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5

继续争论


昨天晚上和几位朋友吃饭,中年人饭局,聊着聊着肯定就肯定要聊到孩子身上去。有中年男人的饭局,聊着聊着孩子就肯定要聊到孩子和自己童年的对比。最后话题又回到了那个老命题上面:

和过去身处匮乏时代的孩子相比,今天那些几乎拥有一切的孩子们是否还有同样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索和冒险精神?还是安然躺在形形色色的信息茧房里,除了自己的一方小天地之外,对其他事物毫不关心?

很微妙的话题,每次都能成功引起争吵。它就像是平静的水面下隐藏着暗流汹涌,聊孩子是平静的水面,然而究竟是站在父母角度,还是站在童年自己的角度,又或者是站在一个冷静旁观者角度,得出的结论完全不同。而每一个人不会只有一个角度,因为他同时可以是对孩子寄予厚望的父母,也可以是童年自己的代表,还可以是站在远处观察他人家庭的邻居。

所以,哪怕是三个人在讨论,其实同时有 9 个角色在参与,就让局面越发混乱复杂,大家总能在某个点上吵起来。随即转换一下角色,就又能建立新的联盟,取得新的小共识。

回家以后,我又想了很久,决定把争论延续下去,这里现提交我的想法:

总体上来说,我认为人和他所处的社会是相互配套的。

基于这个想法或者假定,好奇心、求知欲、探索和冒险精神就都是一些虚词。因为谁也没有办法让一个人平白无故地从内心激发出这些东西来,这些东西总需要一个对象去实施,实施之后总需要得到某种结果。最重要的,是社会需要,而且是强烈地需要这些结果。这些东西有个去处,被强烈需要,那么你不用着意去培养它,它也会自然茁壮生长起来。

那么回想我经历过的 70 年代 80 年代,关于生活我只有两个最深刻的印象,一是匮乏,二是不舒适。那种匮乏是今人难以想象的全方位匮乏,精神和物质都匮乏,我小时候把所有能见到的字都读过一遍,只要在家就从早到晚听广播,同时我总是觉得饿,所有能遇见的块根都要挖出来尝尝,所有的花蕊都要咂咂味道。

不舒适也是全方位的,在我十岁之前,除了新式大立柜之外,我只见过直角的家具。所有的生活物品都简单、粗糙、硬冷、使用不便并且质量可疑,从来谈不上舒适二字。今天的小朋友会很难理解,为什么我第一次坐在沙发上,第一次躺在席梦思上,内心会有狂喜产生---舒适这种感受完全在我的生活经验之外,第一次明确感受到的时候,会让人眩晕。

如果能接受这个陈述,那么接下来的论述就要简单许多:

匮乏产生了极为强烈和旺盛的需求,全面匮乏产生了全方位的需求。于是在三十年间,社会创造出了无数种新产品,新服务,也提供了无数个新职位。所以,一个人如果有好奇心、求知欲、探索和冒险精神,有很大概率会得到正面反馈,无论是声誉上,收入上,还是机会上,都会得到奖励。相对来说,因为需求极度旺盛,你甚至都不要做到很好,只需要解决从无到有这一步就足够了。

今天早就不再匮乏了,产能过剩,供给过剩,所有的轮子已经重新发明过不止一遍,这是个新局面。在这个新局面里,因为一切丰饶,一切过剩,意味着社会没有那么旺盛和强烈的需求,或者也可以这么说:1、旺盛和强烈的需求依然存在,但不是现有的社会设计生产制造体系所能满足的。2、旺盛和强烈的需求依然存在,但再也不是人人随便动动手就能满足的,要求和标准比之前严苛了许多。

既然如此,要求今天的小孩子拥有好奇心、求知欲、探索和冒险精神是为什么?他们拥有这一切之后,去哪里兑现,能兑现多少?以前是通兑,我这样上网写字还算通顺的人,立即就有无数专栏稿约。再早之前,敢于坐绿皮车去广州,用麻袋背回喇叭裤和蛤蟆镜的人,只要能带着货物回来就不愁赚钱。现在的小孩子要写到多好,才有人愿意看一眼?看看他们现在做视频就知道了,完全是舢板过红海。他们要做出怎样的产品,才够广告费、直播坑位费?要做到怎样的程度,人们才会买单?

还有一个新变化,就是这个时代的能者太多劳,赢家太能赢。新技术新工具的出现,让单个人的生产效率提升到之前几十数百人的水准,比如说互联网企业。赢家通吃,一家独大,大树下面不长草,这也是很常见的现象。一个小孩子得有多好奇,多求知,多爱探索,多强烈的冒险精神,才能成为那个能者,成为那个赢家?

那么到了这里是不是可以提出一个推论:在富足的时代,社会并没有那么多从无到有的强烈需求,有需求的领域要求又极高,所以与之配套的就是大量平庸的人。平庸不是什么糟糕的词,今天一个平庸的人和过去相比,见识和知识已经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一种平庸的生活和过去相比,质量和内涵也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只是说想要再进一步,难度就会疯狂增长,因为新需求提出的要求也在疯狂提升难度。总不能寄望于每个小朋友都去开创工业上的新分叉,发明生活方式上的新层级,精神生活上的新物种。

当然,我不指望凭借这点文字就能结束争论。人活着,总是得有一点精神的。只是这种精神在不同的时代里究竟指什么,拥有这种精神究竟是为了什么,来自不同时代的人总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我们非要讨论某一种精神是好的,某一种精神是糟的,我就觉得有点强人所难。毕竟,自己渡过的河水是昨天的河水,对于即将涉水的其他人而言,那是一条全新的河流,我们不好指定渡河姿势。并且,真正要去涉水的人最后也总能找到最合适自己的方式,只是这个方式未必符合前人的期待而已。可是,人不就是这样一代代过来的么?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