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7

微信输入法全体到齐



这篇文章在两天前就应该写好,​但是被孙燕姿的作文给耽误了。​事情是这样的:5月25日,微信上线了微信键盘的Window 版,这样一来,加上之前已经发布的安卓版、iOS 版、Mac 版,微信输入法终于​全体到齐。

全家福地址:https://z.weixin.qq.com/

可能有人会感觉奇怪:一会儿是微信键盘,一会儿是微信输入法,请问你究竟在说什么?其实很简单,微信键盘是微信团队开发的输入法,但是他们非不叫输入法,为了和其它输入法有所区别,他们管它叫做“微信键盘”​。

这样看起来,微信曾经做过微信电子相册,曾经做过微信读书电子书,但是未来就不大可能出品微信青轴机械键盘了,因为届时不知道叫什么名字才好---微信打字机?​微信手工垂直输入器?

在去年12月20日,我写过一篇《好物推荐:微信键盘》,介绍微信键盘iOS 版​;在今年4月3日,我写过一篇《微信键盘Mac版上线》,介绍微信键盘Mac 版。今天是2023年5月27日,我的Windows 电脑上也终于有了微信键盘,​这样一来,我在自己的所有设备上都已经完成了输入法替换。

通过5个月的使用,我觉得微信键盘甚为顺手,而且在审美上​符合我的个人喜好。​使用iOS 版之后,我在手机上的输入准确率得以大大提升。使用Mac 版之后,​我唯一的想法就是Windows 版什么时候出?我喜欢快速流畅的输入,更喜欢简洁明快的界面,​以及工具在使用时的极低存在感,这一切​微信键盘刚好都能满足。

需要提醒注意的是​:目前上线的微信键盘Windows 版只是个早期版本,​所能提供的都是基本功能,只能满足中英文​输入,甚至连全键盘都没有,也就谈不到什么输入特殊字符一类的事情。所以,现在​你能做的是尝鲜,不要像以往一样不断留言问我:

-​--为什么没有双拼?

---为什么不支持五笔?

---为什么​没有本地词库?

---为什么不支持表情包?

​---为什么没有语音输入?

---为什么不支持繁体输入?

---为什么没有算术​符号支持​?

关我毛事,又不是我开发的。无论是哪一个版本的微信键盘,都内置了反馈入口,麻烦去那里提问和提出建议。也可以去看一下微信键盘的主页,那里有他们的开发动态,你可以根据不同版本的新功能上线时间,推断一下大概还要开发多久。

我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告知读者​一件新鲜事而已。我对这件事情感兴趣,除了自己想用之外,就是因为它本身的逆潮流而动---现在所有的大型互联网公司都奔着AI 去了,微信团队却去开发了这样一款古老的产品:输入法。以前我还会问一句为什么,现在用下来我的想法​却变成了三个字:搞快点。

事实上,我认为所有的工具都值得​仔细做一遍。今年是互联网诞生30周年,时间并不算太长。在这个新世界里的工具,很多都是被用户需求驱赶着紧急开发出来的东西。当初开发者并没有仔细想清楚,用户的要求也不过是能用就行。就像是输入法,一直到Google 拼音出现,我才觉得终于有了​能用的中文输入法,而那已经是我上网多少年之后的事情了?

而作为的“古老产品”,在多年的追新逐异之后回头再看,却又能重新发现它们的价值。比如说博客,当我重新启用之后再次看见来自搜索引擎的自然流量涌入,​不禁潸然泪下---我差不多都忘记了这种景象,忘记了没有社交网络,没有算法推荐的时代里,人们还可以通过邮件订阅,通过浏览器收藏夹,通过搜索引擎​访问内容,还可以通过一个链接跳到另一个链接,那么无尽地跳下去,就像是二战在盟军在太平洋战场跳岛作战。

我觉得A​I 出现是件好事。它资金密集,资源密集,​形成了极高的入行门槛,使得互联网​创新和创业不再是人人可以为之的事情。于是,迟早大家都会狂心消歇,坐下来打磨点小东西。也许不那么新,也不那么酷,但也许会因此打磨出一点真正有用的,真正好用的产品,比如说是输入法。这样,互联网产品研发就会恢复到老路上去,那条没有喧嚣,没有热闹,孤独寂静的道路上去,这样往往会诞生出好产品。

最后,微信键盘地址:

https://z.weixin.qq.com/


------

2023-05-26

小欢喜

 



不知道为什么,无论我写什么内容,总有读者跑来自顾自地写下一段和主题毫无关系的留言,​往往又是感情问题。所以我猜想,他们一定是在现实里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倾诉,并且​又懒得写成日记。不过这么多年下来,我早已经习惯,看到什么留言​心里都波澜不惊。
昨天有个小女生,人还在读大学,在《我下次还会光顾的》一文下面留了很长一段言。当时,我正在唏嘘感慨人们使用中文的方式,斯文又是如何变成的笤帚。结果小丫头撞门进来,一口气不停地讲她如何摧枯拉朽一般喜欢上一位男同学,又是如何神魂颠倒乃至看着那男孩自己就能哐哐撞门。最后看她那意思,​估计是要反反复复埋伏在那个小男生的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就像是非洲草原上的猎豹,极有耐心地伏低在长草丛中,觊觎着​眼前一只漂亮的羚羊。
我​回覆她说:“你念到小五还是小六了?要专心小升初呀。”
之所以说这样的话,是因为我本人一向信奉“你既然喜欢就要说出来”这种行动哲学,从来都不相信什么默默守候,默默陪伴一类的​文艺路线。在我看来,默默守候、默默陪伴除了能让人自我感动之外,唯一的作用就是让自己的帽子变绿,最后陷入自怜自怨舔自己的​处境中去。​为什么这些年这个社会越来越不文艺了?因为文艺青年老喜欢默默,结果就​因为失去繁育机会而逐渐走向灭绝​。
所以我问那个小女生,​是在念小学五年级还是六年级?提醒她注意自己已经是个成人,不要再去用小猫小狗的恋爱方式​暗恋什么人。人家小学生都还会写字条送卡片​相约盘串呢。
估计是受到了刺激,当晚小女生又来留言,报告说已经跑去向她暗恋的男同学表白,而且成功被拒​。看完我长出一口气,​觉得这样的结局其实也相当不错。一开始我劝说她“要专心小升初呀”,意思是像她那样摧枯拉朽喜欢上一个人,自己的手段又只有默默守候,我很担心她会因此而受到打击乃至伤害​。情感地位完全不对等,​又缺乏经验值,这看起来就像是送人头的架势,谁知道后续会发生什么​?不如好好学习,起码还能​换来一张好看一点的成绩单。
我觉得那个男生很不错,直接拒绝是一种高尚的行为,要是他决定钓鱼的话,​小女生就惨透了,大学生涯算是报废,也许后续​影响会延续很多年。搞不好就会和自己较劲,以后变成一个渣男爱好者,非要​驯服改造几头为乐。
小女生又连续留了几条言,​看完之后我对她最后的担心也消失了。原因是我发现丫头挺猛,先是把男生赶进角落,然后是用擒拿术攥住别人的手腕子,最后别人逼到不得已说出实话,拒绝了表白,但是这个丫头片子本着贼不走空的原则,跳上去猛地偷吻了一口才​转身就跑。你说,这样的​妹子我还用担心什么?用东北话形容,那就是一个字:虎。
结局挺美好,妹子说她一口气跑出来,回头看的时候那个男生还站在楼上望向自己,于是双方还遥遥挥手道别。我想,这下子那个小男生大概这一辈子都忘不了她,而这一晚的经历小男生能反复讲一辈子,六十岁以后每次喝酒必醉,每醉必讲。我就忍不住想起了那句话:
“顶级的捕食者,总是伪装成​猎物的形式出现。”
故事不完美,有缺憾,孱弱苍白羞涩的王子最终没有和擅长​三十六路擒拿手的公主在一起。​所以,连小团圆都没有,只有小欢喜。我还是为姑娘感到高兴,因为过了昨晚,她知道了如何分辨好感和喜欢,知道了直接表白省时间,知道了步步紧逼就可以全身而退,知道了自己的幸福取决于​自己掌握主动,知道了​并不是只有大团圆才是好结局。最重要的,是她认识到了自己的勇气、决心和行动有多么大的力量,于是她未来获得自己幸福的能力和可能都​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而我在为她高兴的同时,也为自己感觉到奇怪。我只是一个作者,小姑娘也只是我无数​读者中的一个而已,可为什么这一晚上我就像是一个老父亲得知自己小女儿要去表白一样,如此牵肠挂肚,​心情千回百转呢?我更奇怪的是,一晚上过去小姑娘的留言下面有78条其它读者的跟贴。怎么说,你们和我一样也都激发出了十成爹​意?
我建议你们有女儿的,回家找时间都去教一下擒拿​。我认为这才是整件事情里最关键的因素---但凡你要敢拿住对方手腕,对方就永远拿不住你。如此,无人含泪对长夜,人间尽是小欢喜。


------

2023-05-25

黄金眼



 一个人的喜好和品位大多在年轻时就已经定型。比如说007电影系列里,我最喜欢的是布鲁斯南担纲主角的所有电影。不是说肖恩·康纳利就不行,但是他流行的时候我还太小。也不是说丹尼尔·克雷格就不好,而是他走红的时候我已经过了看爽片的年纪了。所以皮尔斯·布鲁斯南刚刚好,我刚好有那样的年纪,也刚好有那样的心。


在布鲁斯南担纲的007电影里,我最喜欢的一部是《黄金眼》。剧情我早已经不能记全,这么多年来我会一次次回想,唯一的原因是缇娜·透纳(Tina Turner)演唱的主题曲《黄金眼》(Golden Eye)。

记得我第一次听到这首歌的时候,缇娜的第一句歌词“看那水中倒影”(See reflections on the water)才一响起,我禁不住毛发上指,感觉在一片寂静深黑之中有一头凶猛的母兽迈着优雅的步伐,正朝着我逼近。在此之前,我从未听过如此有金属光泽的嗓音,也未曾体验过这种灵魂被洞穿的空空荡荡。仿佛回想起我在中阴身的时候,狂暴的业力之风在撕扯拖曳着我。

我一直很喜欢这首《黄金眼》,应该反复听过不下百遍,也应该在自己的博客和公众号里张贴过多次。回想我十一年的民航生涯,背景音就是两首歌的循环播放。一首是斯汀的《The Shape of My Heart》,另一首就是缇娜的《Golden Eye》。我的青春,我的野心,我的欲望,我的理想,我辗转在各个机场之间的岁月,都密密麻麻地刻在这两首曲子的深处。每次重听的时候,那些烟火,那些酒精,那些晚风,那些湿润的水汽,那些没有回头的单行道就会重新在我周遭降临,直接把现实驱逐开去。

今天,我看到新闻说,8届格莱美得主、摇滚女王、佛教徒、《黄金眼》的演唱者缇娜·透纳在漫长的卧病之后,于24日在瑞士自己的家中安然去世,享年83岁

所以现在我有点梗住,不知道应该说什么才好。对,我应该向读者介绍一下她的生平才对。介绍一下她曾经是多么伟大的歌手,介绍她曾经在同一届格拉美同时拿下摇滚和流行两种音乐的奖项,介绍她曾经被殴打和虐待以至于患上PTSD,介绍她放弃了美国国籍入籍瑞士,介绍她曾经因为佛教而获得莫大精神抚慰.....

但这没有什么意义。就像是回到1990年代末,一位大叔或者大哥向我推荐肖恩·康纳利的007影片一样。谢谢,不需要,我看布鲁斯南就好,我喜欢他那双蓝得深不见底的眼睛。对于我而言,布鲁斯南就是詹姆斯·邦德,以后也不会改变了。而肖恩·康纳利在我心目中,也永远是我第一眼见到他的样子,《勇闯夺命岛》(The Rock)里的英国秃顶老特工梅森。就像是我总会为艾德·哈里斯的绿叶甘草命而抱不平,原因仅仅是因为他在《勇闯夺命岛》里的角色感人至深一样。

我没有什么想要介绍的,我没有什么想要诉说的,我甚至也没有什么要缅怀的。每一个人就是一张黑胶唱片,过去的日子,过去的那些人,那些事,又或者是一本书,一部电影,一种香气,一种味道,就像是刻刀头一样,在黑胶唱片上刻下印记。未来某一天重放,就可以见到昔日重来。于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刀头,在灵魂深处刻下独一无二的音轨。我不能拿起我自己身上的刀头,在别人的唱片上刻录,然后期待发出同样的共鸣---我就是这么想的。

缇娜的盛名,连带她的那个黄金时代一并消失了。世界上的事情就是如此,名望、财富、荣誉、生命都会被风吹走,无论当初多么绚烂夺目,最终都会被人遗忘。而每一代新来的人依旧一脸茫然看着,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也不能理解悲伤为何,因为在他们青春的祭坛上,火焰还在熊熊燃烧,刻刀还在他们身上吱嘎作响,他们还远没有成为一张可以反复播放的唱片。

如流沙一般从指缝中流泻而出的日子,如流沙一般从指缝中逃逸而去的旧事,还会剩下点什么呢?剩下这首《黄金眼》,U2 乐队为缇娜度身定做的歌曲。当旋律再次响起,当我再度重温歌词,在字里行间我感觉到那仿佛是来自1990年代对今天的预言,它穿越了遥远的时空,再次在我耳边喃喃低语。

------

下次我还会光顾的

 


​我下次还会光顾的,或者我下次还会光临的,这是在各大电商平台商品评价区经常出现的​留言。看起来很雅致,有文气,不过我觉得不如那句朴实无华但是明显敷衍的​:以后还会复购。起码,后面一句话没有​礼仪错误。
礼仪是什么?一句话说不清楚具体的定义,字典给出的解释是​礼节和仪式。我不喜欢字典就是这个原因,因为​它并没有解释什么是礼节,什么又是仪式。这就像是你去查字典,阿卡巴卡是什么意思,字典​解释说:阿卡巴卡就是​吧嗒和喀嚓。
依照我个人的理解,礼仪就是秩序,人和人之间谁高谁低,谁上谁下,谁重谁轻,谁优先谁等候,这里存在着秩序。秩序存在的意义,是为了便于明确​双方的关系,这样方便大家相处。比如说大冬天里两口子缩在被窝里看电影,大家都觉得口渴了想喝饮料,太太就伸腿蹬了老公一脚,说​:“你去”​。这种蹬腿礼的意思,就是明确在这段夫妻关系中,太太处于​上位,是控制者。同样的,不称名字,直接称“你”,也是上位者对于下位者的特权,意思是你​值不得我专门称呼你的名字。
在光顾这个中文词里,光的意思是使得有光彩,顾是拜访,而且是居高临下的拜访。所以,光顾的完整意思是​:您愿意屈尊莅临我这个鄙陋的地方​,使得我这里蓬荜生辉。根据这个意思,“下次我还会光顾的”​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下次尊贵的我还会亲自莅临你这个破烂地方,好让你这破地方因此而增加​点光彩。
那我看不如直接打脸算了。
店家和客人之间没有绝对的谁高谁低,毕竟店大欺客,客大欺店​都是有的。在相对平等的关系里,各方都需要努力争取更低的站位,以此表示尊重​和谦和。这的确很奇怪,但这也的确是一种​文化传统。因为主动站在低处,保持谦虚低调的态度,在我们的文化里一向被视作是有教养的体现。比如说在旧时代,文人之间会相互通信。经常可以看到,那些明明自己年长的男性会在信中尊称比自己小的男性为​兄。只有非常熟悉的好朋友,而且是在极为放松和愉悦的情况下,​才会开玩笑一样在信件开头写上:某某吾儿​接信跪读,否则都是某某兄见字如晤。
这里的礼仪规则并不复杂,对于对方尽量用敬语敬称,对于​自己尽量用谦辞谦称。正常人一般都能正确运用这个规则,​麻烦是麻烦在有些人喜欢拽文而不得其法。就像是“我下次还会光顾的”这种表达,说这话的人是觉得光顾这种字眼好,自己如果不用一下就不能显示自己的​文化。但他们忽略了一点:不能把对方的谦辞直接用在对方自己身上。反过来也是一样,不能把对方的敬​语直接用在自己身上。
这就像什么呢?像是你去别人家做客,别人向你介绍自己的儿子,对方说“这是犬子”​。除非你是发了失心风,​否则你不应该说:这次我大驾光临你的寒舍,感觉装修得还不错,看你的狗儿子挺​聪明的样子,并且你的糟糠最近瘦了变年轻了,你这个鄙人果然​有两把刷子。对了,这次我来,惠赠你几个榴莲尝鲜,希望你也常来我家也拜访拜访,我家令尊令堂经常问起你这个不才,都是自己人,你来的时候就不要带着薄礼了---文气是的确文气了,​但是未必能安然无恙地道别离开。
所以,不能说“我下次还会光顾的”这种话,可以说“我下次还会光顾着下单”。老板说“多谢惠顾”,你说“承蒙关照”。老板说“区区赠品,不成敬意”,你说“心意已领,能否顺丰”​。老板说“生计艰难,希请见谅”​,你说“若能顺丰,铭感五内”​。老板说“尊意难违,勉力为之”,你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老板说“尊客慢走,勿吝好评”,你说“荣幸之至,还请返券”。老板说“领教了”,你说“不敢当”。老板说“恭送”,你说“告辞”​。老板说“请”,你说“我下次还会光顾的”​。​老板,卒。
这样一来,就有了一次​合乎礼仪的完整商业对话。

------

2023-05-24

为什么会缺乏好中文


这将是我关于孙燕姿的第三篇文章,但我坚持认为有这个必要。

其实这一次“冷门歌手”孙燕姿的再次走红,除去她的文章,除去她文章所展示的精神境界和思考深度,主要原因我认为是她的文字带来了一种陌生感。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已经许久没有在中文世界里读过这样的问题,如此清新,如此准确,如此澄澈。但与此同时,人们体内的文化基因又会确信无疑地认定:这,就是中文,而且这就是好中文。

于是问题就变成了这样:为什么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里缺乏好中文?

或者我可以从反面来加以说明:为什么那么多人在读到孙燕姿的博客文章之后,第一是看不懂她在说什么,第二是读不完整篇文章?我从1997年上网以来,没有见过网友阅读能力在历史上有那么糟糕过的时候。

当然我可以继续写3000字,义愤填膺或者声情并茂地声讨,声讨微博这种碎片化文字工具对民众表达和阅读能力的戕害,声讨抖音这种短视频工具对大众阅读文字能力的损伤,我还可以声讨微信,尤其是微信公众号作者们,在十年间孜孜不倦地不断降低文字表达水平,把任何内容都揉碎了嚼烂了半消化了童稚化了然后填鸭给读者,导致他们根本不能阅读长句,不能阅读稍微坚硬一点的内容。

但我认为这没有多少意义,因为这就是现实,而且是人们选择的结果。读书人,写字的人对后半句装聋作哑,因为承认这是大众的选择,那就等于是承认自己已经被时代所抛弃。这个问题一二十年前就已经有人明确提出:未来的世界里,我们究竟是生活在奥威尔的《动物农场》还是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

当然是《美丽新世界》,当然没有几个人愿意公开承认这一点。对吧?就像是Apple 最新的剧集《羊毛战记》(Silo),翻拍那么古早的科幻小说,Apple 和导演还是在很努力地向观众展示一个反乌托邦社会,也就是《动物农场》的翻版。为什么不拍摄《美丽新世界》类型的故事?依照我阴暗的心理来考虑,那是因为Apple 所代表的高科技公司和导演所代表的娱乐业,他们正在按照《美丽新世界》里的方式利用贩卖奶头乐来大赚特赚。既然如此,人为什么要反对自己呢?

所以用不着指责谁,世界就已经是这样一个世界,世道早已经是这样一个世道。事实就是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在大众文化上建立的大众政治崛起,人们喜欢娱乐,喜欢富媒体,喜欢表态,喜欢情感价值,但是很早就不喜欢阅读和写作了,因为思考和理解对于含着奶头乐的人而言是一种生命中难以承受的重负,完全不如看完视频之后维护政治正确而喊打喊杀来得愉快。

很容易从我上面的表述得出一个结论:在一个《美丽新世界》里,因为大众文化兴起,所以作者要向大众提供松软可口易服用的内容,通过不断降低内容难度,不断增加内容娱乐性来吸引更多受众。

但我并不是那么想的,我觉得在逻辑上应该有更为深远的原因,那就是最近这但是三四十年来流行的赢家通吃的集体心态。互联网公司是最明显的,自家有一款产品做成功了,那么就要依仗这个产品和产品里的用户,跨专业跨行当把其它家的生意一并抢来。腾讯做大了要做电商,阿里做大了要做社交,字节做大了要做社交、外卖、打车、订酒店。

有人问过,为什么在世界其它地方,一家公司做大了一项业务,就会继续专注去做,不会立即忙于攻城略地?为什么在中国,所有的互联网公司看起来都想要一口吃掉所有的互联网业务?那在我看来,原因就是家家都信奉赢家通吃,坚决做清一色的天条。当所有人都那么想的时候,就没有人能专注主营业务,就都必须不断跨越边界,不断追求大而全,不断追求市场唯一一家的地位。

缩小一下范围,缩小到写字这个领域内。按照相同的逻辑去观察,一切就都很好理解了。为什么要文章降智,为什么要文章娱乐化,因为需要获得最大数量的读者。为什么要获得最大数量的读者?因为做大做强,赢家通吃是天条,你为什么要问为什么?在这种视角下,写作者有责任赢取最大数量的读者,最好一篇文章能吸引来所有社会各阶层。而且,这已经成为了一种默认共识:量才是一切。

那么,一篇可以讨好所有人的文章,它就等于什么都没说。一篇所有人都喜欢的文章,它就等于没有任何观点。有人说,现在的文章读起来都觉得有趣,有道理,但是扭头就会忘记。这就是原因,因为这种文章的主要成份是一氧化二氢和赤藓醇,以及加压灌注的大量二氧化碳。甜丝丝,滑爽爽,而且喝起来有还点杀口,让人感觉挺有劲道。最大的价值是全然正确无错误,唯一的问题是其中不包含任何能量。

孙燕姿的博文《我的AI》为什么让人感觉到冲击?尤其是写作者们?因为这篇文章的出发点就非常明确:我不需要所有人都能读,我不需要所有人都能读懂。它在最核心的逻辑上和其它中文文章有一个巨大差别:无论我怎么写,我不是为了获取所有的中文读者,不是为了赢家通吃,甚至都不是为了成为赢家,重点是成为我自己。

这样当然就可以从《我的AI》里读出自在从容,读出松弛幽默,读出深刻与洞见,读出性格和神采。因为孙燕姿并不在这种流行文化之内,这种流行价值之内,她并不奉赢家通吃的天条,追求吃通天的地位,所以她不需要取悦所有人,赢得所有人心,也不需要讲所有人都懂,所有人都认同的话。

我看过人们用AI 代替她写的回应文章,上来第一句就是:首先我要感谢歌迷朋友对我多年来的支持,我还要感谢广大网友对我的关心......很标准,很正确,很符合人们对歌星回应文章的期待,但这也是毫无疑问的文字垃圾。孙燕姿没有这样写,她的第一句话是:

As my AI voice takes on a life of its own while I despair over my overhanging stomach and my children's every damn thing.

从这一句话开始,我认为她就没打算让所有人都认同自己,都支持自己,甚至都不打算让尽可能多的人来看到这篇文字。她写她想写的就够了,她给愿意读的人读就够了。全中文世界有20亿人口,但是这和她没关系,她写给愿意看的100万人就够了。不需要考虑抖音粉怎么才能看到,也不需要考虑路过粉怎么才能被吸引,黑粉能否因此而转换。所以她的文章才好看,或许也可以大胆推测一下,她的人生大概也不会那么苦大仇深着且志存高远。

当一个社会的所有成员都认同人力有穷时,认同做好自己能做的事就行,不再追求赢家通吃,一统江湖,不再追求数量而是转为质量---无论是事业还是人生的时候,每个人都能得解脱,每个人也都不需要继续被迫和大众一起玩游戏。人群因此会有分层,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各自安好,自得其乐。于是,这样就有可能会产生出好中文来。


------





孙燕姿作文赏析

 


昨天发布《作文老师孙燕姿》一文之后,有读者留言表示自己感觉很困惑:请问,孙燕姿这篇文章好在哪里?麻烦你给讲讲?还有几十条留言表示:这篇文章不是AI 写的?
我想回复一下又怕伤功德,于是找到一个好办法。木遥老师在网上对此有一句评论,我引述如下:“任何一个看完孙燕姿那篇写 AI 的文章之后跳出来问‘求课代表她到底说了些啥’ 的网友恐怕都应该认真琢磨一下 AI 时代自己到底是能靠什么能力吃饭。”
木遥老师也解答了长久以来我心头的一个困惑,他说:“今天忽然灵光一闪,想明白了为什么很多我觉得写得很好的文章后面总会有评论问‘这是不是 AI 写的’。我理解中‘AI 写的’这个形容是说文字呆板僵硬没有生气,而部分网友这么说的时候,是想说哇这人竟然会写这么长的句子,句子竟然还有结构,语气竟然冷静平淡,段和段之间竟然还有照应。人怎么会写成这样呢?这一定是 AI 写的---整个误会了。
木鱼么就留着给木遥老师去敲,我这里考虑到许多读者的确在理解上有困难,那么,我就来解析一下孙燕姿老师这篇文章,以下蓝字部分是孙燕姿老师原文,黑字部分是我的解析。
当我在为自己日渐隆起的肚腩和孩子们的破事而烦恼时,我的人工智能歌声却不胫而走,四处流传,于是我有些话想要一吐而快。
在解析这段话之前,需要交代两个文章背景。第一、孙燕姿长期不出新专辑,专心家庭生活,她的歌迷对此多有抱怨。第二、有人在网上用AI 模拟孙燕姿的嗓音唱别人的歌,一时间非常火爆,无论是不是她的歌迷,许多人都希望看到本尊出来做一下回应,也很好奇她的真实想法。所以,这篇文章是在这两个背景下发布,这也是我们理解它的基础:因为科技爆发而受到冲击的个人,出来就此做出回应。
这段话好在哪里?好在上来就给文章定下了基调,这不是歌手孙燕姿大战AI ,也不是受害者控诉案情发布会,而是用不解释的方法向她的歌迷解释了为什么外面闹得那么厉害,她这一阵子却没有做出任何回应。因为她已经人到中年,因为她是孩子的母亲,她有自己的家庭生活要去过,有一堆麻烦要去处理。所以,她不想做个战士,她也不想做个受害者。这样写,可以极大拉近自己和歌迷读者的距离,让她的歌迷在会心一笑的同时更愿意读下去。
在我的人工智能角色成为目前的热门人物之时,我的粉丝们已经正式临阵反正,改旗易帜,接受了我确实是个“冷门歌手”的现实。说真的,你怎么可能打得过一个在几分钟之内就能出一张新专辑的家伙?
这一段话的原文是英文,但是在英文中非常突兀地插入了四个中文字“冷门歌手”。孙燕姿用这种行文方式和自嘲的口吻,告诉她的歌迷:冷门歌手这个梗我已经知道了,我不是真成了家庭妇女,我不是真的活在真空里,我还在关注着大家,不要觉得自己被冷落。我看到这一段的时候很是感慨:这人的情商得有多高?
最后这句话是全文中孙燕姿第一次评论AI ,她很清楚地知道AI 工作的效率,也很清楚传统音乐行业面对AI 时的不利局面。但是读者不容易看出这是评论,因为这句话是用玩笑的口吻来讲的。
不管是叫它ChatGPT 还是 AI 又或者任何其他名字,这个“东西”能够处理无数段信息,并且以最为连贯的方式把你的案头工作给组合起来,以此模仿和/或创造独特而复杂的内容。等一等!这不是就是人类会做的事情么?我们一直都在说服自己坚信:思考和观点的形成,是机器人所无法替代的人类独有任务,这远远超出了机器人的能力范围。但现在步步紧逼的AI 即将威胁到成千上万个人类工作岗位,诸如法律、医学、会计等行业,以及现在这篇博客正在讨论的---歌唱。
果不其然,孙燕姿在接下来的这一段里阐述了她对AI 工作原理的理解。当初我就是读到这一段的时候,立即直起身来坐正。因为她关于AI 的个人理解非常到位,而且胜在简洁。不关心AI 进展的人可能对此无感,但是关注AI 的人会立即表示惊讶和赞同,对孙燕姿的好感暴增。
这里还有个细节,孙燕姿说,AI可以模仿和/或创造独特而复杂的内容。其实这里已经表达了她个人对AI 的基本观点,那就是AI 是拥有创造力的。要知道,就在此时此刻,还有很多画家和插画师在坚称AI 只会抄袭和拼贴,毫无任何创造能力。
为什么我称赞这篇文章好?因为接下来大家就可以看到,孙燕姿不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而且随后用极为轻巧的方式加以论证。在说了几句AI 的工作原理之后,她突然来了一句:等一等,这不就是人类会做的事情么?AI 按照人类的方式做事,那么它就应该拥有人类的智能,也就应该能够创造。最后,她又收回来,用AI 已经在威胁成千上万工作岗位的现实来再次论证这一点。
当然你会反驳说:我还是能分辨出真人和AI 歌声之间的区别,在声音/气息(或者任何你能想到的音专业术语)上,AI 没有任何情绪或者变化。但是对不起,我怀疑这只会是很短的一段时间而已。
这一段是孙燕姿谈前瞻,她认为AI 能够达到人类歌手的水平只是个时间问题,达到声音真假难辨的程度也只是个时间问题。我就觉得,所有从事AI 工作的人,都应该在电脑前贴孙燕姿的海报,都应该购买孙燕姿的音乐专辑,因为她是如此坚定地站在大家这一边。
讽刺的是,很快就没有任何人类能够超越AI。没有人类能够在获取如此之多信息的同时,还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又或者是做出正确的错误(好吧,也许我的想法有点太过跳跃了)。这项技术能够为每个人精准地制造出每样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无论你有多小众、多变态、多疯狂,AI 都能为你度身定做出独特的内容。你并没有那么特别,因为你已经可以被AI 所预测。不幸的是,你同样也可以被AI 所定制。
这一段话里,很多人留言表示困惑,不理解什么叫“正确的错误”。这里孙燕姿谈的是艺术创作规律,我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解释一下:白发三千丈,这是李白的诗。白发不可能有三千丈,也没人见过三千丈的白发。那么,按照常识常理来说,这就是毫无疑问的错误。但是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没有什么标准,只有具体的合适不合适,合适的表达就是正确的。所以,叫做正确的错误。还不明白的话,想一想最近这几年一句网上流行的话:五彩斑斓的黑。继续不明白的话,可以把五彩斑斓的黑和电视剧《狂飙》里的高启强联想起来试试。
在前面的段落里,孙燕姿谈到了她对AI 的理解。在这一段的结束部分,她把这种理解和对人类自身处境的理解结合起来。她说:“无论你有多小众、多变态、多疯狂,AI 都能为你度身定做出独特的内容。你并没有那么特别,因为你已经可以被AI 所预测。不幸的是,你同样也可以被AI 所定制。”
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大为震撼。一般来说,艺人有责任把话说得悦耳,不惜扭曲自己的真实意图,好让观众和粉丝乐意去听,好让他们喜欢自己。但是孙燕姿却敢于说出真心话,说出大众可能不爱听的话来。她直接动手撕去很多人身上的自我包装,说无论往自己身上贴什么特别的标签,AI 都能同样给你造出来。所以,人们认为自己是很独特的存在的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个虚妄。让我震撼的地方就在于这里---真实且深刻,并且毫无畏惧的坦诚。
这一段最好的部分是最后两句:You are not special you are already predictable and also unfortunately malleable. 你并没有那么特别,因为你已经可以被AI 所预测。不幸的是,你同样也可以被AI 所定制---
什么意思?在我看来,孙燕姿对于AI 模仿自己歌声这件事情,她的正式回应就是这两句话。可以为AI 所预测,指的就是AI 可以根据她以往的歌曲,预测出她会用怎样的方式去唱其它歌。可以为AI 所定制,指的就是AI 创造出来的歌曲,可能并不符合她的意志,而是把她的声音作为一种工业原料,去生产一些定制产品,比如说那首孙燕姿版《漠河舞厅》,甚至是孙燕姿版《老司机带带我》。
她个人的态度也在这两句话里,1、我不认为我很特别,特别到AI 不能模仿,或者我要禁止AI 模仿的程度;2、如果AI 用我的声音去制作一些我本人根本不可能唱的歌曲,那么这种定制是一种不幸;如果人们是通过这种定制歌曲而接触到我,从而认识我,那么我就等于是被AI 重塑出来,这同样是一种不幸。malleable,意思是塑造塑形,但是孙燕姿在这里想要表达的意思要复杂得多。
多么好的一段话,孙燕姿不说I am not special,我并不特别。而是说You are not special,你并不特别。原因是这不是她一个人需要面对的问题,而是所有人都需要面对的共同处境。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感觉自己就像个正坐在电影院里最好的位子上吃爆米花的观众。(注:在这种情况下,很可能没有任何科技能够预测我此刻的感受,除非我把这篇博文发布出去,好吧,大家现在随便看吧)。这感觉就像是在观看那部改变了我们生活的电影《瞬息全宇宙》,但不同于电影剧情,这一次爱并不能拯救世界。
孙燕姿在这一段里明确表示,面对汹汹袭来的AI ,她就是个吃爆米花群众。因为前面说了,现实就是自己没有特别到无法被模仿的程度,技术进步会带来很多问题,但是她对此无能为力,所以她的选择是看戏就好。
不过孙燕姿依然有她的傲气,傲气体现在她括号里的旁注。她的意思其实是在说:AI 可以模拟我的声音,了不起。AI 可以用我的声音唱别人的歌,了不起。AI 几分钟就可以用我的歌做一张新专辑,了不起。但是,AI 现在能预知我会在这篇文章里谈什么,怎么谈么?如果没有之前我所有的专辑,那么AI 就无从模拟我的声线,正如现在AI 没有得到我的这篇文章,那么它也就无从推断我的个人感受。有一句话孙燕姿没有说出口:毕竟得先有我,先有我的创作,否则一切后续都无从谈起。
在这无边无际的存在之海里,一切皆有可能,一切全无所谓。我想,能够拥有思虑纯净和保持自我,这就已经足够。
在结语部分,孙燕姿就像是一位禅师那样,谈到了她通过这件事的证悟:世间的无数事情就像是一片汪洋大海,怎么样的浪花都可能泛起,然而无论怎么样的浪花最终也会归于沉寂,所以​潮生涛灭,一切都全无所谓。潮水和浪花都在海上起伏,而大海本身的特性是不会发生改变的,它始终是水,在水面下它​没有波澜起伏,没有变化生灭。所以,对于自己而言,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本心本性如同大海一样不生不灭,继续做自己而不是被​那些浪涛潮水所改变,所困扰烦恼,这就已经足够了。
谨此与君珍重道别。
最后孙燕姿特别用了古英文做结束​。With this I fare thee well,这里Thee 就是古英文里的You. 所以,这句话是With this I fare you well, 谨此道别,以此​道珍重。AI 是一门很新的技术,而With this I fare thee well 是一句很古老的英文。孙燕姿自己的趣味,偏好,价值,都在这句话里了。
读完、翻译完整篇文章,我对孙燕姿​相当欣赏。我认为,周慧敏当年的《识于微时贴》和孙燕姿现在的这篇《爆米花贴》,算得上是​华语艺能界的两大名帖。不说是在艺能界,即便在华语写作界,孙燕姿的《爆米花贴》​也算得上是一篇好文章,因为很多人现在已经不会写这种文字了。这种直率,这种智慧,这种幽默,​也已经很少见了。
好不在于文笔,而在于通过文字流露出来的思考深度、个人气度​以及精神境界。我认为孙燕姿对AI 的理解超过90%以上的网友,我认为孙燕姿的表达水平超过99%​的网友。这就是造成那么多人觉得阅读理解困难的原因,这也是孙燕姿成为“冷门歌手”却无法被人们忘怀的原因。
有些在场面上的人是孔雀,每一根翎毛都让人看得清清楚楚。而有些远离人群的人是冰山,人们所能看到的是水面上的一角,​然而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却深不可测。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