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7

在人群中


如果大家正在热议的话题你不知道,也插不上嘴怎么办?如果大家决定去哪里聚一下,但是有意无意地没叫上你怎么办?如果大家的想法都一致,而你却发现自己似乎是那个绝对的少数又怎么办?

人和人的关系、人和世界的关系、人和自己的关系,这是人生三大课题。人和人的关系排在第一,因为它最容易遇见,通常也牵涉到最多个人精力。但真正的答案藏在第三种关系里,只不过在人生开始阶段,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意识不到这个问题,反而以为只要解决好了第一种关系一切就会迎刃而解。

所以人一开始要努力进入人群,接下来会发现无济于事,人群接纳自己与否和自身的能力地位有关,于是就转而去解决第二种关系,人和世界的关系,在这世界里找寻通往声名和财富的道路。然后又发现在每一条道路上世界都在设置障碍粉碎自己,双方会因此而僵持很久,世界觉得自己已经非常慷慨,而当事人却觉得一切并不如意---大部分人经常处于这样的位置上。

为了进入人群我曾经做过诸多努力。曾经我是朋友里的消息树,万事通,有什么最新的资讯问我就可以了,我不单知道,而且可以讲清楚前因后果。后来我知道,这其实是新闻编辑干的活。一是搜集和发布最新的资讯,二是把最热的新闻做成专题,三是针对它继续做评论和分析,提供饭桌消费级的观点。

我也恳求人们带上我,「老司机,带带我,我要上昆明」。似乎受到邀请,似乎和一群我认可的人待在一起,我就拥有了安全感。待在一群活人里,生活就没有那么空虚,也没有那么遥远,有了一种血肉模糊的真实感。因为在人群里总是会相互摩擦,总是存在意志角力,总有不会放在桌面上的规则。你不是进入人群,你是找寻人群里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上自己得到一些什么,忍受一些什么,努力做个平衡。

在我学会沉默之前,在人群中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是最容易感受到斥力的方法。无论待了多久,关系多么亲密,只需要一句话以及这句话后面的集体沉默,你就会感觉到自己正在被远远推开,看不见的障壁始终都存在,只是你之前一厢情愿地不去看而已。在人群中,凡是可以言说的都是被默许的。人群中说了些什么不重要,不说什么才真正描述了一群人的真实轮廓。你在人群中的位置需要选择安放在阴影之中,那阴影最好能够完全遮蔽住你,不要露出手脚。如此相亲相爱,直到永久。

如今我早已放弃,不在任何一群人里。我发现我很久不看新闻,不刷社交网络,我对新鲜事一无所知,并没有减损日常生活的分毫。「我不清楚」、「我不知道」,只要能毫无愧色地说出这些话,你会发现什么都不会发生。但自己的生活里会多出很多时间,自己的情绪会减少很多波动,然后你也没有了一种类似强迫症那样的渴望,去做最快的那一个,最新的那一个,最全面的那一个,于是没有了焦虑,没有了成瘾。

个人舒适感,个人安全感,个人归属感,所有这些东西如果都能够随身携带,我如今觉得那就是一种幸福。因为随身携带,不在别处。凡是要找来的,要来的,他人别处给予的,那就不是自己的,就会弄丢,就会收回,就会断供。对,还有日暮时分,人群在日暮时分总要散去,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共同地生,个别地死。人群散去,带走你寄托其中的舒适感,安全感,个人归属感,你还是孤零零站在十字街头,一种你极力想要通过进入人群回避的真实图景。

有没有想过齿轮为什么是齿轮?为什么要有一圈缺口?因为一个圆就是一个圆,它自身是完满的。但一个单独的齿轮没有意义,它一定属于某个机械系统,需要和其他齿轮啮合在一起,通过连杆协调,通过皮带传动,于是彼此需要。所以齿轮要被打掉一部分,要保留一部分,要按照法定的方式运转。齿轮没观点,齿轮的观点就是整个系统的观点。齿轮不能冒风险,保留多一枚轮齿,换一个方向转动,这样做就会被踢出去,而一个单独的齿轮没有存在意义。反过来说,齿轮越多,每个齿轮的运转方式也就越固定,运动维度也就越少。

所以尽管「不合群」在传统上是一种很严肃的指责,但我还是想问一句:合于什么?人群是个形式,在这个形式里有什么?个人与其相和,是为了什么?可以得到什么?这就回到了一开始的那个问题:人和自己的关系。

我认为自己有缺,于是才会向外找寻。认为自己有缺,这是自己和自己的关系破裂。认为缺损的部分在外,那是第二层的问题。认为在外面找寻到缺损部分,自己就能补完,那是第三层的问题。那不认为自己有缺呢?或者不认为有缺是种异常呢?又或者认为补缺全然是自己内在的事,无需外求呢?好像这样一来三个层级的问题一下子都解决了,不需要回答怎么找,找到了如何补,找不到补不好怎么办等等一系列问题。

可能因为我是这么想的,所以眼见着有我在的绝大部分群都熄火了。有时候我也很好奇,那些群里的人后来是投奔去了别处,继续热闹下去,还是说和我一样,习惯了单线联系,主动走入了日暮之后的空旷?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