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3

作文老师孙燕姿

 


之前,我介绍过国内网友利用AI 技术帮孙燕姿老师出新专辑这件事​,参见5月8日发布的文章:《午间听歌:孙燕姿新专辑(未演唱未发布版)》。
关于这件事,昨天也就是5月22日,​孙燕姿老师亲自回帖了。在她的私人网站MakeMusic 上,孙燕姿老师新发布一篇博文,名为《我的AI》,专门做出回应。
我看后大为震动,​没想到别人专业唱歌,用业余时间写一点文章也写得那么好。迄今为止,有两位​艺人给我上过作文课。第一位是​周慧敏,第二位则是孙燕姿。周慧敏的那篇识于微时就写得很好,现在孙燕姿这篇《我的AI》还要更好一些。
来《槽边往事》的许多读者整天喜欢讨论文笔,孙燕姿老师这篇文章是用英文写成的,​那现在怎么讨论文笔呢?我欣赏这篇文章的原因,根本就不在于文笔,而是透过这些文字,我惊奇地意识到孙燕姿作为歌手对于AI 也有相当程度的理解,​而且拥有自己的深入思考。同时,在这篇文章里也能窥见她的胸襟和气度,一睹她的精神世界,​当真是风华绝代。
虽然​在孙燕姿老师的博客里,也提供了一个中文翻译版本。​但因为我很喜欢这篇文字,所以自己也翻译了一遍。以下是中英文对照版​:

我的AI

作者:孙燕姿
​翻译:和菜头

As my AI voice takes on a life of its own while I despair over my overhanging stomach and my children's every damn thing, I can't help but want to write something about it.
当我在为自己日渐隆起的肚腩和孩子们的破事而烦恼时,我的人工智能歌声却不胫而走,四处流传,于是我有些话想要一吐而快。
My fans have officially switched sides and accepted that I am indeed 冷门歌手 while my AI persona is the current hot property. I mean really, how do you fight with someone who is putting out new albums in the time span of minutes.
​在我的人工智能角色成为目前的热门人物之时,我的粉丝们已经正式临阵反正,改旗易帜,接受了我确实是个“冷门歌手”的现实。说真的,你怎么可能打得过一个在几分钟之内就能出一张新专辑的家伙?
Whether it is ChatGPT or AI or whatever name you want to call it, this "thing" is now capable of mimicking and/or conjuring,  unique and complicated content by processing a gazillion chunks of information while piecing and putting together in a most coherent manner the task being asked at hand. Wait a minute, isn't that what humans do? The very task that we have always convinced ourselves;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ought or opinion is not replicable by robots, the very idea that this is beyond their league, is now the looming thing that will threaten thousands of human conjured jobs. Legal, medical, accountancy, and currently, singing a song. 
不管是叫它ChatGPT 还是 AI 又或者任何其他名字,这个“东西”能够处理无数段信息,并且以最为连贯的方式把你的案头工作给组合起来,以此模仿和/或创造独特而复杂的内容。等一等!这不是就是人类会做的事情么?我们一直都在说服自己坚信:思考和观点的形成,是机器人所无法替代的人类独有任务,这远远超出了机器人的能力范围。但现在步步紧逼的AI 即将威胁到成千上万个人类工作岗位,诸如法律、医学、会计等行业,以及现在这篇博客正在讨论的---歌唱。
You will protest, well I can tell the difference, there is no emotion or variance in tone/breath or whatever technical jargon you can come up with. Sorry to say, I suspect that this would be a very short term response.
当然你会反驳说:我还是能分辨出真人和AI 歌声之间的区别,在声音/气息(或者任何你能想到的音专业术语)上,AI 没有任何情绪或者变化。但是对不起,我怀疑这只会是很短的一段时间而已。
Ironically, in no time at all, no human will be able to rise above that. No human will be able to have access to this amount of information AND make the right calls OR make the right mistakes (ok mayyyybe I'm jumping ahead). This new technology will be able to churn out what exactly EVERYTHING EVERYONE  needs. As indie or as warped or as psychotic as you can get, there's probably a unique content that could be created just for you. You are not special you are already predictable and also unfortunately malleable.
讽刺的是,很快就没有任何人类能够超越AI。没有人类能够在获取如此之多信息的同时,还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又或者是做出正确的错误(好吧,也许我的想法有点太过跳跃了)。这项技术能够为每个人精准地制造出每样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无论你有多小众、多变态、多疯狂,AI 都能为你度身定做出独特的内容。你并没有那么特别,因为你已经可以被AI 所预测。不幸的是,你同样也可以被AI 所定制。
At this point, I feel like a popcorn eater with the best seat in the theatre. (Sidenote: Quite possibly in this case no tech is able to predict what it's like to be me, except when this is published then ok it's free for all). It's like watching that movie that changed alot of our lives 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except in this case, I don't think it will be the idea of love that will save the day.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感觉自己就像个正坐在电影院里最好的位子上吃爆米花的观众。(注:在这种情况下,很可能没有任何科技能够预测我此刻的感受,除非我把这篇博文发布出去,好吧,大家现在随便看吧)。这感觉就像是在观看那部改变了我们生活的电影《瞬息全宇宙》,但不同于电影剧情,这一次爱并不能拯救世界。
In this boundless sea of existence, where anything is possible, where nothing matters, I think it will be purity of thought, that being exactly who you are will be enough. 
在这无边无际的存在之海里,一切皆有可能,一切全无所谓。我想,能够拥有思虑纯净和保持自我,这就已经足够。
With this I fare thee well.

谨此与君珍重道别。


 孙燕姿个人网站:

http://www.makemusic.sg/

《我的AI》​官方英文版:

http://www.makemusic.sg/blog/wodeai

《我的AI》​官方中文版:

http://www.makemusic.sg/new-blog/wodeai


------

念珠与加持



见到越来越多的人去寺庙求各种手串,不同的手串还要分出三六九等,我就觉得挺可乐。

前途未卜,内心茫然,于是去寺庙求一条手串,希望得到一点加持,甚至因此而改变气数和运势,这是很多人的想法。但是对方为什么要加持呢?如果说慈悲广无边际,那么是否求取手串和是否得到加持之间就没多大关系。如果说慈悲必须辅以特定的前置条件,比如说求一条手串,那么这岂不是成为了一种交易。既然是一种交易,可以算一算:一串珠子能换来多少加持?一串珠子而已,又是求升职,又是求加薪,又是求福禄,又是求孩子学业,这不是明火执仗地占别人便宜么?
我一丁点都不反对人们去求取手串,也不反对人们因此而深信自己受到了护佑或者加持。事实上,我认为这个行为本身,以及这个行为对应的一串具体的念珠,和内心抽象的些许信心,都是很好的缘起。但也就是缘起而已,只占到加持这件事情的不到10%,还有90%的事情并没有去做。
求取一串念珠,这件事很简单。自己去不了,还可以找人跑腿代购。等拿回家来,然后呢?挂在手上,挂在腰上,置于床头,放在窗前,然后呢?然后上面就会有肉眼不可见的光照在自己身上?就会有福泽从虚空中往天灵盖里源源不断地入注?不会啊,要真有这样的事情,人应该立即买一个盖革计数器回家测试一下才对。
一个刚刚开始学习走路的小朋友,看到父母蹲在自己身前,张开双臂迎向自己,于是它就咯咯咯笑着,踉踉跄跄往前跑,一头扎进父母怀里。它相信父母会伸手抱住自己,他相信父母不至于让自己跌倒,所以他对自己能走这几步路深具信心,最后也真的成功跑出了这几步。这种信心,就是来自父母的加持。
一个成人没有这样纯粹的心灵,就很难全心全意地去相信,这时候就需要一些外物来作为佐证。物业对着困在室外空调机上的男人大喊:我来救你。男人不会有多少信心,不大相信对方能救下自己。但如果换成穿着一身制服的消防员同样那么喊,男人看到消防员那身橙色的衣服,信心就会充足一些。消防员拿出一根粗绳,男人的信心就更强一些。消防员在楼下布置阻拦绳网和气垫,男人的对于自己获救的信心就会继续上升。消防员架起云梯,云梯一直升到男人脚下,此时男人对自己获救这件事情的信心就达到了顶点。
念珠或者手串就是这种建立信心所需要的佐证。
所以重点不是你有几串念珠,不是你从哪里求来,不是珠子都有什么讲究,而是通过这一串可以拿在手里的物件,你能升起多大的信心。深具信心,那么现实就不再令人烦恼、担忧和惧怕。行在世间,如同孩子奔向父母双臂。毫无信心,那么再多珠子,再多灵验,再多香火,都对自己没有任何帮助,依然是在人间裸奔。
信心不在双方之间的介质上,信心在对方身上,坚信对方会帮助自己;信心也在自己身上,坚信自己因此的确能够做到。你不是信消防员制服,不是信绳子信网兜信气垫信云梯,你是信后面操作这一切的那个人,你是信自己能获救。于是你降低了恐惧,这是加持。于是你有勇气采取行动,这是加持。于是你能够承受可能的各种结果,这是加持。
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是念珠?为什么不是一根法棍呢?为什么不是一支毛笔呢?为什么不是一罐碳酸饮料呢?因为念珠的用途就是拿来持颂,而持颂可以让人保持专注。如果持颂10万编,30万遍,100万遍,意味着人也专注了那么长时间。因为你专注的时间足够久,于是你的心就能安定。你的心能够安定,那么事情就已经解决了一多半。
一颗安定的心里,可以产生出平静的喜悦来,也可以产生出清凉的智慧来。于是,人可以冷静地思考和处理现实中的诸多烦恼、麻烦以及障碍,避免受到自身情绪的干扰,无端端生出许多担忧和恐惧来。如果是这样,一个人所求的加持就已经降临到他身上,所求的幸运就已经走在前来的路上。
这和念珠的产地,材质,品种,源流都没有任何关系,只和人的心有关系,和如何训练内心有关系。我最近就在网上发现了一种念珠,叫做草珠子,又叫草菩提。它是一种草籽,来自类似薏仁那样的植物。在我小时候,人们用这种草珠子串起来做门帘,做桌垫,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草珠子有很多品种,其中有些种子皮色金黄,尺寸接近正圆,质轻而坚固,天然有眼,穿起来就可以作为一串念珠,价格便宜到不符合这个时代。
我很喜欢这种念珠,它没有经过香火,没有经过开光,不是来自某处名刹,而是来自滇南的某座小城的田野水岸。那么,你觉得它会有加持力么?

 ------
                                                                             

2023-05-22

又不是斗牛

 


今天写了一篇《还是戴上口罩吧》发表在公众号之后,来了好些个天龙八部。他们见到“口罩”两个字就开始大发雷霆,就像是我犯下了什么十恶不赦的罪行一样。

我能理解,在疫情三年期间口罩已经变成了某种意识形态符号。人们坚决支持和强烈反对戴口罩,和口罩本身无关,而是人们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口罩背后所代表的防疫策略是支持还是反对。当然了,现在疫情已经过去,社会生活也已经恢复正常,那么我现在因为第二波疫情的缘故,呼吁大家暂时戴一段时间口罩,就会触动一些人的G 点,觉得我不合时宜,竟然敢让他们所支持的观点没有彻底获胜,还有我这样的残渣余孽存在。

坦白说,我认为他们有病。

口罩就是口罩,它生产出来就是为了减少传染病。今天没有新冠,还有甲流,还有禽流感,还有肺结核存在,口罩始终都有存在的价值。现在新冠又有抬头的趋势,作为一种自我保护,作为一种对他人负责的态度,只要不是强制执行,戴不戴口罩就是个人行为。我在文章里呼吁大家戴上,我呼吁是我的事,大家听不听是大家的事。每个人的具体处境不同,具体身体状况不同,他们大可以自行决定什么是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

但是,看见“口罩”两个字,立即就像是斗牛见到了红布,瞬间就要转入攻击姿态,我认为这就是有病,把个人理念置于现实考量之上,做观念战士成瘾,为捍卫符号奋斗终生,是网络时代的加尔文狂信徒。

我是觉得很奇怪,有一部分起初的状态是无知无畏,稍微学到了一点东西之后,就立即转变成狂信徒,要用他学到的那一点点东西去鞭笞、殴打其他不认同的人,或者理念不同的人。20年前说盐里没碘,就会得甲状腺肿大。谁如果吃无添加的盐,他们就要破口大骂。20年后说无需额外加碘,日常摄入已经足够。谁如果还在吃碘盐,他们很不能破门而入扔掉盐瓶。

10年前说糖对健康有害,他们见到吃糖的人就认为是大逆不道,完全无脑,要强塞代糖和健怡可乐。今年《自然》说代糖更糟糕,会引发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相信他们马上就会在看见别人喝无糖碳酸饮料的时候大发其癫。

问题是,这些事情和他们有什么关系么?他们不是理论或者理念的发现者,也不是验证者,因为他们没有这个能力。但是他们永远都是个捍卫者,鞭笞者,惩戒者。有句很难听的话,但是我觉得颇为有道理:也许这话是对的,但是不应该是由你来说。

戴口罩对于防御传染病没有多大用处,这话可能是对的,但最好是由专业医生和专业医学机构来说。不需要有个什么人,自己给自己胳膊上绑缚上红袖章,然后抡起大棒就去敲那些戴口罩的人的脑袋。更何况这句话还未必正确,专业医生并没有做出这样的表态。

同时,没有人对所有人负有连带无限责任。需要对他们怎么做负责,于是要去纠正他们。甚至需要对他们怎么想负责,于是要去“掰正”他们的想法。我认为每个人管好自己就行了,每个人负责好自己的生活就行了,切忌一件事情:

爹震四方,母乳天下。

活在真实的生活中,活在现实的人群里,而不是悬浮在理念中挥舞棒子,这样我也减少一点拉黑的工作量。


------







书格十周岁

 


今天看到书格满十周岁的消息。书格是一家开放在线古籍图书馆,人们可以在这里找到2800多种古籍善本的数字文件,并且可以免费下载。

类似的站点之前我只知道殆知阁,也是个人出于爱好,在网上建立古籍图书馆。但是殆知阁那个人喜欢疯狂转发,然后被频繁炸号,加上我后来离开了微博,也就不知道他后来的进展。

所以看到书格的时候,我有些惊讶。一是因为它们持续的时间那么长,有十年之久。二是它们的界面做得很漂亮,不知道花费了多少时间精力。三是他们在十年时间里,靠网友捐赠维护,一共募集了26万元人民币,至少说明站方和读者之间的关系不错。

以前我在博客分享类似的站点,通常会使用的理由是“免费资源分享”。我去书格的页面看了一圈,了解了一下他们的想法和做法之后,觉得用“免费资源”四个字来描述未免也太轻慢了一些。没错,这个古籍网站是一种网络免费资源。但是,十年那么运行下来,个中甘苦,又岂止是这四个字所可以涵盖的?

补充一个让我唏嘘不已的小细节:书格提供了各种网盘方便用户下载,这些网盘随着时日流逝,逐渐都不能用了,然后站方就只能一一把它们去掉。现在,所有的国内网盘都已经失效,还能用的是Onedrive 和Google Drive。

书格访问地址:


------




还是戴上口罩吧



从去年12月新冠爆发到现在,已经过去5个多月时间,我觉得有必要在这里提醒一下诸位:最近请你记得戴上口罩。

因为我观察到周围邻居已经陆陆续续二次感染,听我在老家的家人说,附近医院呼吸科的感染患者数量也已经开始上升。我不是专家,没有资格判断第二波疫情是否会发生,或者什么时候到来。我只能凭借生活经验,和我观察到的有限事实,推断现在人们体内的抗体已经所剩不多,面临着二次感染的威胁,所以还是要加强个人防护。
好消息是我从媒体收集的数据来看,各地新冠感染者的数量有所抬升,但是远没有达到全面爆发的程度。坏消息则有两条,一条是说二次感染会使得病情风险增加,住院几率提升。另外一条是说大家经历了第一轮爆发之后,体内大多都有抗体,不像是半年前那么毫无防备。然而,这也就意味着新冠就像是流感,总是会陆陆续续零零星星出现,每次都能感染一小部分人,但是又不会完全销声匿迹。
我的个人建议是不要走极端。许多人的大脑里安装的是二极管,半年前坚决要求严格防控,坚决不出门,把新冠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似乎自己的性命全都寄托在感染与否上;半年后又彻底躺平,出门去公共场所不戴口罩,回家不洗手,仿佛自己经历过一次之后,新冠就已经变得完全无害,根本不用放在心上。
这不是符合中道的做法,这是反复横跳的活法。病毒就是病毒,不会一下子致命,一下子又无害,而人本身具有理性,也不应该只在这两个选项里做选择,要么就如临大敌,要么就浑不在意。
我想,现在的条件应该比去年十二月初要强得多。药品供应是充足的,无论是退烧药镇痛药止咳药,还是专门针对新冠的进口药,现在都可以在药店里得到,而且也没有了变红码的麻烦。物资的供应也是充足的,物流系统已经完全恢复,生病在家也不用担心会饿肚子,缺乏生活物资。人心也没有那么恐慌,因为大多数人已经经历过一轮,非常具体地知道病程、症状,也知道应该如何同新冠病毒打交道,不再是面对一种全然未知的疾病。
但我还是认为,能不二次感染最好不要二次感染,能尽量晚一些感染那就再晚一点感染。我不认为自己感染过一次之后,新冠就是一种全然无害,无需警惕的传染病。因为我亲身经历过丧失嗅觉,持续发冷和疲惫之类的后续症状。而且有医学论文证明,病毒进入体内之后会攻击心脏、大脑、肠道这些地方,引发各种奇奇怪怪的症状。
也有人解释说,我们的身体日常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本身就可能存在各种炎症,无非是免疫系统随时在对抗、打压,使得这些病症并没有发作出来。而一旦感染新冠,免疫系统不得不火力全开,征调所有的力量去反击,于是原先身体里的诸多麻烦就失去了弹压的力量,开始四处发作。所以人们会凭借自身感受宣称:过去哪里不舒服,新冠就会攻击哪里,让哪里更不舒服起来。
我不知道这些说法是不是真的,但是通过上一轮新冠爆发,我的确知道:戴口罩可以减少病毒吸入量,勤洗手可以降低病毒感染可能,出门在外不用手指去接触眼睛鼻子嘴唇,能避免病毒入侵体内。而且我也接受这样的逻辑:如果不得不让病毒进入体内,那么每次进入的病毒数量越少,那么免疫系统打起来也就越从容,自己也就越不容易生病。
所以,我建议大家最近这几周时间出门时还是重新戴起口罩来,于人于己这都是好事。要知道,许多二极管可能就是你的上司。半年前他们恨不得一个员工感染,全公司就回家线上办公。而半年后的现在,你就算是把肺叶都要咳出来了,他依然认为这是小病,要求你继续上班,把过去的损失给抢回来。再想一下,​如果这个二极管就是你的家人呢?

------

2023-05-21

重开博客的一些技术细节




我在公众号里说我“准备重开博客”,并没说我“已经重开博客”,但还是有很多人很敏锐地已经先期抵达。所以说,并非所有人都丧失了逐字逐句阅读长文的能力。

这个博客还是基于我最熟悉的WordPress 搭建,因为我对它最熟悉,当年在上面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过和我三十多岁时写博客不同,这次我没有从零开始搭建一个完整的WordPress 独立博客。看起来这里是通过域名:

www.hecaitou.com

www.hecaitou.net

直接访问,感觉很像是一个独立网站。但其实我是在使用Google 的Blogger.com,只不过没有使用它提供的二级域名,而是绑定了我自己一级域名。这样的好处是我不需要再去做多少二次开发,也不需要做什么技术维护。后台的部分交给Google 就好,我可以专注于前端展示的内容。

当然,会有读者给出这样那样的建议,认为WordPress 已经不够潮了,要上HEXO或者Hugo 这样的静态博客,Host在GitHub上才够劲儿。甚至还会有人推荐基于Web 3的博客,这样区块链和赞赏一并都有了。

如果我现在还是三十岁出头,那么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其中之一,也许会借着这个机会一头扎进Web 3,选用最新的、最潮的、基于区块链的博客系统。但是现在我已近50岁,想法和十多年前已近完全不同。

我已近不那么在乎别人怎么看我了,我也不那么在乎我自己是不是在潮流顶端。现在的我会关心一些我年轻时根本不在乎的事情,比如说维护一个博客系统我要付出多少时间和精力?博客所在的平台是不是足够可靠,足够稳定,以及最重要的:短时间内不会因为资金、技术、经营方向的问题而倒闭。

Blogger.com,或者说Blogspot.com 是一家很古老的博客公司,在被Google 收购之后,上述的问题都已经得到了解决。对,它很古老,它也很老土,我注意到连Google 自己人在开AI 新项目的时候,启用博客都不使用自家的Blogger.com,而是另外自行搭建一个。但对于我而言,这样的一款古老产品已经足够了,除非新的博客系统能够额外提供非常明确和有价值的新特性。

那么,我认为静态博客不是,支持Markdown 语法也不是,能Host 在GitHub 上永久免费依然不是。在我创业那几年里,我从中学会了一件事:程序员为了彰显自己的能力,同时也是为了尝新,会向你推荐新的技术框架,新的开发语言,这样他们就可以做一件他们认为很酷的事情。然而,用最朴素的话来说,那就是:凡是很酷的新东西,往往都没有库。

C 语言很土,Java 也很土,PHP 也很土,现在Python 也变得很土。但是那么多年来,无数程序员基于他们已经开发出了无数轮子,无论你想搭建一个什么东西,实现一个什么功能,都有成品可以参考,而且不止一个。但如果你使用全新的技术框架,全新的开发语言,意味着需要自己重新发明一遍轮子,结果最后工期就会严重延迟,做出来的东西也未必好用。

我被社会毒打过,所以我选择WordPress。土就土,落伍就落伍,反正使用的人是我,我会用,觉得好用才是最重要的。

和过去自己搭建独立博客相比,这一次重开博客,我个人觉得唯一值得拿出来讲,也是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对于https 的支持。当初我写博客的时候没有这件事,博客搭建好,域名指过去,事情就已经结束。今天就不一样了,整个Web 世界的基础要求是网站要支持https ,如果还像过去那样直接上http,那么用户访问网站的时候就会遇见安全告警,说是即将访问的网站不安全。

想要博客支持https 意味着需要有SSL 证书,而这个玩意儿现在已经很贵,每年都需要缴纳一笔不菲的年费。考虑到这一点,其实就已经极大地减少了开设博客选择的可能。一个方案是使用Blogger.com ,Google 为所有前来开设博客的人提供免费SSL 证书;另一个选择是把域名Host 在cloudflare 上,cloudflare 也会提供免费的SSL,而且还有免费的CDN 套餐可以使用。

我自己就被开通https 折磨了好几天,而答案简单到能气死人。为了让后来人减少一点麻烦,我把我的经验写在这里,网上到现在都没有教程直接说出这个简单答案,让我非常奇怪:

1、Blogger.com向自己的用户提供免费SSL 证书;

2、这里的用户指使用Blogger.com 分配二级域名的用户,也指使用自己独立域名的用户;

3、在Blogger.com 开通博客,以及绑定独立域名之后,不要立即发布文章,不要立即向搜索引擎提交收录申请,而是去后台,找到设置---HTTPS---HTTPS 可用性,打开这一项后面的开关;

4、重点:只是打开HTTPS可用性的开关,不要顺手把下面的HTTPS重定向开关打开,否则博客会立即无法访问。打开之后,系统可能会报告你无法确定HTTPS的状态,上面有状态“未知”字样。不要紧张,如果绑定独立域名而且可以成功访问博客,那么请你在保持HTTPS 可用性开关打开的情况下,耐心等待24小时

5、如果你的域名服务商不是太怪异的话,24小时之后SSL 证书会自动生成,HTTPS可用性下面会出现“可用”状态。这时候,你再去打开HTTPS重定向。

一句话总结,那就是打开https 可用性开关,然后等24小时,什么都不需要做,等待Google 帮你生成证书。然后你的博客就自动升级,支持HTTPS 访问。

然后你再去发布文章,向搜索引擎提交收录申请,那么所有的文章和所有的收录结果都是正确的网址。而无数前人已经证实,https 的网址在搜索引擎那里的权重要高于http 网址。

剩下的事情当然还有很多,开设一个博客还有许多细节要去处理。但是它们都没有那么致命,也没有那么重要,可以慢慢来。


------

重开博客

 


我打算重开博客。
最近应该有一批人和我有同样的想法,而他们在当年无一例外都开设过自己的独立博客,是很早之前就开始上网的​中古网友。
他们的想法我​很能理解,重开的​契机是网友左耳朵耗子猝然离世。本来死亡是一个终结,但是大家发现左耳朵耗子多年来坚持深耕的博客还在,还记录了他这些年来的想法,并且继续在他身后向整个互联网世界开放,继续分享​他的知识和技能。
也就是说,只要他的博客还在,搜索引擎还在运转,那么左耳朵耗子就不会轻易被人们忘怀。​他所建设的那一小方天地,依然是互联网世界的组成部分。所以,这批曾经的博客作者想去重开自己的博客,应该是人到中年对自己,对生活,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要追求一点意义。
我的理由则比较简单。一直以来,我都在用DNSpod​的服务,用它来解析我购买的域名,哪怕是它被腾讯收购,年费增长我也​依然没有放弃。前段时间我在上面续费,不小心选错了域名,结果把我很久没用的hecaitou.com​一下子续费三年续费五年,​想要退款,却发现使用条款里有一条:支付成功之后​不得退款。
没办法,钱已经交了,退也退不回来,​那就只好启用这个域名。​启用之后干点什么好呢?想来想去,它本来就是我博客的域名,那现在怕也就只能恢复我的博客,不然​的话,难道还要我自己新建一个网站么?
博客算是网络近现代史上的一款老产品,在中国早已经式微。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让人们大规模地转移到App里去​,​不再写长文,而是以发短文字、图片和视频为主。所以,博客在中国已经完全过气,而我这样的行为​应该算作是一种复古。
但是我在今天重新审视博客,发现博客还是有其他互联网产品所替代不了的优势。比如说我发布博客之后可以​随时修改内容,非常方便。再比如说一篇博文如果有什么后续,可以直接在文章后面加一段Update,不断丰富​文章的内容。还比如说我可以在文章里添加任意外部链接,​方便读者跳转访问,别人也可以做相同的事情,于是大家的博客​就会彼此链接,形成一张信息网络。
除了这些微观的产品特性之外,从宏观角度来观察互联网世界,​我觉得自己正在面对“Web复兴”的可能。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通过学习AI ,我发现绝大多数AI 产品虽然也提供了App,但是为了流畅实现所有功能,用户就不得不去做许多重型操作,而要完成重型操作,最方便的工具还是电脑​,最方便的场所还是Web 页面。所以,Web在复兴,虽然我没有具体的数据,但是我猜测过去的一年里,Web上的流量应该有所增长。
如果Web真的复兴了,像我这样的人在Web 上没有种一块田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第二点,是我认为在App​ 里面的流量内循环已经走到了头。就是说,每家大公司建立起一个平台,把内容和用户全部集中在自己的App 里,并且在App ​里解决大部分用户需求,于是流量就在App​ 内部不断循环。如今各家各户都没有了流量红利,这条路已经走到了头。那么,​这种之后Web 上的公共流量就变得珍贵起来,它能打破内循环。
对于我这样的创作者而言,流量内循环用算法​对自己实施的流量分配也就有了突破口。不可能一直指望平台在App 内部分配流量给自己,如果对于自己的内容有自信,那么依靠内容可以在Web 世界里​获得应该有的那一部分流量。
第三是我认识到一件事​:只使用手机上网的人,和同时使用台式机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人,​完全是不同的两类人。简单说起来,只会用手机上网的人不大适合阅读,他们的行为习惯是​快读扫读,然后就要留言发表看法,并且喜欢在留言区里骂人。会使用电脑,熟练进行Web上操作的人,毫无疑问眼界要相对宽广一些,多少见识过一点世界,这些人还保留有阅读的习惯,也知道讨论的形式和规则,所以应该是​长文字比较理想的读者群,他们的留言和讨论甚至可以丰富​正文。
最重要的是,这样的读者群和这样的讨论,一旦产生之后就可以保留在互联网上,可以为搜索引擎所查找,于是就对所有人提供了永续的价值。我就曾经无数次在电脑故障答疑帖里跟帖区里,找到了​我想要的特定答案。但是类似的事情在App 里却很难发生。​这里我还有​一个反向的例子可以作为旁证:我经常在Web 上看介绍文章,得到淘宝里某个商品的链接。但是如果我看完记住名字,跑到淘宝App 里搜索,却​不能找到我要的结果---App页面大小有限,搜索结果应该尽量展示那些投放了广告费、推荐费​的店铺。​我能理解,但不好用。
时代变了,我们这些人等于是重新发现了Web​。虽然这么多年它一直都在,但是它的价值,它的意义被​长期低估了。重开博客是一个开始,Web 上可以做的事情未见得​就只有这么点东西。你在GPT 的手机App 里能解决的问题,和你在GPT 的Web 页面里能解决的问题,​怕根本就是两回事,所能创造的价值怕也是两回事。




------

2023-05-20

写在校庆日



今天是母校生日,但如果不是校友提醒我根本想不起这件事​来。太遥远的事情了,今年是我入学30周年,​想起这个数字都让人心惊肉跳。

在社会上漂流的岁月里,​我也曾不止一次偶尔想过一个问题:如果可以重来一次,我应该怎样度过​母校里的四年时光?​我知道,这就是一种病态。人生永远只能踏上一条小路,但人在路上总是会忍不住去想​其他小路上的风光。
刚入学的头十年里,我认为如果可以重来一次,自己应该转修计算机系,再不济也要多辅修几门计算机​系的课程。我有同学就是这样的,专门去修了一门C语言,毕业之后就​去北京做了程序员。那时候我意识到未来的世界是计算机统治的世界,应该转修​计算机才对。唯一的问题是我不大喜欢编程,不大喜欢需要非常​严谨和细致的东西,尤其讨厌出现Bug和解决​Bug。
入学后的第二个十年里,我又改了主意,​觉得应该辅修一些经济学课程。事实上,在那段时间里我也买过许多经济学书籍来看,越看越觉得上火,后悔没有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打下任何一点基础,​以至于现在如看天书。那时候我有一个很​痛彻的认识:​经济学知识、金融知识,这是人走上社会之后必须掌握的生存类知识。有这些知识,人就是个现代人,没这些知识,人​念了大学出来依然是个古代人,根本无法理解现代社会如何运转。
在第三个十年里,我认识到自己学计算机是不成的,学经济也是不成的,因为老天分配给每个人的能力有差异,​我对这两门学科就没有任何心得。如果当初真的跑去学习,估计下场会很惨烈,内心​倍受煎熬打击不说,能不能毕业都成问题。理性往往是正确的,但是在理性指导下的生活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正确的东西往往都让人不快乐,​也往往让人提不起兴趣来。
现在我进入入学后的第四个十年,某天早上起来,我​猛然顿悟:那么多年我一直想的念的就是改专业,修旁门,​是不是说明我对自己的专业心结难消?因为它不是我选择的专业,是被招生老师强制调剂的结果,所以我才会在那么多年里一直耿耿于怀,以至于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只要一谈到重读一遍大学,第一个念头就是转专业?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岂不是很蠢?招生老师拿捏我只是一时,​但我自己让这种拿捏的效力持续维持了三十年时间?继续画地为牢,继续​作茧自缚?
于是我又重新回顾了一下自己过去这三十年的经历,终于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依照我今天的想法,如果可以重来一次,我在学校里​想尽办法做到以下几件事情:
1、想办法能在大二就进入某间教研室,​能够使用一台联网的计算机,​从大二开始上网冲三年浪。我觉得这件事情才是最重要的,比修什么专业,学什么知识重要得多​。因为它才是真正开启未来几十年的大门,而且里面什么都有。不仅如此,未来二十年内创建和改变中国互联网的人当时都在那个简陋而​缓慢的网络世界里,可以非常容易地接触到,​有可在那时候就能结识,甚至可以有合作。
2、大二上我通过英语6级考试之后​,就再也没有修过一天英文,考试的危害​可见一斑。其实有那样的基础,反而应该在后续的三年里加倍努力,把英文的听说读写能力提升到下一个​层级。如果当时我能做到无障碍阅读英文资料和听懂英文语音,那么这意味着在未来十年互联网兴起时,我的学习效率可以​倍增,很早就可以彻底摆脱二手资讯,二手信息,这对于我的一生都会有加成作用。
3、一直到了大三,我才得以混入学校图书馆勤工俭学,获得了更多的阅读机会。这是我大学生涯中最为后悔的一件事情,我应该在大二就报名进入学校图书馆系统,到大三混到​仅次于图书馆管理员的权限。学校大图书馆里有大量封闭的书库,不对外开放,​里面都是非常好的藏书。如果可以重来一遍,我会起码花两年的课余时间泡在图书馆里,打工结束之后就翻阅那些藏书,选自己喜欢的内容,争取在毕业前读​完一间书库。
在大学期间,我隐隐约约感受到知识​的禁制这件事。在图书馆打工的时候,本科生阅览室的书和研究生​阅览室的书就不是一种,不是一种层次。本科生只能在公共阅览室看书借书,研究生和博士生则在二楼有专门的阅览室,​可以借到本科生读不到的书。而教授们凭借自己的身份,则可以去藏书库里借阅复印​研究生和本科生接触不到的书籍。
因为知识上附加了禁制,你看不到你就不知道,人和人的思想、理解、知识储备差异就会越来越大​,大到将来完全无法弥合的程度。而我后来再去想,​这种知识上的禁制并非只是来自身份地位,来自不同的人在图书馆里的权限。也在于个人能力,比如说能否阅读英文。能,你所能接触的知识和资讯就可以​扩张百倍。不能,那你就只能看二手知识二手资讯,你需要等,而且无法判断是否​正确。
还在于接触未来的可能。比如说本科生当时不需要上网,我们理科生做毕业论文最多也只需要用到学校的中型计算机,​在局域网内用终端就可以完成。但是,当时的网络世界已经开始,新世界已经徐徐拉开大幕,如果在当时就能够联网,从那时候就适应一个有网络的世界,那么就等于是提前观摩了未来世界的彩排​。这种看见和没看见,这种知道和不知道之间的差异也是巨大的,​它决定了一个人会以怎样的心胸和眼光看世界。
以上所有这一切都没有真实发生,我是在大四才潜入物理系的教研室,大家排队轮流上网,而且上网的项目是打游戏《暗黑破坏神》。我没有注册邮箱,我没有订阅邮件组,我没有访问BBS,我就学会了​一键施法,一键补血,​键盘输入英文辱骂日本玩家。
我是在大三才成功混进学校图书馆,但是权限极低,并不能借阅​书库里的藏书,也不​允许我进入研究生阅览室。我只能靠书籍入库,和清洁书库的机会,以磨洋工的形式站在那些书架前​翻阅一会儿。打工的优惠是我可以在本科阅览室一次借八本书,​是其他同学的两倍。我利用这个机会,​获得的唯一成就是通读了日本古代史。
英文在大学四年里我没有多少进展,​只是做到了保持兴趣。然后在汉口路上的旧书摊买了很多原版《国家地理杂志》和《读者文摘》,但是前者能通读看完的很少,因为​生词太多。后者要容易很多,​我通过阅读学会了如何写所谓“美文”,以及如何讲段子。副作用是此后的二十年间,我在网上写文章,很多人投诉我的幽默​“不好笑”。万幸当时学校门口没有《纽约客》,​不然他们不止是要投诉,估计还会打我,质问这究竟是写了些什么?
所以,大学四年我还是做了许多很好的选择,但是所有的这些选择我只是做成了个半吊子​,没有一样事情能做深做透做到位,中间有极大的浪费和空耗。如果可以重来一次,我想我能做得更好一些​,而且我确定我能做得更好一些。因为这些事都不属于那种正确的事,但是都属于我有兴趣并且​愿意投入其中的事情。事实上,它们在后来的三十年间,也的确​塑造了我此时此刻的人生。只是我当时懵然不觉,一心想着赶紧毕业离校​,对于命运的暗中安排,对于身边肉眼不可见的​人生线索,全都一无所知。
母校生日快乐!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