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9

导演的信用值


每当有名导的大片上映,就有读者要求我去电影院看一下,期待我回来写一篇观后感。

但说实话,这几年全球的电影都不怎么样,去电影院的成本也就越来越高,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心理上都是如此。哪怕是名导拍大片,在我这里首先也要计算一下他的信用值。连续拍好片就加信用,连续拍烂片就减。加到某个数值,那么所有他的新片我都愿意盲狙。减到某个数值,影评人和观众评价再怎么高我也不会去看。

其实,从每一个导演的第一部作品里就能窥见他未来的脉络。第一部作品总是这样的,创作者会把自己积攒多年的想法、欲念、经验慷慨地全部放进去,然后尽最大努力给拍出来。所以,这部作品也许粗糙,也许生涩,但往往是这位导演最动人的一部。高峡平湖,一泻而出,风景怎么样都有可取之处。

名导之所以是名导,我认为是他在第一部作品里就体现出丰富的脉络。在未来的二三十年间,趁着他体力还好,头脑还清楚,会通过一部又一部电影徐徐展开这些脉络,于是我作为观众就能看到他的一整个丰富内心世界。而普通导演很可能在第一部电影就已经达到了自己的人生巅峰,想要向观众表达想要向世界诉说的东西已经全数倾吐,剩下的时光就是干行货赚话筒费,这是因为只有一个点,内心世界达不到枝蔓横生,形成脉络的程度。

伟大导演和名导不同,伟大导演的脉络会随着时间不断发展和演化。技术和手法变得炉火纯青只是表象,内心思考和感悟带来的个人认知变化才是实质。所以伟大导演总是先你几步,哪怕你阅片量再大都不行,他们总是能通过作品给你带来新的想法和新的感受,并且,你会强烈地感觉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和过往相比变得更加深邃宽广,达到了自己不曾抵达甚至不曾想象过的地方。

可惜伟大导演很少,绝大多数导演拍了几部电影之后就会止步不前,选择他自己最喜欢,最顺手,观众反响最好的那一根脉络反复拍摄。可以理解,谁和钱有仇呢?谁和名有仇呢?作为观众,我不过是花了不到 100 块的电影票钱,也就没有任何资格和立场要求名导继续追求艺术上的突破,冒着票房失败的危险去探索未知之地。

我不做类似要求,并不等于我没有个人判断。在第一部作品里展示的丰富脉络,以及未来作品的多种可能性,这是让我去追看第二部第三部第四部电影的根由。但是在后续作品里,我一旦发现导演开始种黄瓜,把大多数花头都掐掉,单耍其中一个,那我就认为丰富脉络开始枯萎,后续会变成一根独苗。我也会认为未来的多种可能性开始坍缩,只留下一种,而且进入到重复这一种的循环。

一旦个人判断出现,我的个人态度也就随之变化。当我认定导演脉络丰富,相信未来作品的无尽可能时,我是个极为宽容的人。导演要探索,导演要创新,不可能每一次都成功,但只要有所变化,带来一点点新意,我都会很高兴,很满意,甚至要大加赞扬。

但是当我认定脉络已经坍缩为一种,无尽的可能已经变成循环重复时,我就会变得极为苛刻,我就要讨论这根独苗脉络究竟是什么,在思想上,在审美上到底有什么价值,为什么值得那么反反复复地拍。这个问题的确值得问,因为许多伟大导演在沿着脉络探索时的确会抓住某个强大的创作母题,所以会拍出三部曲一类的作品。还有的伟大导演可能一辈子都在拍同一类人,同一类故事,但是好像每一次他的观察和思考又深入了一层。

在这种苛刻的审视之下,可能原先的美好印象就会崩解。要我说的话,其实创新容易藏拙,重复表达则会让导演的一切问题都无所遁形,甚至还会因为一次次重复而放大。首先我会不喜欢一个名导讲的故事,然后我会不喜欢他的审美,再后来我会不喜欢他的内在价值观,以及在这种价值观下的观察和表达角度。事情一旦到了这个地步,我再进电影院就不大可能了。

之前我说过的,在重复表达之下,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就会无所遁形,完全显露出来,尤其是其中有问题的部分。当初觉得脉络丰富,拥有无限可能性,那是因为不够了解。别人主动反复展示给你看,那就自然而然地深入了解,了解的结果就是不喜欢,不欣赏,发现之前都是想象的有色眼镜下看到的粉色泡泡。

还有一句中文解释过这个问题:「招式用老」。类似的故事,类似的人物,类似的表达,类似的风格,乃至类似的精神气质,连续做几部,招式自然用老。从生意的角度来说,这没什么影响,因为许多观众「要的就是那个味」,一道红烧肉这辈子吃不烦。

但我没有这种想法,我就想吃不同的味道的菜。这一次是冰糖红烧肉,下一次是南腐红烧肉,这一次红烧肉里放土豆,下一次红烧肉里放虎皮蛋,那我每吃一次就减掉一点信用值,信用值低到一定程度,我就推开桌子彻底不吃了。

三十多年前,我在一间小屋里守着一部破 VCD 机刷电影,一年可以刷几百部。那是因为我还年轻,拥有几乎无限的时间,要想体会这世界上所有的滋味。现在不是这样了,在生命中抽出 1 个多小时专门去看一部电影,这对于我而言是非常奢侈的事情,所以我的要求比年少时严苛得多,不再是有菜就上桌。

对于那些依然拥有无限时间的年轻读者,我认为大家尽可以想看什么电影就去看什么。没有见过世界的广博和丰富,大家怎么可能真正认识自己,真正明白自己喜欢什么呢?但是我自己就不会陪着大家去了,在这个世界上还是存在着那种每一部作品都有不同的导演,人生中的每一天都还在持续思考自我问答的导演,在每一部新片拍摄时依然想着要做出和自己上一部作品不同的导演,我选择花时间去看他们的作品,哪怕第一遍不理解,哪怕第一遍不接受,哪怕第一遍根本不喜欢。

人们经常说,去电影院就是去做白日梦。对于我而言,看电影到了今天其实是和导演相互陪伴,看到他走了多远,我也会知道我走了多远。既然是相互陪伴,那么选择身边人肯定要严格一些,每次只是量大管饱可不行,更不用说每次都要问一句「你吃得懂吗」。我从来都吃不懂,所以我总有新菜可以品尝,不需要每次都要分析五花肉的每一层有什么微言大义,酱油和冰糖又是多么的了不起,和一群人兴高采烈地讨论。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