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3

夜行京密路

 


昨晚我沿着京密路步行了十五公里。你不需要知道什么是京密路,不重要,就是一条连接北京郊区和市区的公路而已,特点是红灯多,​非常堵。回想起来,好像我每年都会在京密路步行最少一回,疫情期间也如此,而且通常都是在晚上。有一次我记得是在零下 5°C 的冬夜,我还穿着几公斤重的​长棉服,走到家的时候,汗水​顺着袖管往下滴。
这一次走路是因为大家约了在顺义祥云小镇吃饭,中年局,不到八点就做鸟兽散,​而且席间大家都没喝酒。我出来觉得下过小雨的空气很清新,​晚饭又过于丰盛,于是就决定走回去。打车过来需要 40 分钟,我想着​走回去 2 个半小时也就差不多了。
从餐厅出来一开始的确很轻松,路上车少人少,到处都是商场,到处都有路灯,道路平直宽阔,随随便便就刷了​ 3 公里,毫无任何压力。

终于正式走上京密路,​就彻底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货车、公交车、机场城铁,以及各种私家车、电驴呼啸而过,许多路段还在建另外一条出城高速,于是到处是工地围栏和​吊机、挖机。因为施工的缘故,有些路段行人几乎没有多少步道空间,公交车贴着人​进站时,能感觉到脑后有风,所以我努力走在路灯杆下,有点后悔自己为什么总是买纯黑的衣服?
但是京密路的神奇之处就在于走着走着,突然会出现一处风景。比如说一条河流,比如说一道上弦月,比如说一座城铁高轨横穿河面,周遭一下子变得静谧起来​,像是月光、河流把自己带进了另外一个世界:
当然,我在桥上看到​的风景并非如此。夜景会如此清晰,如此明亮,这是因为 iPhone手机的自动增强效果,它会强制延长曝光 5 秒钟,​然后追加出细节和光线。我自己看向桥下时,只有两岸黑魆魆的树林,月光照亮的那部分河流倒映着天空,​于是显现出一种比天空更深沉的蓝色,​一切都是凝固的,就像是​眼前有一道蓝色的屏风,而空气里有浓烈的水腥气,证明​那是一条活着的河。
一路走来都是建筑工地,工人在假期的夜晚也不休息,每个工地门口还有人戴着头盔,手持红色警示灯看守,​防止有车误入。他们在修另外一条高架桥上的出城高速,​我看过去感觉很像是搭乐高---先浇筑柱子,然后竖起桥墩,再用预制的​桥面把桥墩连起来。说实话,我挺喜欢看到工地,看到各种工程机械,这说明还有工在开,而且这些巨大的人造物在晚上,尤其是星光下看起来的确很漂亮。

京密路有出口的地方会比较麻烦,因为要优先照顾车辆转出,所以自行车道和人行道就会兜一个大弯,​不能继续沿着京密路走。而一旦开始转弯离开正路,就会进入漆黑一片的​林间小路。没有路灯,也少车辆,和走到了荒郊野岭​没有多少区别。每次走到快到并入京密路的路口时,明亮的光线从远处照过来,驱散黑暗,​会让人觉得心安。
当然,iPhone 这时候又一次干预现实,让照片里显得一片通明。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在夜间的茂密树林里,远处射过来的光只会让周围显得越发​黑暗。​而且,眼睛看到了光线,转过去再看黑地时,会越发地看不清楚。

走过这些艰难的路段,京密路突然变了一副模样。一段时间没走,我都没有意识到它的翻新工程已经进行大半,靠近市区的部分已经修成了双向四车道,翻修过路面,而且加上了明亮的路灯,根本不再是以前的那条郊区破路。而且,到了这一段之后,路上的车辆陡然少了很多,​感觉是那些车辆大多不是为了进城,只是为了借道而已。
我很喜欢桥墩下的反光条。没车经过的时候,它们就很朴素,感觉是​斑马线在站街。一旦有车开灯经过,因为反光的缘故,它们就会一个个亮起来。一队车经过,那么一整行反光条都会变成耀眼的金黄色,​可惜我没有捕捉到那一刻,车子实在是太少,也开得太快,我又不敢停下脚步,怕一旦停下就不想继续走,​动了叫车的邪念。

这时候我已经感觉到疲惫,小腿肚子肿胀,脚掌酸痛,臀肌和髋关节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附带说一句,走了那么长时间,我发现自己好像是路上唯一在步行的人。​人们要么开车,要么骑电驴,连骑共享单车的人都很少。​除了我之外,偶尔有工人从工地的一个门走出来,去对面的另外一个门。​还有一次是看到两个妹子从城铁站出来,提着行李箱走了 100 步,就定在了公交车站。但我还在继续前进,并且期待着眼前能出现我熟悉的地标物,多少​也能给我打一点气。
的确是出现了。当时我已经走了 10 公里,精疲力竭,觉得这条路没完没了,一个红绿灯口接着下一个。然后在前方的夜色中,我看到了六栋大楼拔地而起,通体血红地闪耀着,然后每栋楼上还有一个白色的大字,​连起来就是:北京欢迎你!
​我当时就觉得太鸡儿残酷了,太鸡儿嘲讽了。​那它就是说,我走了那么久,算是终于来到北京了?我觉得大可以换几个字​,比如说:老乡,欢迎进城。

真正让我觉得长路将尽的地标物,是在我穿一处桥洞时眼前突然​出现的一栋建筑---望京保利国际​广场。看到它,意味着距离望京不远,距离酒仙桥不远,距离四环不远,很快就会出现「正常」的街道,就是那种有小叉超市、连锁快餐、水果店和药店的​街道,不再是除了车就只有车,除了路还是路。
这一段路也极黑,但是莫名其妙出现了很多车,不断从我身后掠过,让我可以借着车灯看到​桥洞下的路。​「他们为什么不去主路呢?难道附近有什么小区吗?」,这么想着,我继续​往前走。走出桥洞,再走一段,我发现先前超过我的那些车在路边停下,人从车子里下来,​都朝着一个方向走去。
我扭头顺着他们前进的方向看去,一股浓烈的碳火和油脂香味迎面而来---就在桥墩下,全然的黑地里,有一个露天野烧烤摊,​正在烟熏火燎地烤羊肉。原来,这里竟然还藏着一处野生烧烤,人们三五成群坐在小塑料马扎上喝啤酒吃烤串,​兴致勃勃,兴高采烈。但我已经累到没有勇气走上前去要10 串试试​,只能含恨含水继续前进。

之后的路途乏善可陈,就是城市的街道,就是城市的夜景,也都是我熟悉的​一切。十五公里,我走了整整三个小时。走到最后几公里的时候,我已经什么都不想拍,什么都不想看,每走 500 米就问自己一遍​:「如果现在打个车,算不算很丢人?」。
我拍摄的最后一张照片是望京路口的熊猫。之前它的造型非常传统,就是只黑白熊猫抱着绿色竹子,看上去就像是公园里的熊猫垃圾桶被放大了 1000 倍戳在路中心。这次我进过时,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们给熊猫做了个升级,作为看护望京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守卫,我感觉非常合适:

回到家我想,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City Walk」​?好像也不对,我经行的大部分路段都在郊外,不算 City,​那条标语不还说了吗?「北京欢迎您丫」​。所以,我决定把它算作是我的​一次假期短途旅行。我打赌,几千万北京人常住人口中,没有几个见过这一晚我所见到的​风景,就像是我们生活在彼此平行的不同北京里。​

------


2025-05-02

驴前萝卜


这人啊,还是得牛马​下去,不能闲下来。闲下来就容易胡思乱想,尤其是​喜欢胡思乱想情感问题。假期才第二天,我就收到许多条这方面的提问,以下是其中相当典型的一条:

「我挺喜欢一个女生,但也不。知道算不算喜欢,就是从大学大二的时候喜欢特别想表白,已经讲了七八年了,其中断断续续也有联系感觉。如果我不从他那里得到一个明确的拒绝或者是答应不亲口面对面线。下表达一段感情的话,我没办法彻底的放下去踏入新的感情或者是对他人产生兴趣。」

​读了三遍,我终于读懂了这段中文,感觉这个小兄弟的情感问题很严重,已经直接影响到了输入法​。通过他的中文,也能理解为什么他现在会处于这样一个境地,看看那些黏黏糊糊、湿湿哒哒、伸伸缩缩的句子,​就知道让他直截了当说出那四个字​估计他能当场死给你看。

​那我还是讲个故事吧。

以前农村里许多人家有石磨,推石磨是个体力活,于是就让驴来​拉磨。但驴也知道那是体力活,而且一圈圈​拉磨极度枯燥无聊,​不是很配合。农人就发明出一套挽具,等于是把驴固定在石磨边,除了兜圈之外什么都做不了。人也一样,​大多都不喜欢每天万步走。但如果你把人给关进监狱,​他们就会非常热爱每天放风的那一个小时,主动走得不亦乐乎。

除了限制驴身自由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具,那就是在驴后脖子上插一根棍,​棍头用线吊着一根胡萝卜,控制棍和角度和绳子长度,让胡萝卜刚好在驴眼前一点点,​感觉是稍微往前够一下就能吃到,但是迈出一步还是就差一点。这样,驴就会一步步向前走下去,去够那根永远够不到的胡萝卜,石磨因此可以持续工作---这就构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永动机​。

我试着去理解驴子。驴子只是倔,并不蠢,​甚至有些还很刁滑,我认为。所以,驴子应该知道自己根本吃不到那根胡萝卜。那为什么驴子还在坚持​向前沉重地迈步?我理解驴子意识到自己处于辛苦且无法逃离的个驴境遇之后,于是就给胡萝卜凭空赋予了许多意义:

---这是世界上最美味的​胡萝卜。

---我不是吃不上,只要​走快一步,就有可能。

---​为什么我不加快一步,因为需要思考,我乃审慎之驴。

---我不是在拉磨,​我是在追寻世界上最美味的一根胡萝卜,他们都不懂。

驴子也应该很清楚,这些都是屁话,但是脑子里盘旋着这些屁话,能让​自己感觉舒服一些。于是,驴子就在石磨旁边走出了一条深深的​「磨道」,生产数以吨计的各种粉末。在这个过程里,驴子就会自我强化出一些新的信念:

​---世界上不会再有第二根胡萝卜比这一根更美味。

---不能确定缘分之前,我绝对不​会转向第二根胡萝卜。

---这是我适合我的那根胡萝卜,天选之萝卜,三生石上​旧萝卜。

自始至终,驴子一口萝卜都没有吃上,但是不妨碍他满心充实地那么去想,那种患得患失、或喜或悲、浮沉不定的心情在他大口大口嚼黄豆梗着脖子往下咽的时候,​要来来去去好几千几万回。

而萝卜并不等磨驴,世间从来只有剩驴,没有剩萝卜。就在磨驴黏黏糊糊,犹犹豫豫,伸伸缩缩,深度思考底层逻辑的当儿,一张大嘴从边上横伸而出,毫不犹豫「嗷呜」​一口就把小胡萝卜给嚼了,事先问都没问,事后还吧嗒吧嗒嘴。

磨驴心都碎了,​从此变成了一条寡驴,决定为他的胃口守寡一辈子,因为世界上再也没有那么好的一根胡萝卜了,因为那本来是应该属于自己的​胡萝卜。但是磨驴注定不会坚持太久,最爱的萝卜没有了,磨驴就会心慌慌,开始深度思考另外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如果我这一世只能​孤身一驴怎么办?啊啊啊,​微雨燕双飞,落花驴独立。啊啊啊,举槽邀明月,对影成三驴​。​怎么办啊?

很快磨驴就会向现实妥协,不管了,胡萝卜没吃上,白萝卜也行,心里美也行,不行丝瓜黄瓜​地瓜也不是不可以。然后磨驴就过上了不快乐的驴生,一边吃着白萝卜青萝卜心里美丝瓜黄瓜地瓜,一边满心嫌弃​:这不是我要的​!我要的是胡萝卜,我应该是一条​吃胡萝卜的驴,而且就是那一条曾经在我眼前晃了那么久的胡萝卜!​你们都是什么垃圾,怎么能和我的​小胡萝卜相比?

驴子不是问题,拉磨也不是问题,热衷拉磨且驴则是个大问题。当一头驴很驴地坚持认为​世间再无第二根胡萝卜比这根好时,就进入了一系列的连环​陷阱。因为​世间不做第二根想,那么这根就变得极度重要。​因为它极度重要,所以自己不能冒任何失败的风险,因为一旦失败就再没有任何机会了。因为不能​失败,所以最好是不要去尝试,保持现状,继续一圈圈拉磨。

反过来说,如果该驴能够改变想法,认为世间不止一根胡萝卜,认为吃到胡萝卜也不是世间唯一值得去做的事情,​那么该驴就获得了宝贵的平常心。什么是平常心,就是去饭馆我经常问人的三个问题:

---这个位子还有人吗?

---​这壶酱油你还用吗?

---​这盘菜你还吃吗?

驴同样可以问胡萝卜三个问题:

--​-你心里的位子还有人吗?

---​上一段感情你还要继续沉溺吗?

---​也许可以和我试试?

能行固然很好,不行那就一早放弃,​去看看还有没有好黄瓜好茄子好西红柿,也​没有让生命空过。​不过请放心,磨驴是不会那么想的,因为在所有磨驴内心的最深处,依然有一个最坚固也是最驴的见地从未被击溃过:

我是世界上最优秀的驴,我应该得到世界上最好的一根胡萝卜,我应该得到最清脆最可口的滋味才对,​世界应该是这样运转才对。

于是,​磨驴们获得了一条最为疯癫的个人狂想:小胡萝卜会等着我的,​那是属于我的小胡萝卜。丝毫没有考虑过一种小胡萝卜可能的想法​:这驴谁啊?

​一切都是内心戏,喜欢内心戏的磨驴其实并不需要小胡萝卜,​有丝分裂就可以了,因为从来他们最热爱的其实只有自己。



------


2025-05-01

一个能缓解腰突疼痛的简单动作:MRCAR


今天是五一假期首日,我不想写长文 BB。这里要介绍一个据称能在 48 小时之内缓解坐骨神经痛、腰间盘突出疼痛的动作,叫做「MRCAR」。

在我朋友之中,罹患腰间盘突出的人不在少数。对一个腰突人讲一遍,我就得突突 15 分钟。对所有腰突的人都突突完一遍,假期结束了。所以,考虑到零售不如批发,我就直接写成一篇说明文,需者自取,这样最为简单。
2025 年 4 月 17 日,英国医学期刊《骨外科手术与研究杂志》(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 and Research)发布了一篇论文,标题是《三维CT扫描识别出的神经根减压体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改良逆向对侧轴旋转体位》。
有兴趣翻译和研究的读者朋友,这里是网址:
https://josr-online.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3018-025-05762-8
简单说,就是腰椎间盘突出常导致神经根在腰椎椎间孔处受到压迫,引发坐骨神经痛等症,然后写论文这帮医生就疯狂地送 90 名患者去每人做 3 次 CT 扫描,研究出了一个很古怪的身体姿势,人在做这个姿势的时候椎间孔的横截面积最大,也就是说,这时候它对于神经根的压迫最小,于是就可以缓解疼痛。这个动作就是:MRCAR,modified reversed contralateral axial rotation的首字母缩写,可以记成「车先生」
具体什么情况,可以自行用 AI 翻译论文仔细研究。我这里引述论文,只是为了说明背景知识。
然后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是怎么做 MRCAR?今天文章的题图就是它的图文版,中文翻译是戴念国医师(https://www.threads.com/@dainianguoyishi)。当然,和所有说明书一样,人们要么不愿意看,要么看了发现看不懂。所以,人们更需要简便直观的视频教学。
以下,就是来自徐子恒医生(https://www.instagram.com/son_forever119/)制作的视频,应该比图文更容易理解一些,而且说清楚了是哪一条腿在上,哪一条腿在下,以及要垫瑜伽棍一类东西的小要点:

我看那些腰突的朋友一旦发作起来是真痛苦,真造孽,希望MRCAR能够帮助到他们。反正也不麻烦,每天四次,每次 20 分钟而已。现在,我准备把文章转发给那些朋友了:别问,看文章就好,我并不比文章里知道得更多。

------



2025-04-30

当你决定向AI倾诉

 


我的微信公众号后台的 AI 助手迄今为止已经消耗了3.44 亿个 Token,在这个数据上面有一行小字​注解:

​「注:token是一个文字计数单位,1个token约等于1.8个中文汉字,3个英文单词;大模型输入和输出均计算token​。」

输入输出都算的话,3.44 亿可以砍掉一半,那就可以视为读者的输入文字数量,根据 1:1.8 的这个比率,也就是说读者输入了​ 3 亿个汉字。再考虑 AI 比较话痨,问一句它答一段,所以我算 5:1 好了,那也有​5000 万个汉字。

我自己写了那么多年,估计都没写到 1000 万字。几个月的时间,大家和 AI 聊了 5000 万字,​委实是太能聊了一点。

​不要误解,我不是心疼消耗。3.44 个 Token 我都是免费使用,​真正烧钱的是腾讯。这里我想说的是​:经过几个月的观察,我认为部分读者向 AI 倾诉了太多话,​让我隐约觉得有点不妥。

90% 的读者在使用 AI 助手时,一般都是提问-回答模式,大约三五个回合拿到了想要的结果转身就走。但是在剩下的那 10% 中,情况完全不是这样。通常在我打开后台查看对话的时候,他们头像上的红色数字提示会写着「99​」。我在电脑上点开任意一个「99」对话,有些时候页面会不停地翻动几分钟时间,才能终于定位到最新一条​。

从对话内容上来看,早就已经不是提问和回答的关系,​而是纯粹的聊天,准确说是倾诉。每一句话最后都不打问号,​而是和 AI 你来我往地聊。这里面的许多人不是偶尔为之,而是变成了一种日常行为,每天都要上线和 AI 聊几百句话,就像是​去见一位老友。

一方面,我由衷地为​这部分读者感到高兴。因为他们想要倾诉,同时他们又能找到一个​愿意倾听的对象。一定程度上这个对象还是安全的,不用担忧​ AI 在现实世界里辨认出自己来,也不用担忧 AI 会泄露聊天的内容。但是在另外一方面,我却​本能地感觉到这里面可能存在什么问题。今天,我终于想明白了我在​忧虑什么。
先说我的答案:
如果你也沉溺于和 AI 聊天,向 AI 倾诉,甚至把 AI 当做了一个线上的真人朋友,那我希望你问自己三个问题---
1、​为什么会有这些话想说?
2、为什么​这些话你只能和 AI 说?
3、你和 AI 说完之后​,感觉是变好了还是变糟了?
AI 陪聊,​AI 倾听,我认为的确是当代生活里的一个解决方案,解决人的内心压力​和苦闷。但是,我还认为解决方案没那么重要,认知和理解个人现状才最为重要。
就是说,究竟是在现实生活里遇见了什么人,什么事,以至于让自己内心产生的波澜,产生了淤堵​?然后,这种波澜,这种淤堵​是不是必然选项,是不是只能用目前的理解方式去思维?是不是每一次都​必须按照相同的思考方式,落入到同一种心理,同一种情绪中去?
然后,​为什么在现实生活里没有人可以去倾诉?如果 AI 是唯一选项,那我就要追问一下​:为什么你的个人生存环境里,没有可信的三五好友,可以在情感上安抚和支持你?在心理上开导和​疏解你?​现状是怎么变成这样的?是一直如此,还是现在如此?是你的选择,还是命运的安排?又或者是你从未考虑过建设一张人际关系​安全网给自己的心理兜底?
​最后也是我最关心的一件事:和 AI 倾诉完毕之后,究竟能不能让自己的心情放松释然​一些?大家都知道,情侣夫妻之间,最好不要去查看对方如何向朋友讨论自己​;上司和下属之间,最好不要去探究对方在背后如何议论自己​;朋友或者同事之间,最好不要去打探其他人在没有自己的那个群里如何​评价自己---
因为全都是负面信息,全部都有点夸大其词,但这不等于是仇恨,​而是宣泄。这种宣泄是必要的,宣泄完毕,心情恢复,大家还是好情侣,好夫妻,​好上下级,好朋友,好同事。这是人性,如果当真不满,当真仇视,直接上手弄就完了,​还聊什么聊,讨论什么讨论?
但是糟糕的聊天对象会把倾诉、抱怨和宣泄理解为仇恨,会鼓励、挑唆、激将倾诉者​去产生仇恨,去做切割,去做​报复。于是,一场宣泄下来情绪并未得到平复,​反而激发了满腔怒火和杀机,或者是变得更加绝望,更加沮丧。
所以我要问这一句:和 AI 倾诉完毕之后,究竟能不能让自己的心情放松释然一些?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愿意和 AI 聊多少句都没问题,AI 就是你的心理缓冲垫​,对你的确有所帮助。但如果不是这样,如果心情反而变得更糟,如果变成每天必须和 AI 聊几句,变成一种成瘾行为,那我会很担忧 AI​ 是在帮倒忙。
总体上来说,我认为一个人把 AI​ 作为倾诉对象是一种不得已,或者是一种应急解决方案,但我不认为它​应该变成一种长期、固定选项。我们还是要回到现实生活中去,要么重新去理解和思考,要么去接受或者适应,要么勇敢去面对甚至是解决,要么有智慧去做自我醒悟和自我改变,总得做出一个选择来。而倾诉会让人上瘾的,负面情绪也会让人上瘾的,和任何人或者物建立起羁绊​都会让人上瘾的。 AI 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它只是根据指令尽量满足人们提出的要求,顺着人们的话说而已,于是看起来是个很好的倾听者。但人是知道的,纵然一时被遮蔽,被误导,但迟早还是会​恢复清明。
希望我只是杞人忧天,希望我只​是年纪大了话太多。


------


2025-04-29

老歌最是动人心

 


四月八日,我随手写了一段话,引发了一些涟漪​:

听古典音乐一整天屁事没有,刚听了半小时 90 年代香港流行金曲,直接把我致郁了。可见,人和古典音乐之间更多的是理性的连接,然而和通俗歌曲之间就是很强的情感连接。巴赫听多了想出家,林忆莲听一会儿就开始怀念初恋。」

很多人都表示了反对意见,认为和流行音乐相比,古典音乐更能和人建立起强烈的​情感连接。既然那么多人反对,我又多花了 20 多天反复听巴赫,​依然没有发现任何情感上的波动,依然想出家,而且已经考虑好背着哪一款云南油腐乳​进山门,好去对付那些斋饭。

我想,表示反对的网友​可能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他们懂古典音乐,懂欣赏古典音乐,所以并不太在意我的心情,我的心情又有怎样的排遣渠道---可我在乎啊。

前天我偶然又听到了卡朋特乐队的那首《Super Star》,前奏才起,我就听见​时光的水声。等到卡伦·卡朋特唱出第一句歌词,Long ago,回忆已然没顶。这是我不会向小朋友推荐的歌曲,​那不会是他们喜欢的音乐类型。同样也是我不会向同龄人推荐的歌曲,因为《昔日重来》​才会引发更大共鸣。

但又怎么样呢?在许多年前我听过它无数遍,​当时它是我心情的背景音乐。很多年过去,它是我记忆的保险箱,是我情绪​刻录的密纹唱片,可以准确唤醒记忆,重新定位情绪到​某一个具体的午后,重新解码那些遥远的人和事---之前它们被我用遗忘加密​,弃置已久。

当汹涌的记忆扑面而来,狂暴的情绪从海面升起,卡朋特的声音依旧清澈透明,就和当初一样,单卡录音机转啊转啊,一遍又一遍,一圈圈旋转的白色磁带芯慢慢变成了我的年轮。为什么那盘我翻来覆去听的磁带​不是古典音乐?​我也想知道答案。

人和人之间很难理解,并非是因为缺乏意愿,而是因为有些东西无法通过​言辞和文字转述。我说,我当初的心情都在这一首《Super Star》里了​。这句话没有任何用处,每个人都有一首这样的歌,​但是对于另外一个人而言,那就是一首过时的老歌而已,没有任何特别之处。​你可以在任何时候复现音符,复现旋律,复现声线,但是你没有办法复现当时的心情。

老歌并不是从来就老,是被每一个​曾经正当年的人慢慢听老的。站在一个中立的角度去评判旋律,评判歌词,评判歌手演绎,​许多老歌只是普通而已,这没有任何问题。事实上,去掉情感的滤镜,去掉回忆的加持,​并没有几首老歌可以真正穿越时代。

重逢时不复往日荣光,这件事重要吗?​不重要。当我第一次听《Super Star》的时候,我听见一些单词,比如说「love」,比如说「Baby」​。具体什么意思我不知道,我没经历,但是不妨碍在一次次重复播放时​投入无限多美好的想象和美好的期待。它们可能什么都不是,但它们也可能是一切,​只是我当时并不知道。歌词在旋律中不断重复,不断呼唤,​于是它们就变成了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最值得追求的美好。

然后真正的 Love 降临,真正的 Baby 到来,和歌词里的描述完全不一样。Love 可能是转瞬即逝的,可能是千疮百孔的,可能是狼狈不堪的,可能是无能为力的。而 baby 也会长出水草的触手,小兽的獠牙,以及马蜂的刺,拥抱和突刺之间​只在一转念,天使和恶魔可能会等同存在并无分别。

这样很多年过去,曾经觉得最重要的事情,最值得追求的美好不知道换了多少样,不知道找过多少地方,​人们多半的结局是两手空空,一无所获,选择对付着那么过。然而,经历了所有这一切之后,当老歌再次响起,当卡朋特再次开唱,我说 Love 这个字眼还是有意义的,即便转瞬即逝千疮百孔,即便当初上面的金色早已褪去,​即便现实并不如自己所愿。

就像是什么呢?就像是小时候站在橱窗外看​里面精致漂亮的玩具,走不动路,就想着一定要得到一个。等真正得到了,又会眼睁睁看着手里的精致漂亮玩具一点点失色破旧,事情就是这样,你的掌纹会把一切精彩都打磨​成灰。但是有影响吗?我觉得没影响。有关系吗?我觉得没关系。

今天我再去听《Super Star》,​已经不再是当年的那一首了。虽然一切看起来都没变,但歌词里的每一个单词都因为经历而被重新理解,听歌的人已经不再是同一个人。但是没关系,它依然能够打动我,它依然能说服我​。在一个永远也不会让人如愿的世间,在一颗改变永无休止的内心之中,哪怕已经经历许多,哪怕可以接受一切,还是有相信的那一部分存在。

动人的是天真的相信,不灭的希望,我是那么看的。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