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4

直钩钓鱼

 


怎样不用鱼饵钓鱼?答案是在水中下足够的钩子,多到鱼群​难以转身,多到鱼群把鱼钩视为一种日常,这样连饵料都不需要放,就可以直接钓鱼了。

我离开社交媒体也有三四年时间了,​别人是说说而已,我是转身就走。现在,我把社交媒体当做是​新闻阅读器来用,每天访问一下​就是为了看看有什么新鲜事。​然后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东北雨姐还远未走红之前,​算法就已经不断向我推荐她的视频。在付航还没有参赛之前,算法就已经不断向我推荐他的现场。包括那个正在流行的听泉鉴宝,​他最明显,算法密集推荐两周之后,他的各种新闻稿件就开始占据热搜。

这让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你在网上能看到什么,是他们让你看到的。

对此有个术语,叫做“议题设置”​。它本来是新闻学术语,意思是媒体越是密集报道什么新闻话题,大众也就越关注某个话题,觉得某个话题越是重要。同样的,你在网上看到什么,参与什么,讨论什么,​都是被设置好的,未必是你真正在乎的事情。但是人们在网上那么吵来吵去,原本不是事的事情也就变成了​大事。

前几天我一篇文章中有两段话被读者​反复划线:

1、在现实生活里我也同样如此。朋友恋爱了,我祝福。朋友失恋了,我祝福。朋友结婚了,我祝福。朋友离婚了,我祝福。朋友再婚了,我祝福。朋友宣布丁克了,我祝福。朋友丁到一半急转弯去生仔了,我祝福。朋友生仔之后决定还是买套房子别再租了,我祝福。朋友宣布租房独身到死自由万岁,我祝福。朋友突然领证结婚生仔购房背贷款一年间干了别人十年的事,我依然祝福。

2、只要你觉得好就行,哪怕只是你当时觉得好,转瞬之间就要后悔都无所谓。你是你,你自己做你的决定,错误的决定也是你的决定。我是我,我不是某种理念,某个观点的肉身载具。交往是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基于道德、品性还有趣味,不是同志和同志的共同战争。如果说真有什么共同的敌人,那大概也只有死亡和人生中的无聊。

这两段话对应了网上许多种​对立,无数种争吵​。但我认为,不敢说人群种的大多数,起码有相当数量的人对于这些问题的态度和我​在这两段文字的态度是一致的。但是这种态度或者立场却很少在网上听到,因为没有对立,无法引发争吵,刷不出互动数据,​引发不了流量狂潮,也就自然得不到算法青睐。

所以,持有类似观点或者态度的人在网上是沉默的,大概率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你能听到的是尖锐的对立,是​不休的攻击,让你感觉现在“大家”​都是这样了,都寸步不让了,都必须争出个是非曲直了。然后你就觉得很困惑,为什么人会变成了这样,世界变成了这样​?说不定在某一刻,你就忍不住亲自下场,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果然立即就遭到了迎头痛击,​于是你就开始不休不眠地贡献流量和话题了。

事情就是这样。​你站在岸上看水,你看到的是鱼群在游,一会儿游成个“S”型,会儿游成个“B”型。你一旦自己下水,你看到的是密密麻麻的钩子,下一刻就被钩子勾住,从此加入某个游出特定字母的队列,而且觉得必须得那么游才对,那么游​对于自己对于社会对于人类非常重要。

​一点都不重要,​是因为人造的热闹让你觉得重要而已。就像是朋友圈里因为观点差异而宣布绝交的那些人一样,他们不需要生活,也不需要友情,他们需要的是抱着自己的观点过活​,他们的观点重要过一切。准确地说,是他们旺盛的自我附在自己的观点上,观点是他们自我的假体,​自我的义肢,自我的入珠,​唯一的用途是让自我显得更大更硬更强,所以摸都摸不得。

此时此刻,新的一批鱼钩已经投放下水​,新的议题已经设置完毕。如果你还没有下水,可以站在岸上观察一下,然后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些和我​自己,和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接下来还可以问一个​延伸问题:过往发生的这一切热闹,其中有几个着眼于我的人生幸福,个人利益​,自我成长?有几个帮助过我厘清思路,提升思维,​对我解决自己的问题有所助益?

还是说在那水里,有针对自己孤独、无聊、虚荣的速效药?和现实中的坚硬相比,在那水里​游泳最轻松最容易?无饵钓鱼是可能的,钩子足够多​就行。直钩钓鱼更是可能的,​因为鱼可能会选择主动口服直钩,自己就可以从问题中暂时脱身。



------


2024-10-23

丁克的结局

 


我说过,在我这里具体的问题哪怕微小也值得关注,大而无当的​问题能过则过。有一位不想买房的丁克读者就问了我一个这样的​具体问题:等我岁数大了,​别人不愿意租房给我怎么办?
对于还不需要考虑退休养老问题的读者,这里需要解释一下​:在许多地方,房东是不愿意出租房子给老人住的。尤其是80岁以上的老人,尤其是​80以上还独居的老人。因为万一出了点什么问题,房东担忧​自己说不清楚,要莫名背负责任,甚至和​对方亲属发生撕扯。而且在传统上,人们不喜欢租死过人的房子。
过去我也说过,人们能说出口的问题往往是内心真正备受煎熬的大问题一角,无关紧要的碎片,提出这样的小问题​只是为了让内心释压。我当然可以举例说,李银河女士现在就和几个朋友合资建房,准备在北京郊区做一个好友公寓,​大家住在一起养老,相互陪伴。或者回答说,养老这个行业正在飞速增长,未来会变成​一项社会主流产业,并且提供​最近几年的数据作为支持。
但​这等于是没回答,因为问题就不在这里。如果我那么回答了,可能对方还会接着问​:我没有李银河老师的版税收入,我没有那么多​信得过的朋友,那我应该怎么办?于是,我一再地提交所谓“方案”,对方会​一再地否决,这样最后大家都不会很愉快。
他的真正问题是​担忧自己的结局。具体说起来,是他担忧自己现在选择了丁克,选择了租房,选择了这样的生活方式,等到年老体衰时自己无法承担​相应的代价。
所以我得换个方式回答,​比如说鉴宝。鉴宝节目里,有一大类客户是前来鉴定父母留给自己的​古董,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假得不能再假。齐百石、张大干的画都算好的,动不动人均汝窑,人均​传国玉玺,都是现代做旧仿品。为什么父母会欺骗自己的​子女?为什么说这是传家之物,来自某个遥远的​显贵祖上?解释很简单,为了养老。当初父母承诺说,​谁养我,我就把宝贝传给谁。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样的生活需要很大的福报才能得到,大多数人家只是面子上情分上还过得去​而已。我看电视访谈,​一位大富豪交代自己的老妻:我给你的钱,​你什么时候进棺材,你什么时候再分给子女。我话放在这里,分早了,就没人​给你养老。
​不选择丁克,选择另外一条路,另外一条路上有另外一条路的麻烦。和对错无关,和生活本身的成本和代价有关。所以不用纠结,想好自己这条路上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一早做好准备就好,至于说对错与否,后悔与否,将来如何,都是在浪费时间。
从更广阔的图景上来看,无论选不选择丁克生活,起码未来有两三代人​都需要面临独自养老的问题。因为届时一个年轻人脑袋上顶着6个老人,​怎么顶都是顶不住的。本来属于丁克家庭独有的问题,​会变成共同问题的一部分。当社会上存在着一大群人拥有相同的问题,那么社会和商业就会​去想办法解决。80岁老头的一张百元大钞,和18岁小朋友的一张百元大钞,彼此之间没​有任何差别。
现在人们不愿意租房给老人,​那是现在。​在未来,房东能不能抢到一个老人来租房,事情可能还需要两说。当然,在此时此刻​人总是会忧虑未来,用一些四字成语去想象,诸如:老无所依、潦倒街头、贫病交加、奄奄一息、垂死挣扎......还有人会眼泪汪汪地​诉说:我想有尊严地死去。
但是​人不就是这样么?在十几岁时担忧自己考不上大学会饿死,在二十几岁时担忧自己找不到伴侣会孤独死,在三十几岁时担忧自己会失业会下岗会上升无望穷困而死,在四十几岁时看到体检报告担忧自己会横死暴死猝死​过劳死......但这一切担忧都没有发生,大多数人都去到了自己曾经担忧的未来,​此刻还都在读这篇文章。
秘密在哪里?秘密在于这一路上你都还在做出选择,做出行动,于是你的行动为生活带来新的变化,所有人的选择和行动决定了每一个人所处的现在,并且还将共同塑造​未来。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有一句看似没头脑的​老话是对的:别人能活,你也能活。​别人能过,你也能过。
坦率地说,无论你选择哪一种生活方式,你的头脑,你的能力,你的性格,你的过往,你的奋斗以及你所能动用的社会资源,决定了你个人的未来会服从统计学上的正态分布图形---
你不需要明白正态分布是什么意思,也不需要去研究钟型曲线,你只需要知道无论你努力也好,挣扎也罢,得意也好,担忧也罢,最终你不会落入极少的人上人,也不会落入社会的边缘处,你有极大概率落入人数最多的那一群人里,也就是生活还过得去的那​一批人。无非是中等偏上,还是中等偏下,​是自信而普通,还是忧虑而普通。
真正值得说的只有一件事,我个人认为很重要,但​别人可能并不会认同:作为丁克,你得补孩子的​生活费和学费。就是说,身为丁克豁免了养育孩子所需要支付的时间和精力,但不是说​没生孩子就没孩子,就不需要支付代价了。因为你们两口子就是孩子,这笔省下来的钱,这股省下来的精力,​将来会花在养老院上。优质的养老院现在是3万一个月,刚好是​送一个孩子去贵族学校的花费。普通的养老院现在是几千一个月,​刚好是送一个孩子去普通公立学校的花费。
所以,在​并未老去之前丁克需要攒学费。生命里在一处有跳空,就会在另外一处补回来。而想着攒学费这件事我认为要比担忧​那些四字成语来得好,因为这也是一件具体的事,具体的事可以真实而具体地去忙着做,​这样就不用担忧那些虚无缥缈的四字成语了。
长远来看,所有人都是会死的,大家的​结局都是一样。让人放不下的​,大概是结局之前的那一小段时光。但那一段时光过得如何,取决于人现在​正在做什么。​此刻是因,彼时为果。担忧那一时的果实难以下咽,导致此刻乱了心神,无心工作生活,那么是不是可以说恰恰因为此刻如此,所有才会在彼时结出那样的果实呢?
说到那间在未来可能租不到的小房子,我想起多年前住院时听到医生的一段对话。当时主治医生刚查完房,一身轻松,扭头对他的副手谈论起一位病人的要求​:那个人对我说什么必须要一张没有死过人的病床,我就骗他说这张就是,​他也不想一想,医院里有哪张病床没有死过人?


------


2024-10-22

极端者最平静

 


发现没有?我从不说上班好或者创业好,抬高一方,贬损另一方​。我也不说​结婚好还是独身好,繁育好还是丁克好。甚至在那么多年里,我也不赞美有房产的人拿到了时代红利,或者赞美租房的人​是难得的独醒者。
在现实生活里我也同样如此。​朋友恋爱了,我祝福。朋友失恋了,我祝福​。朋友结婚了,我祝福。朋友离婚了,我祝福。朋友再婚了,我祝福。​朋友宣布丁克了,我祝福。朋友丁到一半​急转弯去生仔了,我祝福。朋友生仔之后​决定还是买套房子别再租了,我祝福。朋友宣布租房独身到死自由万岁,我祝福。朋友突然领证结婚生仔购房背​贷款一年间干了别人十年的事,我依然祝福。
没关系,在我这里都没关系。甚至都不用羞愧,​因为往日里喊过的口号,宣布过的个人理念而羞愧,​洗把脸出来你还是你,我无论你洗不洗都还是你朋友,依然​祝福你,依然支持你的决定。
我不会那么义愤填膺,坚持要你承认创业才是对的,因为靠工资收入历史上就没有几个人能得到​财务自由​;坚持要你承认租售比那么低,产权不过七十年的情况下,租房才是唯一正道​;坚持要你承认相夫教子是一种落后的婚姻关系,必须拥有个人事业才能因为自立而自由,因为自由而有家庭幸福​。
只要你觉得好就行,哪怕只是你当时觉得好,转瞬之间就要后悔​都无所谓。你是你,你自己做你的决定,错误的决定也是你的决定。我是我,我不是​某种理念,某个观点的​肉身载具。交往是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基于道德、品性还有趣味,​不是同志和同志的共同战争。如果说真有什么共同的敌人,那大概也只有死亡和​人生中的无聊。
​是因为我宽容吗?是因为我随和吗?​听到这些问题的所有人都会大笑,因为我明显不是。但笑完可能大家都没有答案,我有,​而且答案很简单:我能那么做,因为我是极端者。
我过着无妻无房无子社交几近于零的生活,在什么“三不主义”​出笼前很多年就是如此。正因为我真实地过着这样的生活,所以我对网络上、生活中的​口头理念之争没多大兴趣。​在我看来,所有在争论对不对,应不应该并且为此吵得你死我活的人都是半心半意的业余玩家。需要在网上大喊大叫不结婚的人,内心其实是渴望婚姻的,对于独身其实是​恐惧的。需要在网上大喊大叫不买房的人,内心其实是不确定的,因为贪婪会让他们忍不住去怀疑自己那么做会错失​巨大的财富。
半心半意的业余玩家因为半心半意,如同孤身走夜路,因为恐惧会大声唱歌​、拍掌、吹口哨。如果全心全意相信自己所说的话,那么​他们应该埋头赶路,不需要担心黑暗中可能的怪兽和鬼怪。饭桌上的激烈辩论,网络上的分边争吵,只是为了让自己感觉好一点​罢了---​因为有人站在自己的这一边,这让人感觉良好。然而,感觉良好对于现实的​作用通常是零,很多人是感觉良好地站在原地,​当然,也有很多人是义愤填膺地站在原地。
为什么有那么多热闹,因为总有人想要做出选择却不想承受代价。只要想尽办法围绕代价兜圈,不肯向前一步,​那么理念、观点的正确与否就变得空前重要,他人的赞同或者否定就变得空前重要。同样的,半心半意的业余玩家言辞最为激烈,情绪最为激动,态度最不宽容。
极端者很平静,有一种平静的疯感。就像是公元前49年,凯撒率领军团渡过鲁比孔河,准备发动内战,攻击罗马,击溃元老院和庞培。胜利了​只是胜利而已,后续还有数不尽的麻烦。而​失败了就是身败名裂,身死道消,吊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被鞭笞​千年。这是一件绝对疯狂的事,这也是一个绝对极端的选择,​而凯撒在渡河时只是平静地说了一句:Alea iacta est,骰子已经掷​下。选择的已经选择了,发生的已经发生了,他可以​接受一切代价。
在极端者看来,​每一种生活都是生活,每一种选择都是一种选择,无论当事人情愿与否,​该发生的事情都会发生,该支付的代价都会支付。命运不单是在每一件馈赠的礼物内衬里标注了价格,也在每一次人生选择里同样用水印​写好了价格。所以,别人做出了任何选择,决定要过上如何的生活,​除了祝福之外还应该说什么呢?同样的,​难道应该有任何一种选择,任何一种生活会成为触怒自己的理由吗?
对,你可以把家庭婚姻生活视为苦役,你可以计算努力和收益,你会发现在损益表上自己的那一项在多年里都是​负数。你也可以同样把它们视为一种甜蜜的幸福,人生的必须,哪怕是烦恼也是甜蜜的,因为你在其中获得了金钱、名望、​地位所不能给予的生命体验。但那都是你的事,​你选择一样相信就行了,你选择一样相信然后走下去就行了。
关键问题是很多人不走,站在原地嚷嚷。不单嚷嚷,而且要抱团拉人头站出声势,一定要争论出​个谁对谁错来。​怎么?赢了就能过上自己想要的人生了?就能拥有自己的无代价幸福了?“自己人”多了,声浪大了自己就不会老不会病,死的时候就不是自己孤身上路,不是单烧一炉,而是“同志们”和自己并排烧个通铺​?大家一起​火葬场买个团购?
​我并不愤恨,我就觉得滑稽,有时候还觉得有点荒诞。在这个人世间,反而是我这种极端者最宽容,最随和,没有那么多非此不可,没有那么非此即彼​。​而那些几乎还拥有人生一切可能,尚未做下自己决定的人,却在撕裂人群,撕裂社会,自认为掌握了某种真理,党同伐异,​无休无止。​那么,现在有谁是在修补这个世界吗?或者说,大家认为这个世界还需要修补吗?


------


2024-10-21

具体的人

 


有位脱口秀女演员叫“小鹿”​,我偶然间看到她的视频就立即竖起了耳朵,对于其他演员则没有这个反应。

因为我在她的普通话里听到了乡音,那是云南人在努力讲标准的普通话,也就是昆明人自嘲时所说的“马普”​---马街普通话---不是云南人,云南只有昆明人才有那种位于宇宙中心的心态,认为​马街位于昆明的郊区,也就位于全世界的郊区,所以一切非标准​普通话都是马街普通话。

而且我也听得出来,小鹿应该来自云南北部,因为那里的人发音硬,靠上,经常用鼻腔​共鸣。后来查了一下,果然是宣威,那个寒冷的地方盛产洋芋和火腿,洋芋炖火腿或者火腿脚炖大白芸豆是著名滇菜​,火腿炖鸡那是很后来的事情了---

所有这一切都是一转念之间发生的事情,我就想了那么​多,想了那么远。其他热爱脱口秀的观众,追看比赛综艺的观众所想的是她有冠军实力,她是女性演员,她的文本能力,​诸如此类的标签和概念,一切都围绕着节目本身。

我本能地​思考具体的人,这是我的个人习惯。所以,在同一个人身上,同一件事物上,我看到​的东西会有一点不一样,感受到的东西也会不一样。就像是“马街普通话”几个字,立即能让我想起昆明人对内的微妙优越感,也会想起作为云南人在外的微妙自卑感。我在北京那么多年,遇见过许多次云南人,见面愿意和我说云南话的就只有一位,其他人坚持说在家乡原本自己看不上的“马街普通话”,有的人甚至直接建议我说:我们说普通话好了。

​宣威也是一样。看到这个地名,“专县”​两个字就蹦了出来。我在昆明很多年,经过无数次训练,每一次都提醒我在昆明和昆明之外的专州县之间的​鸿沟,每一次也都提醒我昆明人作为省城人口对专县人的心理优越感,和专县人对这种优越心理的​反感和敌视。然后我要​自我提醒一下:我也不是原生昆明人,我家也是移民人口,来自标准的专县,我对这两个字那么在意干什么​?为什么要努力装作是一个真正的昆明人那般做派和想法?甚至成了一种本能?​这有点下流。

还有另外一种本能,那就是看到一位来自专县的女性,无论是在昆明,在北京,还是在伦敦、巴黎,​我本能地就会认为对方非常努力。因为过往的人生经历告诉我,如果一位女性想要从云南的三四线城市乃至村镇里走出来,需要拥有怎样的勇气,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资源太少,支持太少,连地图和指南针都没有,必须用一种蛮横的努力和天真的相信,才会真的走到“大山外面”去“看看”​。我曾在我亲族身上看到过,我也曾在我​朋友同事身上也看到过。

类似“演员”、“女性”、“云南人”这些标签都太大​了。每个人的成长经历是具体的,每个人的​所处环境是具体的,这些琐碎的细节才构成了​理解的基础。就像那些去过云南旅行了十次,二十次,五十次的人,​觉得自己已经对云南非常熟悉了。其实不是的,只有他带着一个昆明朋友去某个专县小城,和当地朋友喝酒时,昆明人才说第一句话就开始莫名冷场,​那么他才算是接触到了一点云南。只有他在丽江旅居了五年,见惯了笑脸和问候之后,突然发现当地纳西朋友之间一直在举办不带自己去的秘密聚会---化賨的时候,那么才会意识到自己其实始终都在本地生活之外,被旅游区人们惯常的热情​迷惑了。

网络世界里的人们喜欢拨弄许多标签,喜欢把玩许多概念。许多时候​为了这些东西分成好几拨,好几派,毫不犹豫地开战。我想,这要么是他们对具体的人具体的生活根本不感兴趣,只对标签有兴趣,要么就是他们对具体的人具体的生活根本一无所知,觉得知道字面意思就是知道了一切。

​那些在网上宣称生活毫无趣味,自己心如死灰的人也类似。他们沉溺于自己所“发现”的概念里,缺乏对具体的认知,因此总是觉得无聊无趣,反而认为自己已经知晓了一切,在其中找不出任何​有趣新鲜之处,那不过是距离生活足够遥远的一种​症状罢了。

每个人都是具体的,甚至是在一瞬间做何想都是源自非常具体的成长经历。如果我小时候不曾不断在全国各地的托儿所和幼儿园漂泊过,那么我对人的声音,尤其是口音不会那么敏感,因为听不听得懂别人说什么,决定了在​幼儿园里活得如何。如果我不曾经历过作为新移民来到昆明,试图融入到本地人中去,感受到他们的排外和歧视,努力减少和他们之间的摩擦,那么我不会理解​那些基于地域的微妙心理。

同样的,如果我不是去过那么多地方,写过那么多文章,我不会发现只有在饮食上所有人都会变得友善亲切,所有人都以本地饮食为傲,所有人都可以从这里打破坚冰开口说话,那么我不会无论见到什么人和什么事,最终都会想到饮食上去,​从心里蹦出一个又一个的菜名。所以,你说我是本身热爱美食,还是环境促使我选择美食,这我还真​不好一口​说出答案。

朋友们,没有那么多我们和你们,也没有那么多更遥远的我们和他们,只有一个个具体的你,和一个个具体的我。在具体的层面上,几乎所有人的所思所说所做都是​可以理解的。在概念和标签的层面上,也几乎没有人可以逃离敌我关系和冲突关系,可以不被划归为愚蠢、傲慢、​自大等等概念中去,可以免受憎恶、排挤、反感等等情绪的袭击。

对于我们自身而言,我们因为具体而变得有理解力,富于同情心,​能够体察他人的处境,也因此获得了对于生活和人生更为丰富的感知​。相反的,我们因为操弄概念,玩弄标签,而一再落入二元对立的陷阱,在这个世界上发明创造敌人,​把人生变成一场无休止的战争。

很多年前我看过一部港片,只是一句台词就彻底奠定了这部电影的调性,让我想要看到最后,那句台词说​:“就算你是一个杀手,一样会有小学同学。”

​我想有人用马普再说一遍。



------




2024-10-20

这有点东西啊

 


最近有两件事让我忍不住去反思,对原先我认为全无道理的人和事要忍不住说一声:这有点东西啊。
一个是川普,我之前​认为他和马斯克很像,都是拿破仑式的人物。既不真的支持建制派,也不真的支持革命派,​只在意自己能否攫夺足够多的权力,必要时可以和任意一方尽释前嫌通力合作,也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从一头直接跳到另外一头去,毫无任何心理压力,是标准的马基雅维利​主义的信徒。
不过在反复听了他的支持者所陈述的支持理由之后,我又不得不承认,他们的确因为全球化而受苦,因为取消文化而噤声,因为进步主义​而担忧自己的孩子。痛苦是真的,归因对不对另说,但不能因为其中有一些人支持阴谋论,动不动说光明会、蜥蜴人就把他们全部归于​头脑愚蠢。
他们寄望于川普可能也不大对头,一个马基雅维利主义者随时可能改变立场,一个痴迷于聚光灯和舞台的人可以​随时讲出你想听的话,然而怎么做那是两回事。川普不是合适的人选,但是历史喜欢开玩笑---只有从这个人的嘴里,他们终于能听到有人承认自己正在承受痛苦,而不是被指责为反动和​落后---登上历史舞台中央的,并非每一次都是​英雄。
另外一个是杨笠,京东双十一​请她来做广告,引发轩然大波。站在我个人的立场上来看,杨笠讲什么段子,什么价值倾向,什么言论手法,我​都没所谓。是不是利用男女对立话题占便宜,我也​并不在意,不是她来挑动话题也有别人,不是来挑动这个话题,也有​别的话题被挑起。
但我是我,我的想法代表不了别人的想法,我的感受也代替不了别人的感受。我也看了那些义愤填膺男性的说法,的确,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在我看来没什么道理,但是也有真实的愤懑​和不快。因为感到不公平而愤懑,因为感到压力而​不快。当然,按照进步主义者的说法,你们既然占了那么多年便宜,​觉得不爽那就得受着。这话我讲不了,​因为这是用一种没道理去替代另一种没道理。
​我​忍不住去想一个问题:我对文化产业,文化产品上体现出来的宽容和包容,​和我的身份,和我的生活有没有关系?如果我也有房贷要背,我也有孩子要养,我不能坐在书房里写字,而是骑着电动车送外卖,或者在公司里以70后之身向00后的领导卖笑脸,当我听到讽刺男性的段子时,是不是也还能心平气和?认同我因为这个男性的性别身份占了大便宜,是个不知​自己脸有多大的蠢货?
不好说。​我身上有压力,但没有大到那种程度。我逃避了大量的世俗生活,​所以可以保有部分超然的心态。我不担心柴米油盐,不担心孩子学习,不担心夫妻关系,不担心还款压力,​但是大部分人不是如此。宽容可能是相对的,不单纯是教化或者思想​的结果。在一个富足繁荣的时代里,每个人都可能很宽容,​因为自己正奔着美好生活而去。就像是80年代人们还在街头群殴作为饭后消遣,90年代市场经济一开,打架就基本绝迹了,人人都天各一方忙着​赚钱。
但是在一个人人承压的时代里,人人都感觉生活艰辛的时代里,宽容​的空间也就要小得多。背着重物,弯着腰,在日头下啃着土的人,​大概不想听见有人调侃自己。是不是不够宽容?的确如此。但是面对这样的人,又有什么立场去教育他们如何正确的思维,​如何保持宽容的心态呢?
我不知道答案。也许通胀得到遏制,中产阶级重新回血之后,美国人对川普的看法会发生改变。也许下一轮全球经济增长到来,中国所有的车间和工地都隆隆作响,人们就又可以笑眯眯地​听各种段子,哪怕是针对自己的段子,对别人穿什么,吃什么,说什么​,做什么都不那么在意。
在现阶段,我认为不应该无视人们所感受到的苦,也不应该无视人们所感受到的不快乐,责之以大义,教之以理念。人们对苦的归因,对于苦的解决之道,可能都是错误的,问错了对象,找错了方法。但你不能因为这一点,就连带苦本身也给​否定了,听都不愿意听,觉得那就是蠢货的呓语​。​毕竟,所有人都活在人群之中。在一大群不快乐的人中间,​很难保持自己一个人快乐下去。一大群不快乐的人在一起,​什么样的解药最后都愿意去吞服。
有个对立的对象,在网上就能收获人气和支持。激发起愤怒和怨恨,在网上就能收割流量和​财富。​但我们彼此之间不是敌人,不是我消失你才能活下去,不是我占用了你维生的空气和水,​不是你​闭嘴才是真理和正义获得了胜利,不是这样么?


------


ios 18系统邮箱设置入口变更

 


早上起来,系统提示无法登录邮箱。随后,我发现在更新之后的ios 18.0.1系统里,找不到之前熟悉的邮箱设置入口。找了一圈之后,结论是​入口发生了变更,具体如下:
设置---App---通讯录---通讯录账户
Settings --- Apps --- Contacts --- Contacts Accounts
详细操作​如下:
1、打开设置,拖到设置页最下方,​App在最后一行。
2、进入App,在页面顶端的搜索条输入“通讯录”​,否则项目太多你找不到。
3、进入通讯录,在页面中上部找到“通讯录账户”,​其实这就是邮箱设置入口。
以前,这个入口就在设置页,而且就在密码​项的上方。我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入口变得那么深,操作那么不方便,而且​要和通讯录的概念混淆在一起。可能是因为咖喱拌一切的缘故吧,​但你最好别那么说,因为这种说法涉嫌种族歧视。
在产品设计上有一条原则,那就是不要把非常用或者低频使用功能放在​第一屏​。所以,你在手机上想要进行任何进一步的操作,都会去找左上角或者右上角的​按钮。但是还有另外一条原则:不要轻易改动​用户已经习惯的入口和路径,因为这会让他们感到困惑。
邮箱一旦设置完成,也许几年都不会用一次。​但是,这和你下一次想用找不到地方完全是两回事。家里未必经常停电,蜡烛​一两年用不到一次。但是一旦停电,你去老地方找不见之前收藏好的蜡烛头,整个家都会摇摇欲坠起来。
苹果这几年在产品上挺奔放的,想起一出是一出。ios 18的新相册说改就改,我看着密密麻麻的​小缩略图,觉得眼睛都快瞎了。​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正在发生:苹果渐渐不会做产品了,更像是一家普通大厂,产品经理为了完成KPI,在每一个大版本里​要改一次界面,这样好对老板有个交代。
这不是今天我想要更新的文章,只是我在搜索答案时感觉很痛苦,搜索引擎返回的结果狗屁不通,全都是教人如何设置邮箱的​引流文,设置入口截屏都是旧系统,最后还是去Google直接用英文​搜索找到了答案。所以,我现在单发一篇文章,希望有类似问题的人能够通过搜索引擎前来,在在文章开头就找到​中文答案。
​随后进行本日更新,请耐心等待,谢谢合作!


------

Update:
可以直接用搜索的方式找“邮箱设置”。如果是新手机,搜索页结果会很多,需要多翻几页。

2024-10-19

半百

 


转瞬之间,就到了轮流​为朋友们庆祝50岁生日的​时候。50岁生日要比40岁生日时好很多,​没有了那么多彷徨无措,多了一些淡定从容,可能是因为多少知道了一点生命的变化,也可能是因为放弃了一些欲望和​野心。
人群也是一方面。​二十岁生日时,自己周围的人可能是最多的。然后就悄然减少,许多人离开了,许多人消隐了,​却不会有多少新增。等到了50岁生日时,人已经变得很少,来的人不是为了凑热闹,​单纯是为了这个人,为了这些年,​为了大家都还在。
30岁会为而立焦虑,40岁会为衰老将至而焦虑,50岁的时候已经知道自己能立到什么程度,也已经开始体会具体的衰老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于是人就变得沉静许多,从容许多。小时候我不明白一句话,它说生命是一场持续的​蜕变。什么是蜕变​?​变成什么去?现在我理解了这句话,​蜕变发生在内里,在精神气质,在​内心世界,也发生在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自己和世界的关系上。
不像是化蝶那样的形态蜕变,​我感觉更像是锤炼。一个人的特质,他是个什么人,很可能一早就已经确定了,就在身体深处,​心灵的一角。但是不纯粹,夹杂着许多​其他的可能。也许一次冲动,一次选择,一次贪求,特质就会​隐藏起来,走上另外一条人生之路。但是生活就像是一把铁锤,一次又一次​捶打下来。​你不可能带着所有可能,平行宇宙里的每一个你上路。锤子落下来,每一次都让你放弃一点,也让人变得​纯粹一点。
你想要的,你想成为的,和你自己真正拥有的​东西会分开来,前者会变成锤击下飞溅的碎片消失。后者就是你,无论怎么锤击都不会消失,然后一锤又一锤,你之前埋藏已久的​个人特质因此一点点展现出来。看朋友们到了40岁之后变化,我的感受是他们变得越来越真实,越来越清晰,很多年前我在他们的皮囊下隐隐约约感受到独特灵魂​逐步显露出来。当然,另一方面是他们也不​屑于再去扮演另外的角色,雾气一样的面纱褪去,他们因为自己是自己而感到满意。
当然,生命中生活中还是存在着许多缺憾,​也有更多的压力和烦恼。所有这一切所带来的压力和焦虑在四十多岁达到巅峰,在那时都有过自我怀疑,都有过海量的不确定,甚至还有对过去一切的深深质疑,质疑价值,质疑意义。五十岁时,缺憾和问题都还在,只是人变了,人变得可以用较为从容的态度来面对一切,也能够心平气和地​看待一切。也有一种解释说,人在这个阶段逐渐理解了什么是复杂,于是自己也就​变得立体起来。不再试图用一把改锥解决整个世界之后,​人也就和世界和解了,承认自己也是问题的一部分,​大家就能握手言和。
说自己四十岁的时候多少有些心惊胆战,但说自己已经年过半百时​我看大家都带着平静的微笑,甚至还有点自嘲的意味。心惊胆战是因为担忧自己不能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有许多希求,有许多野心,​有许多妄想,所以患得患失之间人会受折磨。平静微笑是因为知道了自己是谁,年龄就不再是焦虑的扳机。事情就是那样,发生的都会发生,​年岁​也是如此。知道山海不可平,​但这并不妨碍我心如明月,朗照前尘过往,​乃至此刻照天洞地,纤毫毕现。
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目睹自己和自己同时代的人一起迈向​五十岁。我们相互太过熟悉,相处太过漫长,以至于无法发现时光流逝悄然​带来的痕迹。只有到了生日的时候,我才会惊觉时间如此之快,原来大家都站在了​半百的门槛,转而意识到其实我自己也不再年轻,那些无忧而快乐的时光原来已经过去了​如此之久,那些生活中曾经难以逾越的烦恼和生命中无法消除的障碍​在不知不觉中也都变成了回忆。我看着生日会上的朋友,就像是有一道光从空中照下来,沉重的旧日蜕壳纷纷剥离碎裂,他们在风中舒展翅膀,轻盈地​起飞。
​所有五十岁的各位,祝你们生日快乐!​亲爱的周迅,也祝你昨天生日快乐!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