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4

直触生活



 网上又在传播我很久之前写过的一段话:

“书籍、电影、音乐、旅行、摄影这些东西可以让生命充盈起来,相反的,它们本身还可能是一种障碍,让你长期卡在一个人的世界里出不来。因为它们从本质上来说,只是在丰富你的个人感知。而感知越是丰富,人的情感也就越是细腻复杂。感知就像是在钥匙上开的槽,槽口越多,对应的锁也就越是复杂,谁也不能轻易打开。”
当初在写的时候我就预感到将来这段话一定会被误解,从我个人的反思变成他人的自我炫耀。果不其然,人们在引用这句话的时候,偷偷地把最后一句“谁也不能轻易打开”,改成了“泛泛之辈不能轻易打开”,对着镜子开始猛烈鞠躬。
昨天我在网上看到一句极为恶毒的话,它形容文艺青年说:“虽然这群人表达欲很强,可其中的人大多数表达能力很差劲,不会好好说话,也不会认真生活,喝多了摔个跟头脑袋里掉出来的都是豆瓣链接。”(via @Drinking29@X.com)
很恶毒,但也很精准,还很好笑,相当有画面感,不是么?不过,整件事里最微妙的地方还不在这里,而是这句话作者的签名档---在嘲讽文艺青年的同时,他的签名档写道:我在酒瓶搭成的命运之桥上如履平地---如果他也在命运之桥上醉倒,想必摔出来的豆瓣链接怕是也一点都不会少。
生活的微妙之处就体现在这里,只有你做过文艺青年,你才知道如何批评文艺青年。而在所有针对文艺青年的批评中,曾经的文艺青年的批评往往是最尖锐最残酷最具伤害性的。脱出蝉蜕展开翅膀的成蝉,最知道如何杀死那些还在蛹里的幼生体。这里你可以把“文艺青年”换成“理想主义者”一类的单词,整句话同样成立。
去掉那些复杂的表述,去掉那些言语上的精巧,剩下的东西就是赤裸裸的生活。认识生活有不同的路径,径直撞入生活,不管不顾先活下去,这是一种;避开直接接触生活,在生活上编织出一张意义之网,审美之网,自己得以诗意地栖息其上,这是另一种;选择在严格保护的情况下接触生活,委身于系统、组织、强力者,做好自己的事,在有限的范围内享受规定的生活,这也是一种。

第一种是江湖生活,第二种是文艺生活,第三种是楚门的生活。第一种生活依靠的是运气、血勇和急智,所以生猛却难以为继。第二种和生活关系不大,因为它是一种二阶生活,在生活的本体上编造出了一整套概念、审美、哲学,人并不直接和生活接触,而是在这一层包裹隔离在生活上的意义之网活动。
他们看小说,但是小说家是深入生活,汲取灵感和体验的人。他们看电影,但是编剧导演是深入生活,遍尝人间冷暖疾苦的人。他们自己并不是,他们透过小说、电影、音乐、摄影、话剧这些他人通过生活提炼出来的作品去接触生活,中间始终隔了一层,所以我说这是二阶生活。他们对生活求导,把所有具体的起起落落全部平滑掉,变成一根光滑连续的曲线。于是,他们认为这条曲线就是生活,值得玩味的是这条曲线的形状。
不是这样的,真实的生活不是一条曲线,那条曲线是生活的表征而已,并不是生活本身。真实的生活是日复一日,非常具体的起起落落,也是在分分秒秒里非常具体的汗水、泪水和血。这就像是读名人传记,比如说《丘吉尔传》,人们看到的是由他的官职和功业组成的一根连续曲线。1940年5月,丘吉尔出任英国首相---这不过是一句话而已。
而在这天到来之前,前首相张伯伦在讨论继任首相人选会议逼问丘吉尔:“丘吉尔先生是否同意参加哈利法克斯领导的政府?” 丘吉尔什么都没有说,保持了2分钟极为难堪的沉默。张伯伦无奈只能屈服,转而支持丘吉尔接任。在那两分钟的沉默里,才有一个人对生活对生命最为真实的体验。
你不能通过别人的一句话去认识生活,你需要在自己的2分钟沉默里认识生活,体会在那两分钟里就像是过了一辈子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感觉。这种感觉所有的书籍、电影、音乐、旅行、摄影、舞台剧都无法提供。虽然后者更为安全,不会让人受折磨,而且看起来不沾人间烟火气,显得非常优雅。它们所带来的那种生命丰盈的感觉,其实是一种幻觉。画出一百万根漂亮的海浪曲线,都不如让海浪在身上拍击一次。二阶生活提供不了真实体验,所谓的丰盈是沙上筑塔,所以会在面对真实生活的时候一次次粉身碎骨。
不是因为你太特别,也不是因为你这把锁太复杂,而是因为你和生活没有正面直接接触。贾谊在《鹏鸟赋》里写过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话,我觉得这段话准确地描述了一个人在这个世间应该有的状态,它是这么说的:
“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
我们就是这世间的铜,为天地所烧熔,为造化所锤击,在漫长生活中锤炼淬炼出来的一块铜。在天地洪炉之中,哪里还需要什么锁眼和钥匙?


------


2024-02-03

格局大开

 


​经常有人在留言区里评论我的格局,一般会形容为“小”,“不行”,“就这点儿”​,我怎么听怎么觉得色情,怎么听怎么觉得​不理解。去查字典,格局有三种​解释:

1、结构和样式​;2、命相学中指​定格和合局;3、对事物的认知范围和认知程度。也指一个人的眼界、胸襟、胆识等心理要素​。

我觉得他们在这里是用第三种解释,但其实想表达的是第二种解释,也就是说​:我看你的命也就如此了,定格了​。所以,​这个说法其实并不色情,而是更接近于诅咒。于是我一下子放松下来,我不是很担忧诅咒,​因为我家里电器多,​电磁场强大且复杂,但是我怕色情。

实际上,网络上的人们在使用“格局”这个​中文词汇时,通常都是误用。就我的个人体会而言,当格局作为正面词汇使用的时候,和结构式样定格合局认知眼界胸襟胆识都没有一毛钱关系,通常会出现在镰刀鼓励韭菜向前一步的场景。“你要打开格局”,“格局不妨大一些”,“做人要讲格局”,当这些话语出现的时候,​一般就是镰刀觉得自己痒得难受,极度渴望韭菜,不割一下这日子实在是过不下去了。网上的例子很多,他们一般都是穿唐装的马脸哥,站在台上拿着麦克风声嘶力竭地鼓励​台下的韭菜买课或者参加他的传销项目。

理解了“格局”的正面涵义,那么负面涵义也就自然能够得出:当网上的人批评你“格局不行”、“格局太小”的时候,他所要真实表达的意思是​:你他妈的怎么就是不肯让我占点便宜呢?你让我占一下,格局不就大了吗?格局不就打开了​吗?你为什么​就是不肯顺遂我的心意呢?​可见你这个人不行,你这个人没有格局。​你以为我是为了自己?​错!我是为了帮助你打开格局。你的格局一旦打开,生命跃升了一个层次,我收点格局开启费怎么了?​你这样一毛不拔这辈子就别想着打开格局了!你这辈子就这样了,注定了,定格了,命数就这样了。

我想,许多人在网络上、在生活中怕也经常遭受关于“格局”的各种评价,有时候心里可能还会感觉有些惴惴不安。所以,今天我专门写一篇文章​解析一下“格局”究竟是什么意思,帮助大家正确理解这个词汇,以及人们使用它​背后的真实意图。下一次,如果你还是因为这个评价而感到困惑不安,不妨想一下,具体在什么场景下所有人会齐声高呼“有格局”​?​我可以提供一个例子:

随便去一家夜店,喝到晚上十一点半,然后举着酒瓶​摇摇晃晃站起来,朝着四周大喊一句:今天开心,全场的单都记我账上!就在那一瞬间,你就是全场所有人心目中​格局最大的人,他们在欢呼鼓掌的同时,会叫来酒保​换最贵的酒,反正有冤大头。

同样的,你也可以想一下,具体在什么场景下所有人会齐声大骂“没格局”​?我也可以提供无数个例子​:

你拿到奖学金,全宿舍要求你请客,你拒绝的时候​;你​得到一次晋升,全办公室的人要求你请客,你拒绝的时候;你失散多年的同学们找上门开,要求你加入他们的传销致富计划,​你拒绝的时候......

所以,下一次你在耳边听到有人说“格局”两个字的时候,不妨把​格局想象为一台刷机卡。​你用你的信用卡去刷一下,它就自动打开了。你拒绝掏出信用卡,它就​保持关闭状态。刷或者不刷,最好是你自己拿主意。如果有人按着你的手去刷,那用术语形容叫做抢劫。

格局的第三释意是指人对事物的认知范围和认知程度。我极少说这个词,​原因是我知道自己的认知范围大小,也知道自己的认知程度深浅。而喜欢说这个词,喜欢用​这个字眼去评价别人的人,他们明显不知道​。在网上喜欢把这句话挂在嘴边的人,他们则可能有脑损伤。

​现在,看完这篇文章之后,你有没有觉得自己格局大开?



------





2024-02-02

期待Apple Vision Pro

 


我朋友参加了苹果的内测活动,有机会连续 5 天把玩 Apple Vision Pro。根据他的说法,电影院算是死了,但是电影的春天来了,没有一家电影院能够提供 Apple Vision Pro 的震撼视觉效果,能提供如此身临其境的感受,同时还没有屁臭和脚臭。A片的春天也来了,A片直播的夏天也快到了,他补充说。

我朋友还说,在 Apple Vision Pro 上,短视频的表现非常糟糕,但是电影、图文杂志的视觉效果都非常赞,可以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阅读杂志---360° 无死角阅读。然后,我们经常在看到美好壮丽的景色时,会告诉好朋友说:我真希望此刻你也在这里,真想你也同样看见。有了 Apple Vision Pro 之后,就不需要讲这句话了。直接可以分享视频给对方,而且是以你的视角,是字面意义上的:你看见了我所见到的。

听完,我突然有了一个关于共享视野的狂野想法......

我朋友最后说,如果一切顺利2 月中他就可以拿到 Apple Vision Pro。2 月下旬他会来我的城市公干,届时可以让我用 20 分钟。

如果你也对科技产品感兴趣的话,就会和我一样在 Apple Vision Pro 的媒体解禁之后,到处去看媒体​测评文章。然后你也会和我一样,发现我朋友对 Apple Vision Pro 的态度和那些媒体还有那些网上的意见领袖并不一致。相关的测评文章路数都类似:视觉上非常震撼,但是没啥鸟用。而我朋友一门心思在考虑可以用Apple Vision Pro​ 去干点啥?
为了防止他被打,这里我其实已经省略了许多他的个人夸张表达,比如说​:Apple Vision Pro如今之于苹果公司和世界,就相当于当初 XXXXXE 之于​乔布斯和世界。比如说:Apple Vision Pro的出现,就是当年的 iXXXXX 时刻。原谅我具体的产品名字我这里就不写出来了,万一将来事实证明不是,​我怕他难为情。
​我个人倾向于相信我朋友的说法。​不是因为他和我关系亲近,而是因为我了解媒体。媒体的天然习惯就是要​抢一手消息,然后不忘给出一个判断或者结论。但是做媒体的人普遍不聪明,不是说他们蠢,而是他们缺乏一种直觉式的智慧,​他们是观点的奴隶。他们会在判断“这东西究是超级厉害还是超级垃圾”之间浪费了太多时间和精力,但是在回答“这是什么”这种问题上​缺乏足够思考。铁口直判这是传奇,或者这是垃圾,满足了他们的虚荣心和对影响力的渴望,​可这些判断对于真正的潜在用户没有任何用处。
在面对新事物的时候,所有论证这玩意儿不可能成,这玩意儿无非是XXX的翻版的人,​他们的话我都不想听。因为新事物的死亡率在90%以上,不需要什么专业知识,也不需要什么高超智慧,学前班的孩子也可以说“不可能成”,而且说出了这句话就有​90%的可能站在正确的一方。然而,我要这种廉价正确​干嘛呢?
同样是面对新事物,还有一些人忙于研究怎么玩,有什么新的玩法,对现实会带来什么新改变,​他们的话我就愿意多听听。因为观点一文不值,而面对一个新东西时,如何把它嵌入到这个世界里,如何发挥它的效能,如何利用它做出一些以前做不到的事情,这后面存在着个人学习和思考方式的​秘密。即便这些尝试大部分可能都不靠谱,最终证明也不是用户真实所需,​但想法本身还是极具价值。
看一万个观点,​我的智力水平还是在原地踏步。但是看别人的100次尝试,​听别人的100种想法,我就能当场变得聪明起来,因为我们的大脑在​联机并行,注意力集中在“用”的层面,​进而会带来更为深入的理解。
所以我个人很期待Apple Vision Pro。在看了那么多测评视频,和具体的真实使用情况之后,我的个人理解是:今天的人​要么在拥挤的现实空间,要么在拥挤的网络空间。在现实空间里有规则法律、人际关系、物理空间的限制,在网络空间又要受到屏幕尺寸​、物理位置的限制。因此,在这两个空间之外,真的可能需要存在一个中间层,在那里可以解除​大部分的限制,让人​自由地在网络空间和现实空间之间切换,甚至是允许两者并行,以一种新的方式交互。
举例来说,我家里安装了智能顶灯。但是,每次需要我呼叫起智能音箱,和它交谈之后才能控制灯光,这件事情让我觉得​很麻烦。同样的,用智能手机的App去操控,也让我不得不做比直接开关灯更多的工作。当然,起身走到开关面前,​则是我最早想要避免的麻烦。
如果Apple Vision Pro能够识别家里的智能家电,那就意味着我可以戴着头盔​,伸手直接对视野里的灯进行操作。也就是说,我的手指和灯存在于物理空间里,灯的控制和算法存在于数字空间,有了Apple Vision Pro提供的中间层,​我的手指可以无视空间距离,直接对灯这种物理实体进行操作。
同样的,在观赏电影电视剧的时候,我看到的是虚拟世界里的虚拟内容,但是我同样可以用手完成暂停,放大,拉近,旋转,快进、后退这样的事情。我​的手是物理存在,但它现在可以进入虚拟世界进行控制和交互。不需要什么控制器,也不需要​什么App按钮,这样我们就可以一路回到石器时代,用人类和外界​交互最习惯最本能的方式---用手。
即便完全不考虑上述的这些可能,​只考虑人类是视觉动物的这一点,我认为Apple Vision Pro 也​有足够的理由让我期待。设想我戴着它进入雾气和流云笼罩的山林,可以环顾四周,看到怪石嶙峋,石径崎岖,听到松涛阵阵,风声从前方​云雾弥漫的峡谷里回响。这时候,我发现前面的雾色里有两盏巨大的灯火在快速靠近。一阵狂风过后,高达20层楼的一个龙头在我面前出现,​它身上磨盘大小的鳞片都一一清晰可见,柱子粗细的龙须在我面前缓缓飘动---​那我还想要什么?
在我的想象里,未来世界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


2024-01-31

外卖餐具配送策略研究

 


我还在坚持吃外卖,虽然最近变得又贵又不好吃,而且送餐时间平均达到50分钟。期间我发现了一件有趣的小事,那就是即便我在订单里标注了不需要餐具,外卖送到的时候一定都有餐具。我试了一周,试过十几家,都是如此,有些还相当慷慨,直接送我三套。
过去不是这样。过去我选择了“无需餐具”选项,餐厅就不会送。订餐平台还会给我积分,有些时候还会在写评价时直接问我:餐厅有没有支持环保,按照要求没有送餐具?
究竟发生了什么呢?我坐在餐桌前想了一下,觉得这是一个2×2的策略选择。
顾客
餐厅
顾客评价
要餐具
送餐具
满意
不要餐具
送餐具
中性
要餐具
不送餐具
愤怒
不要餐具
不送餐具
满意

从上面这个表单来看,商家选择赠送餐具,无论顾客需不需要,结果都要更好一些。但是,如果商家选择不赠送餐具,在发生错误的时候,就会让顾客很生气,招致投诉。那么从策略上来说,不如都送,这样最简单。
我又想了一会儿,觉得这个2×2的模型太过简单了一些。顾客的真实所想,和顾客的实际所说,可能并不是一回事。所以,这应该是一个2×2×2的3D模型才对:
顾客说
顾客实际
餐厅
顾客评价



满意
不要


满意

不要

中性
不要
不要

中性


不送
愤怒
不要

不送
愤怒

不要
不送
中性
不要
不要
不送
满意

同样的,送的策略在结果上来说,要更好一些。但是这一次考虑到了顾客自身出错的可能,就是在订单里选择了不要餐具,其实自己是需要的,餐厅按照顾客的要求没有配送餐具,顾客首先是会感觉到愤怒,然后发现是自己出的问题,那么就有可能恼羞成怒,从此恨上了商家,这要比普通的愤怒还要糟糕,很多人诋毁他人一辈子就是因为这种缘由。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来,只要客诉存在,环保概念就是个伪命题。因为人性就是如此,我再怎么环保,再怎么明确地选择了不要餐具,餐厅却送来了餐具,除非我疯了,否则我不会勃然大怒去投诉。餐具本身是有实用价值的,它又是免费赠予的,将来某天我还是可能会用到的,那我就没什么理由发火。
但是,如果我饥肠辘辘打开餐盒,发现没有餐具,造成我无法进食,那我根本不会管这是我的错还是商家的错,第一时间就要打电话质询,就要上平台投诉,对于做这种事情我有足够强的动机和行动力。
所以,商家在实践中很快就会想明白:所有都送,这样麻烦最少。

看到这里,估计许多人已经在提出各种改进建议,可能是技术上的,可能是产品上的,甚至可能有人已经在呼吁可回收的再生材料餐具。我不会急着朝这个方向去想,我会接着去想商家说的“麻烦”是什么意思?
麻烦就是客人投诉,客人投诉又是什么?客人投诉意味着成本上升---那就对了。环保是个理念,而且是个不错的理念,所有人都很容易接受。但是,当环保要产生行为的时候,一切行为都会产生成本,那就涉及到一个问题,这个成本应该由谁来承担?
有机蔬菜不使用化肥和杀虫剂,意味着要投入更多的人工,会得到更低的产出,那么顾客就要花更高的价钱去购买,为了环保和健康的理念,他们要支付这种理念所对应的成本。
那么,在吃饭这件事情上,谁应该来背负这一部分成本?要满足环保需求,意味着商家需要专门派出人力,对照订单,确保每一份餐食里都按照要求放入或者不放入一次性餐具。现在的实际做法是往每一份餐食里都加餐具,这样就可以节约人力,有时候随手抓一把扔进去,就造成了我一个人的餐食里出现三份餐具---很明显,商家在利润如此微薄的情况下,不想承担这部分成本。
顾客愿意承担么?我看不大行,当初因为餐具要收费还闹过很大的风波。平台愿意承担么?似乎也不可能,平台觉得自己在订餐软件里给了顾客选择的余地,自己的义务就已经尽到了。所以,现在的情况是人人都在喊环保,但是没有一方想要为此承担因此而来的成本。理念很漂亮,口号很高调,真掏钱的时候人人都退了。我认为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不是可以通过什么小优化,小整改,小建议所能解决的。
当然,这里我还有另外一个解释,完全不需要上述的图表和文字,它的理论非常简单:临近春节,很多人因为怕买不到票都提前放假回家了,造成人力紧缺,街上骑手不足,店内店员不足,没人有功夫去仔细看你订单里写了究竟什么要求。想要环保?请耐心等待到正月十五以后。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