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6

看图说话


朋友邮寄了两个新玩具给我,一早就送上门。拆箱之后还没玩半小时,就回到书桌前敲字。但是一想到玩具就在客厅等着我,我就什么都不想写,就放下键盘出去玩。

结果就是我硬生生把自己控在电脑椅上长达三小时,这期间唯一的乐趣就是生成了许多图片和几条视频。即便如此,我还是想去玩,感觉自己的确是延迟了一上午,但是没有任何满足。
刚才我想起小学课本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 年版)里关于李大钊先生的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的开头第二段,就是他教育自己孩子的一句、名言,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做什么事情都不能三心二意,要学就学个踏实,要玩就玩个痛快。

所以我决定听从李大钊先生的教导,把今天的文章先放一放,痛痛快快去玩一下。既然无妻无子,难道不就是为了这一点自由和偶尔的放纵吗?否则,做人还有什么趣味,和一条咸鱼又有什么分别?

中国有句老话说得好:「来都来了。」既然你都来了,大老远来这里一趟,总归不好让你空着手走。今天我生成了一套自己比较满意的图,你可以欣赏一下:










------


既然来了也了,把前天我在北京胡同里拍摄到的帝都秋日天空也分享一下:

























2025-08-25

继续争论


昨天晚上和几位朋友吃饭,中年人饭局,聊着聊着肯定就肯定要聊到孩子身上去。有中年男人的饭局,聊着聊着孩子就肯定要聊到孩子和自己童年的对比。最后话题又回到了那个老命题上面:

和过去身处匮乏时代的孩子相比,今天那些几乎拥有一切的孩子们是否还有同样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索和冒险精神?还是安然躺在形形色色的信息茧房里,除了自己的一方小天地之外,对其他事物毫不关心?

很微妙的话题,每次都能成功引起争吵。它就像是平静的水面下隐藏着暗流汹涌,聊孩子是平静的水面,然而究竟是站在父母角度,还是站在童年自己的角度,又或者是站在一个冷静旁观者角度,得出的结论完全不同。而每一个人不会只有一个角度,因为他同时可以是对孩子寄予厚望的父母,也可以是童年自己的代表,还可以是站在远处观察他人家庭的邻居。

所以,哪怕是三个人在讨论,其实同时有 9 个角色在参与,就让局面越发混乱复杂,大家总能在某个点上吵起来。随即转换一下角色,就又能建立新的联盟,取得新的小共识。

回家以后,我又想了很久,决定把争论延续下去,这里现提交我的想法:

总体上来说,我认为人和他所处的社会是相互配套的。

基于这个想法或者假定,好奇心、求知欲、探索和冒险精神就都是一些虚词。因为谁也没有办法让一个人平白无故地从内心激发出这些东西来,这些东西总需要一个对象去实施,实施之后总需要得到某种结果。最重要的,是社会需要,而且是强烈地需要这些结果。这些东西有个去处,被强烈需要,那么你不用着意去培养它,它也会自然茁壮生长起来。

那么回想我经历过的 70 年代 80 年代,关于生活我只有两个最深刻的印象,一是匮乏,二是不舒适。那种匮乏是今人难以想象的全方位匮乏,精神和物质都匮乏,我小时候把所有能见到的字都读过一遍,只要在家就从早到晚听广播,同时我总是觉得饿,所有能遇见的块根都要挖出来尝尝,所有的花蕊都要咂咂味道。

不舒适也是全方位的,在我十岁之前,除了新式大立柜之外,我只见过直角的家具。所有的生活物品都简单、粗糙、硬冷、使用不便并且质量可疑,从来谈不上舒适二字。今天的小朋友会很难理解,为什么我第一次坐在沙发上,第一次躺在席梦思上,内心会有狂喜产生---舒适这种感受完全在我的生活经验之外,第一次明确感受到的时候,会让人眩晕。

如果能接受这个陈述,那么接下来的论述就要简单许多:

匮乏产生了极为强烈和旺盛的需求,全面匮乏产生了全方位的需求。于是在三十年间,社会创造出了无数种新产品,新服务,也提供了无数个新职位。所以,一个人如果有好奇心、求知欲、探索和冒险精神,有很大概率会得到正面反馈,无论是声誉上,收入上,还是机会上,都会得到奖励。相对来说,因为需求极度旺盛,你甚至都不要做到很好,只需要解决从无到有这一步就足够了。

今天早就不再匮乏了,产能过剩,供给过剩,所有的轮子已经重新发明过不止一遍,这是个新局面。在这个新局面里,因为一切丰饶,一切过剩,意味着社会没有那么旺盛和强烈的需求,或者也可以这么说:1、旺盛和强烈的需求依然存在,但不是现有的社会设计生产制造体系所能满足的。2、旺盛和强烈的需求依然存在,但再也不是人人随便动动手就能满足的,要求和标准比之前严苛了许多。

既然如此,要求今天的小孩子拥有好奇心、求知欲、探索和冒险精神是为什么?他们拥有这一切之后,去哪里兑现,能兑现多少?以前是通兑,我这样上网写字还算通顺的人,立即就有无数专栏稿约。再早之前,敢于坐绿皮车去广州,用麻袋背回喇叭裤和蛤蟆镜的人,只要能带着货物回来就不愁赚钱。现在的小孩子要写到多好,才有人愿意看一眼?看看他们现在做视频就知道了,完全是舢板过红海。他们要做出怎样的产品,才够广告费、直播坑位费?要做到怎样的程度,人们才会买单?

还有一个新变化,就是这个时代的能者太多劳,赢家太能赢。新技术新工具的出现,让单个人的生产效率提升到之前几十数百人的水准,比如说互联网企业。赢家通吃,一家独大,大树下面不长草,这也是很常见的现象。一个小孩子得有多好奇,多求知,多爱探索,多强烈的冒险精神,才能成为那个能者,成为那个赢家?

那么到了这里是不是可以提出一个推论:在富足的时代,社会并没有那么多从无到有的强烈需求,有需求的领域要求又极高,所以与之配套的就是大量平庸的人。平庸不是什么糟糕的词,今天一个平庸的人和过去相比,见识和知识已经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一种平庸的生活和过去相比,质量和内涵也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只是说想要再进一步,难度就会疯狂增长,因为新需求提出的要求也在疯狂提升难度。总不能寄望于每个小朋友都去开创工业上的新分叉,发明生活方式上的新层级,精神生活上的新物种。

当然,我不指望凭借这点文字就能结束争论。人活着,总是得有一点精神的。只是这种精神在不同的时代里究竟指什么,拥有这种精神究竟是为了什么,来自不同时代的人总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我们非要讨论某一种精神是好的,某一种精神是糟的,我就觉得有点强人所难。毕竟,自己渡过的河水是昨天的河水,对于即将涉水的其他人而言,那是一条全新的河流,我们不好指定渡河姿势。并且,真正要去涉水的人最后也总能找到最合适自己的方式,只是这个方式未必符合前人的期待而已。可是,人不就是这样一代代过来的么?



------



2025-08-24

沉重的数字资产


我的苹果云存储 iCloud 一共就只有 5G 容量,十多年下来,刚刚用到一半,为此前天苹果还专门写信来通知我这件事,要我额外再买点存储空间。

而我的一个读者在留言里说,自己在云上保存了 27 万张照片和视频。之前我也为自己的一位朋友部署了 8T 的 NAS,因为装他摄影作品的移动硬盘实在是放不下了。

我们刚好处在两个极端上。那边的理由我知道,一是要保留所有的美好记忆,二是一旦需要必须能够找到。对此我都能够理解,但我的想法略有不同:

如果我的确有 27 万个值得记录的瞬间,每个就算是 3 秒钟,折下来就是 224 小时,相当于 9 天时间。也就是说,在我生命中有限的那些精彩、美好瞬间,我有 9 天时间不在其中,而是站在一边观察、记录。那我最多愿意从中划出一小时来记录,其余的时刻我更愿意保持在场,身在其中。

因为人活百岁,一共 87 万 6000 小时,224 小时占比万分之 2.5。就算是人生漫长,有 100万个值得记录的瞬间,1000 小时的占比无非是千分之一。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一生之中寻常日子、寻常时刻是 999,精彩、美好瞬间只占 1 而已,反正我是不愿意把如此珍贵罕有的时刻挪去做记录,而不是当下去体会去感受。

然后再说说关于「保存美好记忆」这件事。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微信朋友圈作为一款产品,到今天都还保留着一个敞口没有合拢。那就是十年二十年下来之后,一个人如何快速地查阅和检索自己的朋友圈历史记录?现在有AI 识别,也许这个敞口会最终封闭。在此之前,你那么多照片,那么多视频,那么多午夜心情,其实都处于沉没状态。你即想不起来,也很难翻找。

你是保存了,用术语来说,这叫做你的「个人数字资产」。但这笔资产只是存在,你想不起来用,也很难真的动用,那么它就不是资产,因为它没有源源不断为你提供价值,有的仅仅是一种心理安慰:我保存了,未来某天我可以翻看。为了不知道具体什么时候会到来,也不知道能否到来的那个「某一天」,你要为它买空间,买设备,从一处转移到另一处,去保存它,去照顾它,去检查它,去备份它,去备份它的备份......那在我看来,这就是个一种沉重的负担。

人会遗忘,这是一种遗憾,但更是一种赐福。觉得是遗憾,那就要用技术手段去弥补。觉得是赐福,那么就可以接受遗忘是一种自然而然,否则我们就走不出昔日伤痛,否则我们的大脑就会疲惫不堪,否则我们就总是会纠缠在现时和记忆之中苦苦挣扎。所以,那些睡一觉起来就可以把所有不开心忘记在昨天的人,是被上天赐福的幸运儿。

我这么说,不是想要去改变谁。每个人的想法彼此不同,对相同事物的理解不同,做出的选择也就会不同。但我认为大家需要知道彼此的存在,和彼此间不同的想法和做法。当我面对他人的 27 万张照片视频,8T 满满当当的硬盘,又或者是音乐播放器里的 1000 张收藏专辑、5000 张歌单时,我也会去想:我是不是活得太随意,太轻率,甚至是太过冷漠一些了?是不是离开人群太远,站位太高,还没穿裤子,容易被风吹到屁股着凉?

偶尔这样想一想挺好。世事本来就是如此,我眼中的沉重负担,可能是别人心头的甜蜜。别人眼中的数字资产,在我眼中可能是对自己对亲友的负债。也许,我们彼此之间只会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当自己以为早已忘却的时候,记忆因为某个微小的原因突然复苏,大家感受到的是同样强烈的惊喜和幸福。

当然,有的人可以立即去翻照片和视频,去印证和丰富自己的回忆,而我可能只能站在原地闭起眼睛来想象,重新回到我曾经沉浸其中的那一刻。



------





2025-08-23

终于用上了Apple Music


终于,终于,终于我用上了 Apple Music,就在昨天。

我是网易云音乐会员,我是 Tidal 会员,但我始终没有考虑过 Apple Music,哪怕我那么敬仰乔布斯,哪怕我很清楚苹果音乐库是他的心血。理由很古怪:因为我是苹果美区账号,Apple Music 的月费是 10 美金,与此同时,国区的月费是 10 人民币,我觉得很不公平。

更为深层的原因是我从远古互联网一路走来,早就习惯了免费。Apple Music 刚刚推出的时候,我觉得一年要花 120 美金买一个音乐服务这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在网上下载高解析度音乐不就好了?还可以自己做私人专辑呢。

后来的事情你也知道,免费互联网慢慢变成了付费互联网,生活里的一切也都搬上了网络世界。事实上,我已经开了一堆线上会员,买了一堆付费软件, 而Apple Music亏就亏在我接触得太早,心理上一直锚定了一条铁律:120 美金太贵了,尤其是和 120 元人民币相比。一旦触碰到它,我本能的反应就是拒绝,不会多想一秒钟。

所以,我身为果粉,又喜欢听音乐,在线上购买了各种服务,却始终避开 Apple Music。到了后来,坚持不用Apple Music 简直变成了我的某种个人底线,感觉是一旦充值就算是输了。这些年许多朋友都推荐我去用,讲音质如何好,讲曲库如何全,讲苹果全家桶如何便利,我就是死硬顽抗到底。回答他们说:「谢谢,我用 Tidal,音质也相当不错;我用 Audirvana,最美最强的本地播放器。」

昨天完全是个意外。这段时间,因为 Spotify(中译:声破天)要调高月费,全世界各地的网友嚷嚷着要搬去 Apple Music,中间我也建议他们去试试 Tidal,根本没人鸟我。我就有点好奇,为什么他们的第一备选都是 Apple Music?也不知道现在Apple Music 的现状如何了?是不是还那么「贵」。

然后我就发现时代变了,现在的小朋友不是去直接买 Apple Music 会员,老老实实交月费,而是在网上参与一种叫做「拼车」的服务。就是说,苹果除了每月 10 美金的会员服务,还提供一种针对家庭的 17 美金共享服务,允许一家最多 6 个人参与共享计划,每月一共就 17 美金。于是,大家就去「拼车」,6 个陌生人一起购买一个家庭共享计划。我看了其中一辆车,一年订阅只需要 99 元人民币,当时心头猛然一大跳。

我也顺带看了一下国区拼车,每年每人 34 块。还好,这一次没有太多刺痛感,从原来的 7 倍价差下降到了 3 倍,尚在可以接受范围之内。心态平和下来之后,我眼前幻灯片一样开始播放各种视频平台年费价格,音乐流媒体平台年费价格......这么稍微一比较,我居然发现 Apple 在音乐这件事情上可以称得上是「厚道」两个字。

本来Apple 的产品给我的一贯感觉就像是用蜡除腿毛,美是真的美,好是真的好,疼也是真他妈的疼。而且,那套万年 8G 内存的做法,实在令人不爽。没想到在音乐上, Apple 给出的价格相对于它的服务而言,相对于其他家音乐流媒体平台而言,相当厚道,厚道到甚至有些慷慨。

我想都没想,跳上一辆车就加入了 Apple Music,心里想着 99 块钱如果打水漂就算是学了点江湖经验。一切都很顺利,关闭了除了 Music 之外的所有家人共享,开启了我在手机、iPad、Mac 上的 Apple Music,瞬间,美区的 9000 万首音乐迎面而来,界面还是苹果传统的优雅悦目,用起来还是苹果 iTunes 传家的古怪别扭。那么多年之后,连上解码器,我终于用上了传说中的 Apple 高解析无损音乐(ALAC)。

再想到到我花了国区 3 倍的价格,却买到了 9 倍数量的乐库,我能听到的国内专辑比他们国区用户还多,我就觉得心头一片清凉光明,忍不住嘴角上翘。

事情不是到了这里就结束,一颗石子落入池塘,涟漪就会四下荡漾:开通了 Apple Music,那么我的 Apple TV 就因此复活了。Apple TV 复活了,那么我的 TV 也就因此复活了。我的 TV 复活了,那么我的环绕立体声系统也就因此复活了。然后,大屏幕上突然出现了竹内玛利亚,千言万语,万语千言,就一句话:做个果粉真挺好的。


你看,一个人的改变前后就有那么巨大,一个人的改变过程也就有那么艰难。



------


2025-08-22

当做剃须刀的去搞设计

朋友想要买一个咖啡机,知道我在喝咖啡,就找我推荐。我哪里会知道?我就是个粗人,直接开水冲咖啡粉喝。偶尔自己做手冲咖啡,也是一刀流,从头到尾直接用水淋灌。并且无论放了几克咖啡,反正最后不能低于 400 毫升满满一壶---用如此粗糙的方式去喝咖啡,你问我咖啡机这种高级优雅的存在?不要搞笑了好吗?
不过我毕竟是个乐于助人的大好人,还是去帮忙查找测评资料,试图找出一款符合朋友实际需求的咖啡机。花了三天时间,比较过很多个品牌很多款产品之后,我得出了一个结论:都太丑了。
如果就那么在电商平台上横向比较,感觉各家都互有长短,还有点争奇斗艳的意思。不过很不幸,我在搜索的过程中看到上世纪德国博朗的一款咖啡机,第一眼见到它,时下流行的各种咖啡机在我眼中就只剩下一个「吃藕」字:


怎么讲我的感受呢?我是觉得今天的咖啡机都有一种死命撑开两个肘子,努力在厨房或者客厅一角多占一点地方的意思,疯狂地向外膨胀,证明自己够大,够炫,够醒目。而博朗这一款古老的咖啡机给我的感觉是尽量向内收敛,尽量别占地方,尽量保持简单,尽量融入环境而不是跳出来。也许正是因为像这样内敛到了极致,形式和功能相互结合,造就出这么一款简洁、优雅的产品。现在是 2025 年,我看了还是很喜欢。

从这把咖啡壶开始,我开始关注博朗。之前,我一直以为它是做电动剃须刀的公司。其实也没错,博朗在德国从小家电和厨具开始,剃须刀从来就是它们的拳头产品。后来被吉列收购,再后来被宝洁收购,厨房用具业务现在也卖给了德龙。
但是在博朗 100 多年的历史上,不止是做剃须刀和厨具。它们还做过许多奇怪的项目,比如说收音机,比如说手表,比如说音响。而且,产品的设计远超所处的时代。

话说回来,前几天我在介绍网络 FM 电台,有读者就向我推荐过博朗的设计。这几天我也去看了一下目前流行的收音机,但是看完测评和数据,我还是一台都没有买。因为那位读者介绍完我就去看了博朗几十年前设计的收音机,于是,现在的收音机在我眼里也只剩下一个「吃藕」字。


时间是公平的。历史上那么多产品都被扔进了垃圾堆,但是博朗的产品在今天的二手市场上都依然能够维系着极为高昂的价格。比如说一开始我提到的那款咖啡壶,现在的二手价格是 6000 多人民币。这些年不是黑胶复兴吗?我的一些朋友也想买一台玩,而且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想要买一体机,就是唱片机和音箱合并在一起的机器。我也去市场上看过,觉得依然没有一款可以和博朗1956 年的产品 SK-4,AKA.「白雪公主的棺材」相比:


当然,这一款黑胶唱机在今天价格也让人欲火全消就是了,应该没有几个人愿意花 2 万左右去买一台接近 70 岁的古董,更别说一根原版唱针就要 3000 块---
这就是博朗中古产品的妙用。人在电商平台上乱逛,就会被各种图片各种视频激发起物欲来,莫名其妙觉得自己现在需要一台咖啡机,一台收音机,又或者是黑胶唱机什么的。接下来,就会陷入漫长而痛苦的选品过程中去,一会要思考功能,一会儿要思考造型,一会儿要思考实用性,再一看价格,全部推倒重新再来。而一旦看过博朗多年的同类产品,一股清凉的气息就会从天灵感一路浇到尾巴骨,整个人都恢复清醒。很容易得出两个结论:

1、你们做得那么吃藕,怎么好意思标这个价的,怎么好意思上柜台的?2、真正漂亮的东西,果然我还是买不起,世界还是那个世界,每人都可以买同一款手机,都可以买同一听可乐,那就是个现代幻觉而已。


据说乔布斯在世的时候,就极为推崇博朗的设计。后来和库克分手的首席设计师,那个永远在雪白房间里介绍产品的英国佬,也是如此。附带说一句,以前我不理解为什么秃头英国佬总在雪白的房间里介绍苹果新品,现在我理解了,他在幻想自己正坐在一款博朗产品里面---他的花园,他的王国,他的全世界。

网上介绍博朗设计的文章有很多,本来并不缺我这一篇来炒冷饭。只是说最近我看了很多极丑极复杂极臃肿极霸道极显眼的产品,就特别怀念博朗的这种风格。当然,我也知道个人审美算不得什么,毕竟博朗一早也明智地放弃了自己的这些产品,专心致志去做电动剃须刀,才让百年品牌得以延续至今。

我就是想问一句:在我们这个时代里,还有做剃须刀的谁愿意去搞一搞设计的没有?



------


2025-08-21

胜利空降


回想起来,我的每一次空降都是胜利的,无论是主动跃出机舱,还是被人一脚踢下去。

新到一处,我很少有中国人传统上的去国怀乡那种伤感。当然,一开始条件可能会很艰苦,环境可能会很恶劣,的确会影响到心情。但那些情绪在我身上只会延续一小会儿,因为紧接着我就要开门下楼出街,迫不及待地去探索新世界,尤其是餐厅和菜市场。

记得 08 年我刚开始北漂,在北京新租的房子里屁股都还没坐热,就被召唤到深圳参加集训,住在南山区白石洲的雅商会馆。完全陌生的环境,一个人都不认识,南方的天气热得不得了,无边的浓绿色像是充满了无声的威胁。从窗子里看出去,周围都是老旧的小区居民楼,一点都不像是大城市的样子,倒像是个村落。

坐在空调房里,听蝉鸣聒噪,听空调嗡嗡作响,一切都充满了不安不稳定不确信,我也觉得人生很是辗转漂流,从云南而北,抵达北京。然后又自北向南,掉头南下去往深圳,随便来去一两回就是上万公里。这种情绪也就在心头来来往往了那么十几分钟半小时,我就拿起房卡出门,去探索这片叫做白石洲的地方哪里有河水,哪里有白石。

一个小时之后,我已经彻底隐没在白石洲拥挤的小街上。和周围汹涌的人群一样,同样的 T 恤短裤拖鞋,同样的一手甘蔗一手凉茶,同样的一路走着啃甘蔗一路吐着甘蔗渣。不同的是,我对每一家店铺都很好奇,都要走进去看看是在买什么,偷听人们在和老板说什么。此外,我还要默默记住有哪几家餐厅,都是什么菜式,以及哪一家人最多,多到要摆台到街面上去的程度,因为那就是我一会儿选择在哪家吃饭的硬标准。

来不及伤感,来不及感怀,我一头扎进万丈红尘、人间烟火里,在其中找到了乐趣,也找到了身上的活力。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曾经大清早 7 点起床,下楼去吃现做的肠粉。也曾经打车去科技园的培训基地踩点,然后再步行回来,偶遇有人在沙河钓鱼。还跑到宾馆附设的餐厅,点到了当时我有生以来见过的名字最长吃起来最满意的炒饭:瑶柱咸鱼鸡粒炒饭。一直到一年多后,同事带我去见识了 XO 酱爆肠粉之后,它才落到了第二位。

今天我讲述往事,不是为了忆旧,也不是为了「想当年」。回顾那一段,以及人生中其他的空降 D Day,我觉得接下来发生的一切都取决于落地进了宾馆房间,放在行李坐在床边的那半个小时。

在那半个小时里,有的人会把感受情绪放到最大,去全力感受陌生,感受飘零,感受遥远,感受孤独,感受艰难困苦,然后一直沉溺在这种情绪里,感觉不找个人什么倾诉一下,自己一个人会承受不起。也有人在面对这些汹涌而来的感受和情绪的时候,经受一番冲击之后,却不知道为什么会一转念之间站起身来,决定停止感伤,现在就开门出街,孤身进入新世界探索一番。

我猜测这可能和经验有关。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在一间宾馆的房间里坐着,身边是一个背囊,面前是一台电脑---像这样的开场我已经经历过许多次。经历,清零,从一个陌生的宾馆房间从头开始,这对于而言我是一个重复的模式,因此孤独和漂泊感对我的影响就变得很小。一旦我接受了这就是人生的常态,那么它每一次重现就变得越来越容易接受。

也可能和读书有关。我很喜欢苏东坡这个人,很小的时候就读过很多关于他的生平介绍,他的流放佚事。于是我对他酿酒做红烧肉探访名山的一系列行为都很熟悉,因为喜欢一个人,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这个人应对空降的方式方法。然后就会变成一种理所当然,漂流人生里当然应该找点乐子,自己烧猪肉也好,请人做提梁茶壶也罢,这就是在那种人生里应该有的生活方式。如果自己还没有遇见,那就得赶紧去找。

最后也可能和个性有关系。就是「还有半杯水」和「只剩半杯水」的那个段子,一个人的心决定他能看到什么,他看到什么决定了他会有怎样的心情。同样是苏东坡蹲在地上小火慢煨红烧肉这件事,一种心看到之后会立即很难过,忍不住去想苏东坡从中枢被驱逐,流放到黄州这种边鄙穷苦之地,甚至只能吃人们根本看不上的低贱猪肉。

而另一种心看到之后只会大喊一声:「靠!做红烧肉呢?!你让让,我帮你打扇,一会儿分我几块,顺带教教我怎么做。」至于说这人是帝都大学士还是地方团练,是四川口音还是官话发音,是居家过幸福生活还是流放时苦中作乐,以及猪肉是贵是贱,吃猪肉别人看了是赞美还是鄙夷,都不重要。红烧肉才重要,会做红烧肉才最重要,愿意做红烧肉能够放下一切欣赏红烧的心才只为至为重要。

回想起来,我的每一次空降都是胜利的。这里本不该用「胜利」这个字眼,因为它看上去有一种自夸的成分,有一种炫耀的意味。这也全看心在那一瞬间起了什么念头,有人能看到自夸,有人能看到傲慢,有人能看到居高临下。但也有人能够从这两个字里看出天真来,理解在人生中的许多艰难时刻,其实并不需要深刻透彻的体悟能力,不需要丰富细腻的感知能力,需要的是一种天真的自信:

我去过最有人间烟火的街道,我喝过最好的凉茶,我吃过最好的陈村粉,我点过最棒的炒饭,我见过最美的夕阳下的钓鱼人.......去掉这种天真,去掉这种自信,那无非是一条又脏又吵又拥挤的破烂街道,一包随手配置成分可疑的中药煎水,一场用从菜市场批发来的肠粉表演现场制作,一盘餐厅昨晚剩菜剩饭的大杂烩,一条两岸全是石头无法立足毫无风景可言的河流.......

英武果决的空降兵,还是狼奔豕突的流人;是主动跃出机舱去拥抱包围,还是遭受罢黜忍受流放,独吞孤独寥落---这都是个人选择。并不是说两者之间有一方才是真实,它们可能同时都成立,而且是很大可能同时成立。剩下的是个选择题,你选择看哪一面?你怀着怎样的心去看?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你能够看到两面,你接下来怎么选择?

无论选择尽量去看哪一面,投入哪一面,都不会改变事实的分毫。总是会苦乐掺半,总是会悲喜交加,你根本改变不了。但你选择去看哪一面能决定你是要受苦多些,变得形销骨立,还是吃了很多红烧肉,变成一个开心的圆脸胖子。

在我的世界里,只有空降兵,而且空降也总是胜利的,也许,也总带着红烧肉跳伞。



------



2025-08-20

个人最佳:小旋风收音机


单是想这个标题就让我斟酌了五分钟,因为「我所用过的网络收音机里最好用的一个」这种中文实在是很糟糕,作为标题更加糟糕;而「那么好的网络收音机我不允许有人还不知道」更是可怕,有种中年奶香味,也就是奶精味。

不过中文有一个奥妙:太长太复杂的词组或者长句,都可以拆分开来,拆成几个词,或者拆成几个分句,变成更为简洁干脆的形式,就像是今天的标题这样(读到这里,你可以拿出小本本来记一下,我不收费)。

接下来我可能要立即面对一个提问:「21 世纪都过去四分之一了,你为什么还要听电台?而且还是网络电台?」这是一个很长的故事,有关于物欲,有关于怀旧,有关于陪伴,有关于一个普通中年男子的内心挣扎,在这篇文章里实在是写不下。我只能把结论先写出来:

「......所以,我需要一台收音机。

但是如今的电磁干扰如此严重,中波已经不堪入耳,音质最好的电台都是本地 FM广播,既然时代已经如此无情地走到了这里,那我也只能越过实体收音机,直接用网络收音机去听全球各地的 FM 电台---

这是时代和网络给我的福利,那我也就只能放下情怀,接受现实,继续向前走。」

我下载了许多个网络收音机 App,有年费几十美金的,也有年费几块钱人民币的,也有免费但是插入广告的。用了一圈下来,我个人的最佳选择是小旋风收音机,或者小旋风 FM。

它具体有多好用呢?这么说吧:我作为一个从古代互联网而来的老登,受免费观念影响至深的网虫,从来能免费版绝对不付费,能平替绝对不原版的抠门小气鬼,在听了小旋风收音机一天之后,第二天一早就毫不犹豫、老老实实交钱买了一个它的终身会员---为了得到全功能,也是为了表示个人支持。

我很喜欢这个 App,它可以听到全国的 FM 电台频道,很多 App 都可以,但是小旋风收音机作为一款互联网产品,在设计、功能、易用性上和同类产品拉开了好几个身位的距离。简洁、直观、易于理解的界面,方便、快捷、可靠的操作,以及非常细致用心的小细节设计,让我在使用的过程中赞叹不已。这里简单列举一二:

---每个人的网络连接状态不同,小旋风提供不同线路连接供用户选择;

---每个人对 App 的界面需求不同,小旋风提供用户一键转为简洁模式功能,也就是全屏播放器模式;

---许多人在睡前听收音机作为助眠手段,小旋风允许用户自定义任何时长的自动关闭功能;

---即便是一个播放条,小旋风也做了两种形态,一种显示电台名称和播放曲目,一种显示专辑封面和曲目名称,并且还提供了显示歌词功能,把网络收音机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这些其实还不足以使得我交钱成为会员。因为说实话,终身会员的福利也没多少,就是可以改一下收藏的电台图标,可以写信给小旋风要求增加自己喜欢的频道,以及个人收藏取消数量限制,诸如此类的小功能。有没有其实都没所谓,根本不影响免费用户的使用。

按照我国互联网产品的尿性,收费和免费版本最大的差别应该是有没有强制插入广告才对,然后付费会员也要划分五六个等级,不是交了钱就没有了强制广告,而是要让用户感受到一种浓郁的印度风,明白自己在付费会员体系内是处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还是首陀罗的位置上,用起来眼前都是恒河水的波光粼粼。

当时我一边用小旋风收音机,一边啧啧不绝于口,一边暗自猜度:「它后面是国内的哪一个团队,拥有这样的产品能力我不可能没听说过啊?」然后我回去 App Store 查了一下开发者资料,发现居然是个人开发者?!用的是个人开发者账号?也就是说,他一个人就干了所有这些活?于是,没有任何犹豫,我购买了终身会员。无论这个 App 能支撑半年,一年,还是三年五年,我都认了。必须要支持这样的人,必须要支持这样的产品。

在 2025 年,电台在渐渐关闭,城市电磁污染严重,但还是有很多人在听广播,电商平台上的收音机依然销售火爆,随便搜索一下「老人收音机」,能搜出一堆结果和惊人的数字。人们在开车时,在遛弯时,在做家务时,在日暮时分归家时,需要有某种陪伴。不是流媒体播放器那种无情而冷静的陪伴,而是要电台那种有活人气息的陪伴,于是自己就不再是孤身一人。

哪怕是有电台广告,它也能让人和现实生活建立起联系,起码知道本市的圣玛利亚女子医院或者大铁棍子男科医院生意兴隆,或者是什么超市在打折,什么产品在促销。我认为,哪怕到了 25 世纪人们还是需要电台的,还是会听广播的,只是未必一定要通过无线电波而已。

小旋风收音机就是为我这种人而设计的网络收音机,我用手机把电台的节目投到音箱里,乐声、歌声、人声就充满了房间。和很多年前听广播时一样,广播有一种特殊的音质,因此让房间充满了一种类似夕阳的金色,我觉得可能是人气,也可能是烟火气。

最后,按照互联网惯例,我要举盾叠甲:

1、这是我分享个人经历和个人感受,只是分享信息,不构成针对读者的推荐;

2、我的个人经历和个人感受分享,并不等于推荐、鼓励、暗示读者下载使用,更没有建议、暗示读者购买会员的意图;

3、我使用 App Store 下载小旋风收音机 App,所有个人使用都基于 ios 系统的 App。而国内安卓市场极度复杂,下载渠道极为复杂,我不对安卓用户下载到的安装包负有任何安全和道义上的责任;

4、我对 ios系统用户读者下载安装小旋风收音机 App 之后,产品发生的任何改变,服务的任何改变,不承担任何责任;

5、我个人下载使用了小旋风收音机 App,我不认识开发者,也没有任何接触,你要不要下载使用,是你自己的事,请你自行判断,自我负责。

小旋风收音机 App 是我的个人最佳,不是我的个人推荐。

以上。



------




2025-08-19

CD生日快乐

 


CD 是个八零后,生日是 1982 年 8 月 17 日,前天刚满 43 岁。

然后这里似乎应该再加上一句:虽然 CD 年富力强正当年,但是已经从音乐产业退居二线十多年,基本上处于退休状态。

在二十一世纪,整个世界都按下了加速键,CD 也不例外,从诞生到退休不过是三十年时间。像我这样偶然仔细回想一下,不免心惊。都说现代人容易焦虑,生活和世界变化那么快,心态上怎么能和一台收音机听一辈子的老人家比从容?

CD 的诞生解答了人们经常问的一个哲学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CD 给出的答案是先有蛋。世界第一张商业发行的 CD 由 CBS/Sony 在日本生产,内容是比利·乔尔(Billy Joel)的专辑 52nd Street,日期是 1982 年 8 月 17 日。

2 个月之后的 10 月 1 日,Sony 推出世界第一台 CD 播放机CDP-101。时日久远,我一直很好奇,当时有没有音乐爱好者买了那张《52 街》专辑?买到了之后没有 CD 播放机,他们拿着那张小塑料片怎么办?想一想看,电脑上的光驱是在 3 年后才出现,而且价格极贵。

不过世事不能细究。就像是罐头先出现,罐头起子在 45 年之后才问世,那 45 年人们怎么开罐头这件事情你就不能细想。反正罐头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为此人们很耐心地等待了 45 年。

今天的 90 后,00 后,10 后对于 CD 应该没有多少认知。但是,CD 真的曾经一度统一整个世界。诞生 10 年之后,CD 就全面战胜黑胶唱片和磁带,横扫全球。1995 年,CD 的全球销量超过 10 亿张。1999 年达到历史顶点,年销量高达25 亿张。整个 90 年代销售的 CD 加起来,足够全球所有人口人手分到一张。现在看起来 CD 在生活中全无存在感,那是因为王者隐退,CD 一度就是音乐的代名词。

2001 年,世界末日没有在 2000 年带来,千年虫也没有摧毁地球,但是恐怖大魔王乔布斯的确从天而降,推出了 iPod 和地球人无法理解如何使用的 iTunes,开始摧毁 CD 的帝国。随着 MP3 出现和网络兴起,到了 2008 年 CD 就开始进入严重衰退,从此就再也没有挽回颓势。进入 2010 年之后,就彻底让位给了网络流媒体。一直到了 2020 年疫情肆虐全球,磁带和 CD 开始小规模复兴,又开始在小众人群里流行,并且成功传销给了年轻人。所以,今天我写这篇生日文才有了基本的读者基础。

附带说一句,更为古老的黑胶复兴更早,而且每年都还在增长,都不需要疫情帮忙。当然,这和当年黑胶唱片被当作垃圾一样甩卖很有关系。比如说香港鸭寮街的阿 paul,在世界范围内享有「黑胶养父」的尊号,除了多年一直坚持开黑胶店之外,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从电台、夜店、全球黑胶厂接纳了 30 万张黑胶唱片,奠定了养父身份的强大基础。

我完整地经历了 CD 的崛起和隐退全过程。CD 对我个人最大的影响,除了养成工作、写作时听音乐的习惯之外,就是让我因此购买了人生中第一套音响系统。我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组合音响依然当道,但是我根本买不起那一墙大大小小的箱子。当时我能够买得起的是 Sony 的桌面音响系统,一台 CD 播放器加上两只音箱,刚好可以放在我的电视机边上。然后我用电脑的光驱播放 CD,用的是一对爱国者塑料电脑音箱。

至于说对于 CD 印象最深的事,我们可能要把视线拉远,用全景视角来观察。我记得 CD 出现的时候,发烧友痛斥它是邪道,音质根本没有办法和黑胶、磁带比,是一种冷冰冰死气沉沉的音乐。现在是数播和流媒体当道,发烧友又痛斥这些都是邪道,音质根本没有办法和 CD 比,CD 才是音质王者,任何一台 CD 机都可以吊打如今的网络流媒体音乐。

这件事情给我的印象极深,总之就是人类一直在走邪路。只要去听现场音乐会的人不站出来说话,扫非打邪的运动就不会停止。

我自己很感激 CD。不单是因为我第一次用 CD 听到了周杰伦的专辑,也不单是音乐从此可以长伴我的左右,我永远都感激 CD 带我进入的电脑游戏世界,解除了我解压缩和安装一堆 3.5 寸磁盘的痛苦,我更感谢 CD 上附赠的小说文件夹为我送来了王小波文集,虽然当时是和一系列小黄文打包,但是那种在一堆小黄文里发现一本《黄金时代》时,对我的震撼不亚于猿人发现了用火。

CD 用一种方便廉价的方式,普及音乐,传播信息,我认为它功德无量,配享太庙。它用光作为媒介来保存传输数据,仿佛是触及到了宇宙中最深的奥秘。也因为它,加速了工业设计和制造业,让人类在上世纪拥有了各种各样充满想象力的播放机,许多人因此第一次用手指触摸到了美。

哪怕到了今天,一台单光驱不过几十上百元,加上刻录功能也就贵几十块钱。这就意味着大多数人依然可以支付得起,可以很简单地拥有一台 CD 机,建立自己的音乐库或者信息库。而与此同时,一年花几百块钱也只能买一个流媒体会员身份,拥有的只是节目的租赁使用权。CD 到现在都隐而不退,就是因为它本身因为有这样关照世人的能力,因而拥有了持久的生命力,我觉得它这要比单纯作为记录音乐的介质更有价值。

CD 生日快乐!愿你青春不朽,愿你长伴人类。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