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1

去感知而不是沉溺于感受


「我是不是这辈子就这样了?」,「我的生活是不是不会有起色了?」,「这世界上是不是没有人会爱我了​?」​......这种留言我每天会看到很多条。人嘛,总是有心情低落的时候,​心情低落的时候总是要哼哼唧唧一下,这我都能理解。不过看过太多类似的表达之后,我想​说一下我的个人观点。
注意,它仅仅是个人观点表达而已,不是事实,也不是指导,甚至连建议都不算。​看不看,听不听,全由得你自己。
​就我自己的经验可以总结出一点来:从玄学的角度来说,人最好不要自怨自艾,​尤其是​不要形成习惯。因为再小的自我怀疑,再小的自我同情,再小的自我否定,​都是一种微小的个人愿力。愿力会推动个人生活朝着那个方向去,持续的愿力累积会让推动的力量越来越大,​最终应验的可能也就越来越高。
它们心理学上也有个对应的说法,叫做「自证预言​」。简单说,人会不自觉地按自己的预期来行事,最终让预期发生,于是看起来就像是自己当初是成功预言了​未来一样。当然,人们更多预期坏事发生,所谓「好的不来坏的来」,​于是自证预言的结果都不大让人高兴。
读到这里,我估计会有人要跳出来反驳,使用那个经典句子​:「何不食肉糜?」。先等一等,我又没有说难过的解决方法就是别难过,沮丧的解决方法就是别沮丧。生活里当然有很低落的时段,谁都经历过,只不过程度、频率因人而异​罢了。既然大家都经历过,就知道这时候​想要下个命令去停止心情,或者转换心情是根本不可能的。哪怕是你最好的朋友,你对他说「开心起来!」,他很可能也会回答说「起你妈​,滚」。那我为什么​要那么做呢?我又不傻,何况今天还是母亲节。
这里本来应该还有一两千字的展开分析,但我懒得写了,直接跳到结论部分吧,大家也省点时间:
通过个人实践,我认为解决这种心情低落,气压降低的方法,是日常训练自己分辨感知和感受​之间的区别。什么这辈子就这样啊,什么我不会有起色,什么没有人爱我一类的说法,都是促成心情爆发的药引子。当你用这些话头去想自己的处境,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未来时,沮丧、失落、焦虑的情绪就会升起,于是你就会有很丰富,很强烈,也很具体的​感受。
人这种动物,注定不能长期处于不确定的状态里,不能长期处于无可作为的状态里。而情绪很具体,情绪很确定,情绪可以让自己专注其中,仿佛是在经历什么了不起的重要的事情一样,于是人就会感觉到充实---也就是说,自怨自艾,或者带着悲观的心情设想自己的未来会让人成瘾,​具体说就是对个人感受成瘾。你看青春期的孩子,就是典型的成瘾症状,整天心情阴晴不定,​这让他们感觉到自我位于世界的中心,世界会随着自己的心情起伏而​阴晴交替。
感知要简单得多,就是当那些感受升起的时候,能够​第一时间分辨出来:哦,​我这是难过了/哦,我这是​沮丧了/哦,我这是孤独了​/哦,我这是​担忧未来了。就是说,你在感受到不同心情的时候,能够意识到​一点:它就是一种个人感受,就是我此时此刻的感受。不是从来都有,也不会永续存在,无论现在我的感受多么难受,它都是一过性的,会过去的,会消散的,心情也会​变化的,感受也会自然随之变化。
能够意识到这一点,也就是感知自己的状态,感知到自己在干什么,心情不断下滑的趋势就会自然减缓,​乃至暂停。​不需要你给自己下命令:我不能再那么想了/我要立即振奋起来/我要立即改变心情---谁都做不到,​谁也不能强令自己的心不去做什么。
这里需要建立一个基本共识:人产生任何心情,​心情催生任何情绪,情绪产生任何感受都是正常的。不是说感觉难过就是错误的,就是需要纠正的​,就是需要立即改变的。一个人 7x24小时都保持高高兴兴,满满意意,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状态,那才是纯粹的变态,​做出反社会反人类的举动只在顷刻之间。
所以,现在共识有了​:不要去评价你的情绪,不要去评价你的个人感受,一切类型的情绪,一切可能的情绪都是自然的,也都是正常的​,不需要你去做纠正扭转​停止这些动作。你需要做的是保持感知的同时,客客气气请它们继续,不要去打搅。类似:
「好的,我知道我现在难过了,请继续难过,如果今天还有什么人什么事是没有难过到的,请都给难过上,不要有遗漏​」。
你要引导,那它就要逆反。你要压制,那它就要反弹。你要消灭,那它就要反击。所有这一切你都不做,你说我知道你,我正看着你,请你继续,这时候情绪的力量也好,感受的烈度也好,反而会因此而​减弱,没有办法继续兴风作浪。
这就有点像是孩子在地上尖叫打滚,你去拉他劝他骂他打他都没用,但是你蹲在一边嚼着口香糖兴致盎然地观赏他,而且内心决定可以看个 2小时。那么他就很快会自己起身,拍拍屁股上的灰​,臊眉耷眼地走了。
去感知,而不是沉溺于感受,​这就是我的个人观点。​你这辈子将会如何,谁都不知道。​你的生活未来会不会有起色,谁都不知道。世界上究竟有没有​隐藏着起码一个会爱你的人,谁都不知道。​但你倾向于于没有,那么你就会自我折磨。而你如果能意识到自己正在自我折磨,那么折磨这件事情就变得索然无味,不能兴致勃勃继续下去。
最后,根据玄学中的量子力学(并非科学中的量子力学​)的说法:一个人第一不应该算命,第二不应该用悲观的​眼光预测自己的未来。​我们玄量学认为:一个人的未来不是一条无限向前延伸的线,而是一团​紧紧贴在一起的泡泡。在每一个泡泡里,都有一种未来的​人生可能。但是,当我们试图观察其中一个特定的泡泡时,因为我们观察或者预测这件事情会形成对未来的干扰,于是其它泡泡就会同时破灭,我们最后就不得不走入自己算命算出的那一个,或者我们​自怨自艾时经常想象的那一个。
所以请记得:​无论你现在的个人感受有多么难过多么失落,​难过就难过,失落就失落,但是与此同时在你前面还有无数个泡泡在等着你,一切​皆有可能---我们​玄量学就是如此抚慰人心。


------


2025-05-10

为音乐专门做点什么

 


我在 49 岁时生平第一次自己上手播放黑胶唱片,音乐响起,心中一个徘徊已久的问题随之烟消云散:
「根据国外音响网站的统计数据显示,88% 的用户如今都在使用流媒体在线播放音乐,为什么人们还会去买黑胶唱片这种东西,甚至还要为此专门去配唱机、唱放、音箱和唱片柜。」
因为毛边感,亲爱的朋友,因为那该死的毛边感。黑胶唱片的音质比不过 CD,也远比不过高码流的流媒体音乐文件,有时候会出现沙沙声,有时候会爆出杂音,还有的时候干脆会跳针打断你的欣赏---它是粗糙的,它是模糊的,它一点都不完美。
但人就是会喜欢这种声音,就像是喜欢扯开宣纸露出的那些毛茸茸的纤维,就像是喜欢眯着眼睛去看模模糊糊裹在晚霞里的夕阳,就像是喜欢顺着回忆之流回溯时不时插入的那些毫无意义的、一闪而过的片段。在一个一切存在都已经抽象为信息,一切信息都已经转化为 0 和 1,在一个 0 和 1 极限精确定义每一件事的时代里,毛边感让人感觉到温暖,感觉到松弛,感觉到怀旧,感觉到安全---
在任何一个人的童年时代,就没有听过所谓「纯粹」的声音。声音从远处而来,总是伴随着风声,人声,电器声,伴随着杂音,伴随着干扰,于是声音也忽远忽近,忽高忽低,时而清晰,时而含糊。而在人类的童年时代,可能也是靠这种分辨杂音的能力而在大自然中得以幸存下来,当所有声音都消失,只剩下风声时反而意味着大事不妙。
现在,纯粹的声音,尤其是音乐随手可得。一副耳机,加上一个播放器,再加几个音乐文件,就可以把一个人和外部世界完全隔离开来,除了纯粹的、高清晰度的、精确无比的音乐声,什么都没有。你也什么都不需要做,只是按下播放键就够了。只要电力供应充足,你大可以坐在那里听上一整天,音乐会无限播放下去。
黑胶完全站在了反面。在它为你提供音乐服务之前,你需要先为它做很多事情。比如说配齐硬设,需要去买一堆机器才能让唱片发声。比如说准备工作,需要在一系列操作之后,如果一切都处置正确,唱针接触到旋转的唱片才终于会出声。音乐终于响起,由于黑胶唱片的容量很有限,放不了几首曲子就会结束,你就得起身去换一面,换一张,或者是把唱臂抬起来放回原处,关机。
但是对我而言,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听到声音的那一瞬,所有这些麻烦,这些辛苦,之前为此做的准备工作,都是值得的。那种带着毛边感的声音响起时,16bit/48kHz 还是 24bit/192kHz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反正黑胶也达不到这个声音精度,不用去关心是不是高清音乐,是不是无损音乐。但也正因为这种不精确,不细腻,让我有一种亲切感,那是我从小就熟悉的声音,不完美但是有光泽有质感的声音,像老玉,像旧家具,像是磨损到柔软,柔软到贴身,贴身到穿破都不愿意换的内衣裤。
不止于此,在 MP3 毁灭了一切之前,音乐要么是永不重现的现场演出,要么是可以握在手中的具体存在。黑胶、磁带、CD、iPod以及各种硬件播放器,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存在的意义只是为了音乐这一件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音乐是可以拿在手上的,音乐也有重量,音乐也有厚度。人们听音乐,也是一件需要去专门做的事情。
如果是从这个角度去看,那么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人到今天还在买黑胶,买 CD,买砖头一样的金属外壳播放器,为什么买一个又一个有线耳机,为什么还要给耳机配耳放,不断地换不同的接线。因为一旦你专门为音乐做了点什么,那么音乐之于你就有不一样的感受,不一样的意义。
因为这个时代里很多东西来得太简单,太轻易,太便当,以至于太容易不在意,太容易心不在焉,于是它们就失去了本来的滋味和意义---因为原本要来欣赏来感受的那个人,他的心神并不在现场,而且通常都不在。
什么是喜欢一只猫?就是愿意为她花时间,陪着她玩,为她找遍各种口味的小鱼干。什么是喜欢一个人?就是愿意为这个人专门做点什么,做点的麻烦的,特别的,无法用现实价值衡量的事情。于是,我们可以说:你是真喜欢这只猫,你是真喜欢这个人。
音乐也是如此。当我们说出「我喜欢音乐」的时候,具体是在指什么呢?是说我们愿意为了音乐而专门做点什么,还是说,我们的生活里需要音乐作为背景里的白噪音,需要它存在,但是具体是什么我们不关心。这是需要,不是喜欢。
什么是喜欢一个人,喜欢一个人的音乐?这里我可以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周杰伦的某些初版黑胶唱片,周年纪念版黑胶唱片,可能一套就需要好几万元,单张都要几千。然后周杰伦的歌迷买一张回家去,甚至可能都没有黑胶唱机,但就是买了。即便家里有唱机,但也绝对不肯播放,因为播放就会造成磨损。
等到自己哪天想听,那就沐浴焚香,戴上白手套,小心翼翼地把黑胶唱片取出来,双手持握,双臂伸直,让碟面正对自己的脸,然后对着唱片疯狂旋转自己的脑袋---每分钟 33 转---和黑胶唱片旋转速度保持一致,同时用目光扫描读取唱片上凹槽里的细微起伏,在自己大脑中转化为声音进行播放。
我倒不是建议所有人都去试试黑胶,根本就没有这种想法。毕竟,在现代生活里便利性是第一位的,什么东西都打不过它。打开手机,点开音乐 App,然后无尽地播放下去,这是大多数人都会做出的选择。虽然如此,我还是想用我的个人经历分享两点个人想法:
1、我再也不会去嘲笑他人,说什么「什么年代了,还用这种方式听音乐」一类的话。无论是黑胶、CD还是音乐播放器,他们如此选择,他们就有自己喜欢的理由。不是每个人都把便利,都把效率放在第一位,也不应该用单一标准去衡量一切。
2、喜欢什么,就需要为它专门做点什么。否则,无法建立起真实的情感联系。如果喜欢音乐,那么就还是要去现场支持你的歌手和乐队,还是要为音乐找寻合适的设备,还是要每天专门抽时间单独和音乐相伴。当你特地奉献一点的时候,音乐也会特别地回馈给你。


------


2025-05-09

网络心灵捕手

 


虽然我写了很多年字,每天也在网上待很长时间,但是从未注意过中文在网上其实还有​另外一种用法:
破烂桌子上一份青椒肉丝盖饭,普通手机照,配上一行白色大字---
1、十块钱的盒饭都是男人在吃,二三十块的奶茶都是女人在排队,不是男人吃不起,​而是男人要养家​。
2、苏州真是纯美食荒漠,来玩了几天,东西都很难吃,又甜又腻,​老子宁愿吃盖饭,以后再也不来了。
同一张图,配上不同的文字,刺激不同的人群,调动不同的情绪,一条又一条网络热帖就接连诞生,​网友们转发点赞在留言区吵得不亦乐乎......古人说得一点没错,真的是学无止境。联想到之前我自己还反复在文章里宣称文字阅读时代已死,短视频时代全面到来,​就有些面红耳赤。人家这不是文字创作?人家这不是​提供文字阅读?人家不照样在短视频时代里用文字随便​爆红?
现在,我终于深刻地理解了那句网络名言:「强者从不抱怨环境,他们始终低头默默努力收割​」。
有人在网上出了一个合集,介绍这种「开局一张图,全靠文字编」的文案,网友看了之后惊呼​:这他妈才是正儿八经的「心灵捕手​」啊!看到这四个字,我觉得这个称号再合适不过了,而且,立即就​闪电一般地把许多事情联想在一起:
之前我总觉得网上整天吵来吵去,​感觉都是几个固定的模式:原生家庭、重男轻女、婆媳关系、男女对立、职场矛盾、夫妻异梦、贫富差距、阶级对立......看到第一句话就知道要说什么,但每天类似的内容还在产出,而且还是会源源不断地被算法系统推荐,被热搜​推荐。​当时我还想过,为什么模式那么有限?每天都是在不断重复类似的​话题?
现在我理解了,这是​实践跑出来的结果。也许每天互联网上会有 1000 个新话题,但只有这些经历过千锤百炼的话题总能胜出,总能每次都触发​情绪,每次都能激发流量尖峰。这不是谁操控谁的问题,而是​相互成就的关系。按照网络的流行语来说,就是所谓「双向奔赴​」。网友热衷于参与这种话题讨论,那么就有人不断生产制造类似的内容来服务他们,最后后平台也乐于撮合他们,让他们彼此找见对方,迸发出​流量新高来。
因此,在一轮轮残酷的优胜劣汰之后,存活下来的话题总是有限的。而被流量奖励和惩罚之后,创作者也深知该写什么,怎么去写,要避开什么,​怎么避开。最终,大家在一个很浅很小的话题池里天天见面,相互用相同的姿势​给对方搓泥。
从效能和投入产出比的角度来分析,我这种写法是绝对错误的,「心灵捕手」他们的写法才是​王道。我写的每一个话题,即便我的读者群体基数极大,但每次好像都​只有其中一小部分人感兴趣。而心灵捕手们一出手,​不说是全覆盖,起码是扫射大部分人群。
而且,让读者去思考​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这一点和剧本的原则一样,别想观众去想,要让他们去感受。别让他们用理性,要让他们​全感性。​思考和理性都留在散场之后,否则就会出现中途退场。心灵捕手们在这一点上做得很不错---记得之前看到一个主播在直播养家糊口,中午点外卖吃。外卖到了,老婆躺在一边玩手机,并没有帮他去取。等到他直播告一段落起身去拿外卖,这时弹幕上就有心灵捕手说话:
「如果妈妈在的话,不会让你吃一口冷饭,不会让你吃一次外卖」。
结果一句话就把主播直接打崩溃了,同样的一句话在网上传播,​又把许多丈夫给打崩溃了。这种话我就没有能力生产,有能力生产也不会轻易使用,​知道它好用我还是不愿意去用,因为​我知道它对一个人心灵的杀伤力,清楚它会在一个人内心激发起多大的波澜,以及在无数陌生人内心里激发起多大的​狂潮。
并且,站在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谁相处久了都会因为熟悉而忽视,谁玩手机玩久了都可能会沉迷,并不一定是妻子或者丈夫。在一个家庭中,个人付出不大可能​双方都非常公平,总有人多些,有人少些,有时候多些,有时候少些。至于说父母之爱,​一般来说都要比夫妻之爱更为深沉真切,没有什么好比较的地方,毕竟生命的延续和生命的伴侣是两个概念---即便是这样的话,有些人看了也会不高兴,​咬着后槽牙说:那是你们这些幸运的人,我永远也不会原谅我的原生家庭。
所以讲道理不讨好,讲理性得罪人,而诉诸感情简单又直接,威能惊人,​心灵捕手总是无往而不利。​我这里写几千字,不如别人一句耳语:「如果妈妈在的话...」​,内心的负面情绪就会被刺激放大,然后​顺着这心口这一刀宣泄出来。​在我看来,这是不善业的一种,也许会因此引发很大的因果。
想明白这一切前因后果,我​反倒是释然了。如今我知道了写什么,怎么写才能在网络上火爆起来,​于是越发坚定了我现在的写法。我不想做网络心灵捕手,我还是想写那些我自己感兴趣,每一篇​只有十分之一、五十分之一读者愿意点开的文章。因为换一个角度来看,对于单独的某一位读者而言,这里存在着​未来大量潜在的选择。而他未必随时都情绪汹涌,未必随时都内心激荡,在那些平静的时候,​总有得选,总有得看。
我也不想落入批评大众的流俗中去,​虽然这样似乎是许多文章在结尾时应该做的事情。我想,并不是我自己超脱,​也不是我有定力,可以免于心灵捕手的袭击。只不过是因为我的人生中避开了许多必要的角色,于是无法把自己带入事件和情景,也自然也就无法感同身受,​内心共鸣。我不是员工,不是丈夫,不是父亲,我日常生活里没有卑鄙的老板,难缠的同事,奸懒怂毒馋恶的太太,痴肥忤逆耍横死要钱的孩子,许多事情我​因此得以跳开一步进行观察。
​对,我经常吃冷掉的外卖,因为忙着手头的事情,对着大门大喊一声「放在门口​」就此彻底忘记。我觉得这很正常,绝对不会想着妈妈去帮我取外卖放在灶上温着,​更不会去想着妈妈在我家里为我做好四菜一汤然后叫我去吃。这样的场景很美好,​但那不是妈妈的责任,妈妈也不是用来做这些事的。照顾好自己是我的个人责任,有种东西叫微波炉,选择中小火 3 分钟,「叮」地一声,​就是一份热饭菜。
吃完,我就可以从无边无际的罗网之间振翅飞走。


------

天主教新任宗座是 POPE LEO XIV,Leo 这边翻译为「利奥」,没有翻译为惯常的「里奥」;那边呢,直接翻译为「良」。怎会酱紫?你造吗?尿好烦呐。

关于新任宗族的决选过程,我最喜欢的一张网图如下:



2025-05-08

忙中偷玩

 


​「你整天一个人待在家里不无聊么?」,这是我近几年经常会遇见的问题。那我说我忙得不行,累得不行,你信不信?

每天雷打不动的更新文章,超慢跑一类的固定项目就不说了,大家都知道,说多了感觉是一种变相的炫耀,反正它们每天要占据固定的时间段。然后临时项目很多,比如说现在是芍药季,我就很迷恋其中一款叫落日珊瑚的,从花蕾到盛放,从盛放到凋零也就三五天时光,但在这个过程中花瓣会从红色渐渐变成纯白,那种旺盛的生命力,那种自然的变化,每天我都看不够。

因为花期太短,凋萎得太快,我需要每天花时间去打理,不断查看订单,确保家里的三瓶插花总有新花接续上。很自然的,在这个过程里不免有上当和失望,因此又要花额外的时间去选择和甄别花商。对,北京也有花商,就别建议了,本地价格是网购加上空运费的三到五倍,他们也是网购。

然后现在是春茶季,朋友从杭州寄来一些龙井,那我要不要喝一下当季的茶?我们云南的新茶也上市了,有我喜欢的红茶白茶,那我要不要每样泡一点尝尝去年的日光雨水味道?这还是完全没有考虑潮汕产区的情况,不然还有一大批备选,那里面也有很多我心仪的茶叶。

侍弄鲜花,品尝春茗,要不要放点音乐?我订阅 Tidal 这款音乐软件一年了,每天都开着系统随机推荐也这么听了一年,然后就发现音乐算法也有「茧房」,推荐来推荐去,最后都是熟面孔居多。几天前看国外音响测评网站,发现有一篇文章,内容是各个著名音乐媒体的编辑推荐自己最喜欢的 2-3 张音乐专辑。我如获至宝,把一张张专辑全部收录到我的 Tidal 最爱列表里,于是音乐茧房就此破碎,算法带我飞入一片全新的音乐天空。

那我是不是要专门花点时间听听新鲜的音乐?是不是偶尔要停下来,研究一下刚才令自己心动的那一曲是什么专辑,什么艺术家,是不是也要探索一下艺术家名下的其他作品这样才卫生才科学?哦豁,时间又去掉了一大块。

我自己作为一名 AI 爱好者,著名的「没得灵魂」AI 画师,面对最近刚发布的一款开源 AI 视频大模型,是不是要亲自尝试一下?是不是要看看它生成的 60 秒视频能达到什么水准?是不是要想办法做点自己想做的视频出来?一旦要弄机器,要安装部署调试,要尝试测试学习,是不是需要时间,而且这种时间一旦开始流逝人就根本注意不到。

那我同时作为写作者,每天都对外输出,需不需要每天也对内输入一点新东西?上周李笑来送我一本很有趣的小书《日常仪式:艺术家们如何工作》,其中收集了很多杰出人物们工作和生活的时间安排,以及具体日常活动。这种书以前我都是一晚上一口气读完,那我读完了吗?没有,因为我没有什么「一整晚」,也不是只有一本书要读,于是只能每天切一小片下来慢慢嚼。这里一片,那里一片,我的嗉子都坠了下来。

什么养花,什么品茶,什么音乐,什么 AI 学习,什么阅读,什么固定项目,什么临时项目,那我总得玩一下吧。亚圣孟子曾经说过:「只学习不玩耍,聪明的人儿也变傻。」

我的一位朋友送给我一对蓝牙耳塞,说是他听过的最棒的蓝牙耳机,听古典乐不输于高级有线耳机。那我是不是得听一听,看看这个耳塞厉害在哪里?我听完比较完,是不是还要和朋友讨论一下,为什么国内外测评网站从来不提这一款,为什么他们来来去去就是推荐那几个大品牌?

你以为这就完了?前天我另外一位朋友看我在文章里说自己追求简洁,不用外接音源,用流媒体就很好,他突然硬塞给我一套黑胶唱机,宣称这是一个让我沦陷的阳谋,说是不要不行,不用不行,不拿不让走,必须要让我体会一下那些广东老板在家里坐拥大小箱子的感觉。

问题是我从来没接触过这种玩意儿,也没想过自己有天会用这种设备听音乐,那么我是不是得学习一下黑胶唱机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学习一下应该怎么使用?学习一下如何把面前这一大坨给运转起来?机器到家的那一晚,我睡了 4 小时,早上 7 点起床之后就去下单买新唱针,发誓一定要玩转它,听听那种模糊温暖有毛边感的声音究竟是怎么一种感受。
我现在就问你:就以这种日程表,就以这种项目数,我用什么时间去玩我买的那些小葫芦?我用什么时间去看最新一季的《黑镜》?对了,我用什么时间去定制自己设计的文化衫、老登帽?已经是夏天了哎。
前天我写了一段近期自我总结:
「最近要玩的东西太多,玩不过来,只能每天忙中偷玩,安排一个时间表......这样坚持了一周,每天轮着来各种固定项目,到点就得去,不然时间错过就来不及了。最后实在是没法坚持下去,感觉比上学还严,比上班还累,比带孩子还忙,比打地鼠还心慌。」
要不你也来试试?

------



2025-05-07

中年与绝交

 


我想用这篇文章作为《人到中年交友难》系列的终结篇,在这篇里我想谈谈中年和​绝交。作为江湖著名的职业绝交犯,我的个人经历和背后的想法也许对你会有借鉴意义。
不是说中年就交不到新朋友,我在疫情期间就结识了一位新朋友,这段友情维系了三四年之久​。我们是在一家餐厅门口躲雨的时候相识的,站在逼仄的门廊下,外面是瓢泼大雨,如果一直​不说话就会感觉很尴尬。于是​他开了口,我做了答​。没想到居然聊得很投入,很开心,半小时之后,他邀约我和我朋友一起去​他家里再喝上几杯。
后续几年中,只要我们都在北京,基本上每周都会见一面,吃饭喝酒聊天,从约定的 6 点 15 分开始,一直延续到午夜​ 1 点左右。他是非常聪明,非常有趣的一个人,也是世俗意义上绝对的成功者,最重要的是人生阅历很丰富,​见多识广,什么话题都能聊得下去,而且总是有自己鲜明的观点。和他聊天的时候,如果他那天状态很好,那么就会风趣幽默,妙语如珠,让人​听一晚都不觉得厌倦。加上他所亲身结识的人和经历的事很多,可以让我知道我们共同领域内​的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的故事。
现在我们绝交了,准确说,是我​单方面绝交了。
是他​有什么错吗?没有。是他有了什么变化吗?没有。直到今天,我都认为这位朋友是个好人,​认为他适合做朋友,认为他对朋友一心一意,认为他私宅中的饭局可以见识到形形色色的人物,而且都是​各自领域内的专家。
但是,从我认识他第一天开始,我就不喜欢他习惯性的「想当年」,不喜欢他习惯性地打断他人,不喜欢他习惯性地表示「你不懂,我才是真知道」,也不喜欢他​对自己身边人的强硬态度和蛮横做法---反而是我们这些半生不熟,距离他生活足够远的朋友和熟人,得到了​最大的优待和宽容。
他并没有隐藏这一点,​从第一天结识开始,他就是这个样子:个性强烈,性格张扬,自信笃定,优点和缺点​都非常鲜明。对于我来说,虽然我不喜欢「想当年」,​但是这和我没关系。每个人都有光辉岁月,每个人都有英雄往昔,区别在于​说还是不说。​他喜欢说,那是他的自由。他喜欢每次都说,那是​他的习气。
有时候听得厌了,我也会揶揄几句​:「老说你当年有多成功,老说你现在多有钱,​难不成你这是想要睡我吗?」。其实,我真正想说的是:这些东西都和我无关,我对人感兴趣,对人的经历,人的想法感兴趣,不是为了结识成功人士,也不是为了结识土豪​好去薅点羊毛。可惜,这种揶揄不是每次都有效。
打断别人说话,习惯性地表示反对,​我非常不喜欢,因为缺乏人和人之间基本的礼貌​,不是很尊重人。但我认识的人多了,类似的人​并不少。未必都是因为自己傲慢,因为自己居高临下,而是因为​做了多年管理者,习惯了下达指令,做出决断,尤其是习惯于被下属包围,于是把谈话聊天惯性地自动理解为自己正在听取汇报---他们有个致命的习惯,习惯了他人顺着自己的意思说话。
​好在我情商很低,所以我会直接发起反制​:你别说了,​先消停五分钟。或者:你不要老打断别人,​先让别人把话说完。​他也并不会因此恼怒,说明的确不是​真的傲慢。​有时候还会嚷嚷几句抗议:是他太啰嗦,几句话能说完的事情,你看他东扯西拉都说​半天了。但是不影响下一次还是会打断别人,还是会对别人说​:「你就根本不懂,我才是......​」。通常别人都会因此脸色发白,或者面露尴尬,但是他好像对此毫无觉知。
真正促成消失不见的契机是一件很小的事情,我发现我们因为逐渐变得相当熟悉,他已经开始很自然地用对待身边人的态度来对待我,​或者说,提出要求,进行行为​规范。​虽然我在一开始就猜到会有这一天,因为人的本性是很难改变的​。很多人在结识新人的时候,会体现出足够多的尊重,足够多的理解​。一旦把对方拉入自己的小圈子之后,在那个小世界​里的一切人和事都得按照自己的要求来运行。​也正因为如此,态度会变得简单直接粗暴。
这种人是恒星,因为具备强大的引力,会将陨石和小行星吸引而来,然后它们围绕自己旋转,然后它们最终都会落入自己​炽热的表面焚烧殆尽​。而我这种漂浮的石头更喜欢自己的轨道,所以会在陷入无法逃逸的距离之前加速​变轨离开。
决定要变轨离开之后,我反思了一下这几年​间的这段新友情,得到了一个我自认为正确的​认知:骄傲的人更容易觉察他人的骄傲,自满的人更容易觉察他人的自满,蛮横的人更容易觉察他人的蛮横。并非是别人身上真有什么问题,而是自己身上的问题之前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对象被激发出来,自我从未觉察到这一点。
​真正让我决定消失的原因就在于这一点:因为我有了自我觉知,所以我在对方身上看到了​毫无变化的那一面。同样的话题,同样的「想当年」,同样的打断,同样的​习惯性否定,同样的严苛要求粗暴对待---几年过去了,没有任何变化。一旦自己变化了,这种​不变就变得非常难以让人忍受,就像是在看一个困在透明玻璃罩子里的人,他不觉得有个罩子存在​,反而觉得自己一直都对,一直在掌控一切,并且有信心可以​这么一直继续下去。
尤其是产生了透明玻璃罩子这个联想之后,在罩子里的所有​定轨飞行突然就变得令我兴趣索然,因为那是模式重复,因为那都可以预测,包括所有的风趣幽默,所有的阅历经验,所有的观点思路,​都是定轨,绝对不会超越那个​罩子的边界。那么,​作为僚机重复参与这种定轨飞行的意义为何?
​一个简单的历史回顾:我们每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今天的自己,都是因为当初遇见了透明玻璃罩子之外的人和事,有时候简单到只是心一横闭起眼睛往更远处主动漂流而去,于是奇幻的际遇就此发生。
所以我就毫无征兆地消失。没有抱怨,没有指责,没有宣告,也没有解释,就那么干脆直接消失掉---这是解释不了的事情,​解释了也只会让人觉得越发困惑,无法理解。这里没有谁是坏人,也没有谁做错了什么事情,只是单纯地因为其中一方觉得​这段友情本身失去了意义​。而且,说明白似乎也没有什么帮助,因为人的改变从来都是自己的事情,外人外力帮不上什么忙,​你没办法让一个自认为没问题的人意识到存在着什么问题。
中年人的绝交​在我理解里就是如此,没有凶手,没有责任人,​没有错误和罪行,甚至都没有朋友圈的割席贴和绝交檄。无疾而终,这是我能想到的​字眼。仿佛是几年前那个下着滂沱大雨的夜晚,在那间餐厅的门口处,我没有说任何一句话,径直​走入了雨雾就此消失不见---这应该是故事正常的走向。而之所以老天安排了额外的一段,也许是​为了提供一次自我觉察自我觉悟的机会,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及时把握。
有人问我,为什么自己朋友突然就消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这里是其中一个例子,答案是没有原因,或者说,不是你认为的那种原因,仅仅因为每个人都在坚持做自己,就像是经典的希腊悲剧。​



------


相关文章:




2025-05-06

朋友都去了哪儿

 


这一篇文章是继续昨天《人到中年交友难》的讨论,由于在那篇文章里我要谈什么是中年危机的解决之道,所以对于一个具体人的具体处境就不够关切,而且那样的写法显得有些居高临下。所以,今天我想针对为什么人到中年举目四望,却找不到朋友这种个人感受​聊一点自己的想法。

中年人举目无友这种情况,在他的生命历程中不止出现过一次。幼儿园毕业,小学毕业的时候就曾经发生过,因为年纪太小,力量太弱的缘故,小朋友​都是任人摆布,从一处被安排前往另一处。在这个过程里,童年好友大多数都​会失联走散。只是说一个孩子的注意力很快会被转移,在新环境里很快能够适应,又会结交新朋友,加上时间太过久远,大家在成年之后就不容易回想起当初伤感失落孤独的​感受。

但小朋友也会难过的,不是么?

然后是 18 岁,要么出去做工,要么去念大学,又要告别相处三年乃至是六年的​好朋友。同样的,你也做不了什么,每个人都要各奔前程,你不可能说「你也来我的工厂一起打螺丝」,或者「不如你也考我这所大学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前路,分别在所难免,好在「大家都有光明的未来」,能冲淡不少这种​朋友消逝远方带来的伤感。

再后来,也是相当致命的打击是在20 多岁到​ 30 岁上下这个阶段。​我经历过,我知道那种感觉有多么恐怖。你的朋友们一个个去约会了,从游戏室从​酒桌牌桌宵夜摊消失了。然后他们再来的时候,要么带着个人要你接纳,要么玩到一半接到个短信或者电话​就要起身​先走。所有这些举动,都在提醒你生命中巨大的变化已经到来​:你对于朋友而言,已经不再是那个​最重要的人。

在某个适合吃宵夜的晚上,在某个游戏的首发之夜,你发现已经没有人可以叫出来,即便叫出来​也不能尽兴,总有人要先走​,于是你第一次正式提出了那个问题:朋友都去了哪儿?

再往后,就是朋友们突然​开始排着队结婚。婚姻像是传染病,20 出头的年岁流行一轮,​接近 30 岁的时候又猛然流行一轮。​这件事情恐怖在哪里么?你还记得吗?你的朋友们排队去结婚,会让你感觉人群在朝着同一个方向在走,而​你落在了原地。于是你莫名其妙就有了紧迫感,疏离感,觉得自己是不是要错过什么极为重要的东西。你会感觉到非常心慌,朋友们打开那扇叫做婚姻的大门一个个走出去,而你却坐在人生的教室里留堂,​面前的卷子上一个字都没有写。

朋友结婚了就是另外一种朋友,​怎么说呢,不再是纯粹的自己人了。从此,他自己和所有人都会天然地认为,他的家庭,他的妻儿应该位于​所有朋友之上。而在更久远的时间之前,大家可不是这么看待​对方的父母的。进入婚姻的大门,然后住新房,造新人,如果你没有结婚,那你就停留在昨天。如果大多数朋友都结婚了,​那么你就等于是从某种共同生活中给放逐了。这时候,作为一个放逐在荒野里的人,​你会第二次问那个问题:朋友都去了哪儿?

​中年时发问第三次,​我想大家早就应该都习惯了,但看来并没有。

分析结成友谊的原因,​可能一张纸都列不下:义气相投、欣赏个性、乐于助人、品位一流、慷慨大方、头脑灵活、共情同好......但我也可以用​一行字就写完:​在对方身上刚好有你的期待,无论​那个期待是什么。

然而人到中年,我们都从生活经历中学会了一件事:期待是靠不住的,因为一切都会变。无论你期待对方什么,对方期待你什么,​这种期待的对象不会永久成立。地位改变,财富改变,心态改变,环境改变,甚至是体内激素改变,微妙的期待平衡就会被打破,​然后就有些身影会渐行渐远。

你会发现,​很多好朋友之间也很少见面,甚至很少联系。因为不接触少接触,双方心目中的对方就不曾改变,​对于对方的感情也就不会改变。有些人做了一生一世的好朋友,​也许只是因为相见的次数足够少,谈过去的话题足够多。​朋友圈和聊天群里频繁割席,也许只是因为每天见太多听太多了觉得心烦而忍不住起杀心。

于是这里存在一个​过程省略的问题:人群走散,朋友渐行渐远--->​朋友都去哪儿了?这里省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中间步骤,导致提问太快,​而这样的提问也就不会有结果。

​具体是什么中间步骤?一个旧日朋友的离开,意味着某种​期待的落空。那么,是不是应该分析一下具体的期待是什么,为什么它不成立了​?是不是也应该想一想,那些曾经的期待对于自己而言,曾经意味着​它们很重要。如今它落空,那么​是不是可以问问自己:对于自己而言,真正重要的是什么?​自己真正在意的是什么?​真正能够填充自己生命的究竟是什么?总有些期待不是妄念,​也不曾落空,就像是总有些朋友一直都在一样。这时候,你在​他们身上看到的期待,就多少接近于真实的你自己。

​所以,不要省略过程。​期待落空不是什么坏事,发现自己落单也不是什么坏事。人到中年还是无法认清自己,无法面对自己,拿一堆人头和热闹填塞自己的生活,填满自己的时间,​这不是什么明智的事情。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真在意什么,知道什么对于自己真有意义,就可以换一个问法,不再问「朋友们都去了哪儿」,而是问「我现在走到了哪里,接下来我要去向何方​?」。

一旦你知道你自己此刻站在哪里,一旦你清楚你未来要去向何方,谁和你​一起上路就没那么重要。有那么一两个人固然非常好,实在没有人只能独行也没有什么关系。而如果心能转到这个方向上来,也许会发现自己之前的许多期待没什么意义,之前的许多在乎也没有那么重要,​甚至你自己也不是你曾经认定的那个人。

人们说人世之中人和人的相遇,就像是流星划过夜空,彼此见到对方身上的耀眼光芒一现,然后就转瞬即逝,​一去不返。我作为理科生并不赞同这个比喻,流星就是石头,​流星本身没有任何光芒。是大气层,是你的粘稠大气层,让​陨石高速接近时剧烈燃烧发光。每一颗划过夜空的流星,都在提示你大气层的存在,提醒你这是你在这个茫茫宇宙之中​的特别之处。但你的目光却追随着流星的尾迹,从未注意到它。

你问:「流星都去了哪儿?」。我的答案是​:哪里都没有去,整个宇宙里全是石头,只有靠近你的才会成为流星。​一直陪伴着你的​叫做卫星,它们通常都不会那么明亮夺目。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