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4

孙燕姿作文赏析

 


昨天发布《作文老师孙燕姿》一文之后,有读者留言表示自己感觉很困惑:请问,孙燕姿这篇文章好在哪里?麻烦你给讲讲?还有几十条留言表示:这篇文章不是AI 写的?
我想回复一下又怕伤功德,于是找到一个好办法。木遥老师在网上对此有一句评论,我引述如下:“任何一个看完孙燕姿那篇写 AI 的文章之后跳出来问‘求课代表她到底说了些啥’ 的网友恐怕都应该认真琢磨一下 AI 时代自己到底是能靠什么能力吃饭。”
木遥老师也解答了长久以来我心头的一个困惑,他说:“今天忽然灵光一闪,想明白了为什么很多我觉得写得很好的文章后面总会有评论问‘这是不是 AI 写的’。我理解中‘AI 写的’这个形容是说文字呆板僵硬没有生气,而部分网友这么说的时候,是想说哇这人竟然会写这么长的句子,句子竟然还有结构,语气竟然冷静平淡,段和段之间竟然还有照应。人怎么会写成这样呢?这一定是 AI 写的---整个误会了。
木鱼么就留着给木遥老师去敲,我这里考虑到许多读者的确在理解上有困难,那么,我就来解析一下孙燕姿老师这篇文章,以下蓝字部分是孙燕姿老师原文,黑字部分是我的解析。
当我在为自己日渐隆起的肚腩和孩子们的破事而烦恼时,我的人工智能歌声却不胫而走,四处流传,于是我有些话想要一吐而快。
在解析这段话之前,需要交代两个文章背景。第一、孙燕姿长期不出新专辑,专心家庭生活,她的歌迷对此多有抱怨。第二、有人在网上用AI 模拟孙燕姿的嗓音唱别人的歌,一时间非常火爆,无论是不是她的歌迷,许多人都希望看到本尊出来做一下回应,也很好奇她的真实想法。所以,这篇文章是在这两个背景下发布,这也是我们理解它的基础:因为科技爆发而受到冲击的个人,出来就此做出回应。
这段话好在哪里?好在上来就给文章定下了基调,这不是歌手孙燕姿大战AI ,也不是受害者控诉案情发布会,而是用不解释的方法向她的歌迷解释了为什么外面闹得那么厉害,她这一阵子却没有做出任何回应。因为她已经人到中年,因为她是孩子的母亲,她有自己的家庭生活要去过,有一堆麻烦要去处理。所以,她不想做个战士,她也不想做个受害者。这样写,可以极大拉近自己和歌迷读者的距离,让她的歌迷在会心一笑的同时更愿意读下去。
在我的人工智能角色成为目前的热门人物之时,我的粉丝们已经正式临阵反正,改旗易帜,接受了我确实是个“冷门歌手”的现实。说真的,你怎么可能打得过一个在几分钟之内就能出一张新专辑的家伙?
这一段话的原文是英文,但是在英文中非常突兀地插入了四个中文字“冷门歌手”。孙燕姿用这种行文方式和自嘲的口吻,告诉她的歌迷:冷门歌手这个梗我已经知道了,我不是真成了家庭妇女,我不是真的活在真空里,我还在关注着大家,不要觉得自己被冷落。我看到这一段的时候很是感慨:这人的情商得有多高?
最后这句话是全文中孙燕姿第一次评论AI ,她很清楚地知道AI 工作的效率,也很清楚传统音乐行业面对AI 时的不利局面。但是读者不容易看出这是评论,因为这句话是用玩笑的口吻来讲的。
不管是叫它ChatGPT 还是 AI 又或者任何其他名字,这个“东西”能够处理无数段信息,并且以最为连贯的方式把你的案头工作给组合起来,以此模仿和/或创造独特而复杂的内容。等一等!这不是就是人类会做的事情么?我们一直都在说服自己坚信:思考和观点的形成,是机器人所无法替代的人类独有任务,这远远超出了机器人的能力范围。但现在步步紧逼的AI 即将威胁到成千上万个人类工作岗位,诸如法律、医学、会计等行业,以及现在这篇博客正在讨论的---歌唱。
果不其然,孙燕姿在接下来的这一段里阐述了她对AI 工作原理的理解。当初我就是读到这一段的时候,立即直起身来坐正。因为她关于AI 的个人理解非常到位,而且胜在简洁。不关心AI 进展的人可能对此无感,但是关注AI 的人会立即表示惊讶和赞同,对孙燕姿的好感暴增。
这里还有个细节,孙燕姿说,AI可以模仿和/或创造独特而复杂的内容。其实这里已经表达了她个人对AI 的基本观点,那就是AI 是拥有创造力的。要知道,就在此时此刻,还有很多画家和插画师在坚称AI 只会抄袭和拼贴,毫无任何创造能力。
为什么我称赞这篇文章好?因为接下来大家就可以看到,孙燕姿不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而且随后用极为轻巧的方式加以论证。在说了几句AI 的工作原理之后,她突然来了一句:等一等,这不就是人类会做的事情么?AI 按照人类的方式做事,那么它就应该拥有人类的智能,也就应该能够创造。最后,她又收回来,用AI 已经在威胁成千上万工作岗位的现实来再次论证这一点。
当然你会反驳说:我还是能分辨出真人和AI 歌声之间的区别,在声音/气息(或者任何你能想到的音专业术语)上,AI 没有任何情绪或者变化。但是对不起,我怀疑这只会是很短的一段时间而已。
这一段是孙燕姿谈前瞻,她认为AI 能够达到人类歌手的水平只是个时间问题,达到声音真假难辨的程度也只是个时间问题。我就觉得,所有从事AI 工作的人,都应该在电脑前贴孙燕姿的海报,都应该购买孙燕姿的音乐专辑,因为她是如此坚定地站在大家这一边。
讽刺的是,很快就没有任何人类能够超越AI。没有人类能够在获取如此之多信息的同时,还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又或者是做出正确的错误(好吧,也许我的想法有点太过跳跃了)。这项技术能够为每个人精准地制造出每样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无论你有多小众、多变态、多疯狂,AI 都能为你度身定做出独特的内容。你并没有那么特别,因为你已经可以被AI 所预测。不幸的是,你同样也可以被AI 所定制。
这一段话里,很多人留言表示困惑,不理解什么叫“正确的错误”。这里孙燕姿谈的是艺术创作规律,我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解释一下:白发三千丈,这是李白的诗。白发不可能有三千丈,也没人见过三千丈的白发。那么,按照常识常理来说,这就是毫无疑问的错误。但是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没有什么标准,只有具体的合适不合适,合适的表达就是正确的。所以,叫做正确的错误。还不明白的话,想一想最近这几年一句网上流行的话:五彩斑斓的黑。继续不明白的话,可以把五彩斑斓的黑和电视剧《狂飙》里的高启强联想起来试试。
在前面的段落里,孙燕姿谈到了她对AI 的理解。在这一段的结束部分,她把这种理解和对人类自身处境的理解结合起来。她说:“无论你有多小众、多变态、多疯狂,AI 都能为你度身定做出独特的内容。你并没有那么特别,因为你已经可以被AI 所预测。不幸的是,你同样也可以被AI 所定制。”
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大为震撼。一般来说,艺人有责任把话说得悦耳,不惜扭曲自己的真实意图,好让观众和粉丝乐意去听,好让他们喜欢自己。但是孙燕姿却敢于说出真心话,说出大众可能不爱听的话来。她直接动手撕去很多人身上的自我包装,说无论往自己身上贴什么特别的标签,AI 都能同样给你造出来。所以,人们认为自己是很独特的存在的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个虚妄。让我震撼的地方就在于这里---真实且深刻,并且毫无畏惧的坦诚。
这一段最好的部分是最后两句:You are not special you are already predictable and also unfortunately malleable. 你并没有那么特别,因为你已经可以被AI 所预测。不幸的是,你同样也可以被AI 所定制---
什么意思?在我看来,孙燕姿对于AI 模仿自己歌声这件事情,她的正式回应就是这两句话。可以为AI 所预测,指的就是AI 可以根据她以往的歌曲,预测出她会用怎样的方式去唱其它歌。可以为AI 所定制,指的就是AI 创造出来的歌曲,可能并不符合她的意志,而是把她的声音作为一种工业原料,去生产一些定制产品,比如说那首孙燕姿版《漠河舞厅》,甚至是孙燕姿版《老司机带带我》。
她个人的态度也在这两句话里,1、我不认为我很特别,特别到AI 不能模仿,或者我要禁止AI 模仿的程度;2、如果AI 用我的声音去制作一些我本人根本不可能唱的歌曲,那么这种定制是一种不幸;如果人们是通过这种定制歌曲而接触到我,从而认识我,那么我就等于是被AI 重塑出来,这同样是一种不幸。malleable,意思是塑造塑形,但是孙燕姿在这里想要表达的意思要复杂得多。
多么好的一段话,孙燕姿不说I am not special,我并不特别。而是说You are not special,你并不特别。原因是这不是她一个人需要面对的问题,而是所有人都需要面对的共同处境。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感觉自己就像个正坐在电影院里最好的位子上吃爆米花的观众。(注:在这种情况下,很可能没有任何科技能够预测我此刻的感受,除非我把这篇博文发布出去,好吧,大家现在随便看吧)。这感觉就像是在观看那部改变了我们生活的电影《瞬息全宇宙》,但不同于电影剧情,这一次爱并不能拯救世界。
孙燕姿在这一段里明确表示,面对汹汹袭来的AI ,她就是个吃爆米花群众。因为前面说了,现实就是自己没有特别到无法被模仿的程度,技术进步会带来很多问题,但是她对此无能为力,所以她的选择是看戏就好。
不过孙燕姿依然有她的傲气,傲气体现在她括号里的旁注。她的意思其实是在说:AI 可以模拟我的声音,了不起。AI 可以用我的声音唱别人的歌,了不起。AI 几分钟就可以用我的歌做一张新专辑,了不起。但是,AI 现在能预知我会在这篇文章里谈什么,怎么谈么?如果没有之前我所有的专辑,那么AI 就无从模拟我的声线,正如现在AI 没有得到我的这篇文章,那么它也就无从推断我的个人感受。有一句话孙燕姿没有说出口:毕竟得先有我,先有我的创作,否则一切后续都无从谈起。
在这无边无际的存在之海里,一切皆有可能,一切全无所谓。我想,能够拥有思虑纯净和保持自我,这就已经足够。
在结语部分,孙燕姿就像是一位禅师那样,谈到了她通过这件事的证悟:世间的无数事情就像是一片汪洋大海,怎么样的浪花都可能泛起,然而无论怎么样的浪花最终也会归于沉寂,所以​潮生涛灭,一切都全无所谓。潮水和浪花都在海上起伏,而大海本身的特性是不会发生改变的,它始终是水,在水面下它​没有波澜起伏,没有变化生灭。所以,对于自己而言,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本心本性如同大海一样不生不灭,继续做自己而不是被​那些浪涛潮水所改变,所困扰烦恼,这就已经足够了。
谨此与君珍重道别。
最后孙燕姿特别用了古英文做结束​。With this I fare thee well,这里Thee 就是古英文里的You. 所以,这句话是With this I fare you well, 谨此道别,以此​道珍重。AI 是一门很新的技术,而With this I fare thee well 是一句很古老的英文。孙燕姿自己的趣味,偏好,价值,都在这句话里了。
读完、翻译完整篇文章,我对孙燕姿​相当欣赏。我认为,周慧敏当年的《识于微时贴》和孙燕姿现在的这篇《爆米花贴》,算得上是​华语艺能界的两大名帖。不说是在艺能界,即便在华语写作界,孙燕姿的《爆米花贴》​也算得上是一篇好文章,因为很多人现在已经不会写这种文字了。这种直率,这种智慧,这种幽默,​也已经很少见了。
好不在于文笔,而在于通过文字流露出来的思考深度、个人气度​以及精神境界。我认为孙燕姿对AI 的理解超过90%以上的网友,我认为孙燕姿的表达水平超过99%​的网友。这就是造成那么多人觉得阅读理解困难的原因,这也是孙燕姿成为“冷门歌手”却无法被人们忘怀的原因。
有些在场面上的人是孔雀,每一根翎毛都让人看得清清楚楚。而有些远离人群的人是冰山,人们所能看到的是水面上的一角,​然而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却深不可测。



------



2023-05-23

作文老师孙燕姿

 


之前,我介绍过国内网友利用AI 技术帮孙燕姿老师出新专辑这件事​,参见5月8日发布的文章:《午间听歌:孙燕姿新专辑(未演唱未发布版)》。
关于这件事,昨天也就是5月22日,​孙燕姿老师亲自回帖了。在她的私人网站MakeMusic 上,孙燕姿老师新发布一篇博文,名为《我的AI》,专门做出回应。
我看后大为震动,​没想到别人专业唱歌,用业余时间写一点文章也写得那么好。迄今为止,有两位​艺人给我上过作文课。第一位是​周慧敏,第二位则是孙燕姿。周慧敏的那篇识于微时就写得很好,现在孙燕姿这篇《我的AI》还要更好一些。
来《槽边往事》的许多读者整天喜欢讨论文笔,孙燕姿老师这篇文章是用英文写成的,​那现在怎么讨论文笔呢?我欣赏这篇文章的原因,根本就不在于文笔,而是透过这些文字,我惊奇地意识到孙燕姿作为歌手对于AI 也有相当程度的理解,​而且拥有自己的深入思考。同时,在这篇文章里也能窥见她的胸襟和气度,一睹她的精神世界,​当真是风华绝代。
虽然​在孙燕姿老师的博客里,也提供了一个中文翻译版本。​但因为我很喜欢这篇文字,所以自己也翻译了一遍。以下是中英文对照版​:

我的AI

作者:孙燕姿
​翻译:和菜头

As my AI voice takes on a life of its own while I despair over my overhanging stomach and my children's every damn thing, I can't help but want to write something about it.
当我在为自己日渐隆起的肚腩和孩子们的破事而烦恼时,我的人工智能歌声却不胫而走,四处流传,于是我有些话想要一吐而快。
My fans have officially switched sides and accepted that I am indeed 冷门歌手 while my AI persona is the current hot property. I mean really, how do you fight with someone who is putting out new albums in the time span of minutes.
​在我的人工智能角色成为目前的热门人物之时,我的粉丝们已经正式临阵反正,改旗易帜,接受了我确实是个“冷门歌手”的现实。说真的,你怎么可能打得过一个在几分钟之内就能出一张新专辑的家伙?
Whether it is ChatGPT or AI or whatever name you want to call it, this "thing" is now capable of mimicking and/or conjuring,  unique and complicated content by processing a gazillion chunks of information while piecing and putting together in a most coherent manner the task being asked at hand. Wait a minute, isn't that what humans do? The very task that we have always convinced ourselves;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ought or opinion is not replicable by robots, the very idea that this is beyond their league, is now the looming thing that will threaten thousands of human conjured jobs. Legal, medical, accountancy, and currently, singing a song. 
不管是叫它ChatGPT 还是 AI 又或者任何其他名字,这个“东西”能够处理无数段信息,并且以最为连贯的方式把你的案头工作给组合起来,以此模仿和/或创造独特而复杂的内容。等一等!这不是就是人类会做的事情么?我们一直都在说服自己坚信:思考和观点的形成,是机器人所无法替代的人类独有任务,这远远超出了机器人的能力范围。但现在步步紧逼的AI 即将威胁到成千上万个人类工作岗位,诸如法律、医学、会计等行业,以及现在这篇博客正在讨论的---歌唱。
You will protest, well I can tell the difference, there is no emotion or variance in tone/breath or whatever technical jargon you can come up with. Sorry to say, I suspect that this would be a very short term response.
当然你会反驳说:我还是能分辨出真人和AI 歌声之间的区别,在声音/气息(或者任何你能想到的音专业术语)上,AI 没有任何情绪或者变化。但是对不起,我怀疑这只会是很短的一段时间而已。
Ironically, in no time at all, no human will be able to rise above that. No human will be able to have access to this amount of information AND make the right calls OR make the right mistakes (ok mayyyybe I'm jumping ahead). This new technology will be able to churn out what exactly EVERYTHING EVERYONE  needs. As indie or as warped or as psychotic as you can get, there's probably a unique content that could be created just for you. You are not special you are already predictable and also unfortunately malleable.
讽刺的是,很快就没有任何人类能够超越AI。没有人类能够在获取如此之多信息的同时,还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又或者是做出正确的错误(好吧,也许我的想法有点太过跳跃了)。这项技术能够为每个人精准地制造出每样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无论你有多小众、多变态、多疯狂,AI 都能为你度身定做出独特的内容。你并没有那么特别,因为你已经可以被AI 所预测。不幸的是,你同样也可以被AI 所定制。
At this point, I feel like a popcorn eater with the best seat in the theatre. (Sidenote: Quite possibly in this case no tech is able to predict what it's like to be me, except when this is published then ok it's free for all). It's like watching that movie that changed alot of our lives 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except in this case, I don't think it will be the idea of love that will save the day.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感觉自己就像个正坐在电影院里最好的位子上吃爆米花的观众。(注:在这种情况下,很可能没有任何科技能够预测我此刻的感受,除非我把这篇博文发布出去,好吧,大家现在随便看吧)。这感觉就像是在观看那部改变了我们生活的电影《瞬息全宇宙》,但不同于电影剧情,这一次爱并不能拯救世界。
In this boundless sea of existence, where anything is possible, where nothing matters, I think it will be purity of thought, that being exactly who you are will be enough. 
在这无边无际的存在之海里,一切皆有可能,一切全无所谓。我想,能够拥有思虑纯净和保持自我,这就已经足够。
With this I fare thee well.

谨此与君珍重道别。


 孙燕姿个人网站:

http://www.makemusic.sg/

《我的AI》​官方英文版:

http://www.makemusic.sg/blog/wodeai

《我的AI》​官方中文版:

http://www.makemusic.sg/new-blog/wodeai


------

念珠与加持



见到越来越多的人去寺庙求各种手串,不同的手串还要分出三六九等,我就觉得挺可乐。

前途未卜,内心茫然,于是去寺庙求一条手串,希望得到一点加持,甚至因此而改变气数和运势,这是很多人的想法。但是对方为什么要加持呢?如果说慈悲广无边际,那么是否求取手串和是否得到加持之间就没多大关系。如果说慈悲必须辅以特定的前置条件,比如说求一条手串,那么这岂不是成为了一种交易。既然是一种交易,可以算一算:一串珠子能换来多少加持?一串珠子而已,又是求升职,又是求加薪,又是求福禄,又是求孩子学业,这不是明火执仗地占别人便宜么?
我一丁点都不反对人们去求取手串,也不反对人们因此而深信自己受到了护佑或者加持。事实上,我认为这个行为本身,以及这个行为对应的一串具体的念珠,和内心抽象的些许信心,都是很好的缘起。但也就是缘起而已,只占到加持这件事情的不到10%,还有90%的事情并没有去做。
求取一串念珠,这件事很简单。自己去不了,还可以找人跑腿代购。等拿回家来,然后呢?挂在手上,挂在腰上,置于床头,放在窗前,然后呢?然后上面就会有肉眼不可见的光照在自己身上?就会有福泽从虚空中往天灵盖里源源不断地入注?不会啊,要真有这样的事情,人应该立即买一个盖革计数器回家测试一下才对。
一个刚刚开始学习走路的小朋友,看到父母蹲在自己身前,张开双臂迎向自己,于是它就咯咯咯笑着,踉踉跄跄往前跑,一头扎进父母怀里。它相信父母会伸手抱住自己,他相信父母不至于让自己跌倒,所以他对自己能走这几步路深具信心,最后也真的成功跑出了这几步。这种信心,就是来自父母的加持。
一个成人没有这样纯粹的心灵,就很难全心全意地去相信,这时候就需要一些外物来作为佐证。物业对着困在室外空调机上的男人大喊:我来救你。男人不会有多少信心,不大相信对方能救下自己。但如果换成穿着一身制服的消防员同样那么喊,男人看到消防员那身橙色的衣服,信心就会充足一些。消防员拿出一根粗绳,男人的信心就更强一些。消防员在楼下布置阻拦绳网和气垫,男人的对于自己获救的信心就会继续上升。消防员架起云梯,云梯一直升到男人脚下,此时男人对自己获救这件事情的信心就达到了顶点。
念珠或者手串就是这种建立信心所需要的佐证。
所以重点不是你有几串念珠,不是你从哪里求来,不是珠子都有什么讲究,而是通过这一串可以拿在手里的物件,你能升起多大的信心。深具信心,那么现实就不再令人烦恼、担忧和惧怕。行在世间,如同孩子奔向父母双臂。毫无信心,那么再多珠子,再多灵验,再多香火,都对自己没有任何帮助,依然是在人间裸奔。
信心不在双方之间的介质上,信心在对方身上,坚信对方会帮助自己;信心也在自己身上,坚信自己因此的确能够做到。你不是信消防员制服,不是信绳子信网兜信气垫信云梯,你是信后面操作这一切的那个人,你是信自己能获救。于是你降低了恐惧,这是加持。于是你有勇气采取行动,这是加持。于是你能够承受可能的各种结果,这是加持。
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是念珠?为什么不是一根法棍呢?为什么不是一支毛笔呢?为什么不是一罐碳酸饮料呢?因为念珠的用途就是拿来持颂,而持颂可以让人保持专注。如果持颂10万编,30万遍,100万遍,意味着人也专注了那么长时间。因为你专注的时间足够久,于是你的心就能安定。你的心能够安定,那么事情就已经解决了一多半。
一颗安定的心里,可以产生出平静的喜悦来,也可以产生出清凉的智慧来。于是,人可以冷静地思考和处理现实中的诸多烦恼、麻烦以及障碍,避免受到自身情绪的干扰,无端端生出许多担忧和恐惧来。如果是这样,一个人所求的加持就已经降临到他身上,所求的幸运就已经走在前来的路上。
这和念珠的产地,材质,品种,源流都没有任何关系,只和人的心有关系,和如何训练内心有关系。我最近就在网上发现了一种念珠,叫做草珠子,又叫草菩提。它是一种草籽,来自类似薏仁那样的植物。在我小时候,人们用这种草珠子串起来做门帘,做桌垫,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草珠子有很多品种,其中有些种子皮色金黄,尺寸接近正圆,质轻而坚固,天然有眼,穿起来就可以作为一串念珠,价格便宜到不符合这个时代。
我很喜欢这种念珠,它没有经过香火,没有经过开光,不是来自某处名刹,而是来自滇南的某座小城的田野水岸。那么,你觉得它会有加持力么?

 ------
                                                                             

2023-05-22

又不是斗牛

 


今天写了一篇《还是戴上口罩吧》发表在公众号之后,来了好些个天龙八部。他们见到“口罩”两个字就开始大发雷霆,就像是我犯下了什么十恶不赦的罪行一样。

我能理解,在疫情三年期间口罩已经变成了某种意识形态符号。人们坚决支持和强烈反对戴口罩,和口罩本身无关,而是人们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口罩背后所代表的防疫策略是支持还是反对。当然了,现在疫情已经过去,社会生活也已经恢复正常,那么我现在因为第二波疫情的缘故,呼吁大家暂时戴一段时间口罩,就会触动一些人的G 点,觉得我不合时宜,竟然敢让他们所支持的观点没有彻底获胜,还有我这样的残渣余孽存在。

坦白说,我认为他们有病。

口罩就是口罩,它生产出来就是为了减少传染病。今天没有新冠,还有甲流,还有禽流感,还有肺结核存在,口罩始终都有存在的价值。现在新冠又有抬头的趋势,作为一种自我保护,作为一种对他人负责的态度,只要不是强制执行,戴不戴口罩就是个人行为。我在文章里呼吁大家戴上,我呼吁是我的事,大家听不听是大家的事。每个人的具体处境不同,具体身体状况不同,他们大可以自行决定什么是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

但是,看见“口罩”两个字,立即就像是斗牛见到了红布,瞬间就要转入攻击姿态,我认为这就是有病,把个人理念置于现实考量之上,做观念战士成瘾,为捍卫符号奋斗终生,是网络时代的加尔文狂信徒。

我是觉得很奇怪,有一部分起初的状态是无知无畏,稍微学到了一点东西之后,就立即转变成狂信徒,要用他学到的那一点点东西去鞭笞、殴打其他不认同的人,或者理念不同的人。20年前说盐里没碘,就会得甲状腺肿大。谁如果吃无添加的盐,他们就要破口大骂。20年后说无需额外加碘,日常摄入已经足够。谁如果还在吃碘盐,他们很不能破门而入扔掉盐瓶。

10年前说糖对健康有害,他们见到吃糖的人就认为是大逆不道,完全无脑,要强塞代糖和健怡可乐。今年《自然》说代糖更糟糕,会引发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相信他们马上就会在看见别人喝无糖碳酸饮料的时候大发其癫。

问题是,这些事情和他们有什么关系么?他们不是理论或者理念的发现者,也不是验证者,因为他们没有这个能力。但是他们永远都是个捍卫者,鞭笞者,惩戒者。有句很难听的话,但是我觉得颇为有道理:也许这话是对的,但是不应该是由你来说。

戴口罩对于防御传染病没有多大用处,这话可能是对的,但最好是由专业医生和专业医学机构来说。不需要有个什么人,自己给自己胳膊上绑缚上红袖章,然后抡起大棒就去敲那些戴口罩的人的脑袋。更何况这句话还未必正确,专业医生并没有做出这样的表态。

同时,没有人对所有人负有连带无限责任。需要对他们怎么做负责,于是要去纠正他们。甚至需要对他们怎么想负责,于是要去“掰正”他们的想法。我认为每个人管好自己就行了,每个人负责好自己的生活就行了,切忌一件事情:

爹震四方,母乳天下。

活在真实的生活中,活在现实的人群里,而不是悬浮在理念中挥舞棒子,这样我也减少一点拉黑的工作量。


------







书格十周岁

 


今天看到书格满十周岁的消息。书格是一家开放在线古籍图书馆,人们可以在这里找到2800多种古籍善本的数字文件,并且可以免费下载。

类似的站点之前我只知道殆知阁,也是个人出于爱好,在网上建立古籍图书馆。但是殆知阁那个人喜欢疯狂转发,然后被频繁炸号,加上我后来离开了微博,也就不知道他后来的进展。

所以看到书格的时候,我有些惊讶。一是因为它们持续的时间那么长,有十年之久。二是它们的界面做得很漂亮,不知道花费了多少时间精力。三是他们在十年时间里,靠网友捐赠维护,一共募集了26万元人民币,至少说明站方和读者之间的关系不错。

以前我在博客分享类似的站点,通常会使用的理由是“免费资源分享”。我去书格的页面看了一圈,了解了一下他们的想法和做法之后,觉得用“免费资源”四个字来描述未免也太轻慢了一些。没错,这个古籍网站是一种网络免费资源。但是,十年那么运行下来,个中甘苦,又岂止是这四个字所可以涵盖的?

补充一个让我唏嘘不已的小细节:书格提供了各种网盘方便用户下载,这些网盘随着时日流逝,逐渐都不能用了,然后站方就只能一一把它们去掉。现在,所有的国内网盘都已经失效,还能用的是Onedrive 和Google Drive。

书格访问地址:


------




还是戴上口罩吧



从去年12月新冠爆发到现在,已经过去5个多月时间,我觉得有必要在这里提醒一下诸位:最近请你记得戴上口罩。

因为我观察到周围邻居已经陆陆续续二次感染,听我在老家的家人说,附近医院呼吸科的感染患者数量也已经开始上升。我不是专家,没有资格判断第二波疫情是否会发生,或者什么时候到来。我只能凭借生活经验,和我观察到的有限事实,推断现在人们体内的抗体已经所剩不多,面临着二次感染的威胁,所以还是要加强个人防护。
好消息是我从媒体收集的数据来看,各地新冠感染者的数量有所抬升,但是远没有达到全面爆发的程度。坏消息则有两条,一条是说二次感染会使得病情风险增加,住院几率提升。另外一条是说大家经历了第一轮爆发之后,体内大多都有抗体,不像是半年前那么毫无防备。然而,这也就意味着新冠就像是流感,总是会陆陆续续零零星星出现,每次都能感染一小部分人,但是又不会完全销声匿迹。
我的个人建议是不要走极端。许多人的大脑里安装的是二极管,半年前坚决要求严格防控,坚决不出门,把新冠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似乎自己的性命全都寄托在感染与否上;半年后又彻底躺平,出门去公共场所不戴口罩,回家不洗手,仿佛自己经历过一次之后,新冠就已经变得完全无害,根本不用放在心上。
这不是符合中道的做法,这是反复横跳的活法。病毒就是病毒,不会一下子致命,一下子又无害,而人本身具有理性,也不应该只在这两个选项里做选择,要么就如临大敌,要么就浑不在意。
我想,现在的条件应该比去年十二月初要强得多。药品供应是充足的,无论是退烧药镇痛药止咳药,还是专门针对新冠的进口药,现在都可以在药店里得到,而且也没有了变红码的麻烦。物资的供应也是充足的,物流系统已经完全恢复,生病在家也不用担心会饿肚子,缺乏生活物资。人心也没有那么恐慌,因为大多数人已经经历过一轮,非常具体地知道病程、症状,也知道应该如何同新冠病毒打交道,不再是面对一种全然未知的疾病。
但我还是认为,能不二次感染最好不要二次感染,能尽量晚一些感染那就再晚一点感染。我不认为自己感染过一次之后,新冠就是一种全然无害,无需警惕的传染病。因为我亲身经历过丧失嗅觉,持续发冷和疲惫之类的后续症状。而且有医学论文证明,病毒进入体内之后会攻击心脏、大脑、肠道这些地方,引发各种奇奇怪怪的症状。
也有人解释说,我们的身体日常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本身就可能存在各种炎症,无非是免疫系统随时在对抗、打压,使得这些病症并没有发作出来。而一旦感染新冠,免疫系统不得不火力全开,征调所有的力量去反击,于是原先身体里的诸多麻烦就失去了弹压的力量,开始四处发作。所以人们会凭借自身感受宣称:过去哪里不舒服,新冠就会攻击哪里,让哪里更不舒服起来。
我不知道这些说法是不是真的,但是通过上一轮新冠爆发,我的确知道:戴口罩可以减少病毒吸入量,勤洗手可以降低病毒感染可能,出门在外不用手指去接触眼睛鼻子嘴唇,能避免病毒入侵体内。而且我也接受这样的逻辑:如果不得不让病毒进入体内,那么每次进入的病毒数量越少,那么免疫系统打起来也就越从容,自己也就越不容易生病。
所以,我建议大家最近这几周时间出门时还是重新戴起口罩来,于人于己这都是好事。要知道,许多二极管可能就是你的上司。半年前他们恨不得一个员工感染,全公司就回家线上办公。而半年后的现在,你就算是把肺叶都要咳出来了,他依然认为这是小病,要求你继续上班,把过去的损失给抢回来。再想一下,​如果这个二极管就是你的家人呢?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