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0

上一次进电影院



有人问我:一年过去了,那你去过电影院吗?

我努力回想了一下,似乎并没有。主要原因是我已经不再去商场,不去商场就不会吃饭,不会吃饭那就不会想着吃完顺便看场电影。次要原因是我很少上豆瓣,也就很自然地看不到首页上的热映热评电影推荐,既然看不见也就不会想着主动去找某部片子来观摩一下。

今年还有个特别原因,那就是我感觉电影业的八卦比电影本身精彩多了,没有任何剧本能够和现实正在进行的各种纷争好看,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显得那么真实,那么清晰,完全达到了网络流行语「活人感」所形容的那种境界。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我持续多年的观影习惯有了一段为期三年的中断。一个习惯停了那么长时间,想要重新恢复就很困难。回想起来,我也觉得很奇怪,那个一天到晚在电影院刷三场的人去了哪儿?怎么就无声无息地消失在人海之中,再不回头?

和那些用三年时间学会并且习惯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网络电视看剧看电影的人不同,我发现我并没有转移阵地。不进电影院之后,我也不会家里看电影看剧。朋友们和过去一样,在群里继续推荐影视作品,但我不再是那个推荐的人,也不是去看推荐的人。可以这么说,一种喜好,一种习惯,直接从我大脑里彻底抹除了,而我对此竟然似乎没有任何不适。

我发现一个人每天的时间是弹性的,同样的时段,可以做某件事,也可以不做某件事。之前我认为是个人喜好,个人习惯的事情,并不如我想象中那么牢靠,也没有我感觉中那么重要。书籍、电影、音乐,都是如此,如果你不读不看不听了,事情就会维持这样。然后这些时间你会很自然地挪移到其他事情上,它们也会很自然流畅地占据原先的时间段,一点痕迹都不会留下,并不会有「那这些时间你去做什么」这种疑问。

同样的,电影行业也在发生类似的事情。大片减少了,现象级电影消失了,30 岁以上的影迷占据观影人群主流了,那么大量的艺术电影也就繁茂地出现。大树倒下,野花盛开。很多年前,当大片横扫票房的时候,行业里的人不无忧虑地说,这样会让小成本电影,艺术电影,新导演的创意电影失去空间。现在看来,空间是出现了,表达是丰富了,似乎大家依然不是很高兴的样子。

在这一整年里,我唯一想看的电影是北野武的新作《破碎之怒》(ブロークン レイジ Broken Rage)。一部名导演口碑崩坏,全球评分仅在及格线附近的电影。北野武说,现在的人哪里还有耐心看长片?于是,这部电影只有 62 分钟。北野武知道他的观众喜欢看他的黑帮类型电影,他就给观众讲了一个职业杀手的故事,但是在漫长的开头彻底讲完一个故事之后,随手又把之前的故事彻底颠覆,变成了一场闹剧,留下一脸惊愕莫名的观众。

我不知道北野武的尝试是否对路,但我很欣赏他的这种探索。时代给电影人提出了命题:人们不再想去电影院,大家可以做点什么?北野武很果敢地做了尝试,从形式到内容都做出了改变,提交出他自己的答案。现在看来,他的这种尝试并不是很成功。但这个时代早就不是过去的那一套叙事---

稻盛和夫出山,一番努力之后拯救日航;史蒂夫·米勒出马,一番努力之后拯救克莱斯勒;史蒂夫·乔布斯回归,一番努力之后拯救并再造苹果---那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会不断出现的故事。在这个世纪过去四分之一之后,北野武不大可能上演这种逆袭的剧本。而且,这种剧本可能在根本上不会在这个时代里出现。

因此,这种带着游戏的心态发动的必败逆袭让我很感慨。当一切都不利于自己的时候,当时代可能已经完全改变的时候,78 岁的老头还在发起冲锋,尝试电影的其他可能,找寻一条也许根本就不存在的出路。

这就是我现在的想法:未来的电影也许会成为一种私人作品,我再进电影院是为了支持某个特定的导演,比如说诺兰,比如说北野武。至于他们拍了什么可能不重要,就像是面对一名自己喜欢的艺术家,他的新作,他的表达我已经完全不明所以,但是他开画展我还是会去参访。我进电影院是去看个人作品,艺术品,而是不是电影工业的娱乐产品。

事情好像就是这样的,娱乐产品总会升级换代,做得越好,做得越是面向观众,耗尽的速度就会越快,产品换代的时间也就越是会提前。而艺术品对时间并不敏感,总有人愿意去欣赏,电影院最终也可能会变成某种画廊,某种音乐会,谁知道呢?那些在黑暗影院里的种种白日梦,会有别的地方承接,让它继续延续下去,也许只有这些梦是不变的,对这些梦的渴望是不变的。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