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0

《撒旦探戈》你读了吗


每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布之后,就会有一个购书和阅读的小高潮,出版业应该把这一天定为自己的双十一才对。今年的得主是匈牙利作家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他的小说《撒旦探戈》和长达七个半小时的同名电影就成为广大文艺青年面前的严峻考验。

我去读了一下《撒旦探戈》的第一段:

十月末的一个清晨,就在冷酷无情的漫长秋雨在村子西边干涸龟裂的盐碱地上落下第一粒雨滴前不久(从那之后直到第一次霜冻,臭气熏天的泥沙海洋使逶迤的小径变得无法行走,城市也变得无法靠近),弗塔基被一阵钟声惊醒。离这里最近的一座小教堂孤零零地坐落在西南方向四公里外、早已破败了的霍克梅斯庄园的公路边,可是那座小教堂不仅没有钟,就连钟楼都在战争时期倒塌了,城市又离得这么远,不可能从那里传来任何的声响。更何况:这清脆悦耳、令人振奋的钟声并不像是从远处传过来的,而像是从很近的地方(像从磨坊那边……)随风飘来。

一种大学时代阅读梁坤淼先生那本著名的《数学物理方法》时遭遇连续十几页的连续证明过程以至于呼吸困难的久远苦难(本已经遗忘并且采取了深埋措施之后在回忆的地板上做过水平铺过木地板还打了蜡)在我的心底重又泛滥成一片黑暗粘稠的泥沼再次沉稳地将我捕获并开始缓缓吞噬。

我觉得我还是放弃文艺比较好,单独放弃这本《撒旦探戈》明显还不够。

这些年我总结下来,有两种阅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品的方法。一种我早年间经常使用,那就是每一年都去买获奖者的作品,然后分析它赢在哪里,学习它的风格和写作方式。这是做题家的思路,去找赢家,去找最好最强的冠军,然后期待自己通过学习也能够成为冠军。不止是我一个人,看看这些年对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反复复刻就知道这个考场里有多少人。

还有一种是我近年来采取的方法,那就是每一年颁奖新闻出来之后,找来作者的代表作,看一下简介,试读一下第一章第一节。如果觉得喜欢的话,那就继续读完。如果觉得读起来很吃力,那就第一时间放弃。

也就是说,我把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年获奖名单作为选书的书单之一。选择书单里的作品阅读,不是为了学习写什么才能赢,怎么写才能获得青睐,而是单纯把阅读作为一种探索,目的是了解世界上的专业作家在写什么,怎么写的。既然是探索而不是学习,那么首先就一定是我想要看的风景,不然再高的山再深的海我也不想去。

《撒旦探戈》的长句令我眩晕憋气,所以那就算了,这本书海拔太高,空气太稀薄,才登上第一级台阶我就出现了高原反应。当然,在我下撤的路上还会有其他登山者兴致勃勃地从我身边冲过,在山峰上还有许多年前登顶的人在欢庆:「我早就说过他会赢的!」。我为他们感到高兴,我可以体会这种热切的情感。但我自己就算了,世界上又不是只有这一座山,而我自己也不是逢山必爬的职业选手。

会不会觉得遗憾,会不会焦虑,会不会怀疑自己错过了什么极为重要极为美好的事物?以前我会那么想,焦虑曾经是我的内燃机燃料。但现在不了,我已经过了在一桌盛宴上每一盘菜都必须来一筷子的年纪,那是年少时才应该做的事情。那时候的渴求,那时候的贪婪,那时候的虚荣都是好的,甚至值得去赞美。

但现在我很尊重我的胃。不是所有的人我都得认识,不是所有的事我都得知道,也不是所有的美好我都得领略。世界是一块摩天大楼一样的巨大的奶酪,我只是一只小老鼠。当初四处跑来跑去,在所有空洞里钻出钻进,用门牙在每一处洞壁上留下到此一游的齿痕,觉得自己迟早可以探索完整块奶酪。现在,我专注于我面前的那个孔穴,努力把它啃得更大一些,更靠近奶酪的中心一些,并且随时啃噬小心方向,同时避免消化不良。
了解世界是怎样的,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但之后还是要落回自身来,了解到的世界碎片拼图最终还是要作用于自身,重点是自己要去做点什么。找地图是找地图,行我路是行我路,地图不是我。

好了,那么《撒旦探戈》你读了吗?如果你读过,或者打算去读,记得告诉我一声在那山峰上你看到了什么。我去不了,但并不排斥别人的转述,也依然是一种珍贵的收获;如果你不曾读过,也不打算去读,那么也不至于有什么压力,我也没有,要开除文艺籍也是从我这样的人这里开始。不过,我还是希望你有自己喜欢的风景,在巨大的奶酪里你还在啃你的个人通道。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