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五一假期首日,我不想写长文 BB。这里要介绍一个据称能在 48 小时之内缓解坐骨神经痛、腰间盘突出疼痛的动作,叫做「MRCAR」。
槽边往事
和菜头的博客 Hecaitou's Blog
2025-05-01
一个能缓解腰突疼痛的简单动作:MRCAR
2025-04-30
当你决定向AI倾诉
我的微信公众号后台的 AI 助手迄今为止已经消耗了3.44 亿个 Token,在这个数据上面有一行小字注解:
「注:token是一个文字计数单位,1个token约等于1.8个中文汉字,3个英文单词;大模型输入和输出均计算token。」
输入输出都算的话,3.44 亿可以砍掉一半,那就可以视为读者的输入文字数量,根据 1:1.8 的这个比率,也就是说读者输入了 3 亿个汉字。再考虑 AI 比较话痨,问一句它答一段,所以我算 5:1 好了,那也有5000 万个汉字。
我自己写了那么多年,估计都没写到 1000 万字。几个月的时间,大家和 AI 聊了 5000 万字,委实是太能聊了一点。
不要误解,我不是心疼消耗。3.44 个 Token 我都是免费使用,真正烧钱的是腾讯。这里我想说的是:经过几个月的观察,我认为部分读者向 AI 倾诉了太多话,让我隐约觉得有点不妥。
90% 的读者在使用 AI 助手时,一般都是提问-回答模式,大约三五个回合拿到了想要的结果转身就走。但是在剩下的那 10% 中,情况完全不是这样。通常在我打开后台查看对话的时候,他们头像上的红色数字提示会写着「99」。我在电脑上点开任意一个「99」对话,有些时候页面会不停地翻动几分钟时间,才能终于定位到最新一条。
从对话内容上来看,早就已经不是提问和回答的关系,而是纯粹的聊天,准确说是倾诉。每一句话最后都不打问号,而是和 AI 你来我往地聊。这里面的许多人不是偶尔为之,而是变成了一种日常行为,每天都要上线和 AI 聊几百句话,就像是去见一位老友。
2025-04-29
老歌最是动人心
四月八日,我随手写了一段话,引发了一些涟漪:
「听古典音乐一整天屁事没有,刚听了半小时 90 年代香港流行金曲,直接把我致郁了。可见,人和古典音乐之间更多的是理性的连接,然而和通俗歌曲之间就是很强的情感连接。巴赫听多了想出家,林忆莲听一会儿就开始怀念初恋。」
很多人都表示了反对意见,认为和流行音乐相比,古典音乐更能和人建立起强烈的情感连接。既然那么多人反对,我又多花了 20 多天反复听巴赫,依然没有发现任何情感上的波动,依然想出家,而且已经考虑好背着哪一款云南油腐乳进山门,好去对付那些斋饭。
我想,表示反对的网友可能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他们懂古典音乐,懂欣赏古典音乐,所以并不太在意我的心情,我的心情又有怎样的排遣渠道---可我在乎啊。
前天我偶然又听到了卡朋特乐队的那首《Super Star》,前奏才起,我就听见时光的水声。等到卡伦·卡朋特唱出第一句歌词,Long ago,回忆已然没顶。这是我不会向小朋友推荐的歌曲,那不会是他们喜欢的音乐类型。同样也是我不会向同龄人推荐的歌曲,因为《昔日重来》才会引发更大共鸣。
但又怎么样呢?在许多年前我听过它无数遍,当时它是我心情的背景音乐。很多年过去,它是我记忆的保险箱,是我情绪刻录的密纹唱片,可以准确唤醒记忆,重新定位情绪到某一个具体的午后,重新解码那些遥远的人和事---之前它们被我用遗忘加密,弃置已久。
当汹涌的记忆扑面而来,狂暴的情绪从海面升起,卡朋特的声音依旧清澈透明,就和当初一样,单卡录音机转啊转啊,一遍又一遍,一圈圈旋转的白色磁带芯慢慢变成了我的年轮。为什么那盘我翻来覆去听的磁带不是古典音乐?我也想知道答案。
人和人之间很难理解,并非是因为缺乏意愿,而是因为有些东西无法通过言辞和文字转述。我说,我当初的心情都在这一首《Super Star》里了。这句话没有任何用处,每个人都有一首这样的歌,但是对于另外一个人而言,那就是一首过时的老歌而已,没有任何特别之处。你可以在任何时候复现音符,复现旋律,复现声线,但是你没有办法复现当时的心情。
老歌并不是从来就老,是被每一个曾经正当年的人慢慢听老的。站在一个中立的角度去评判旋律,评判歌词,评判歌手演绎,许多老歌只是普通而已,这没有任何问题。事实上,去掉情感的滤镜,去掉回忆的加持,并没有几首老歌可以真正穿越时代。
重逢时不复往日荣光,这件事重要吗?不重要。当我第一次听《Super Star》的时候,我听见一些单词,比如说「love」,比如说「Baby」。具体什么意思我不知道,我没经历,但是不妨碍在一次次重复播放时投入无限多美好的想象和美好的期待。它们可能什么都不是,但它们也可能是一切,只是我当时并不知道。歌词在旋律中不断重复,不断呼唤,于是它们就变成了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最值得追求的美好。
然后真正的 Love 降临,真正的 Baby 到来,和歌词里的描述完全不一样。Love 可能是转瞬即逝的,可能是千疮百孔的,可能是狼狈不堪的,可能是无能为力的。而 baby 也会长出水草的触手,小兽的獠牙,以及马蜂的刺,拥抱和突刺之间只在一转念,天使和恶魔可能会等同存在并无分别。
这样很多年过去,曾经觉得最重要的事情,最值得追求的美好不知道换了多少样,不知道找过多少地方,人们多半的结局是两手空空,一无所获,选择对付着那么过。然而,经历了所有这一切之后,当老歌再次响起,当卡朋特再次开唱,我说 Love 这个字眼还是有意义的,即便转瞬即逝千疮百孔,即便当初上面的金色早已褪去,即便现实并不如自己所愿。
就像是什么呢?就像是小时候站在橱窗外看里面精致漂亮的玩具,走不动路,就想着一定要得到一个。等真正得到了,又会眼睁睁看着手里的精致漂亮玩具一点点失色破旧,事情就是这样,你的掌纹会把一切精彩都打磨成灰。但是有影响吗?我觉得没影响。有关系吗?我觉得没关系。
今天我再去听《Super Star》,已经不再是当年的那一首了。虽然一切看起来都没变,但歌词里的每一个单词都因为经历而被重新理解,听歌的人已经不再是同一个人。但是没关系,它依然能够打动我,它依然能说服我。在一个永远也不会让人如愿的世间,在一颗改变永无休止的内心之中,哪怕已经经历许多,哪怕可以接受一切,还是有相信的那一部分存在。
动人的是天真的相信,不灭的希望,我是那么看的。
2025-04-28
我的音乐设备
2025-04-27
你工作时听不听音乐
关于在工作、学习时听不听音乐这个问题,我先说我自己的答案:没所谓。你呢?
我没所谓是因为我习惯了不挑环境。有音乐很好,没音乐也没问题。有桌子很好,没桌子用大腿也可以。之前我以为自己长期宅在家里已经失去了这个能力,今年初去探班的时候,为了赶在中午前发文,我在宾馆到片场的车上也写了四十分钟,发现没有任何影响,车上的噪音和抖动甚至还不如我们小区的日常装修。
不过我也知道,对于许多人来说,他们认为工作和学习时听音乐会让人分心。我对这种说法很熟悉,因为最早是我老妈那么说我,那时候我还是个中学生。你肯定也猜到了,她说她的,我听我的,不要学习成绩下滑被她抓到把柄就行。以我的个人经验来说,学习工作时如果耳边有持续的音乐声,那么进入心流状态反而会容易一些。等到自己可以习惯性进入心流,有没有音乐就再无所谓了,继续听纯粹是因为情绪价值---
无论学习还是工作,你都是孤零零一个人在干活,意识到这一点就多少会有些落寞的感觉。这时候听音乐,尤其是大编制的交响乐,一想到一百多人在那里吹拉弹奏,一个音符都不能错,否则中间有个哥们会用白色小棍子戳他们,我就觉得有那么多人陪着一起干活一点不累。
不开玩笑地说,这里真正的问题在于心理。今天如果你来问我,学习工作时听音乐会不会导致分心?我会直接告诉你:「麻烦你不要在分心和音乐之间建立起关联。」听音乐导致分心,这是一个说法,对你反复说则会变成一个暗示。一旦你接受了这个暗示,你就会把分心和音乐关联起来。不止如此,你还会把工作或者学习和所有的外界动静相互对立起来,于是你对环境会有极高要求,于是你极易受到打搅,于是你总是容易分心。
多年来,我致力于破除类似的关联。心每天已经够累的了,就不要给它增加更多注意事项,发展出各种强迫症去折磨它,比如说出门先迈出哪一条腿都得好好思量一番,千万别出错。
几天前,我在一个常去的带货直播间看到主播兴致不高,当时她穿了一身白色的衣服,于是我对她说:「我有个发现,也不知道对不对,就是说你穿浅色衣服的那一天,好像带货就比较困难一点,而在你穿深色衣服的那一天,大家就会咣咣咣下单,单子都来不及打」。主播明显不大相信我的话,但是对于我的说法很感兴趣。
第二天,她换了一套黑色的衣服。碰巧的是,那一天不知道是什么情况,下单很踊跃,主播才一抬手介绍,就有人下单,根本停不下来。这时候我又说了一句:「我说的没错吧?穿深色衣服,一晚上是不是大家都在咣咣下单,没完没了?」。主播笑逐颜开,连声感谢,从那一天开始,天天穿黑色衣服上线。
这就是人工植入一个人造关联的例子,只用了两天时间,两句话而已。我真相信衣服颜色和销量之间有什么关联么?当然不可能。如果要让我分析的话,那个直播间的观众大多数是女性。主播穿黑色衣服时,以黑色为背景展示她卖的那些鸡零狗碎,在灯光下就显得很有质感。黑色又有视觉上收敛的效果,掩藏了身材相貌,反而让人觉得更有专业度,说话更有可信度。这时候,女主播和她的女观众就是服务关系。而穿浅色衣服出镜,她们之间就是基于相貌穿着的竞争关系,成交量也会下降。
当然,我的这一通分析也可能是屁话。但是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概念可以人工植入,关联可以人工建立。咒语也很简单,「咣咣下单」四个字就够了,能听懂,能听得进去,听进去之后能想象出具体场景,于是人就倾向于去相信,于是植入就会成功。
「咣咣下单」是正面咒语,「你会分心」则是负面咒语,但是效果都一样。也许应该这样说,后者的效果要更好一些。因为「咣咣下单」要想实现出来是有难度的,而发觉自己的确发生了分心却很容易,于是极易验证。基于对损失的厌恶心理,分心和音乐之间就可以人工建立因果关系,就可以人工植入对方大脑。
所以,每次听到有人对我说「听音乐会让我分心」时,我其实都为对方感觉到遗憾。在这里,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听音乐时,我会意识到自己分心」。人们在大多数时候都会分心,都会走神,但是并不能觉察,就那么浑浑噩噩地混过去了。那么,如果有那么一刻,因为什么缘故,让自己突然意识到了自己在分心,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么?你从浑浑噩噩的状态,回到了清楚的自我觉知,确知自己在走神,这难道不是一个很好的起点么?
要我说的话,依照我的个人经验,如果你能意识到音乐让自己分心,然后努力把自己拉回手头上的事情来,这距离你彻底进入心流就已经不远了。因为进入心流的重点不在于消除所有的分心元素,生活里哪里会有真正的静室?重点在于习惯性地认出自己在分心,然后习惯性地把心拉回手头的事情上去。这样重复训练,心专注的力量会越来越强,返回的速度会越来越快,最后就彻底沉浸在手头的事里,这就是心流。
在这个过程中,音乐始终存在。一开始能听到,随后渐渐消失,最后音乐还是会出现---你知道它存在,只是你不跟着它走,不觉得它有什么特别,和你眼前的屏幕、键盘、音箱一样,是无害无扰的简单存在而已---
有的人是不是在这个进程的一开始,就已经掐灭了后续所有的可能?这就是我为什么会说自己会感到遗憾。最后,我想再说一句话:
从外界干扰和刺激的角度来看,跑步应该是个人从肉体到精神受到最多冲击的运动,那为什么许多跑者却宣称他们越跑内心越宁静呢?是不是因为他们无法像关闭声音一样,关闭道路,关闭行人,关闭乳酸,关闭心跳、关闭呼吸所带来的干扰,而是把它们视为必须接受的一部分?
2025-04-26
新增一位微信好友
近期热门博文
-
我想在这里介绍一下我的音乐设备,不过在一开始,我认为有必要先讲一下为什么是它们,这比介绍它们是什么更有意义。而且,也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争论,省得留言区里爹们纷至沓来:这个是垃圾,你为什么不用...... 在我的五感之中,味觉最为敏锐,视觉最为孱弱,听觉位于中间偏下的...
-
刚刚数了一下,我现在有大大小小 11 个葫芦。窗台上放着 8 个,电脑桌上放着 3 个。没事站在窗前看风景的时候,顺手拿起一个搓揉一番。写字卡住了,或者等电脑处理图片,伸手拿起一个又搓揉一番。 哪怕是在两年前,如果你让我去买几个葫芦玩,我怕也会翻个白眼:难道你觉得我就...
-
就我自己的观察,周围那些为人父母的人,有一个算一个,就没有不焦虑孩子的。焦虑健康,焦虑成绩,焦虑就业,焦虑心理,焦虑恋爱婚姻......我又不好说什么,说了就是「你不懂」,说多了就是「你凭什么」。 但我我懂一点人,我也懂一点观察生活,碰巧情商也不算高,所以总可以口无遮拦。 ...
-
我打算重开博客。 最近应该有一批人和我有同样的想法,而他们在当年无一例外都开设过自己的独立博客,是很早之前就开始上网的中古网友。 他们的想法我很能理解,重开的契机是网友左耳朵耗子猝然离世。本来死亡是一个终结,但是大家发现左耳朵耗子多年来坚持深耕的博客还在,还记录了他这些...
-
小区群里每天都有一项保留节目:外卖找主人。今天我随手点开照片一看,发现订单单号是「JD」开头---邻居们已经开始使用京东外卖。 不记得这是第几次外卖大战了,其实我也不大理解,为什么美团、饿了么它们好容易把外卖做成一项又苦又累又麻烦据说还不赚钱的生意,依然阻挡不了京东坚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