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3

基本上是个格式

 


最近我沉迷爵士乐,手头所有的音乐软件向我推荐的曲目都全部变成了爵士风格。去看音乐性格分类学,里面说喜欢爵士乐的人拥有奔放不羁的灵魂,在生活中不断追寻着自由。我一下子就懂了,也就是说喜欢浪,但为了避开这个字,所以不得不用一个复杂的表达来美化。

性格分析信不得。同样的话可以套在摇滚乐爱好者头上,我感觉也蛮适合,依然也是浪,狂浪。所以我放弃了音乐性格分类学,转去看音乐脑科学,一本叫做《音乐如何在你的大脑里运作》(This is Your Brain On Muisc)的书。

它讨论的主要议题是人为什么可以分辨不同的乐器、音乐,为什么会喜欢特定类型的音乐,为什么特定的音乐总是和特定的情感体验相联系。这本书我读起来非常吃力,里面写了太多的乐理知识,用到了太多我不认识的歌曲做例子。所以我只能大段大段跳着读,跳过乐理部分,去看脑科学对于音乐的解释那一部分。坦率说,那一部分要有趣得多。

它解释了我心中长久以来的疑问。比如说,过去的流行乐或者是现在的所谓「抖音神曲」,为什么我一耳朵都听不得,但是会有那么多人喜欢?为什么我在文章里贴歌曲,每次留言区里都有人大声宣称自己有共鸣,但是真实的播放量其实没有多少。

因为格式。

许多人读不了现代小说,那是因为他们在童年就接受了小说的「格式」,比如说古典章回体小说的讲故事方式。要用线性叙事,要开上帝视角,诸如此类。一旦打开一本新小说,发现不是按照这个格式讲故事,上来就是意识漂流,那就一眼都看不下去。

音乐也有格式。我很高兴在这本书里看到人从胎儿时代起就可以听到音乐,并且在正处于发育状态的大脑里分析总结音乐格式---这说明胎教的确有用,给孕妇放古典音乐,也许孩子的确生出来会聪明一些,因为古典音乐的格式要复杂得多,锻炼脑力要从胎儿抓起。

流行音乐也有格式,民谣歌曲也有格式,我们习惯了格式,就会用格式来分辨音乐,用格式来判定自己喜欢与否。我不喜欢民谣,不喜欢现在的流行歌,不喜欢所有的抖音神曲,不是品味高低问题,只是因为不喜欢那个格式,觉得太过简单,且大家又不断在重复,你我他换谁写出来的歌都差不多。

同样的,喜欢爵士乐也是因为格式问题。爵士乐的格式要自由得多,总是会超出我的预判,超出我的期待,于是总有新鲜的变化和不期而至的惊喜。然而我又很懒,觉得古典乐的格式太多太复杂,要全神贯注去听,每一次听到新乐曲需要花很长时间在内心比对,去找类似的格式,那就会很累。不如去听爵士,这样简单一些,也轻松一些。

不是只有这本书提到格式,在之前关于视觉、思维的相关书籍里,我都看到过类似的描述。不同学科的科学家,通过不同的研究路径,都发现大脑在不同领域内都存在着类似的工作方式。研究视觉的科学家,发现大脑一旦辨认出特定的模式,哪怕它是残缺的,大脑也会自动补全,让人看到并不存在的图形。研究听觉的科学家,也发现大脑会自动补全特定模式的声音,于是让人听到其实并不存在的声音。

而那些分析个人回忆录的专家在更早之前就已经发现,人会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胡编乱造,美化或者合理化自己在历史中的所说所做。这当然也是一种格式,人对自己应该是个什么人也有一个默认的格式。当事实不符合这个格式的时候,可以扭曲事实去适应格式。

回想我这些年因为写字而受到的批评,大多数和都和格式有关。人们来到这里,带着自己的格式而来,阅读文章发现套不进格式里去,那就会很失望。对同一件事情,人们预先就已经把事情进行分解,封装到自己喜欢和熟悉的格式里去,到我这里发现和自己的格式不同,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那也就会很生气。

之前我因为种种误读而感到困扰,明明不是我的原意,为什么读者会解读成这样?后来发生太多次,我也就习惯了,觉得事情多半就是如此运行的,没有什么原意,不同的解读最后票选出一种,那一种和我的想法是否吻合无关。

现在我终于释然了,因为我终于认识到一点:既然每个人带着自己的格式来,把任何文章都往格式里套,那么这也就意味着总是不能严丝合缝地套进去。既然不能做到严丝合缝,做不到两个人想法之间的一一对应,那么每个人的格式都会自动补全。而一旦要自动补全,每个人补全的部分可能彼此都不相同,那么一篇文章有多种解读就再正常不过了。

同理可证,我们眼中的他人,他人眼中的我们,都套着某个格式,也都存在某种自动补全的部分。也就是说,我们眼中的他人未必真的就是他,他人眼中的我们也未必就是真实的我们,总存在幻想的部分,总存在捏造的部分。工作、生活、社会、乃至世界都是如此,所谓内心秩序,所谓深度认知,都是某种个人的格式。所以,总有一些人和事落入格式之内,也总有更多人更多事,或者同一个人同一件事的更多部分落在格式之外。

就像今天这篇文章,很多人在一开始会认为它会介绍爵士乐,也会有很多人在一开始认为它会讲述一段个人音乐历程。看到中段,很多人失望地发现和音乐无关,和个人经历无关,可能是在介绍一本书,于是又调整内心的格式,用书评的格式继续去套。等再读几段,又发现似乎不对,它可能是要谈个人认知问题......

习惯固定格式的人,在每一部分都会加重一次失望。但是习惯了自由格式的人,可能在每一部分都会觉得有趣。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喜欢爵士乐的人要更快乐一些,也更有理解力一些,这也就突破了「浪」的固有格式。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