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2
极端者最平静
2024-10-21
具体的人
有位脱口秀女演员叫“小鹿”,我偶然间看到她的视频就立即竖起了耳朵,对于其他演员则没有这个反应。
因为我在她的普通话里听到了乡音,那是云南人在努力讲标准的普通话,也就是昆明人自嘲时所说的“马普”---马街普通话---不是云南人,云南只有昆明人才有那种位于宇宙中心的心态,认为马街位于昆明的郊区,也就位于全世界的郊区,所以一切非标准普通话都是马街普通话。
而且我也听得出来,小鹿应该来自云南北部,因为那里的人发音硬,靠上,经常用鼻腔共鸣。后来查了一下,果然是宣威,那个寒冷的地方盛产洋芋和火腿,洋芋炖火腿或者火腿脚炖大白芸豆是著名滇菜,火腿炖鸡那是很后来的事情了---
所有这一切都是一转念之间发生的事情,我就想了那么多,想了那么远。其他热爱脱口秀的观众,追看比赛综艺的观众所想的是她有冠军实力,她是女性演员,她的文本能力,诸如此类的标签和概念,一切都围绕着节目本身。
我本能地思考具体的人,这是我的个人习惯。所以,在同一个人身上,同一件事物上,我看到的东西会有一点不一样,感受到的东西也会不一样。就像是“马街普通话”几个字,立即能让我想起昆明人对内的微妙优越感,也会想起作为云南人在外的微妙自卑感。我在北京那么多年,遇见过许多次云南人,见面愿意和我说云南话的就只有一位,其他人坚持说在家乡原本自己看不上的“马街普通话”,有的人甚至直接建议我说:我们说普通话好了。
宣威也是一样。看到这个地名,“专县”两个字就蹦了出来。我在昆明很多年,经过无数次训练,每一次都提醒我在昆明和昆明之外的专州县之间的鸿沟,每一次也都提醒我昆明人作为省城人口对专县人的心理优越感,和专县人对这种优越心理的反感和敌视。然后我要自我提醒一下:我也不是原生昆明人,我家也是移民人口,来自标准的专县,我对这两个字那么在意干什么?为什么要努力装作是一个真正的昆明人那般做派和想法?甚至成了一种本能?这有点下流。
还有另外一种本能,那就是看到一位来自专县的女性,无论是在昆明,在北京,还是在伦敦、巴黎,我本能地就会认为对方非常努力。因为过往的人生经历告诉我,如果一位女性想要从云南的三四线城市乃至村镇里走出来,需要拥有怎样的勇气,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资源太少,支持太少,连地图和指南针都没有,必须用一种蛮横的努力和天真的相信,才会真的走到“大山外面”去“看看”。我曾在我亲族身上看到过,我也曾在我朋友同事身上也看到过。
类似“演员”、“女性”、“云南人”这些标签都太大了。每个人的成长经历是具体的,每个人的所处环境是具体的,这些琐碎的细节才构成了理解的基础。就像那些去过云南旅行了十次,二十次,五十次的人,觉得自己已经对云南非常熟悉了。其实不是的,只有他带着一个昆明朋友去某个专县小城,和当地朋友喝酒时,昆明人才说第一句话就开始莫名冷场,那么他才算是接触到了一点云南。只有他在丽江旅居了五年,见惯了笑脸和问候之后,突然发现当地纳西朋友之间一直在举办不带自己去的秘密聚会---化賨的时候,那么才会意识到自己其实始终都在本地生活之外,被旅游区人们惯常的热情迷惑了。
网络世界里的人们喜欢拨弄许多标签,喜欢把玩许多概念。许多时候为了这些东西分成好几拨,好几派,毫不犹豫地开战。我想,这要么是他们对具体的人具体的生活根本不感兴趣,只对标签有兴趣,要么就是他们对具体的人具体的生活根本一无所知,觉得知道字面意思就是知道了一切。
那些在网上宣称生活毫无趣味,自己心如死灰的人也类似。他们沉溺于自己所“发现”的概念里,缺乏对具体的认知,因此总是觉得无聊无趣,反而认为自己已经知晓了一切,在其中找不出任何有趣新鲜之处,那不过是距离生活足够遥远的一种症状罢了。
每个人都是具体的,甚至是在一瞬间做何想都是源自非常具体的成长经历。如果我小时候不曾不断在全国各地的托儿所和幼儿园漂泊过,那么我对人的声音,尤其是口音不会那么敏感,因为听不听得懂别人说什么,决定了在幼儿园里活得如何。如果我不曾经历过作为新移民来到昆明,试图融入到本地人中去,感受到他们的排外和歧视,努力减少和他们之间的摩擦,那么我不会理解那些基于地域的微妙心理。
同样的,如果我不是去过那么多地方,写过那么多文章,我不会发现只有在饮食上所有人都会变得友善亲切,所有人都以本地饮食为傲,所有人都可以从这里打破坚冰开口说话,那么我不会无论见到什么人和什么事,最终都会想到饮食上去,从心里蹦出一个又一个的菜名。所以,你说我是本身热爱美食,还是环境促使我选择美食,这我还真不好一口说出答案。
朋友们,没有那么多我们和你们,也没有那么多更遥远的我们和他们,只有一个个具体的你,和一个个具体的我。在具体的层面上,几乎所有人的所思所说所做都是可以理解的。在概念和标签的层面上,也几乎没有人可以逃离敌我关系和冲突关系,可以不被划归为愚蠢、傲慢、自大等等概念中去,可以免受憎恶、排挤、反感等等情绪的袭击。
对于我们自身而言,我们因为具体而变得有理解力,富于同情心,能够体察他人的处境,也因此获得了对于生活和人生更为丰富的感知。相反的,我们因为操弄概念,玩弄标签,而一再落入二元对立的陷阱,在这个世界上发明创造敌人,把人生变成一场无休止的战争。
很多年前我看过一部港片,只是一句台词就彻底奠定了这部电影的调性,让我想要看到最后,那句台词说:“就算你是一个杀手,一样会有小学同学。”
我想有人用马普再说一遍。
2024-10-20
这有点东西啊
ios 18系统邮箱设置入口变更
Update:
2024-10-19
半百
2024-10-18
良好的缘起
2024-10-16
2024年我最满意的购物
以上就是我的砖头,接下来,留言区就交给大家吧:
近期热门博文
-
我想在这里介绍一下我的音乐设备,不过在一开始,我认为有必要先讲一下为什么是它们,这比介绍它们是什么更有意义。而且,也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争论,省得留言区里爹们纷至沓来:这个是垃圾,你为什么不用...... 在我的五感之中,味觉最为敏锐,视觉最为孱弱,听觉位于中间偏下的...
-
刚刚数了一下,我现在有大大小小 11 个葫芦。窗台上放着 8 个,电脑桌上放着 3 个。没事站在窗前看风景的时候,顺手拿起一个搓揉一番。写字卡住了,或者等电脑处理图片,伸手拿起一个又搓揉一番。 哪怕是在两年前,如果你让我去买几个葫芦玩,我怕也会翻个白眼:难道你觉得我就...
-
就我自己的观察,周围那些为人父母的人,有一个算一个,就没有不焦虑孩子的。焦虑健康,焦虑成绩,焦虑就业,焦虑心理,焦虑恋爱婚姻......我又不好说什么,说了就是「你不懂」,说多了就是「你凭什么」。 但我我懂一点人,我也懂一点观察生活,碰巧情商也不算高,所以总可以口无遮拦。 ...
-
我打算重开博客。 最近应该有一批人和我有同样的想法,而他们在当年无一例外都开设过自己的独立博客,是很早之前就开始上网的中古网友。 他们的想法我很能理解,重开的契机是网友左耳朵耗子猝然离世。本来死亡是一个终结,但是大家发现左耳朵耗子多年来坚持深耕的博客还在,还记录了他这些...
-
小区群里每天都有一项保留节目:外卖找主人。今天我随手点开照片一看,发现订单单号是「JD」开头---邻居们已经开始使用京东外卖。 不记得这是第几次外卖大战了,其实我也不大理解,为什么美团、饿了么它们好容易把外卖做成一项又苦又累又麻烦据说还不赚钱的生意,依然阻挡不了京东坚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