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30

你最近在听什么音乐

 


你最近在听什么音乐,这个问题可以永远问下去。它要比「你最近在忙什么」、「你最近是什么心情」要含蓄得多,但是答案可能反而要准确得多。话语总是可以用来掩饰,而音乐本身却毫无遮掩。

我之前听了一段时间爵士乐,上世纪四十到六十年代的作品居多,乐器演奏居多。和怀旧无关,我只是单纯喜欢那个时代的音乐上会闪现出来的金色光泽。这几天我毫无征兆地跳进了City-Pop, 同样也很喜欢,不过这一次是真怀旧---这些音乐的确让我强烈地回想起八九十年代,那些一切向上、无忧无虑的日子。

在网上讨论音乐通常是一件相当失礼的事情,因为看起来每天听音乐的人数量惊人,但许多人都只是当作背景音乐来听。这几年加上算法的劫持,很多被关在小房间里的人认为自己每天听到的音乐,就是全世界都在听的一流音乐。最后是某些音乐是无法拿来讨论的,比如说古典音乐,你在其中听到了什么全是你自己的事,无法描述,无法分享,共鸣都是单线的。

所以当一个人要讨论某一种特定的音乐,特定的流派时,其实绝大多数人并不会感兴趣。别人毫无兴趣,你这里还要继续说个不停,这当然是一种失礼,和公开讨论毕业院校或者身高没有多大区别。

但我觉得 City-Pop 很美好,这一点理由足以让我不去在乎失礼与否。尤其是当我得知小田和正那首《突如其来的爱情》也在 City-Pop 之列时,我感觉是手里的一个碎片终于找到了整块拼图版,握在掌心里多年,如今终于可以把它放回原位,然后看到一幅更广阔的全景图片。

词语解释里说,City-Pop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到八十年代日本达到经济顶峰之后,日本音乐人结合soft rock,funk,R&B,Jazz,boogie等等音乐风格,创造出来的一种流行音乐。因为它融合了太多种音乐风格,所以只能说是一种相当宽泛的分类。而归入同一类别的共同特征是这些音乐都在描述都市生活,讲述都市人的精神和情感状态,在形式上都非常优美流畅,节奏感强烈。

90 年代日本经济崩坏,进入失去的三十年,City-Pop 也变成了历史遗迹。到了 2010 年左右,在非常偶然的情况下,通过互联网 City-Pop 开始复兴,并且很快和互联网的赛博文化结合,衍生出了蒸汽波这种全新的音乐类型。到今天,City-Pop 历经十多年的复兴,依然是一种小众音乐,任何一首网络口水歌都可以在流量上对它实现直接碾压。但我很喜欢,我才管它。

转眼之间,我就在所谓的超级城市里生活了快 20 年。当下的流行歌曲虽然很多,但我认为没有多少真正关注到都市人,表达过都市生活。乡村民谣,农业重金属,锈带街溜子嘻哈,发廊流行乐,然后加上抖音神曲,我不评价,但我的确没什么兴趣,歌曲表现的东西距离我太遥远。这么多年听下来,我就觉得宋冬野的《安和桥》算是一首,汪峰的《北京北京》也算一首,无限伤感和失落中却有着抚慰人心的力量。

City-Pop 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几乎是海量的供应。都市生活里你所能想想都额场景,你所经历过的情感和感受,都能找到对应的歌曲。甚至是人和人之间微妙的情感关系,它也做了不同的诠释和表达。所以这些音乐对于我而言很好听,随便就能连续听个几十首。

关键的是 City-Pop 被时光封印这一点。它出现在日本的黄金时代,随着经济崩溃也就随之被封印。而作品本身不会感受到时代的变迁,City-Pop 迅速式微,停留在了曾经灿烂的昨日。于是今天听起来依然是那么美好,依然充满了憧憬,依然有一种勃勃生机,似乎根本不知道后来世界变成了这样,变成了今天。

今天写不出这种音乐来,就像是如今的原班人马拍不出当年的港片一样。一个时代,一种生活,背后是一种精神在做支撑。所以最近我看小女歌手扯着嗓子唱什么我无法无天、我混世魔王一类的歌,就笑得肚子疼。没苦硬吃,没血硬撑,这怎么可能呢?上一次笑成这样,还是听到「一往无前虎山行,拨开云雾见光明」这种莲花落号称封神的时候。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可能有高下,喜欢却没有,自己真喜欢就好。我现在就很喜欢 City-Pop,我认为它就是写给都市人听的歌曲,我从中能感受到消逝的美好、乐观和活力,我还能同样共鸣几十年前都市人在大都市生活里的感受。甚至还能发现背后隐藏的事实:City-Pop 汲取了各种各样的音乐风格,拥有如此的眼界,拥有如此的胸襟,这种拥抱本身就很珍贵。

生活在一个荒谬的世界里,每一天都在目睹闹剧,还好有音乐,还好有 City-Pop。无论世界变成了什么模样,它们被封印了在了昨天,不再改变---按下播放键,歌手们在这个荒谬的世界里继续没心没肺地唱着。坐在音箱前的人听着,无论世界如何变化,都市里的生活和心情却总是类似,为曾经的活力而感动。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