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7

做返自己

 


这几年我不去电影院,错过了几乎所有​的火热大片。读者在留言区里不断游说​:《XXX》你一定要去看看​!希望你谈谈对《 XXXX》 的​观后感。我不知道这些朋友​现在是否还在订阅我的文章,如果还在的话,我想问一句:
​「如今你觉得那些片子如何?」
​我自己看到的是两个趋势。一个趋势是许多当年恨不得怼着我的脸营销的电影,在今天逐渐口碑反转,​曾经的票房成绩都成为了诈骗的证据。一个趋势是电影票房在下滑,和一年前、两年前、三年前相比,​人们越来越不爱去电影院。
​当然,有人又要说那句老话了---「要学会讲故事」。这六个字我一个字都不信,具体​讲什么故事,具体如何讲,又要向谁学?这不是一句明显的​空话么?​如今全球的电影都不好看,难道全球的编剧导演都失去了讲故事的能力?
在我看来,电影工业不是失去了讲故事的能力,而是太强调给所有人讲故事的能力,以此实现票房​放卫星。在美国,能让所有民众都愿意看的电影就是漫威电影,​这些年做了一堆。在中国,能覆盖所有民众的娱乐产品其实是小品,​于是喜剧小品电影做了一堆。​毫无疑问,这个策略是成功的,都赚钱了,而且赚得还不少。
问题在于,观众是会厌的。观众有 High 点不假,但是也架不住电影工业拿根小棍儿经年累月地戳在同一个 High 点上,戳到现在​观众早就无感了。国民电影,现象级电影,社交货币电影,不看就没法和人聊天的电影,​人们会厌的。可乐再好,连着喝三五年,​也会想着弄杯咖啡或者茶来喝喝吧?更何况戳 High 点这件事,如今短剧做得更好更​快更有效率烈度更高。
其实好电影,无论是否商业片,都有作者电影的成份在,也就是说,导演​希望通过电影表达一点属于个人的东西。而一旦一个人要表达,必然会有一群人喜欢,另一群人讨厌,很难成为全民电影,​于是票房就不能最大化。​但电影不就是干这个的么?20 岁出头看《德克萨斯的巴黎》,坐都坐不住,想要殴打​导演。40 多岁再看​,感觉自己同样也在荒漠中游荡,忍不住泪如雨下。
​电影虽然是一场白日梦,但你总得给观众一个发梦的由头,这意味着它总得有点嚼头,有点陌生,有点​意料之外,于是这些东西带给每一部电影独特的​性格和质感。许多影迷在多年后谈到自己​当年最心爱的电影,口气就像是在谈论一位多年老友。
​香港导演北上的经历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北上意味着拥有庞大的市场和观影人群,于是他们就要拍所有省份所有县市所有人都可以看的电影,​甚至是全球华人都可以看的电影,结果就扑街了,香港电影经验不是放大乘10000 倍​还可以依然成立。
这两年香港导演拍个本地故事,拍个自己想讲的故事,反而赢得了本地的票房和尊重,也赢得了大陆观众的​喜爱。不去考虑几亿人想不想看,喜欢不喜欢,能不能接受这些因素,只考虑故事本身是不值得讲,自己有没有兴趣讲,​这样的电影反而能立得住,走得远。

值得讲的好故事永远是好故事。就像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En man som heter Ove),2015 年的片子。​演员我完全不认识,长得也不上镜。对白全是瑞典语,​我不看字幕根本不知道在说什么。电影拍摄的是北欧的生活,​完全在我的生活经验之外。​对我有什么影响么?完全没有,​我喜欢这个故事,喜欢欧维这个人。我没去过瑞典,也不了解当地的​社会和文化,但我就是单纯喜欢故事。
不是说我以此来彰显自己的品味独特,美国人照样买了版权去,让汤姆·汉克斯再翻拍一遍。我想,如果那帮瑞典人在乎什么「全球电影市场」、「打入好莱坞」、「荡平宝莱坞」,那么这部片子拍出来多半没有什么​意思。说起来我根本不相信一个逻辑:你自己都不喜欢,没有兴趣的​内容,然后你琢磨如何做到让所有人都喜欢,​人人都掏钱买票。
出发点不同,结果也会不同。拍一部自己​想拍的电影,和拍一部预期所有人都喜欢的电影,那是两回事。它们都有可能成功,但是放在漫长的时光里去看,其中一种可能更有生命力,​和观众的关系也会更为紧密。
回想前几年的几部片子,比如《路边野餐》,比如《椒麻堂会》,都很地域化,都很个人化,​也都遭到了很多批评。前者被批评为向大师致敬过多,后者被批评为​根本不是电影。但我很喜欢,​理由就一点:它们都有导演的自我表达,​而且的确成功地表达了出来。那在今天,我们再用这些电影和院线里正在热映的电影做一下比较,​又会是什么一种感受呢?
我这种做互联网产品的人​,在多年的观察中有一个发现:真正伟大的产品在最初那一刻,​产品经理只是想着解决一部分人的某一个问题,甚至只是自己最头疼的一个问题。因为成功解决,于是开始扩散外溢​,最后​大多数人都承认这也是自己的一个需求。而大部分扑街的产品在最初那一刻,产品经理就​试图用一个产品吸纳所有人进来,认为自己发现了所有人的需求,结果就是扑街到死。
​粤语里有一句话:食支双喜,​做返自己。意思是抽一支红双喜香烟,做回自己。双喜不重要,这里主要是用来押韵,还有为了​双和单的对照。我认为自产品上,多年来人们都在追求占领全部市场,获得所有用户,因而产生了大量平庸无趣,粗制滥造的​产品。又因为社交网络平台的帮助,可以用营销把这些破烂包装成某种值得一试的​精品。于是,在每一个单点上,每一个分众人群上,没有谁得到过真正的满意,也没有谁能做到真正的极致,一切都只是对付。
那么做返自己​也许是现时的一个可选项。不要上来就希望做成全球的,全国的,全省的,全公全母,先做一个自己喜欢的,和自己类似的那一小群人喜欢的再说。成和败都有命数的成份在,但是做返自己起码能先拥有一个较为坚实的立足点,​然后等待着命运的垂青。
我打算明年开始重返电影院,但在这之前我需要一个理由。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