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30
AI所画不出来的
2024-05-29
放大镜人生
我写过一件生活小事,讲述下雨天没有外卖小哥接单,于是店家的伙计自告奋勇为我送餐。于是有人问我,为什么下雨天大雪天你们却要点外卖?为什么让他人的生命处于危险之中只是为了一份餐?
这让我想起三十多年前在《故事会》上看到的一个故事,它讲上海刚解放,解放军士兵看到有人坐黄包车,于是就拦停车辆,驱赶乘客,认为这是人在剥削人,这是人在压榨人,这是人在奴役人。上海市长陈毅听说这件事,就把战士们叫来,反问他们:如果你们不让黄包车夫拉客,他们一家老小又以何为生呢?
当然,用元帅的佚事作为回答有点欺负人,有点不让人张嘴的意思。那我可以换几个角度来谈。
比如说三十年后我再来看这个故事,和年少时候看到的又有一点不一样。一个良善的意图,想要产生一个良善的结果,就一定要发生改变。而任何改变的发生,中间一定隐藏了一份代价。问题在于,谁去支付这个代价?许多人认为自己是好人,想要做好事,所以急于做出道德批判。道德批判是容易的,但是好事要能成立,就需要有人支付代价。但是,通常好人们并不觉得自己应该支付任何代价,他们掏出放大镜检视别人就已经是莫大的社会贡献。
道德批判是容易的,也是很容易满足的,下雨天下雪天不要点外卖就可以了。于是,餐厅没有营收,食客没有得到食物,外卖小哥没有跑腿收入,只有拿着放大镜的人满足了,他们成功地做了一个好人,也成功地让社会倒退回农耕乃至原始社会---天气不好,所有人就躲在家里,躲在洞穴里,社会生产停止。
那人类发明雨伞雨衣干什么?它们很明显是对道德的伤害。
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说,外卖小哥的工作是出卖自己的体力和时间,算是所有工作中最辛苦的一种,也是最缺乏上升空间的一种。对于他们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速度,速度越快意味着单位时间赚钱的效率越高。然后是单价,每一单的单价越高意味着收入越高,所以餐点的时候他们在马路上狂飙,在手机上抢单。
然而,车速不能无限提升,单价也不可能随时高企。那么,雨雪天对于他们而言就很重要。平台和顾客对于时间的要求不是那么严苛,然而单价却上升了,这是他们一年里除了春节之外为数不多的机会,可以拿到高价的单子提升收入。而且,顾客在这种天气里往往也愿意给出红包作为感谢。
那么我就想问,这一笔收入如果泡汤了,谁会补贴?拿放大镜的大人先生们吗?不会的,他们会说,这样保证了行车安全,保护了骑手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这已然是极大的好处,骑手应该感谢自己才对。
我认为这的确是一种爱心,然而我又觉得这个爱心有点不足。雨雪天下地收菜的农民兄弟是不是也需要一份爱心?要不要雨雪天大家就别吃菜了?雨雪天还要送菜的司机兄弟是不是也需要一份爱心?要不要雨雪天车子就在高速上靠边休息别送了?雨雪天还要指挥交通的交警兄弟是不是也需要一份爱心?要不要他们就别上班了,在支队办公室里烤火喝茶?
爱心如果要足够充足的话,放大镜先生们应该去帮农民兄弟免费下地收菜,帮助司机兄弟免费在风雪中开车,帮交警兄弟站在雨雪街头指挥交通。但是这一切从未发生过,我就看见他们在道德审判雨雪天订餐的人,有一种独特的道德偏好,可能是想死后变成外卖的保护神。
知道我见过最伪善的事情是什么吗?就是放大镜先生们过着放大镜人生,从来都没有给小费的习惯。在多少个小区里,有多少人家一把葱一瓶酱油都要打个电话小超市送上门来,但是连一分钱都不会给送货的店员。然后嘴上说都是邻居,大家相互帮忙是应该的。这才是我在自己身边见过的最残酷的压榨,这和财富多少无关,和学识高低无关,这些人只会低头拿着单子一样样点数商品,对照价格做加法,而对自己面前那个汗流浃背气喘吁吁的人视而不见,不认为对方额外为了自己提供了服务,而小超市的奸商老板一早就赚了自己太多钱。
所以,我的做法很简单。下雨天,下雪天,订餐软件上的店家还在营业,那么我就会下单。因为他们还坚持开门,说明今天的确需要营收。外卖小哥愿意接单,那是他们自己衡量过风险,做出了接单的选择。外卖小哥不愿意接单,说明他们认为风险高于收益,那么就在单子里加价。加价了还是没有人愿意接,店家的店员愿意送单,那也是他自己作为成人做出的判断选择。而我所能做的,就是给出高于外卖小哥单价的小费作为感谢。
总结一下,我不愿意做拿着放大镜检视他人的人,我愿意做个下单的人,我也愿意做个给小费的人。下次还有雨雪天气,我还会下单。不是因为我全无道德,而是我知道,这时候还在接单的人的确需要这一笔钱,他和我都不会在意我是不是个好人,道德上有没有瑕疵。我给得痛快,他拿得坦然。我多给一点小费,他今天就能早一点回家。
2024-05-28
突如其来的文艺
2024-05-27
重启电风扇
今年我买下两台电扇准备过夏天。家里不是没空调,空调可以把温度稳定维持在20°C左右,然后到八月份就已经耗尽低阶电量,每月电费飙升到中百。即便这样,吹空调并不让人感觉舒适,冷空气从高处降下,并不会水平流动,于是走进厨房和洗手间就像是走进冷库,而靠近阳台时则像是步入烤箱。
去年我又罹患颈椎病,一旦发作,空调冷风吹在肩膀和手臂上,能感觉一线阴冷一路上跳着痛到指尖。以前年少轻狂无知,夏天恨不得日日坐在空调口正下方吹出一身白色蒸汽这才爽快。如今终于知道冷风如刀,轻而易举就能划破护身罡气,透肉而入,直插骨髓。
前段时间北京陡然升温,气温不尴不尬,不开空调出汗,开空调又太冷,钻进被子很快热醒,掀开被子马上手脚冰凉。我反反复复折腾就是睡不着,半夜起身坐在床边想办法。分析过程从略,总之就是当场拿出手机买下一台电风扇。第二天快递送到,自行装配完毕。从此睡前开2小时空调,临睡前关空调开电扇,设定至睡眠模式。然后电扇搅动室内空气,冷热均匀,我终于可以安然入睡。中夜之后屋外气温持续下降,电扇吹风微凉,越发让我惬意安适,全身缩入被窝,睡意汹涌而至。
以前贫人家消暑靠泼水拖地打蒲扇等天黑,中等人家吹电扇啃冰块吃西瓜,空调属于富裕人家因为不差电费,夏天当做春秋照常过。空调是阶级象征,人人都向往,风扇这些年在人家里已经逐渐销声匿迹,很难想象当年人们还会为风扇做布罩,如视珍宝这种事。
这次我重启电风扇才发现时代当真已经改变。首先是价格,当年电扇怎么也算是一样中型家电,如今价格却不到200元。然后是装配,原先一台电扇都是铁家伙,安装起来有一堆螺丝去对付,零件十几样,不是熟手需要两个人协作才能拼装。现在就是一个箱子,一个底座两根杆,两片网罩一个头,外加一个固定螺丝和一个内六角扳手,装配起来比乐高都简单。加上是塑料材质,一个人就能轻松搞定。
最后是控制,旧式电扇是物理按键,想要让风扇变速或者低头抬头需要专门走过去动手。如今电扇可以直连手机,在手机App里进行控制。甚至还可以Wi-Fi接驳智能家居管理中心,直接用语音进行控制所有功能。即便半夜被风吹醒,心头不爽,迷迷糊糊喊一声“关闭电扇”,然而就可以翻身继续睡觉。梦中想到这一整套不到200元,人都会忍不住笑。
还有额外一点:当年我看到电扇就发怵,因为铁皮壳子做不好接地,风扇就会漏电,许多年里我被麻过无数次手。现在这个问题已经不复存在,全塑料材质确保安全无虞。要是还觉得不放心,还有USB供电款电扇,有充电款风扇可供选择,什么是交流电?
本来我还犹豫,是不是买一台就已经足够,放在卧室就好。毕竟电扇也有一米多高,站在哪里都要占一块地方,每月也得付0.25m²租金。后来转念一想,冬天其实也可以用。冷气需要搅合均匀,难道暖气就不需要吗?在家里特定区域想要达到特定温度,如果空气没有水平流动,在各个房间串流循环,那势必就要把空调开到更高档位。加上一台电扇,所有问题瞬间都解决。
所以现在我有两台电扇,客厅一台,卧室一台。我个人很感谢风扇,不单是因为它们帮我节省下很大一笔电费,更因为它们在多年之后教会我欣赏风,学会感受风凉。不开空调是热,但是有风吹过身体时,依然会带来清凉,惬意虽然只有一瞬,但仿佛自己置身山林旷野,自然风息吹拂,时强时弱,时远时近。我能感觉到热,也能感觉到凉,不再是住在冷库里。饮热茶身上微微冒汗,夜深时就略有凉意。昼夜六时,在家里也能感觉到阴阳变化。住在最不自然里,也让我感受到一丝自然。
许多年来,我一直追求夏天身上始终干干爽爽。自从有风扇之后,我渐渐喜欢上全身微汗,以及微汗时突然有那么一丝清凉,就像是回到童年。
2024-05-26
禁食四天
2024-05-25
大公司病
2024-05-24
在水面上写字
人们习惯于随时去互联网上找东西,比如说我就经常上网搜索“日文的的字怎么写”,然后就可以写“霜の哀伤”、“雷電法王の怒”一类的词。任何时候,只要我需要,我都知道可以在网上查到の字。
因为有了这样的经验,经年累月重复体验下来,人就容易认为1、互联网上什么都有;2、互联网上的存在是永续不变的。这不是事实,网上的内容大部分需要放在服务器上,服务器需要有人维护,需要有人花钱。服务器关了,内容也就消失了。
我自己在BBS的帖子早就消失了,我的博客文章随着博客关停一并消失,而我在电脑硬盘上的备份也因为频繁更换电脑的缘故,早已经变成了硅灰。就算是我在公众号写的文章,因为历次升级,较为久远的文章也很难搜索得到,其实也就是失联了,无非是心理上自我安慰都还在,慢慢翻总是你能找到的。
对于我而言,网络世界的真实景象并不是包罗万有,永存永续,而是我一边在写,文章一边在消失。所以我选择写得快一点,让消失速度赶不上我写作的速度,于是在任意一个时间点,网上总能保有一定数量的文章。
有老读者问过我,当年的文章都还在吗?听我回答说大多佚散之后就流露出极惋惜的表情。没有什么惋惜的,如果所有文章都保留下来,世界上就没有几个人能够看完,这种存在的意义并不比消失高多少。况且,在我全力写作的时候,一年可以写上百万字,我自己身为作者都不敢说这一百万字都值得读,都值得流传下去。
又有读者说,当初看了我的一篇文章,深深感动,或者深受鼓舞,但是现在却找不到了,要是还能再看一遍就好了。我能理解,但是并不赞同。因为深深感动或者深受鼓舞,乃至什么“陪伴我度过人生中最低潮的一段时间”之类的事情,不是都已经发生过了吗?你已经得到了自己需要的触动,感觉到自己是个活人,你已经得到了自己需要的鼓舞,重新充满生活的信心,你也已经得到了自己需要的陪伴,走出了人生的暗夜,那你还要回头看什么呢?
你需要记得的是心一动的感觉,血一热的感觉,在暗夜里行路也不是孤身一人的感觉。至于说这些感觉当初是怎么升起的,没那么重要。在我看来,首先是你各种因缘已经具足了,于是某个微小的契机才会发生引爆。这个契机一定会来的,而且也未必是我,错过了我的某篇文章,还有别的人,别的事作为新契机。你一旦获得了心一跳的感觉,那就是得到了,谁也夺不走,也不会随着时日流逝而消失,这个感觉对于你而言要更重要一些,因为你知道你可以。
至于说文章消失的遗憾,完全可以像我一样换个角度去想。你的生命是一条河流,我的生命是一条河流,在网上我们通过文章联系起来,两条河流乃至于无数条河流联系起来,相互交汇,相互影响。我在网上所做的事情,不应该理解为写了一篇又一篇单独的文章,而应该理解为我写了一条文章的河流---每天都有新文章问世,连绵不断,如同流水,流经你日复一日的生活。
所以,此时此刻此地,我们都在相同的时间相同的空间里经历相同的事,我在网线这头感染了新冠而咳嗽,你在网线那头同样在发烧,我写文章记录这件事,文章就把我们联系在一起,因为我们共同生活过,拥有共同的体验和记忆,无非是在你我之间,你负责生活,而我负责记录下来。
你能理解这一点吗?你我的生命之流,我的文章之流,都是不断奔腾前行的河流。问上游从何而来没有意义,问上游的某一朵具体的浪花也没有意义,大家此时此刻正在一起流淌才有意义。此时此刻此地,流淌本身才有意义。在河流中此刻有任何感触,有任何感悟,有任何思考,有任何欢笑或者愤怒,都是你自身存在的证据,这就是这些文章之流存在的意义,而不在于永续存在,也不在于某一篇特定的文章。
你在家乡的大榕树下有一张很好的留影,而你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照片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它你能想起拍照那天日光如何透过树叶斑驳地落满你一身,光斑又是如何在你身上跳动。在你耳边树叶是如何沙沙作响,泥土的湿气在日光下蒸腾起来,是怎样一种熟悉的家乡味道,以及小飞虫偶然撞击在你的皮肤上,你感到的那种倏忽即逝的痒痒......照片不重要,你坐在树下这件事情很重要,你在树下感知到的一切很重要。
可以再进一步,曾经的大榕树也并不重要,此时此刻你在什么树下才重要。当你顾念着曾经的大榕树时,此刻你身边的一切正在白白流淌。此时此刻,你身边的所有人所有事都需要具足了所有因缘才会出现,只要在哪一个点上稍微出那么一微微的差迟,此刻你所见的一切就不是现在的样子。但是你毫不珍惜,你在顾念过去,你在担忧未来,你唯独没有在此刻认真活过,你对转瞬即逝的现在视而不见。
我不在意昨天的文章还在不在,我也不思虑明天起来我还能不能写得下去,我只思维此刻我应该写什么。我并不把世界视为恒常不变的存在,更不用说互联网这个小世界。我不会费心去思量过去哪一篇文章写得最好,也不会去幻想未来会写怎样一篇完美的文章。我只是一条河流,我在那水面上写字,随生随灭,但我每一笔都落在了现在。我有我的书写,你有你书写,我希望你不要在顾念和担忧之间凝笔不动,竟然把此刻错过。
近期热门博文
-
我想在这里介绍一下我的音乐设备,不过在一开始,我认为有必要先讲一下为什么是它们,这比介绍它们是什么更有意义。而且,也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争论,省得留言区里爹们纷至沓来:这个是垃圾,你为什么不用...... 在我的五感之中,味觉最为敏锐,视觉最为孱弱,听觉位于中间偏下的...
-
刚刚数了一下,我现在有大大小小 11 个葫芦。窗台上放着 8 个,电脑桌上放着 3 个。没事站在窗前看风景的时候,顺手拿起一个搓揉一番。写字卡住了,或者等电脑处理图片,伸手拿起一个又搓揉一番。 哪怕是在两年前,如果你让我去买几个葫芦玩,我怕也会翻个白眼:难道你觉得我就...
-
就我自己的观察,周围那些为人父母的人,有一个算一个,就没有不焦虑孩子的。焦虑健康,焦虑成绩,焦虑就业,焦虑心理,焦虑恋爱婚姻......我又不好说什么,说了就是「你不懂」,说多了就是「你凭什么」。 但我我懂一点人,我也懂一点观察生活,碰巧情商也不算高,所以总可以口无遮拦。 ...
-
收到江苏读者陈先生的一条留言提问,看完我很唏嘘: 「 和叔好,从青年的时候关注你,如今也慢慢步入中年了,步入中年后,我最近有个疑惑,希望得到你的帮助。 步入中年,我感觉交友和维持老朋友关系很困难,至少对我而言。就是我是有这个意愿结交新朋友,维持老朋友关系,但是实际生活中,...
-
我想用这篇文章作为《人到中年交友难》系列的终结篇,在这篇里我想谈谈中年和绝交。作为江湖著名的职业绝交犯,我的个人经历和背后的想法也许对你会有借鉴意义。 不是说中年就交不到新朋友,我在疫情期间就结识了一位新朋友,这段友情维系了三四年之久。我们是在一家餐厅门口躲雨的时候相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