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比如说:什么是择友的标准?中国人最熟悉的答案用直接回答的方式给出几条具体标准---友直友谅友多闻,也就是去结交正直、守信、见识广博的人。
但也有另外的间接回答方式,比如说:看你和谁在一起混,那么他们就是未来的你。因此,择友的标准就是你自己愿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未来成为你身边的这种人?如果愿意,那么他就是你的朋友。如果不愿意,那么就不应该和他成为朋友。
前一种标准好记好背但是不大好用,因为你很可能仰慕赞赏但却根本不喜欢这些人。你的本心拒绝这种人,自然也就无法成为朋友。更何况你自己的识人本领本身就是可疑的,你又如何确定对方真的直真的谅真的多闻呢?
后一种标准就要好用一些,因为你从一个裁决者、判断者变成了利益相关人---你得押上自己亲爱的孩子,这涉及到你的切身利益。在这种假设之下,你的真心会帮你做出选择。人在这一点上很奇妙,即便平常都是浑浑噩噩糊里糊涂度日,一旦牵涉到个人利益,顿时整个人都会变得聪明起来,IQ可以瞬间暴增100点。
不过这个标准也依然存在问题。所谓“成为这样的人”具体指的是哪一种人?这里其实还隐藏着一个前提,说这句话时你身处怎样的一种社会结构之中。如果整个社会里中间层的人口最多,每个家庭每个人都差不多,那么这条标准可以选出在道德和品质上具有优势的朋友。
但如果整个社会是个金字塔结构,甚至是倒置图钉结构,那么筛选出来的人很可能只是有权有钱有名之辈。于是,问题就会绕回这种社会里常见的一种发问:那别人为什么要和你交朋友?你希望你和你的孩子成为这种人,而这种人其实并不想理你,最后你连喝滥酒打麻将一起鬼混的朋友都没有了,你就没朋友。
很多时候,人的真实处境不是不明白道理,而是没有选择。
所以,在挑挑选选、指指点点之后,我们又回到了原点上,重新思考择友标准这个问题---它究竟是在问什么?看起来它是要建立一种选择人的标准,但朋友并不是路人,朋友会待在你身边,深入你的生活。我直接说好了:朋友就是你的生活环境,和你选择什么墙纸选择什么饮食选择什么沙发一样,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你自己,让你有一个自己满意的生活环境。
那么问题就转变为针对你自己:你究竟想要什么?你得到什么才会满意?好朋友,坏朋友,什么好什么坏?那是对于你而言,是好还是坏。那么你自己觉得好觉得坏,就是你自己做的标准,你自己做的判断。之所以你觉得有些人有些事是好的,或者是坏的,取决于你是个什么人。
你自己是个什么人?
这才是最核心的问题。在最初的最初,一个人需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才能有的放矢找到适合自己的朋友。否则,无论是什么标准可能帮助都不会很大。朋友是一种外部存在,人总是从外部存在里找寻自己所没有的东西,尤其是是美好的东西,自己珍视的东西。那么,在找寻之前起码要知道自己具体匮乏什么吧?
在找到具体的匮乏之后,起码要做一下分辨吧?哪些匮乏对应着真实需要?这些需要会长久存在,一旦拥有就长久珍藏,比如说信任,比如说安全。哪些匮乏只是对应着欲望起伏?永远是一时一地,一旦得到就会放弃,比如说热闹,比如说虚荣。
不用惧怕发现自己其实是个好逸恶劳的人,贪生怕死的人,贪财好色的人,反复无常的人,自私冷酷的人,两面三刀的人......首先你不是一个人,只要存在一个你,世界上就会存在一堆,而且你通常不是其中最明显的一个。并且,在这个世界一定还存在另外一堆人,他们身上刚好拥有所有这些成语的反义词,足够中和你身上的这些特质,给予你另外一种和世界打交道时如何想如何做的新方式。
最后,在这个世界上一定还存在着很小的一群人,他们身上没有这种成对成语中的一个。既不好逸恶劳,也不孳孳不倦。即不贪生怕死,也不舍生取义。无论你发现自己是个什么人,你的目光总会停在你所不满意的特质上,于是你觉得人生并不完满,自身并不完满,你要找个朋友来中和、来弥补、来改善。而这些不落在两边的人,自身就是完满的,你可以从他们那里求取智慧,学会如何与不完美的自己相处。
从终究意义上来说,你和谁在一起混应该早有定数,你自己的心中也很清楚对方都是什么人。但是你手握选择权却迟迟没有动,最可能的原因是你拒绝把目光转向内,看看自己是个什么人。一旦能够完成目光从外向内的转向,改变才会真实发生。很多时候人都是如此,不断向外求取,求一个人,求一件事,求一句话,然后这些东西就像是露珠滑过荷叶,没有一丝一毫浸润进去。毕竟,最让人沉醉的就是求取的动作啊,让人觉得自己正在努力。
首先的首先,你是和自己在一起混。
需要多大的勇气,发现自己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