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新任宗座是 POPE LEO XIV,Leo 这边翻译为「利奥」,没有翻译为惯常的「里奥」;那边呢,直接翻译为「良」。怎会酱紫?你造吗?尿好烦呐。
关于新任宗族的决选过程,我最喜欢的一张网图如下:
和菜头的博客 Hecaitou's Blog
关于新任宗族的决选过程,我最喜欢的一张网图如下:
「你整天一个人待在家里不无聊么?」,这是我近几年经常会遇见的问题。那我说我忙得不行,累得不行,你信不信?
每天雷打不动的更新文章,超慢跑一类的固定项目就不说了,大家都知道,说多了感觉是一种变相的炫耀,反正它们每天要占据固定的时间段。然后临时项目很多,比如说现在是芍药季,我就很迷恋其中一款叫落日珊瑚的,从花蕾到盛放,从盛放到凋零也就三五天时光,但在这个过程中花瓣会从红色渐渐变成纯白,那种旺盛的生命力,那种自然的变化,每天我都看不够。
因为花期太短,凋萎得太快,我需要每天花时间去打理,不断查看订单,确保家里的三瓶插花总有新花接续上。很自然的,在这个过程里不免有上当和失望,因此又要花额外的时间去选择和甄别花商。对,北京也有花商,就别建议了,本地价格是网购加上空运费的三到五倍,他们也是网购。
然后现在是春茶季,朋友从杭州寄来一些龙井,那我要不要喝一下当季的茶?我们云南的新茶也上市了,有我喜欢的红茶白茶,那我要不要每样泡一点尝尝去年的日光雨水味道?这还是完全没有考虑潮汕产区的情况,不然还有一大批备选,那里面也有很多我心仪的茶叶。
侍弄鲜花,品尝春茗,要不要放点音乐?我订阅 Tidal 这款音乐软件一年了,每天都开着系统随机推荐也这么听了一年,然后就发现音乐算法也有「茧房」,推荐来推荐去,最后都是熟面孔居多。几天前看国外音响测评网站,发现有一篇文章,内容是各个著名音乐媒体的编辑推荐自己最喜欢的 2-3 张音乐专辑。我如获至宝,把一张张专辑全部收录到我的 Tidal 最爱列表里,于是音乐茧房就此破碎,算法带我飞入一片全新的音乐天空。
那我是不是要专门花点时间听听新鲜的音乐?是不是偶尔要停下来,研究一下刚才令自己心动的那一曲是什么专辑,什么艺术家,是不是也要探索一下艺术家名下的其他作品这样才卫生才科学?哦豁,时间又去掉了一大块。
我自己作为一名 AI 爱好者,著名的「没得灵魂」AI 画师,面对最近刚发布的一款开源 AI 视频大模型,是不是要亲自尝试一下?是不是要看看它生成的 60 秒视频能达到什么水准?是不是要想办法做点自己想做的视频出来?一旦要弄机器,要安装部署调试,要尝试测试学习,是不是需要时间,而且这种时间一旦开始流逝人就根本注意不到。
那我同时作为写作者,每天都对外输出,需不需要每天也对内输入一点新东西?上周李笑来送我一本很有趣的小书《日常仪式:艺术家们如何工作》,其中收集了很多杰出人物们工作和生活的时间安排,以及具体日常活动。这种书以前我都是一晚上一口气读完,那我读完了吗?没有,因为我没有什么「一整晚」,也不是只有一本书要读,于是只能每天切一小片下来慢慢嚼。这里一片,那里一片,我的嗉子都坠了下来。
什么养花,什么品茶,什么音乐,什么 AI 学习,什么阅读,什么固定项目,什么临时项目,那我总得玩一下吧。亚圣孟子曾经说过:「只学习不玩耍,聪明的人儿也变傻。」
我的一位朋友送给我一对蓝牙耳塞,说是他听过的最棒的蓝牙耳机,听古典乐不输于高级有线耳机。那我是不是得听一听,看看这个耳塞厉害在哪里?我听完比较完,是不是还要和朋友讨论一下,为什么国内外测评网站从来不提这一款,为什么他们来来去去就是推荐那几个大品牌?
你以为这就完了?前天我另外一位朋友看我在文章里说自己追求简洁,不用外接音源,用流媒体就很好,他突然硬塞给我一套黑胶唱机,宣称这是一个让我沦陷的阳谋,说是不要不行,不用不行,不拿不让走,必须要让我体会一下那些广东老板在家里坐拥大小箱子的感觉。
这一篇文章是继续昨天《人到中年交友难》的讨论,由于在那篇文章里我要谈什么是中年危机的解决之道,所以对于一个具体人的具体处境就不够关切,而且那样的写法显得有些居高临下。所以,今天我想针对为什么人到中年举目四望,却找不到朋友这种个人感受聊一点自己的想法。
中年人举目无友这种情况,在他的生命历程中不止出现过一次。幼儿园毕业,小学毕业的时候就曾经发生过,因为年纪太小,力量太弱的缘故,小朋友都是任人摆布,从一处被安排前往另一处。在这个过程里,童年好友大多数都会失联走散。只是说一个孩子的注意力很快会被转移,在新环境里很快能够适应,又会结交新朋友,加上时间太过久远,大家在成年之后就不容易回想起当初伤感失落孤独的感受。
但小朋友也会难过的,不是么?
然后是 18 岁,要么出去做工,要么去念大学,又要告别相处三年乃至是六年的好朋友。同样的,你也做不了什么,每个人都要各奔前程,你不可能说「你也来我的工厂一起打螺丝」,或者「不如你也考我这所大学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前路,分别在所难免,好在「大家都有光明的未来」,能冲淡不少这种朋友消逝远方带来的伤感。
再后来,也是相当致命的打击是在20 多岁到 30 岁上下这个阶段。我经历过,我知道那种感觉有多么恐怖。你的朋友们一个个去约会了,从游戏室从酒桌牌桌宵夜摊消失了。然后他们再来的时候,要么带着个人要你接纳,要么玩到一半接到个短信或者电话就要起身先走。所有这些举动,都在提醒你生命中巨大的变化已经到来:你对于朋友而言,已经不再是那个最重要的人。
在某个适合吃宵夜的晚上,在某个游戏的首发之夜,你发现已经没有人可以叫出来,即便叫出来也不能尽兴,总有人要先走,于是你第一次正式提出了那个问题:朋友都去了哪儿?
再往后,就是朋友们突然开始排着队结婚。婚姻像是传染病,20 出头的年岁流行一轮,接近 30 岁的时候又猛然流行一轮。这件事情恐怖在哪里么?你还记得吗?你的朋友们排队去结婚,会让你感觉人群在朝着同一个方向在走,而你落在了原地。于是你莫名其妙就有了紧迫感,疏离感,觉得自己是不是要错过什么极为重要的东西。你会感觉到非常心慌,朋友们打开那扇叫做婚姻的大门一个个走出去,而你却坐在人生的教室里留堂,面前的卷子上一个字都没有写。
朋友结婚了就是另外一种朋友,怎么说呢,不再是纯粹的自己人了。从此,他自己和所有人都会天然地认为,他的家庭,他的妻儿应该位于所有朋友之上。而在更久远的时间之前,大家可不是这么看待对方的父母的。进入婚姻的大门,然后住新房,造新人,如果你没有结婚,那你就停留在昨天。如果大多数朋友都结婚了,那么你就等于是从某种共同生活中给放逐了。这时候,作为一个放逐在荒野里的人,你会第二次问那个问题:朋友都去了哪儿?
中年时发问第三次,我想大家早就应该都习惯了,但看来并没有。
分析结成友谊的原因,可能一张纸都列不下:义气相投、欣赏个性、乐于助人、品位一流、慷慨大方、头脑灵活、共情同好......但我也可以用一行字就写完:在对方身上刚好有你的期待,无论那个期待是什么。
然而人到中年,我们都从生活经历中学会了一件事:期待是靠不住的,因为一切都会变。无论你期待对方什么,对方期待你什么,这种期待的对象不会永久成立。地位改变,财富改变,心态改变,环境改变,甚至是体内激素改变,微妙的期待平衡就会被打破,然后就有些身影会渐行渐远。
你会发现,很多好朋友之间也很少见面,甚至很少联系。因为不接触少接触,双方心目中的对方就不曾改变,对于对方的感情也就不会改变。有些人做了一生一世的好朋友,也许只是因为相见的次数足够少,谈过去的话题足够多。朋友圈和聊天群里频繁割席,也许只是因为每天见太多听太多了觉得心烦而忍不住起杀心。
于是这里存在一个过程省略的问题:人群走散,朋友渐行渐远--->朋友都去哪儿了?这里省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中间步骤,导致提问太快,而这样的提问也就不会有结果。
具体是什么中间步骤?一个旧日朋友的离开,意味着某种期待的落空。那么,是不是应该分析一下具体的期待是什么,为什么它不成立了?是不是也应该想一想,那些曾经的期待对于自己而言,曾经意味着它们很重要。如今它落空,那么是不是可以问问自己:对于自己而言,真正重要的是什么?自己真正在意的是什么?真正能够填充自己生命的究竟是什么?总有些期待不是妄念,也不曾落空,就像是总有些朋友一直都在一样。这时候,你在他们身上看到的期待,就多少接近于真实的你自己。
所以,不要省略过程。期待落空不是什么坏事,发现自己落单也不是什么坏事。人到中年还是无法认清自己,无法面对自己,拿一堆人头和热闹填塞自己的生活,填满自己的时间,这不是什么明智的事情。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真在意什么,知道什么对于自己真有意义,就可以换一个问法,不再问「朋友们都去了哪儿」,而是问「我现在走到了哪里,接下来我要去向何方?」。
一旦你知道你自己此刻站在哪里,一旦你清楚你未来要去向何方,谁和你一起上路就没那么重要。有那么一两个人固然非常好,实在没有人只能独行也没有什么关系。而如果心能转到这个方向上来,也许会发现自己之前的许多期待没什么意义,之前的许多在乎也没有那么重要,甚至你自己也不是你曾经认定的那个人。
人们说人世之中人和人的相遇,就像是流星划过夜空,彼此见到对方身上的耀眼光芒一现,然后就转瞬即逝,一去不返。我作为理科生并不赞同这个比喻,流星就是石头,流星本身没有任何光芒。是大气层,是你的粘稠大气层,让陨石高速接近时剧烈燃烧发光。每一颗划过夜空的流星,都在提示你大气层的存在,提醒你这是你在这个茫茫宇宙之中的特别之处。但你的目光却追随着流星的尾迹,从未注意到它。
你问:「流星都去了哪儿?」。我的答案是:哪里都没有去,整个宇宙里全是石头,只有靠近你的才会成为流星。一直陪伴着你的叫做卫星,它们通常都不会那么明亮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