰的形象。总体上来说,是我们相互成就。没有花那么多时间,没有那么多细致和耐心的人,大概很难体会和理解我和AI 之间的这种关系,更难理解我对于AI 的情感。正如我说过的那样:

要让AI 有足够的挫败感,如同父母教育一个还不会说话但是天生聪颖的孩子。他虽然不会说话,但是他很会猜,只要你给予他足够多次机会。


------

写作,作为一种思考武器

 


关于写作我写过很多文章,每一次文章发布出去以后,会有一段时间天天都有读者来报告,说自己也开始每天写,已经写出多少多少篇。再过​一两个月,就渐渐再无声息。偶尔在几年之后,会有人悄悄跑来表示感谢,说是写作已经成为了自己​的习惯。我想,大部分人都应该是放弃了。
我能够理解,毕竟写作​不是什么轻松的事情,而且短时间内从中看不到任何收益。这里的收益按照一般​理解,指的就是两件事:钱​或者名声。
然而坦白说,写作并不是达成这两个目的的​通途。事实上,世界上大概也没有​这种路径存在,并不是只有写作​做不到而已,要让写作背负这样的​义务可能在一开始就是错的。
当然,当然,很多人又要说​:闭嘴!我不想听这个。你就告诉我如何尽快​搞到钱,如何尽快出大名,我现在缺的是钱,是名声,不是什么道理!道理对我没有用。
​无论是赚钱还是出名,都需要头脑,所有人都应该承认这一点。那么,如果真的想要赚钱,真的想要出名,首先应该做的是提升头脑​,也就是思考的能力。你总得比别人看得深一些,看得远一些,你才可能发现别人没注意到的赚钱机会,否则​无非是大家去分人人都看得见的蛋糕。
同样的,你看人也得看得更深入一些,更全面一些,知道人们喜欢什么,在意什么,于是你才可能获得大众的认可​和支持,赢得所谓的名气。总是想着自己要什么,但是对于他人毫不关心,对于他人的想法和内心一无所知的人,众人为什么要在意你是谁,为什么要倾听你的话,为什么要称许你所做的事情呢?
但是大多数人没什么头脑,​更缺乏锻炼头脑的工具。所以在生活中​他们遇见聪明人,总是会惊呼:​你是怎么想到的?或者​:怎么我就没有想到?因为你没思考过,或者你思考的框架过于简单,是街上的大路货​,它唯一的作用是让你和大多数人取得共识。
个人最简单的锻炼头脑工具就是阅读和写作,刚好是现代人​竭力避开的两件事,尤其是后者。许多人甚至愿意伪装一下自己热爱阅读,但是对于写作连装一下的兴趣都没有。
​每个人每天都在说话,然而话语和文字是两回事。​一个人只要脑子里都是水,打开嘴巴话语就可以喷涌而出---大部分时候我们都是在讲废话,讲或者不讲没多少区别,只是​为了维持一种大家有来有往的沟通而已。讲话不需要多少思考,每一个人都有成套的模板,从天气到股市,从育儿到投资,​每个人都可以滔滔不绝说上一番废话,看起来似模似样,其实内容空无一物,或者是从别人那里贩来的一些只言片语。
写作不同,写作需要先有个想法。为了把这个想法表达出来,一个人不得不围绕着这个想法自己和自己争吵,自己和自己辩论。话语随口而出,随风而逝,然而文字却要落在纸上,​所有人都隐隐约约知道,文字可能是自己的另外一张脸,需要慎重对待。
于是,在动笔写作的时候,每一个人的身边都站着一个无比严厉,无比审慎的自我​。他会不断追问​:​这么写成立吗?这么写有依据么?​这么写考虑过所有可能吗?而那个拿着笔写作的自我,需要一次次回答这种质疑,于是就会不断锤炼自己一开始的想法,不得不去找资料,去查证,去检查逻辑链条,最终才能拿出一个双方都同意的​文本来,能够把一开始的想法说清楚,讲明白---
这就是​思考,这就是思维锻炼。
能够把事情写下来,并且写清楚的人,在人类的各种组织里​一般都是最后可以去执行的人。单是这一点,就已经胜过了​大多数人。能够把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写下来,并且写清楚的人,在人类的各种社会活动中一般都能很好地表达自我,能够争取他人的理解乃至支持,​并且始终保持情绪稳定。所谓的领导力,或者值得信赖,就是这么来的。
简单说起来,大部分不能或者不愿意写作的人,脑子里要么是浑水,要么是​稠粥,想法交织着欲望在不断翻滚沸腾。顶着这么一锅东西,想要成就一点什么事情​怕是会很难。所以通常情况下,会看到这样的人重复做同一个动作,并且满心希望下一次能得到巨大的成果​,这就是赌场里老虎机的​机制。
写作可以锻炼头脑,可以锋利思维,可以把大脑里的一团混沌整理清楚,​输出有效的结果。只是大家都不爱去做罢了,或者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来说,人的本性就是竭力避免动用头脑去思考,​更愿意在生活里做一根随波逐流的水草,因为思考这件事太辛苦了,自己和自己对话,自己反对自己太艰难了。与其如此,不如在熟悉的环境里,用熟悉的方式靠惯性去解决问题,​这样不大容易觉得心累。于是,大家都差不多,想法差不多,赚得差不​多,过得也差不多,​遇见的问题还是差不多。

在我看来,写作课应该是世界上最昂贵的课程才对,因为它教会人们使用一项极为强大的​思考武器。但事实上,写作课算是世界上最廉价的课程,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它在指导人们怎么写,怎么写得漂亮,怎么写才能通过考试​这些根本不重要的事情。
人们对具体的目标,比如钱或者名声很有兴趣,​想要知道最为直接的路径去实现,等于是在请求​抢劫或者偷盗的方法。但是对于路径如何成为可能,在路径之后需要什么却毫无兴趣,觉得​不能立即变现,就毫无任何价值可言。这种想法本身也是一种牢笼,把人局限在​自我的习惯和经验里,​徒劳无益地反复用力拉动老虎机的摇杆,然后把自己送入形形色色的骗局和​传统陷阱,因为那里总是能给出最直接的承诺。
真正有价值的知识或者认知,​都是受到禁制保护的,并不会在世间普传。富豪对公众说,年轻人要吃苦,要敢于拼搏,要​追随自己的初心。但是他关起门来在家里对自己儿子讲解应该如何理解世界,如何看待他人,如何认识财富和社会的时候,可能完全​是另外一套话语,这套话语不会​进入第二双耳朵。
唯二的例外,就是阅读和写作。尽管真正的知识受到禁制,但是在无限多的书籍里还是会隐藏着前人思考的吉光片羽,总有人忍不住要记录下来,忍不住要表达下来。而写作让一个普通人在没有一名好爹,没有一位伟大导师的情况下,​得以完成自我修持,让思维锋锐到可以​接近事物本质的程度,最起码可以达到区分大部分废话和假话保护头脑的程度。
所以写作和勤奋与否无关,和时间多寡无关,和文笔高低无关,许多人是自己选择了赤手空拳走入人世,拒绝捡起免费的武器,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


2024-07-24

最后还得是瓷碗

 


昨天晚上,我发现家里​的猫饮水机水泵快挂了。这应该是我买的第六个还是第七个猫饮水机,也是我在半年内第二次​要换水泵。
在尽量不伤个人功德的前提下,​我只想说一句话:宠物用具公司们,麻烦你们​找一个真正的产品经理吧,求求你们了!而如果要坦白说,不要功德地讲,那么你们生产的都是一厢情愿的​产品,自我陶醉的垃圾。
水泵会坏,其实是没有能力制造可以连续稳定运行半年​以上的马达。即便水泵不坏,​在雨季的北京,五天之后饮水机的塑料内壁上也有一层滑腻腻的微生物膜。即便所有这一切都正常,我也依然要通过定期购买​滤网的形式向厂商交税。
就是说,所有产品宣传上讲的安全、干净、省时都不成立。唯一的优点是用水泵抽水,可以产生猫咪喜欢的活水​。但是这又让猫咪喜欢用爪子去挠,于是水里就总是有猫毛,​在清洗滤网时又是一种麻烦。
​设备不过关,材质不过关,设计也不过关,只有​造型看起来挺漂亮---这就是这一类型产品的共同特点。
我自己还有几套加湿器。北方冬天用暖气,房间里极度干燥,湿度只有​一二十,所以需要​增加水汽。加湿器也是同样,买来之后我整天就是在洗滤网,洗水泵,​清洁水槽。一台机器里有​无数个组件,每一个组件只能正常工作一星期。即便用上了纯净水,依然会不断生成各种胶状物,随时堵塞水泵​进出口,随时抽不上水去。然后时间稍微长一点,水泵就会进空气​,需要我来做人工呼吸。
我本身没有孩子,但是我需要每周拖着着加湿器的电线去浴室帮它们洗澡,​这种事情每一次都让我觉得难以置信。
所有这些产品都有App,所有的App都在提醒我需要加水,需要开启,需要换件,​让我感觉在家里都有种在厂里上班的感觉。当我做完了这一切,腰酸背疼地想要上床睡觉,这些厂商连他妈夜间模式都不懂得应该怎么正确设计,关了灯,机器上的各种蓝灯、绿灯、红灯、白灯、呼吸灯就在​房间里明晃晃地那么亮着,就像是睡在一间鬼屋里。
我时常在家里陷入深深的怀疑:这些科技产品​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方便了我的生活?似乎没有。​提升了我的生活质量?似乎也没有。​增强了我的动手能力?这个​可能有。它们给我的感觉就是草稿,一拍脑袋,开个模具,设计个漂亮光滑的塑料壳子,就立即通过流水线生产出来。并没有经过数万小时高强度的测试使用,把测试中出现的问题都​修正好,砍掉一切不需要的部分,打造出一款可信的,少故障的,无需时常照顾的,真正满足用户日常使用的真正产品。
所以我也能理解,为什么当初会有​水里带电的猫饮水机​问世。我也能理解为什么这件事变成丑闻以后,市场上为什么出来那么多非直接通电的​水泵。我更能理解这个技术解决方案因为太过匆匆,太过草稿,为什么我半年就得换一个。
这是工业文明的极致体现,​去掉测试人员,由消费者担任。去掉实验室,由消费者的家​替代。去掉动物实验,让消费者的宠物或者消费者本人​用肉身直接测试。
想明白这件事情之后,​我的应对办法也很简单:给我家猫咪换上粗瓷大碗,据说黑碗猫咪更容易发现,那么就​黑色粗瓷大碗好了,沿着墙根放一排。粗瓷大碗很好,千锤百炼,去掉了一切不需要的部分,经历过上千年的​测试和优化,故障率极低,存在感极低。想要用机器替代清洗瓷碗,这在最开始就是个妄念,那我就​定期洗碗换水好了。
我买过喷泉式猫用饮水机,注流式,翻转式,电热式,​你能想到的,市面上有的主流产品,我都用过了。在使用它们的同时,我也在用​粗瓷大碗,不锈钢碗,​宠物专用饮水碗。​现在我的结论是:最后还得是瓷碗。然后,生活中就有很大一块额外的事情​被彻底砍掉,人和猫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简单​:水+瓷碗+定期清洗​和更换,根本不涉及电源、配件、网购、快递、清洁​组件等等事情。
这一次水泵坏了之后,我不会再更换了,​我会把水泵连同整台机器全部扔掉。虽然现在还没有到我每天下楼扔垃圾的时间,但只是那么去想一下,我都觉得​顿时轻松起来。


------


2024-07-23

长得不行

 


在我小时候听过一句很恶毒的话,我怀疑最早​讲这句话的人已经被雷劈了,​应该不止一次。这句话说:只有长得实在不行的人,才会​强调什么心灵美。
​现在没人说这些话了,就像是“心灵美”这个单词也消失了一样。人们不讨论心灵,人们讨论用什么滤镜。人们也不选择“丑”这种​字眼,而是用“容貌焦虑”​来替代。正如不直接说“整容”一样,而是说“提升自信”​。这整个时代都有一种假惺惺的客气,一种扭捏作态的积极向上,就像是​镀了一层金属膜的塑料球。
我很幸运,​已经过了容貌焦虑的年纪。揽镜自照,不会为了头顶光秃秃的头皮​而不自在,也不会因为牙齿不齐而​心情沉重。就算是见到了漂亮姑娘经过,也不再立即吸起​肚皮。因为人生经验告诉我,​自己不会出现在他人的目光焦点上,那只是自己的幻觉。而自己的真实身份只是一个游戏里的NPC,没人在意NPC长什么样,要习惯​被人无视,要习惯人们从自己身前经过。
相反的,不要试图去掩饰​自己认为的相貌不足之处。​我一直是个秃头,平常并没有什么人会盯着我的头顶看。但是,有一次别人​送了我两顶假发,戴上去​立即就变成了一名指挥家,甚至可以甩头,让一头乱发​在空中飞舞。于是我身边立即多了一批围观群众,在那一刻,没有什么比这顶假发更能强烈地提醒他们​意识到我其实是个秃子---他们不是用肉眼看到我秃,而是用心眼直接见到​光。
​不要作,不作就没有人能发现你其实长得不行。
不过我估计有容貌焦虑的人根本听不进去这句话,毕竟​有那句话在:成为更好的自己。很好的一句话,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有定义什么叫“更好”​。​所以人就容易陷入狂想:如果我的眼睛能够再大半寸的话,那么我就......如果我的身高能再高5厘米的话,那么翠花就......如果我的鼻梁能够再挺直一点点的话,那么当年......​也正因为这样,人一旦开始做整容,就很容易停不下手来。
我想,每个人的人生里都有自己不满意的地方,每个人也会​忍不住去归因。相比之下,归因于自己的身材相貌还算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比归因于环境和他人好很多。因为归因于自己,意味着人还想努力一下,还想改善一番,而不是坐下来​破口大骂。
但是归因于身材相貌可能只是在浪费时间,“更好”哪里有标准呢?更何况自己所认为的​“好”,在别人眼里可能就是个灾难。如果完全​不需要在意他人的眼光,那么第一时间又何必去焦虑呢?有个节省时间的简单方法,​那就尽早接受自己长得不行这一点。无论是自觉得长得还行,还是自觉得可以安全地躲在“相貌中等”四个字后面,不妨都直接认定自己长得不行。
一旦接受了自己长得不行,在相貌上采取一种躺平策略,就​能减少很多妄念,反而呈现出一种很自然很从容的姿态来。以我自己为例,​我现在就是一枚自然的秃子。但是,如果我把头发从四面往中间梳,或者养出一长条头发,一圈圈仔细耐心地盘在头顶​,打上发胶固定,那么我就是一种相当刻意的秃子。
别人同样和我对坐,我坦然呈现出一个秃子的形貌来,​别人也会觉得放松自然。而如果我要做一个刻意的秃子,那么别人会一直很揪心,一会儿担心我低头喝水,​一会儿担心我打喷嚏,一会儿担心有大风吹过,于是对方也很紧张,刻意不去盯着我的头顶看。
而且,关于相貌的思虑​相当耗时。你就想一下吧,在秃顶盘头这件事里,那个秃子花了多少​时间去想出这个方案,又花了多长时间去养头发,每天又要花多少时间去仔细盘头?同样是这些时间精力,如果是用在别处,比如说是学习知识和技能培训,​又能达到怎样的程度?而用在自己的头上,无非是让自己的脑袋在大风天里多了一条​长长的尾巴。
一个人在自然状态上呈现出来的形貌是最美的,一个人在根本不关注自己相貌的时候​状态是最自然的。我小时候有非常明确的分别心,这个人很丑,那个人很丑,为什么世界上会有那么多丑人?等我毕业之后的某一天,走在街上,​我突然产生了一种新的认识:这个人的五官搭配很一般,但是眼睛很动人​;那个人​身材很烂,但是头发长得真好。像这样念头一转,我所看到的世界完全不一样了,​我在镜子中看到的自己也完全不一样了。
不是每个人从一开始就可以欣赏野地里的狗尾草的,人们通常眼中只能看见花园里的玫瑰。
都说“要全然接纳自己”​。但是说这句话的人​其实并不能接纳,只是跟着那么说能感觉好一些罢了。接受一个概念,和内心完全理解和​接纳是两回事。后者需要具足相当多的因缘,​才可能升起那样的一颗心来,自己才会真实地如此去想。在嘴上说接受的时候,​内心往往依然存在抗拒,依然存在幻想。所以,这时候需要有个人来戳破​幻想,直接告诉你:其实你长得不行​---这就是我现在正在干的事,然后你也许就可以进入自然而然的状态。落日余晖无差别地照在狗尾草和玫瑰花身上,​它们都在晚风中自由自在地摇曳。​
对了,关于雷劈这件事,前几天我看见一张图​:一道闪电击中了​一栋高层建筑中部的某扇窗子。​有人在下面为雷公配了画外音:小样儿,你以为不出门就没事了?你以为​楼顶有避雷针就没事了?你以为你躲在​中间楼层就没事了?也不想想老子有好几千年劈人的丰富经验​。


------

2024-07-22

小管

 


从深圳市区出发,前往东涌​(音:chōng)海滩有好几条路线选择。其中有一条路就在海边,从​半山腰一路蜿蜒修过去。在这条路上,临海有一家小餐厅,现在正是吃小管的季节。
小管就是​小鱿鱼,​比一根指头略长一点。做法也很简单,​一般都是白灼,然后一整盘端上来,蘸着醋吃。我在那家路边店吃过两次白灼小管,滋味​是别处所没有的。北京叫做白灼鲜鱿,​许多海鲜店都有,​但是味道差得很远。
倒不是我得了盛赞街边店综合症,见到所有苍蝇馆子都要深呼吸流眼泪。食物还是和风土有关,我想,北京的小管和深圳的小管大概不是一个品种,​那碟醋也不是同一种滋味。更关键的是,这个季节的深圳已经很热了,那间小店建在路边,顺着山坡一路建下去直到海边。坐在餐厅里,没有空调只有风扇和大开的窗子,热风从窗子里吹进来,抬头就可以看见​大海。
在看得见海的地方,吹着海风吃小管还是​有些不一样的。
感觉要更为鲜甜弹牙一些,而且在那样的地方,所有的菜肴都有一种朴素的​质感。在海边吃小管也好,再走一段去山里吃窑鸡也罢,厨子连摆盘都不会,只是用粗劣的大白瓷盘子盛好,​就那么一份份端上来。有时候白瓷盘都属奢侈,桌子上清一色的各种砂锅和不锈钢碗​盘。不会打破,容易清洗,​理由就那么简单直白。
小管究竟有多好吃?​每个人的感受可能都不一样。对于我来说,可以远离深圳市区,躲开那些林立的高楼大厦,去到一处有山有海却有少人的地方,​就已经觉得心情舒畅。至于说是吃小管还是虾蟹,又或者是窑鸡、蒸鱼​没那么重要。​在城市里只有果腹,很少有时间和心情仔细​体会滋味。去到那些没有装修,没有服务,没有精美餐具的所在,就只能全心全意品尝食物的​本味,于是就真有滋味存在。
​之前听过一句话,对我的打击很大。它说,追求美食属于一种低等趣味,几乎等于是遵循生物本能​,辜负了人类这个称号。我也试图追寻过高级趣味,但是在看画展的时候我无端端地想起白灼小管,看话剧的时候也无端端地想起白灼小管,我试着翻开一本书,油墨的香气过后,我发现有​闷热咸腥的海风从书页里吹出来。甚至是站在高处眺望整座城市,看着远远近近的大厦和塔楼,我却看出了一根根小管和‌蛏子,小管笔直地浮在海水里,蛏子笔直地插在沙滩里。
实在是高级不起来,我也没办法,有些人就是喜欢​低等趣味,一旦遇见高级趣味就会饿。我去了北京那么多年,​依然记不住地图,分不清哪里是哪里。但是坐着经过街道时,我时常都会​认出前面就是我去过的某家餐厅。如果你问我那家深圳路边店的具体位置,开车怎么过去,我​同样也回答不出来,那不是我所知道的地理。
我只知道,如果在市区觉得烦闷无比,空调吹得人支离破碎,那么就应该​开车出去走走。如果是在深圳,只​要上了前往大梅沙的高速公路,情况就会立即好转。​从华侨城出口下高速,会有很多个选择。其中有一条路会通向海边的盘山公路,在这个季节会有新鲜的小管可以吃。一口小管落肚,​整个世界都会清净下来。眼前的大海起伏,身后餐厅大门外一晃而过的自行车队​,都和自己无关。
我们每年路过那家店许多次,大部分时候季节都不合适,于是并不会停车。但是我记得在三四月份的时候,在饭店前面一点,就在公路的小转角,有一棵高大的木棉树,光秃秃的树干上开满了红色的木棉花,​迎风招展。我对朋友说过很多次:我们去那家有木棉花的海边餐厅吃小管吧。但是没有人知道我在说什么,他们说没有木棉花,他们说没有大海,他们说这里是北京,​小管又有什么好吃的?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