槽边往事
和菜头的博客 Hecaitou's Blog
2023-06-04
近乎无限的观点
最近我在追一条新闻,它讲述两名中国登山者在冲击珠穆朗玛峰途中,在距离峰顶仅剩400米处发现一名中国女性登山者倒在路边等死。于是两人放弃了自己的登顶机会,出一万美金请自己的夏尔巴向导协助,把那位女性登山者带回到C4 营地,最终成功获救。
然后这条新闻之所以成为新闻,是因为它还有后半段:根据救援者的说法,获救的这位女性登山者后来表示,她只愿意支付4000美金的酬劳,并且同时还提出了几个条件。两位救援者因此愤怒地拒绝了她的要求,自己出钱支付夏尔巴向导。
这样一来,所有的新闻要素齐备,就构成了一条可以上社会新闻头条的要闻。按照通常的流量生意做法,我写到这里就可以用一句话结尾:关于这件事,请问您有什么看法?来评论区谈一谈。然后等着评论区里留言如同潮水一般涌入,等涌入到一定程度,我再继续提供几个细节,人们自然会争吵起来,于是流量就会再次暴增。
好在这里是《槽边往事》,大家不用那么麻烦,我把后续的变化在这里都直接公布出来好了:
首先,很快就有人注意到整件事情都是单方面陈述,也就是救援者说自己救了人,救援者说被救者不愿意付全款,救援者说被救者提条件。所以即便是我现在来写这篇文章,前文里我也很小心地写成“根据救援者的说法”---我不希望读者因为是我写的缘故,就认为我在陈述某种客观事实。
能注意到单方面陈述这种问题的人,都是训练有素的阅读者,尤其是新闻阅读者,因为平衡报道的观点已经深植内心。因为是单方面陈述,没有另外一方的任何言论和观点,所以对整个事件的真实性要先打上一个问号。
然后是人们针对救援者的单方面陈述提出了许多质疑,关于救援的陈述,原文如下:
“只到了8300多米,救了个被夏尔巴人放弃、挂在路绳上的人。我的夏尔巴最强壮,C4 干活可以无氧。我跟他说,我放弃登顶了,不管死的活的,把她带到C4,我出一万美金。”
有网友问,根据相关的新闻资料,无论是救援者还是被救者都属于同一支登山队,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是队友。为什么在陈述上看,给人的感觉是救了一个陌生的路人?由此,网友又追问道:如果的确大家是队友,队友之间相互救援,为什么后来会发生争执,被救者还要提出条件,具体是什么条件?什么诉求?在山上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些事情语焉不详,又如何能判断孰是孰非?
再然后是有一派新的观点横向插入,大意是这样的:在海拔8300多米处救人,无论是什么前因,什么思量,这都是明确的善举。而一个人行善是为了自己,当他做出善举的时候,善就已经完成了,这和对方是否接受善意,和对方是否是个合适的救援对象无关。所以,可以把后续的纷争放在一边不用理会,大家赞许善行本身就好。
这种观点站在相当精深的理论之上,本来地位非常稳固,但是你永远也无法预估人类的脑回路会产生怎样的火花。你不是观点高,地位稳吗?那就从根上铲好了。马上就有人提出了一整套颠覆性的观点,他说:
且住!他们登山是自己登吗?难道不是出一笔钱,雇佣夏尔巴人一站站背着行李把他们送到每一处营地吗?难道不是夏尔巴人拉着他们,抬着他们,托着他们,最终把他们送上珠峰吗?攀登珠峰这个行为,靠的是新闻里不可见的夏尔巴人,历来死最多的也是夏尔巴人,但最终成就的是登山者自己的虚名,这里面有什么善的存在?而且,最终承担风险,付出辛劳,把人背回C4 营地不也是夏尔巴人吗?行善的应该是夏尔巴人,人们应该感谢的也是夏尔巴人,而且他应该得到全款。
现在,你能理解我为什么会持续追踪这条新闻了吧?因为珠穆朗玛只有一个,每年登上去的人也是有限的一些。在这登山路上会发生一些事情,而这些事情因此引发的讨论和观点却是无穷无尽的。人们在看到新闻的时候,总是想用一些自己熟悉的模式,把复杂的新闻事件给套进去。比如说这次一开始是想套用见义勇为模式,随后想套用东郭先生或者农夫与蛇模式。但是,随着人们对新闻材料的不断研读,随着更多事实细节的披露,模式就会因为容纳不下事实而破裂,在破裂的地方会生出新的观点来。
同样是见义勇为模式,如果事实的确是队友互助,那么人们的观感可能就会不同。如果是从某一次具体的登山行动中跳出来,从商业登山的角度俯瞰全景,那么在简单的事件和语焉不详的描述之后,人们又会从东郭先生模式里看出更多的东西。
好在这条新闻目前并没有成为社会新闻头条,所有来到这里的人都可以心平气和地看到这篇文章,而不是预先带着强烈的个人观点,个人偏好前来,然后看到和自己相左的观点就大为光火,看到不利于自己观点的事实就恼羞成怒。所以,这篇文章可以作为一项练习,当你从头到尾读一遍之后,可以想一想自己可能会有什么观点。然后再想一想,当有人提交了新的事实,新的分析,新的观点之后,你自己的观点会有什么变化?
最重要的是,如果你强烈地倾向于相信某一种观点,当这种观点被挑战乃至被动摇之后,你会有怎样的情绪?请记得这种情绪,它不是情绪而已,它就是你在网络生活中日常的面孔。这一次你不用全然投入其中,因此你有了一次宝贵的机会观察自己在网上的样子。最后,麻烦你想一想,你的样子和事实之间具体又有什么关系?
不客气。
---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较新的博文
较早的博文
主页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近期热门博文
重开博客
我打算重开博客。 最近应该有一批人和我有同样的想法,而他们在当年无一例外都开设过自己的独立博客,是很早之前就开始上网的中古网友。 他们的想法我很能理解,重开的契机是网友左耳朵耗子猝然离世。本来死亡是一个终结,但是大家发现左耳朵耗子多年来坚持深耕的博客还在,还记录了他这些...
网上时间不值钱
最近的网购让我很是光火,原因是商家经常玩一个小把戏: 如果一件商品的市场均价是2000块钱,它的配件是400元。商家把商品和配件放在一起上架,这样我搜索商品名称时,就会在商品图片和名称的下面,显示配件的价格。当我大喜过望点进去之后,发现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有一种受骗...
罗振宇聋了之后
看到罗振宇在跨年演讲预告片里向观众坦诚自己有一只耳朵已经失聪三年,我长出了一口气,这件事他算是自己走出来了。 那年罗振宇他们在疫情期间举办了一场没有观众的跨年演讲,每个座位上用一只玩偶熊猫替代原本应该坐在这里的观众。罗振宇面对满满一场的玩偶完成了这次演讲,不久之后,我得知他...
午睡悲伤综合征
午睡悲伤综合征不是真正的医学术语,它所描述的是一种个人感受。 当你在下午四五点钟因为疲倦而入睡,想着稍微眯一会儿就起身,还有事要做。但你却在不知不觉中睡过了头,一直睡到了夜里。醒来时,你不知道这是在清晨还是黄昏,也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恍恍惚惚之间突然有巨大的孤独感袭来,感觉自...
苏纳泰尔岩壁画揭示远古秘密
根据碳十四检测结果,苏纳泰尔岩壁画属于史前时代人类先祖的作品,距今约2万年,其中最早的一部分可以追溯到5万年前。它们绘制在长达7.2公里的洞穴岩壁上,初步整理的结果有十二万张,内容生动翔实地纪录了人类早期先民的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其中最多的内容为狩猎,考古学家推测这些岩...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