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31

这般颜色做将来

 


朋友知道我最近迷恋紫砂壶,他是个古玩收藏家,就送我一些明清时代的紫砂残片方便我研究材质。但是他心中暗自是有高下的,于是一并寄来一些宋代的龙泉窑残片,很随意地说有时间也可以看看。
几乎是在打开包裹的瞬间,我的注意力就完全发生了偏离,视线再也离不开龙泉窑残片。

北京正好是阴雨天,窗外的光线柔和细腻。照在残片上,并不会产生强烈的反光,而是显一片温润的色泽。仔细去看,残片表面是透明的,青色是从下面透出来,如同面对一潭绿水,水面下是无数小气泡,那些青色就在水底缓缓上浮。

然后就是无尽的惋惜,这么美好的物件,竟然不能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以至于我现在无法窥见它原本的模样。一切美好的事物似乎都是这样脆弱,需要很大的运气才能在这个世间安然存在。不过,也正因为这种残缺,我才能有机会把它拿在手上,又因为这种残缺,让人对它完整形态的美陷入无限的遐思。

我看那残片内外丰厚的釉质,夹住中间的胎体,就像是一块夹心饼干。当夹心饼干四个字跳出脑海的时候,我突然强烈地意识到我手里的残片是人为之物。是人们抟土为胚,伐木为薪,垒砖为窑,中间不知道经过了多少尝试和巧合,这才有了这样的造物。
中间不知道它辗转了多久,经历过多少任主人,更不知道何时破碎,最终才落入我的手中。于是,它现在静静躺在我的掌中,一千年的光泽和颜色穿越时空,在我面前掀起宋代文明的一角,流光飞舞,五色斑斓。在这一刻,宋代非常具体,不再是书本上印刷的铅字,脑海中的诗词和数据,宋代的一小片就真真实实正落在我掌心,这是可以触摸,可以感受,可以目睹的历史。
对比我手中明清时代的紫砂碎片,毫无疑问,今年的工艺已经远远超越前代。即便是大众日常使用的机车制造紫砂壶,在工艺和造型乃至泥料上,都让明清时代民间紫砂壶难以望其项背,越发显得粗糙和粗劣。但龙泉窑不是这样,龙泉窑给我的感觉是文明的高峰。很难想象在一千年前,人们居然可以制造出如此美丽的物件,现代工艺最多在造器的精度上可以超越,但是在光泽质感颜色上,依然还有相当距离。
人们经常说,美是没有标准的。那是对于个体而言,每一个人认为什么是美,的确没有明确的标准。但是对于群体的人而言,美不但是有标准的,而且可以通过感受来进行度量。类似龙泉窑这样的存在,当然就是一种美。在蒙元所带来的暗黑世纪,和明清两朝所带来的沉闷压抑的 545 年作为背景之下,龙泉窑美到不可方物,光芒万丈,令后世都无地自容。
我现在认为我朋友是个很妙的人。他看到我沉迷紫砂壶,自然内心有一套自己的看法。他不劝说,他也不反对,甚至都没有一句话正面谈到这个问题。他有他的想法,他有他的法子。就像是现在这样,看起来是投其所好赠送我一批紫砂残片,他知道初次接触紫砂壶的人往往为泥料所困,因此任何可以接触到真实紫砂壶的机会都不会轻易放过。但是,他又暗中在邮包里放了几枚龙泉窑残片,作为额外的礼物,然后就此不理。
龙泉窑果然发挥了自己死间的作用,它直接导致我对紫砂壶的兴趣大为下降,从原来需要仰望的高台上跌落下来,变成一种精致的民间手工艺作品。依然珍贵,但不是原来的那种珍贵。依然美好,但也不是原先的那种美好。我朋友成功地摧毁了我先前心中对紫砂壶的欣喜若狂,如获至宝。现在我拿起任何一把我精挑细选的紫砂壶,内心都有一丝淡淡的怅然挥之不去。
什么都好,可惜就是不是龙泉窑。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光芒你一旦见过,就再也忘不了。有些光芒即便暗淡,却依然可以映照得它周围的一切都黯然无光。明人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意思是雨水停歇,云团也裂开一线,露出后面的天空,那么,就按照这样的颜色去烧出一样的瓷器吧。
就这样,我摊开手掌,在北京的雨声里看着掌心取自宋朝大地里的泥土,却从上面看到了宋时雨后的天空。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