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8

因为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

 


长期做一件相同的事,做到一定程度之后,人就会觉得无感。比如说长期过着一种相同的生活,摇滚歌手崔健就唱道:「因为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

这种感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方面连续不断地做同一件事,很快它就会变成一种习惯。成为习惯意味着只需要用很少的心力去维护,身体就会凭借惯性和本能自行运转。新手上路就高度紧张,每一颗脑细胞都在激烈工作。而资深司机并不自己指挥手臂和脚掌,身体处于自动驾驶状态,可以一边开车一边胡思乱想。

那么,你非要一名老司机像个新手那样去开车,这就有点不现实。这时候没有感觉是一件好事,起码说明自己已经极度熟练。

另一个方面,没有感觉是一种个人认知,而这种认识未必符合事实。心就像是一台显微镜,你想看清楚多大尺寸的目标,那么你就要调整它到合适的倍率。也就是说,心和心观察的对象需要保持相同等级的精度。

心在很狂暴的时候,它就不能观察到那些很细微的现象。比如说你现在正和人激烈的争吵,你不就会觉察到自己的呼吸。因为呼吸很细微,而你的心此刻极为粗狂。而等到你安静下来,思虑渐渐减少,注意力从外界慢慢转回自身,你就会很自然地发现呼吸的粗细长短暖冷干湿,可以观察到许多细节。

做同一件事久了,人也做熟了,变成习惯了,只需要投入一丁点心力去维系,这时候事情本身已经进入了下一个阶段,更为精细为妙的阶段。变化早就已经发生,但是心没有跟上,心依然用很粗疏,很随意的方式去观察,那当然什么都观察不出来,觉得昨天和前天一样,今天又和昨天没什么不同。

没有感觉,人就觉得厌烦。这种厌烦其实也是一件好事,因为它意味着你终于可以调节一下内心的旋钮,放大倍率,在更细微更深入的层面上重新观察,看到一些新的东西。如果你不知道这一点,当然会觉得厌烦。


现代人很容易感到厌倦,现代人也很容易放弃,无论是对一个人,一件事,又或者是一种物件。从好的一面来说,这么做可以让人领略到更多人世的风景。从不好的一面来说,厌倦也会形成习惯的,放弃也会形成习惯的。黑瞎子掰苞米可以解释为为了见识更多玉米棒子,但也可以解释为随手得之,随手弃之,最后劳累却毫无积累。

生命中,生活中的大部分事物的确是只值得啃一口就扔,但是依然也有少部分值得深入下去,因为也许你要的答案,你要的意义就隐藏在其中。可你一旦习惯了厌倦,习惯了放弃,那么你也就会和它们同样地擦肩而过。啃一口就扔固然感觉很爽,但是永远这样似乎又有哪里不对。人过一生,又不是为了把自己做成一个牙膏广告,咔擦咔擦一路啃不停。

每个人的境遇都不同,这里我也回答不了「怎么知道我应该深入哪一件事」这种问题。用那种高深莫测老江湖的话来回答,那就是:届时你自然就知道了,你就是会知道。像这样一问一答之后,大家就不欢而散。类似的提问,我现在学会了一种全新的回答方式:

「在一阶问题没有解答之前,你不需要问二阶问题。」

什么是一阶问题?一阶问题是:如何在没有感觉中找回感觉?即便不确信能不能找到,也不知道能找到什么,至少应该尝试一下。选一件你觉得已经无比熟练的事,一个你无比熟悉的人,调节你的心,去观察你之前认为日复一日不变的重复里,是不是有什么细微的变化?不止如此,还需要观察这种细微的变化对你自身造成了什么影响?这是一个纯物理学问题对吧---

你天天抠墙皮,白墙上就会出现一个洞。它每天变化一点点,你心不在焉看着,就觉察不出这种变化,觉得天然就有一个洞,和昨天没有什么不同。一旦你观察到前后变化,意识到你自己不是无意识抠墙皮,而是在墙上打了个洞,然后你也会同时发现自己的食指顶端有一层老茧---墙洞和老茧几乎是同时在你心里显现出来。

有这样的一次经验,才可以继续追问二阶问题。你得先深入过一件事,哪怕就深入了一层,观察到外在和内在的变化,你才可以问:怎么知道我应该深入哪一件事情,才是对我个人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你不能默认自己想深入就能深入,你想要有感觉就能有感觉,那是自欺欺人。


我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和我们切身理由有关的事情,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在乎在意的人物,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渴望拥有的东西,关注对方的一切风吹草动。但对自己手上拥有的一切视而不见,对自己熟悉的一切视而不见,对自身尤其是自己的心视而不见。「因为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没有感觉的确是一种病,说明心已经失焦,一直需要调节却没有动过,以至于对真正的变化一无所知。

你觉得自己厌倦了阅读,那是因为你没有观察最近你都在读什么,也没有观察你的心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你所拥有的所熟悉的只是一个重复的动作而已。如果你能回答上述两个问题,那么你自然知道接下来应该读什么,怎么读,会出现新的书单。阅读是这样,音乐是这样,电影是这样,学习是这样,恋爱是这样,工作是这样,家庭生活也是这样。

这里一直存在着一个语法错误:请给我点感觉。

谁也不能给你感觉,能给你的只有刺激。你对外索要感觉,得到的只会是刺激接着刺激,厌倦接着厌倦,无感接踵而来。而感觉只能从你的内心里升起,前提是你得有心,而且你能看见你的心。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