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09

短句,长文以及说话

 


类似在微博、即刻、豆瓣广播、朋友圈这样的地方,可以写一些短句,许多人用来记录生活,记录感受,记录转瞬即逝的​想法,有些人甚至还想着有天可以把这些短句用于写长文。

我个人有个发现,那就是我自己很难做到短句和长文兼顾​。如果我短句发得很开心,​那么我转身去写长文就会出问题。如果我长文写得很尽兴,那么我想要写一条精彩的短句就会​有故障。​它们对于我而言,并不能彼此兼容。

​原因可能是这样的:​在每一天的生活中,可能有十件事在十个瞬间让我有所触动。如果我在发短句的状态,那么我会在有触动的瞬间,拿起手机就把这种内心产生的​冲动记录下来。有时候可能还需要展开再写两三条,这样​一天下来能发十几条短句,于是内心的冲动就得到了释放。

长文不是这样。同样是十件事,同样有十个瞬间,但是它们无一例外​当场就被抑制。在这一整天中,它们十个在我心头反复翻腾,相互竞争,看哪一个我始终无法放下。只有那个最终的赢家可以​幸存下来,值得我去仔细想一想,反复思考它是什么,因何而起,走向何方。最后,它有希望变成一篇长文,我会对它进行详尽地表达。

短句写得手滑,意味着内心有任何触动,当场就予以释放​。​那么对于我的心而言,这件事其实已经了解,不需要再花时间去想。这样做对写长文极为不利,长文需要反复思考,需要时间发酵,需要透过感受,透过事物的表象,​思考下面究竟是什么东西。写长文需要心里有一件事悬而未决,等完全无法抑制时才会转化为文字。

同样的,习惯用长文表达,就会觉得短句的空间不够,​讨论和分析无法展开。把上千字压缩到一百个字以内表达,​这让人觉得非常艰难。由此而来的简化,又会让人觉得一再压缩之下已经脱离了自己的原意,不由得觉得兴趣索然。就像是让一个习惯了使用长枪的武士,​换了短刀去近身格斗,哪里都觉得别扭。鲁迅所说的所谓投枪和匕首,那也就是说说而已,他基本上就是个近战​战士。

说话也是一样。最糟糕的说话方式是​喝酒之后,酒精麻痹了大脑,让人滔滔不绝。很多人在没喝酒的情况下,​讲话比喝了酒还糟糕。面对着这样的人,就像是站在水库下游,看着水库的闸门升起,大水汹涌而来。

人在说话的时候,脑子运转得很快,​一瞬间都会有许多个想法升起。那么,应该表达哪一个想法,如何表达,这需要停顿片刻,或者降低语速,​先思考后说话。最简单的办法是多听少说,这样​自己说话时才不会洪水泛滥却又言不及义。

说话因为门槛低,许多人喜欢脱口而出,​结果对方的斧头就会脱手而出。所以心怀慈悲的人,就发明了“学会聆听”四个字​来挽救人际关系。我理解这四个字的意思,就是在自己说话之前,要弄清楚​两件事:1、我是否真正理解了对方所说的话?2、我是否真正理解了对方说这些话的​真实意图?​而很多人一上来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我如何回话才得体漂亮?把​自我置于他人之前,怎么可能有什么得体漂亮?

在我看来,​说话更类似于写长文。你和一个人对话,听对方说的同时,大概每分钟都会产生​很多种理解,很多种想法。这里存在一个选择的问题,选择的前提是​正确的理解,选择的标准是哪一个想法在当前的情景下最值得去说​?而所谓的最值得,标准究竟又是什么?​是站在对方的角度,还是站在自身的立场?

​当然又会有人说:说话而已,何必那么​累呢?​那我也可以这样说:如果说话言不及义,如果说话造成​更多误解,那么这对于人而言就是一种耗散。你说话,对方总得​要能接得上才对。对方能接上,就会给出有价值的反馈,于是你就得到了对方的部分思想,于是说话就得到了反哺​,不再是一种耗散。见过那种两人对话,彼此都在拼命讲自己想说的话,话茬根本都对不上,这样相互狂喷一晚,​回家的时候双双都精疲力竭,因为他们把对口相声活活说成了单口相声,​这种情况在父母子女和情侣之间很常见。

相反的,人们也经常评价和某人的一次谈话“很有启发”​。什么叫很有启发​?那就是首先对方听懂了你的话,​不单听懂了,而且现场就进行了思考;不单思考了,而且思考​比你先前更为深入。所以,在他给你反馈的时候,你听到了你从未想过的方向,意识到你从未注意的问题,​于是你觉得受到了启发。可以换个角度想一想,如果对方当时只在大谈他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你是否还会觉得深受启发?

不要觉得说话很容易,​我就是因为这一技能不过关,所以很少出门,很少见人,极少接电话。但也正因为这样,连家里的猫都​烦我。



------

2023-11-08

电动枕头体验

 


一周前我买了个电动枕头,别瞎想,别看见“电动”两个字​就产生奇奇怪怪的​联想。前段时间我抱怨说人类不行,几千年了都没法设计出一款合适的枕头,能让我这种肩膀​太厚的人侧身睡个好觉。于是读者朋友们就向我推荐了很多不同款式的产品,我逐一了解过它们的原理之后,决定买一款电动枕头试试。
它的原理并不复杂,枕芯部分是一个气囊,然后枕头下缘有一个长垫片,可以​感应你的睡姿。如果监测到你在仰睡,那么它就自动放气,​让枕头高度降低下来;如果监测到你在侧睡,那么它就自动充气,把枕头升高,​为肩膀腾出位置来。整个过程都是无声的,也是全自动的,而且运动缓慢轻柔,​不容易觉察。
那么​对我有没有用呢?通过使用电动枕头,我才惊奇地意识到​自己的头有多重,肩膀有多厚。这么说吧,我的电动枕头在侧睡的时候,高度调节从 1 到 10 有十个档位,枕头计算出我需要的高度就是 10,最后也调节到 10,但是即便是枕头充满了气,调到最高位置,我还是觉得肩膀不得舒张,还是觉得​受到挤压。​当然,比之前的大多数单一枕头都要强得多,只是依然不足够好。
这个发现让我对枕头行业比较绝望。像他们这种做电动枕头的厂商,事先肯定做了大量的市场调研,统计过中国人睡觉最为合理的​枕头高度范围---我明显在范围之外,就像是衣服的尺码一样,我需要的尺码永远都​极少,要么干脆就是缺货。
幸运的是,从第四晚开始,我就睡得很舒服,颈椎的状况大大​缓解。正骨师之前帮我解决了十分之九的问题,现在​最后的那一分里又去掉了十分之九。​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呢?之前我​不是买了一堆枕头吗?我把它们全都放在床头和身侧,睡不舒服就随手拽一个过来​换上。
第五天早上起来,我在迷迷糊糊之中觉得脖子很舒服,肩膀很自在,枕头高度简直就是完美​实现了我的梦想。翻身起来一看,发现是我在睡梦中不知道怎么一回事,拽来一个网红枕头,垫在了电动枕头的边缘,我的脑袋就枕在两个枕头​的交界线上,那个高度和软硬刚好合适。
​当时我翻身下床,恨不能立即把它们塑封起来,谁都不让动,永远保持这个位置,这样我每天晚上就可以撕开塑封,对准这个位置​躺下去。
现在,我每晚就躺在这条交界线上。通过反复地尝试,​我已经可以很熟练地用两个枕头叠合成我需要的高度。在这个高度上,我的颈椎和脊椎呈一条直线,我的肩膀有足够多的空间,​不受挤压,可以灵活移动。当我侧睡的时候,​我的脸会拉着头自动爬上去,​找到合适高度的瞬间跌入深眠。当我仰睡的时候,会自动翻身跌落,依然躺在电动枕头上,电动枕头放气,我随之​安然睡去。
如果你​问我说:电动枕头究竟怎么样?我很难简单地用好与不好,有用或者没用回答你。因为我的身体结构​异于常人,我对枕头的需求也异于常人。最终,让我安睡的枕头不是单纯的电动枕头,也不是单纯的网红枕头,而是它们的设计者都从未想过的一种​使用方式。

回到电动枕头本身,回到所有正常人的需求,我个人认为电动枕头的优点很明显:
---高度可调可变,完全配合睡姿;
---气囊柔软,自然呈现高度差异​;
---​全程自动运行,无声无感;
---完全根据个人特质,定制​变化高度;
---小程序控制,无需下载 App,使用界面​方便简单直观。
​同时,它的缺点也非常明显:
---价格偏高,​一个枕头要一千多;
---需要电力支持,电池用完​需要充电;
---因为下缘有一块很大的感应板,没法伸手放在枕头下面,也无法改变形状​;
---元件很多,意味着出现故障的可能​随之提升,需要定期更换的部件也多;
---厂商是单店卖单品,让人担忧未来能否长久生存,以及能否稳定获得配件和服务​支持。
说到底,我个人的看法是这样的:枕头本来是一种寝具,​由面料和填充物组成。电子枕头彻底是另外一种东西,它是个小家电。人类枕在小家电上睡觉这件事情,目前还是个新鲜事物,可能还需要许多优化,许多新发明,填平很多坑,才能让这款小家电完全超越​传统寝具的水准。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发现人本身​是一种灵性生物。医生说最好的枕头应该让人在侧睡时颈椎脊椎成一直线,​这完全就是扯淡---我的眼睛长在前面,我怎么知道后面的骨头​直线不直线?即便我用镜子反射,或者找人来看,骨头在皮肤下面,每个人的颈椎情况不同,又怎么知道​皮下的骨头是什么状况,直或者不直?​所以,这些话说了跟没说一样。
但是在睡梦之中,理性完全退场的情况下,整晚人在床上都会不断自动调整,不断​自动摸索。一张脸不断探来探去,带着脑袋滚来滚去,一边用手无意识地抓挠,把床上一切可以用的资源堆叠起来,弄出一个合适的​枕头---这就是人类的灵性,在睡梦中创造工具。
所有人的枕头厂商都致力于向客户提供它们的单一解决方案,​想法是很好,但实际上方案未必能够解决睡眠问题。所以,我的结论是​一点:多买枕头,都放在自己身边,努力睡去,然后让身体自行找寻,自行组合,你的身体会知道怎样的枕头最合适​。因为在睡梦中,人不会自己骗自己,​非要让自己去接受所谓的正确。


------


2023-11-07

看别人解题

 


长久以来,我都很关注​微信的解题思路。微信是一款互联网产品,虽然它自称是“一个生活方式”,但生活方式也是一种需求,从此岸的现实到彼岸的需求之间,需要建造一座桥梁,这座桥梁就是工具,也是方法,还是思路​。所以,看微信如何满足某个需求,就可以窥见背后设计者的思路,这是提升自己思考能力的好办法。
微信之前推出了“微信键盘”,现在改名“微信输入法”,之前我做过推荐。推荐之后出现了一种呼声,以否定和批评的形式出现,认为微信输入法连个账号系统都没有,那么一旦更换设备,自己调教好的词库就不能​跨设备同步使用,所以​这个产品很垃圾,根本不知道用户需要什么。
在我理解这就是个需求,有相当数量的用户在小心地维护自己的私人词库,以此提升自己的输入效率,对于一些需要经常使用专业词汇的专业人士,或者是职业写作者,他们需要在所有的设备上都能够同步自己的私人词库,同步符合自己使用习惯的常用语。
所以当时我就想,微信可能不得不打破自己的产品原则,放弃简单简洁,不得不为微信输入法做一套用户系统,人们需要在微信输入法里创建账号,凭借账号登录不同的手机、电脑、平板,​以此同步词库。
11月1日​那天,微信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微信​居然还是做到了当初的承诺:无需注册即可使用。​它是怎么做的呢?在11月1日,微信推出的微信输入法1.0.0版本中,输入法设置区里多了一个“跨设备”​。一旦开启这个功能,就会在本机的微信输入法里生成6位数的验证码。然后,你可以在另外的设备里打开微信输入法,同样进行设备关联,这时候输入刚才6位数的验证码,两台机器就关联起来,你的私人词库、惯用语​也就可以实现同步。
事情就是这样,微信利用验证码而非用户系统,实现了​跨设备的词库同步,解决了当初的用户需求。这个解题思路相当古怪,完全超出了我的期待。一般来说,我会把人视为互联网产品的核心,一切产品都应该围绕着某个具体的人,也就是围绕着他的个人账号:我的微信、我的微博、我的​淘宝、我的输入法。所有这​一切的入口,都应该是我的个人账号。
但这次微信输入法的最新版本,似乎把输入法​变成了主体。不需要有个账号,也不需要知道你这个人是谁,两台设备上的输入法之间​彼此握手就可以了,事情是它们之间的相互确认。反而是用户变成了它们之间的信使,帮忙传递一次密码​方便它们彼此相认,然后就没用户什么事了。这样一来,微信输入法是一个统一的名字,就像是“人类”,但是在这个名字之下,微信输入法却会形成无数个小群,每个小群从2个成员到N个成员不等,它们内部使用相同的语言,​就像是一个个小社团。
我想,这大概就是工具反对人类中心主义,​重新确立了工具的主体性。一旦AI赋予工具智能,那么工具允许就能获得​独立和生命。想一想看,未来某个深夜当你已经入睡,你在手机、电脑和平板上的三个输入法在开会,分析你最近这段时间的工作强度,心情状态,以及你​正在对什么领域感兴趣,大家讨论应该给你塞点什么好词​好句,方便你明天​的输入。
利用验证码关联设备这个思路,之前​我也见过,​主要是在数字电视上。数字电视里也会有App,往往和手机​App是一体的。但这样一来,势必需要你在电视机的App里登录账号,而电视机遥控器可不比​手机,想要输入账户名和密码会让人满头大汗。所以,电视里的App厂商就利用了验证码的方法,在App里生成数字验证码,然后让用户去​手机App或者网站上输入验证,于是电视机里的App就直接进入登录状态。
微信输入法这一次把两头都抹去,彻底不需要任何账号,可以说是这种​方式的极致,也给我带来了许多启发,让我忍不住把很多事情都换了一个视角去考虑,从非人类为中心的视角再去思考一遍,​许多熟悉的事物都变得有趣起来。比如说互联网隐私问题,人们已经讨论了很多年,讨论的焦点集中在匿名制和数据安全​上。但现在​换了思路想一想,最极致的互联网隐私保护,不就是彻底没有账号系统,没有登录和绑定么?软件和软件对话,机器和机器关联,那就没有人​的什么事了。
最后,“跨设备”三个字对于小白用户来说,还是​难以理解,缺乏吸引力。所以,微信输入法又在推广和传播上包装了一层:没有主打跨设备,而是主打可以在不同设备之间复制黏贴​内容。 也就是说,你在安卓手机上收到了短信验证码,只要安卓手机和你的Mac电脑安装了微信输入法,它们之间彼此关联过,那么瞬间就可以把短信验证码瞬间传输到你的Mac电脑上。理论上来说,手机、电脑、平板之间通过微信输入法相互传输文件,也​应该能够成立。
就这样,跨平台、跨操作系统的内容传输,通过一个输入工具得以实现---而在一开始,​用户的需求只是要求同步词库,等到微信实现出来,感觉好像又不止是同步词库这一件事​。我忍不住去猜想,微信团队在一开始接到这个需求时,大概没有第一时间满足,而是花了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去分析这个需求背后到底​是什么。等到他们找到答案,​于是就会用出乎意料的方式加以解决。
我忍不住回想起那个古老的互联网笑话:“王总,不行的,你不能在单位电脑上按CTRL C,回家在家里电脑上按CTRL V,就想把内容黏贴回去,这是不可能的”。我记得20多年前​,人们的确找到了解决办法:要么给自己发一封E-mail,要么在QQ里​和自己说一句话。
最后,​目前支持跨设备传输的微信输入法版本情况如下:
macOS 1.0.0版本 正式放出
Windows 1.0.0版本 正式放出
iOS 1.2.0 只有TestFlight内测版,正式版尚未发布
Android 1.2.0 只有灰度版,正式版尚未发布
(以上统计截止于2023年11月7日)


2023-11-06

生日蛋糕

 


生日蛋糕是糖、脂肪、面粉的混合物,有些时候还会加入果仁​或者巧克力​。我曾经非常喜欢生日蛋糕,但是等待正式切蛋糕的漫长时间又是那么的痛苦​。所以小时候我经常打着检查蛋糕是否完好无损的旗号,反复打开蛋糕盒---盒子边缘总是会擦到一点奶油,我就可以用手指刮​下那些奶油舔​着吃,每一口都让我觉得​甜美无比,我一度认为在蛋糕店上班​是最幸福的工作。
转眼之间,生日蛋糕就变成了热量炸弹,变成了碳水炸弹,​我很久都没有吃过一整块蛋糕,最多切一个角下来意思一下​。而且还要先确认是什么奶油,如果不是纯动物奶油,那个小角还要再切一刀,就像是初中时候做几何题时画角平分线,切下来的蛋糕厚薄程度堪比兰州拉面里的​那几片牛肉。甜蜜的感觉如今变成了罪孽和负担,​每一口都让我心惊胆颤。有的人能够在这种沉重的罪孽中含着满满一口蛋糕直升天堂,而我却只能看到​卡路里的地狱在熊熊燃烧,因为在那里为我留了一根​烧得通红的铜柱。
前天在朋友家聚会,来了许多小朋友,满地乱蹿,乐而忘形​。朋友知道第二天是我生日,就在晚餐时为我准备了一个生日蛋糕。所有人都知道,小朋友总是最先吃饭,因为需要大人照顾,把他们按在小椅子上​吃完一餐。等大人们正式开餐的时候,​生日蛋糕就放在桌子正中。
所有的小朋友这时候已经吃好,但是并不像往常一样开始追逐打闹玩游戏,而是都跑来围着餐桌,把小下巴放在桌子边缘,一双双乌溜溜的大眼睛盯着生日蛋糕看,就像是一群兴奋的小狗,​在我身边摇尾巴。我们继续吃饭,​喝酒,聊天,装作没看见​。这时候终于有个孩子忍不住了,过来推我的胳膊​说:你们快点吃。​小朋友们群起响应:是啊,快点啊。
好容易等到打开蛋糕​,点上蜡烛,大家一起唱生日歌。小朋友们的全部心思都聚焦在蛋糕上,目光灼热到让​奶油都快要融化。朋友的意思是要大家一起唱两遍生日歌,​结果第二遍刚起的时候,又是那个清脆的小声音响起:​啊?还没唱完​呢?​我憋着笑,赶紧吹灭蜡烛,切下第一刀,小朋友们的欢乐时光正式开始。
我吃了一小块蛋糕,味道非常好,但是没有很多年前的​那种满心甜蜜幸福。满心甜蜜幸福的是孩子们,他们心无旁骛地沉浸在蛋糕的滋味之中,他们还不知道什么是热量,什么是碳水,什么是三高,什么是反式脂肪,没有任何东西能破坏他们的快乐​。我在他们中找寻自己童年的身影,在他们脸上感受那种纯粹的​满足,我认定我在其中一个孩子身上见到了曾经的自己,那个小娃娃一脸都是奶油,​但是问出了所有孩子都关心的问题:下一次生日​哪天过啊?
当最后一口蛋糕吃完,小朋友们轰然散去,没有一秒钟停留,追逐打闹声立即响起,​就像是他们刚刚吃光的是暂停键。我愣了一下,隐约觉得有所领悟,但是眼前人影飞驰,一时之间又想不清楚到底​那是什么。
今天早上,气温降到 4°C,我在早晨的北风中终于彻底​清醒:​事实上,小朋友们给我上了两课。第一课是他们安安静静凝视着生日蛋糕时,他们​向我展示了专注的力量。当时除了蛋糕,他们眼中的世界再​没有别的东西存在。这个能力童年时人人都有,可惜长大之后却慢慢失去了。就像是我,看到蛋糕的时候会想到热量、卡路里一类乱七八糟的事情,很难​长久地专注在蛋糕本身。这是生日蛋糕不如小时候甜蜜幸福的根本原因,因为我失去了那样专注的心,自然也就无法感受到那样的滋味。
第二课是他们吃完蛋糕的瞬间,没有片刻停留,没有丝毫犹豫,放下叉子和纸盘,掉头就去​玩耍。这种当下立断的能力,也让我​深感羡慕。换了是我,当年吃完蛋糕之后​会回味很久。想着下一次什么时候才能再次吃到,​内心就不由得小小怅然起来。然后又感到后悔,觉得刚才不应该吃那么快,​应该留一小块明天再吃。那么一路想下去,糖和面粉在牙床上慢慢分解,就会慢慢变得有​一丝酸味,于是越发渴望完满丰沛的甜​味。
我决定下一次生日还是要吃一片蛋糕,但是这一次我会全心全意地吃,​不要有任何胡思乱想。吃完放下盘子就忘记这件事,无论那一口有多甜蜜有多幸福,接下去喝酒就专心喝酒,​聊天就专心聊天,​不要带着那片蛋糕满世界走。我想,也许只有这样,我才能​再次品尝到童年时的相同滋味。记得毕加索还是谁​曾经说过:你不晓得我花了多长时间,付出了多少努力,才终于能够和一个孩子​画的一样。
毕加索应该也很喜欢生日蛋糕。


------

2023-11-05

生日快乐,和菜头先生



今天是我48周岁生日,今年是我的本命年。昨天下午在朋友家里躺在沙发上一小口一小口地吞酒,秋天的下午宁静祥和,小院外面是一树金黄的银杏。就像是一场漫长的清梦,一杯敬过往,一杯敬故人,一杯敬未来的不可知,一杯敬此时此刻一切刚好,一杯敬你依然还在,两鬓尚未全白。
曾经我们要喝那些清雅的,悠长的,微妙的,复杂的,多变的,丰富的酒,曾经我们要喝品味,要喝审美,要喝知识,要喝故事,要喝气候,还要喝满分酒。如今我们把酒临风,却希望它会是热情的,激烈的,迅猛的,简单的、芬芳的,直接的。因为灰色的马车已经在远处隐隐露出轮廓,需要有东西可以驱散它所带来的寒意。
在这一岁里,我喜欢上了许多先前不可能喜欢的东西,热烈而简单的酒只是其中之一。我喜欢上了高饱和度的颜色,喜欢上了彩色缎带和缤纷的圣诞树,喜欢上了不加糖的纯巧克力,甚至还喜欢了一阵子紫砂壶。那么多年来,我第一次觉得金子的颜色很好看,只是因为它闪耀着近乎永恒的光。
与此同时我多了很多东西。因为长期打字,造成肩颈和背部的损伤,所以我的沙发上全都是大大小小的靠垫,我的床上放着各式各样的枕头,每天我就在这一大堆东西里钻来钻去,找寻一个让我觉得放松舒服的姿势。但是每次起身之后,又觉得拥挤不堪,想把它们全都扔掉。
想要扔掉的不止是靠垫和枕头,过去的365天里我每天都在和AI打交道。这让我感觉回到了2008年,经济危机阴云笼罩,房价不断下跌,与此同时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一整个全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马上就要登场。我忍不住时常去想一个相同的问题:假若AI来临,我还能做些什么?
我已经在用AI做文章插画了,那么文章本身呢?是不是终有一天也要交给AI去写?如果是这样的话,又应该由谁来阅读呢?这些问题没有答案,只是增加了内心的焦虑和不安。还好,我没有把这个问题带到48岁去,而是在47岁之内就已经找到答案。
具体答案是这样的:人永远不应该和机器比拼任何具体的操作能力,AI画一张画,写一篇文章,计算一道题目,回答一个问题,都会比人强。但是人之所以为人,并不在于这些地方。而是人可以根据现实的情景,分析、归纳、整理出真实的问题。发现问题是人独有的能力,无论这种问题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需要有人提出正确真实的问题,AI才能进一步做出解答。
AI可以在几秒钟之内画一张图出来,然而画什么,为什么要画,这是人才能做的事情。同样的,一篇文章需要人先去想清楚,究竟要写什么,为什么要写它。同样是一篇工作总结,你写和我写就不一样,你用机器写和我用机器写也不一样。所有的工具只是增加了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机器本身并不针对任何人。在一支军队里,神枪手的待遇要比其他普通战士更好。但是,军团的司令官并不因为枪法好而获得指挥权。他找寻敌军主力,分析敌军意图,制定作战计划,指挥战斗进程,但他的枪法可能是最烂的一个,他对武器的熟悉程度可能也不是最好的一个。
结论是不要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阅读科技新闻上,学习使用各种新型AI上,更多的时间应该用于阅读和思考,继续培养自己分析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那是人类的长项,做好人类的长项就好,剩下的交给AI去做。人人都有AI帮忙的时候,每个人的具体想法就很重要。小时候,我们一群小孩子在研究基地里比剑,所谓的剑是用当时计算机的储存纸带卷起来而成。都是纸带,大人们用它去计算高深的物理问题,我们则挥舞着用它做成的纸剑朝着彼此的脑袋上招呼。
机器不曾替代过人,永远是人在替代人。
所以这一岁里我读了许多书,尤其是意识领域和脑科学领域的书籍。原因也很简单,那里是一片陌生和荒芜的土地。关于那里的任何一本书,都在向我展示科学家们在一个全新的领域内如何发现问题,从哪里着手,又是如何通过分析锁定,最后则是用怎样的方法加以验证。我自己既往的知识储备不再起作用,阅读这样的书籍迫使我同样从零开始,跟着那些科学家重走一遍发现之路。我并非是为了获得新知而去看这些书,我纯粹是为了训练思维而去阅读。不管有没有AI,AI能否统治世界,这样的能力都是人所必需的。
为此我减少了很多看电影的时间,看剧的时间,看手机的时间。我花了很多时间去陪伴我的猫,一直到他生命终结。我不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恰恰相反,我的猫咪在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段给我上了很好的一课,关于生命的课程。他从我手边暖乎乎毛茸茸的手垫,变成了我电视机前蓝色瓷罐里的一小堆灰烬,生命的无常和死亡的冰冷赤裸裸地在我面前如此展现,就像是此刻的秋风一样具体。
如果不是因为他,我对现状要忧虑百倍。人到中年,谁没有忧虑呢?我每日的祈祷回向名单,一日长过一日,家人,朋友,朋友老病的父母......但是我的猫死了,生命如此脆弱易逝,无论我如何努力,如何挽回,他还是一下子倒头就死去了。而我唯一值得高兴的事情,是他没有一天活在我的担忧里,没有一天活在我的悲伤里,他度过了无忧无虑的一生,他的皮毛上不曾沾过我的一滴泪水。除了生命本身之外,没有那么多值得担忧的事情,也不应该让担忧占据心情的大部分空间,否则在一切终结的时候会让人感到懊悔。
无常随时可能降临,因此需要思考生命的意义所在。人们在生日切蛋糕,吹蜡烛,发射纸炮。这些都是美好而快乐的事情,而我认为我此刻要比这样的快乐还要更快乐一些。因为我在这一岁里经历过这些事情,没有让我变得灰暗消沉,反而激发出了我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我并没有因为长期宅在家里,失去了对生活对世界的感受。也没有因为肉体上的疼痛,变得愤怒和暴躁,无法安定地坐上一会儿。因为我的猫给我上过一课,他说:
你此刻悲伤,那么你要清清楚楚知道你悲伤;你此刻快乐,那么你要清清楚楚知道你快乐。你不要在这一刻回望上一刻,也不要在这一刻​幻想下一刻,以至于丢失了此时此刻。我靠在你身边,你就要具体地感受皮肤上的所有暖意。你伸手摸我的头,你就要具体地感受每一根毛发​在掌心里的感觉。你如此度过每一刻,那么每一刻都堪称完满,绝​无遗憾。
生日快乐,和菜头先生。

------



2023-11-04

热情若未变

 


真正热情的人,到后来​看起来都有些薄凉。不是心性变坏,​而是非此不可。
假设你是一名程序员,假设你开发了一款 App,假设它就叫“哪里吃最便宜”好了。一开始你没想着赚钱,只是想练练手,做一个对社会大众有用的工具出来。​所以,你把它做成免费App,放在网上谁都可以下载。
人们发现它的确有用,于是 App 很快流行起来。当你才获得一点成就感之后,​不开心之旅就正式开始了。你去网上搜集用户评论,​看到有人说:哦,那个​什么最便宜啊?它不就是抄袭人家 XX 吗?或者:它不就是 YY 套个皮吗,我花​半小时就能写一个出来。
你去后台看用户反馈,看到​一星期前有人说:我要一个 XXX 功能,你赶紧开发​一下。你正准备回复,看到这个人刚刚又发来一条新反馈:​什么垃圾产品?​什么垃圾技术?那么简单的功能一星期都开发不出来,果断弃​!
既然人家已经放弃了,你也就不用回复,转向下一条反馈,那条反馈相当愤怒:上星期我因为用了你的 App,在那家餐厅吃饭的时候丢失了手机,餐厅还不认,如果不是因为你开发了这个 APP,我就不会有这样的损失,你必须赔偿我一部 XXX 手机,​不然我就举报到你下架!
类似的事情经历几件之后,你​的热情很快就消耗殆尽了,而且对于世界的看法会相当灰暗。你的​逻辑是:我免费提供了一款 App,免费帮助到大众去选择便宜的餐厅,许多人因此受益,那我凭什么要承受那么多的指责,那么多的无礼,​一分钱没有挣到,反而凭空多出来许多责任和义务?感觉自己被一群蠢货给包围了。于是,就会想着彻底放弃这个 App,干脆关掉得个清静。
当然,你是知道的,不止是开发个免费软件这件事情如此,​生活中许多事情都如此。你希望帮助别人,你希望提供价值,你希望付出爱心,但是很容易发现自己的热情在面对现实之后飞快地消失了,只剩下​愤懑和委屈。
我在网上写字超过 20 年,​目前还在继续。但是,你很少在我身上看到那种​针对他人的爱。大部分时间我的态度都不冷不热,​更多时候我还可能要阴阳两句。如果对方不客气,那我会变得相当不客气,能不客气到对方后悔自己​当初不客气。​但我坚持认为,我依然算得上是个热情的人。
只不过和 20 年前相比,我的热情不再是普照四方的日光,​它缩成心头的一点火。之所以我要继续写作,我想得很清楚,那是因为我​本身喜欢做这件事情​。并不是为了他人,并不是为了世界,更不用说是为了​外界的赞美或者是肯定。写到十几年的时候,我已经放弃了对于他人的​所有期待。
一开始我还期待有很多人会喜欢我,后来我变成期待部分人能够正确理解我,再后来我变成期待​还有点人愿意看看。现在我没有期待,既不因为一篇文章没有几个人读而懊恼,进而想着去如何所谓提升,所谓优化,也不因为一篇文章得到巨大的关注和认可而满足,进而想着去如何复制成功,​焊死电门。
所以,无论是读者赞美我还是批评我,我都​不是那么太在意。在我身上,不存在什么“只因当初你的一句话,暖暖照亮我到今朝”一类的想法,我拉黑了成千上万人,到今天​其中任何一个人的拉黑理由我都想不起来。​文章发了就是发了,留言看过了就是过了。
读者说再写一篇​,写篇关于XX的,我从来不听。因为当初我要听了,那现在我就是读文章的,而不是写文章的​。读者说你别再写了,你这样的文章让我们老读者失望,​我也从来不听。因为真正有写作需求的人是我,这是所有不确定中的唯一确定,而读者来与去,几时来,读与不读,​都是随机事件。
​这样的一个人,当然看起来很薄凉。但如果不是这样,我可能​写不到今天。我的太多时间和精力会被用去解决读者关系,满足他人期待---当然,说到底这一切也都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妄念​:我付出了就要得到回报和认可,我应该是一个人见人爱的人才对。于是,留给构思一篇文章,​完成一篇文章的时间就不够了。那种延续日复一日创作的心气,也就在对他人的期待和幻想不断落空中​消亡了。
如果你想要做一件事,而且是打算长期做下去,​那么你得保全你自己对于这件事情的热情。他人的情感,喜欢或者厌恶,他人的观点,支持或者反对,都​是转瞬即逝。如果你要在意这些东西,尤其是喜欢正面的部分,排斥负面的部分,​那么你的心就不可能安定,也不可能长久地集中在你想要做的事情上面。
回到一开头的那个程序员,唯一能让他继续开发下去的理由,只可能是​:之所以我在做,​完全是因为我想做。没有这样的见地,那么就总是会感到委屈,总是会感觉愤懑,总是会感觉不公平,总是会感觉自己所做的一切无意义,​付出如此之多的心血结果只是服务了这样一帮烂人。当他开始那么想的时候,消失的不单是热情,连带他的​内心也被腐蚀败坏了。
热情若未变,这是来自张学友的半句歌词,后面还有半句我觉得​也写得很美:哪管它沧桑变化。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