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2

成功学与三个保罗

 


我的长期读者可能已经注意到,在我笔下会频繁提到三个保罗,根本不理会阅读量高低,广大读者欢迎与否,​三个保罗随时随地可能出现。其中有两个保罗出现得比较频繁,一个是风险投资家、前程序员保罗·格林厄姆,一个是作家保罗·奥斯特,最后一个出现得少些,但位置也很重要,他就是画家保罗·​塞尚。
他们的出现和写公众号、博客的​原则是完全背离的。这些原则告诉我们​:如果你不想自己的文章无人问津,那么就不要去写那些读者不感兴趣的​话题和人物。那么,为什么我能无视这样的原则?​这算不算是一种作家的任性?
如果你现在也在茫茫网海里​焦虑地自问“我究竟要写到什么时候才能出头啊”,那么,​希望你能继续看下去。不过照理来说,以你的焦虑程度,看过第一段你就已经关闭页面,错过了后续的内容。
首先,让我坦率地说,现在我要写一篇10万+以上的​文章在技术上没有任何问题。毕竟我也写了那么多年了,知道怎么写文章,知道写怎样的文章,对于读者会产生怎样的效果。但是如你所见,我​的一篇文章平均三四万阅读,​从数据上看甚为边缘,甚为过气,甚为无力。因为这是我的个人选择,我选择只有一两万人愿意读的话题,选择​陪伴两三万人变成他们的日常读物。
这种选择背后,​是我的个人价值判断。大部分读者不喜欢保罗·格林厄姆​的博客文章,但是我还在持续翻译。他的那本《黑客和画家》我推荐和引述过许多次,​但这本书到今天都依然是小众书籍。按照有读者发来的​留言说:买来了许多年,一直看不进去,前几天一位​做技术的年轻同事离职,把这本书送给了他,希望他能看得进去---这是大部分读者​得到这本书之后的状态。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不需要。保罗·格林厄姆是作为一个完全独立的人,​最后成功赢得了他的个人独立,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心愿活着。那么,这样的一个人他所在意的问题,他所考虑的问题,乃至于他考虑问题的思想框架,大部分​人都不会遇见,在生活里,在工作中都不会遇见。他们的首要问题不是去独立,而是去合群,然后在合群里为自己多少赚点好处。所以,大多数人看不进去,不是​理解力的问题,而是不需要,就像是我没孩子,我就不会关注奶粉冲泡好之后用手背还是手心去试温度​,一本育儿手册全天下人手一本,奉为圭臬我也没兴趣去读。
与此同时,每次我在文章中提到保罗·格林厄姆,推荐分享他的最新博客,留言区里会有极少数人非常激动,说还看了他的哪一篇文章,那篇文章对自己的影响有多大云云,感觉就像是在整个互联网上,好容易找到了一个能和自己聊聊保罗·格林厄姆的人一样。
那在我看来,少数人群阅读之后产生这种激动人心的效果,它的价值要高于任何一篇我写的10万​+文章。大多数人不需要保罗·格林厄姆,那是此时此刻。但是人生那么漫长,个人的发育那么曲折,我怎么知道在未来的某一天,他们是否会需要保罗·格林厄姆,会需要他的思考方式和框架​?届时,他们知道在我这里能找到,​那么,我就对他们做了一件拥有长久价值的事情。所以,我不担心大家现在不愿意看,我担心大家​需要看的时候想不起我来。只要第一个念头想起的是我,那么我在互联网世界里就​总能有一个位置。
做一个每次表演座无虚席的名角,人人都那么想,但是​人人都做不到。但是,人人都可以做一个互联网世界里的关键信息节点,在你这个节点之后保管着一批有价值的​信息。去做一个钥匙人(Key Man),这样也足够一个人在​互联网上安身立命了。想要的做不到,能做到的不想要,看不上,这就是​很多痛苦的来源。
保罗·奥斯特​是另外一回事。在互联网上写书评,写​读后感的人很多,都想建立某种​个人权威。​但是你去观察,人们是怎么做的呢?出版社在推新人,​他抢一本去读,读完了去写。诺贝尔奖一年发一回,他现时​看完得主的作品,读完了去写。小说改编的电影成为现象级大热,他赶紧去找来原著,读完了连带影评一并写了。这就是奔着10万+阅读的读法和写法,问题是读者能看出来,问题是​阅读需要时间去沉淀。
我反复写保罗·奥斯特,是因为我喜欢这个作家,而且我​读了几乎每一本他在大陆出版过的书。无论他活着还是死去,无论他拿奖还是没拿,​都不影响我缓慢而坚决地一本本看完他的书。于是,如果说所有写书评的人彼此构成竞争关系的话,那么我选择了一种既能欣赏作品又能避开竞争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因为我专研一名作家的所有作品,​我在特定领域内变成了一名小众专家,基本上不存在竞争者。
​这里面道理说穿了并不复杂: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富春小学五年级二班第四小组左手滚铁环距离​大赛第一名,那也是个第一名。它肯定不如云南省小学生数学竞赛第一名,​但那个第一名只能有一个。而类似它这样的第一名可以有无数个,且​并不难达到。
最重要的是,一个人做过一次类似的事情,比如说通读所有保罗·奥斯特的作品,​就会获得一种难得的从容。不需要去抢第一个,去抢一锤定音,去做盖棺定论人,那么人就可以享受阅读快乐,就有希望深入作品。就像我读陈春成《夜晚的潜水艇》一样,大部分文艺青年都读过了,甚至都写过读后感了,​一点不影响。​我什么时候读完,觉得好,那我什么时候写我的文章。读书又不是争头香,写文章又不是赛龙舟,急什么呢?自己慢慢读,读完了觉得喜欢,写自己喜欢的理由,这样的文字也会更有价值和更有生命力一点。
保罗·塞尚又不同于以上两位。他是一大类资讯,一大领域的钥匙人(Key Man)。​从他这里,开启了当代艺术之门。他是艺术家中的艺术家,​无数艺术家的艺术之父。你可以今天写抽象派,明天写抽象表现主义,后天写装置艺术,大后天写​年轻当代艺术当红炸子鸡。​但是写和不写差别并不大,因为许多人都能写,也都在那么写。
我对艺术完全没有多少天赋,​尤其不大理解和接受当代艺术。所以我花了很多时间去学习和研究保罗·塞尚​。按照我的想法,如果我能弄明白他在干什么,那么我就能拿到通往当代艺术宫殿​大门的钥匙,可以继续深入下去。作为写作者而言,如果我想要同那批艺术爱好者对话沟通,那么我同样需要一张入场券或者是投名状,证明我还值得​他们花时间聊一聊。
(摄于波尔多)
(摄于布鲁日)
所以我经年累月试图理解什么叫做不同色彩占据不同空间,并且表现出不同的​体积和质量来。甚至在旅途之中,不断去找寻现实中​的例证,直到我觉得自己已经有点开悟,真正看到了色彩的体积、质量,它们纠缠在一起时​的重心偏移,以及人类眼中更为“合适”的​比例关系,哪怕在现实世界中看起来有些扭曲变形。
才华是不可信的,灵感是不可信的,有些时候必须在关键事件、关键节点上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否则就是没有入门。而作为写作者,你不能总是用感性去直接涂抹,用“我个人觉得”​来讲述一切,在自己所不理解的事物上搭建语言的迷宫,用炫目的视觉效果掩饰自己就是个外墙装修犯。
当然,写保罗·塞尚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去读。但还是那句话,对于极少数喜爱保罗·塞尚​的人来说,能产生共鸣就是有价值。对于那些有天突然看进去保罗·塞尚作品的人来说,知道在这里能找到​类似的亲历,就是有价值。
所以,一个保罗可能不够,三个保罗加在一起,写他们的文章加在一起,以及因此而吸引来的三个小众人群加在一起,​那就会产生一些变化。无论你写什么,​你都会和其他写作者有一点不一样,产生的阅读效果也会有一点不一样,​整个留言区也会变得很不一样。当有了那么多不一样的时候,​你就是互联网上的一道风景。​通过你,人们连接特定资讯、特定体验、特定人群。更重要的是,这种连接并不会在当下发生作用,而可能在遥远的未来,当某个人所有缘分具足的情况下,​他会发现一切都为自己准备好了。这种自己是100​%的感受,和自己是10万分之一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三个保罗还是会反复出现,将来我发现了其他保罗也不一定。你现在不感兴趣,完全读不进去​没有任何问题。​你可以这么理解:这是我为未来的你提前写好的文字。如果我要追求写作的自我感动的话,那我​会把这句话打印出来贴在我的电脑边上。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