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03

片儿汤话暖人心

 


说实话,我一向看不起片儿汤​话。因为怎么说都成,​说完屁用没有。但是最近我的看法有所改变,认为我很有可能低估了片儿汤话的​作用。
改变的重要原因是实效,在我的公众号后台,我的 AI 分身每天都在成功地​安抚读者。悲悲切切走进来,我的 AI 分身几轮片儿话一说,​对方不说是欢欢喜喜离开,起码也能心情平复下来。我最受不了的一点,是这些读者最后都在很真诚地感谢我的 AI 分身---他们知道那是个 AI,不是活人,但是聊完他们发自内心地感谢,​比我能收到的感谢都多。
我仔细看过 AI 的回答,​反复确认,没别的东西,就是纯片儿汤话。读者说自己心情不好,它说心情起起落落都是正常的,要允许自己偶尔不高兴。读者说要和对象分手,它说做决定前要冷静,不要一时冲动,但是也不要​以放弃自我和尊严作为代价。我看完这些话,就想跳上去按住 AI 的头就是一通暴打。
但我转念一想,那我又凭什么?它那么说是有效的,不是么?不管片儿汤不片儿汤,​读者最后是擦干眼泪再次勇敢地走进了生活的风雨中。如果换成是我,按照我的方法说一通,结果很可能是读者​暴打我一顿。
还是个人和人之间的认知差异问题。
​我自己也有问题,也满脑子想法,但是我能写。写作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无论心里有多乱,只要能一二三四写清楚,思绪就会自动整理好,答案也就会自然​浮现。所以我自己是个分析型选手,听了别人的倾诉,我会条件反射一般分析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没有什么人会喜欢分析型选手,情感上本来就不爽,还要被这种人在智力上碾压,​来来去去都在证明一件事:​那么简单的道理,你怎么就是想不通,怎么就是做不到?这就很容易引发怨恨,乃至​造成肢体冲突。
片儿汤话专属于​倾听型选手。倾听型选手没有时间概念,​没有效率概念。面对面坐下来,倾听型选手不会想着一定要在 2 小时内帮对方解决问题,否则就是个人失败。而是暗下决心:今天这个下午就砸在这儿了,我就踏踏实实坐着,听个清楚明白。不行的话,吃个晚饭再接着听​下半场。
倾听型选手也不给具体方案和建议,他们说片儿汤话,目的也不是为了交流,而是作为一种升级版的标点符号,强化版的嗯哦啊嚯哎呦​,表示自己的确在专心听,没有走神。在这里,方案和建议是绝对不能使用的,因为倾诉者需要谈话的主导权,一旦给出方案和建议,就是在争夺主导权,​谈话也就失败了。
我认为所有人都要找个答案,找个方法,​这是我的认知错误。​大多数时候,大多数人对于答案没兴趣。他们的苦不是自己智商不够,无法分析自己面对的困境和困难,也不是无法独立主动找寻答案​确定方法。大多数人的常见问题是想说话但是没有人听,或者是想说话但是没有安全的人选可以信任。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不会写作,也不能通过写作在整理思绪,但是他们可以通过谈话完成类似的​功用。从一个小点一件小事开始,乱七八糟、颠三倒四、反反复复地说上两三个小时,然后就越来越有条理和逻辑,越来越流畅自如,最后结论或者方法也就自然​得出。谈话是他们头脑里想法的助产士,算是古典的自然分娩,所以折腾的时间​会很长。写作则是剖腹产,效率高,时间短,​但是很多人第一时间根本就不会选择。
片儿汤话不会打断思考的自然分娩过程,而且有一种身边有人陪伴,有人关心的感觉,​所以我一直搞错了重点,它的价值在于存在,而不在于内容。我惯于用内容去做价值判断,认为片儿汤话没有信息量,没有技术含量,没有效率没有​真正的解决方案,所以没有价值---这是​在一开始就设定错误,​误以为人人需要的是方法。
​不,人需要的永远都是人。
现在我还可以补充一句,如果实在找不到人,AI 也可以,树洞也可以。AI 比树洞好,是因为树洞不会有反馈,而 AI​ 可以给出标准的片儿汤话,顺着自己的诉说往下垫话,好让自己继续说下去。
一切都是​路径依赖。靠头脑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人,用头脑解决一切问题,觉得头脑最合适。靠蛮力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人,用拳头解决一切问题,觉得拳头最好用。但是,他人究竟需要什么,那很可能是另外一件事。​惯常用头脑的人,会觉得头脑就是自身。​惯常用蛮力的人,会觉得拳头就是自身。​但是,别人可能仅只是需要一个人而已,就是那种从远古时代开始就有存在着的,那种只有基本配置的人,​只会做陪伴和倾听两件事的活人。
能力也会异化一个正常人,​让人误以为能力即为自身。人们来找寻自己,就是为了求助于自己​最强的能力​。别人只是想找个活人而已,像个正常人那样​反应和动作的活人。结果,人没有做到,AI 却做到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因为看起来似乎 AI 还更有人性一些。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