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朋友对我说:听觉也需要训练,如果你能听满1000小时高质量的音乐,你的耳朵就能训练出来,从此可以分辨声音好坏,音质高低。我心算了一下,觉得今年达成1000小时的目标希望很大,这样我就又多了一项能力。
但是所谓的“高质量”怎么定义?我去做了一点研究。结论是我们听音乐,全靠喇叭去模拟和还原当初歌曲、乐曲录制时候的真实声音,所以关键是喇叭质量。如果我上拼多多买一对10块钱的喇叭,即便我开通网易云音乐会员,用那对喇叭来播放,效果也就只有一个“糊”字。
所以我买了一套书架音响,刚好可以放在我的书桌上。买之前我看有音响专家介绍说,入门级HiFi音响的标准是3000块人民币,分析了原因,让我很是信服。不过以我的鸡贼,又忍不住去想一个问题:具体是什么3000块?
鸡贼归鸡贼,但你不能不承认我问得很有道理。因为现在市场上一套3000块钱的HiFi音响,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钱是给了营销、推广和渠道,那我买下来就不是很划算。那么,如果一套HiFi音响五年前、十年前卖3000块,甚至不止3000,由于很受欢迎,得到了消费者的验证,那么厂家势必会生产很多套出来,那么势必到今天都卖不完,那么势必不能再卖3000块。
我的问题就变成了一个很简单的选择:是五年前的3000块钱,还是现在的3000块钱?最后我选择了6年前的4000块,尊宝S801当时是这个价,现在亚马逊上全新一套售价不过是120美金,国内售价高一点,也就1000出头,还可以私信讲价,还可以用更便宜的价格买到带小功放机的套件。当然,音响专家们也提到了一条购买原则:买新不买旧。我听了也觉得很有道理,不过我听完了装作是没听过。
到现在我应该已经听了50个小时以上的音乐,果然觉得耳朵灵敏了起来。小时候我听父亲有一句很粗鄙的话用于形容一个人听力好,说是“10公里之外山头上有只蚂蚁放了个屁他也能听得清清楚楚。”我不说是能听到蚂蚁放屁这种声音,但是对于声音的感知的确比以前丰富了许多。同样的一首歌曲,不管以前听过多少遍,现在我能从中听到更多之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
此外,我也获得了以前不曾有过的体验。比如说用书架音响对着我的脑袋轰,我会感觉声音不是从左右两个喇叭里发出来,不是来自左边和右边,而是来自我的正前方。尤其是闭上眼睛时听人声,感觉像是歌手站在我的正前方,反而是乐器分别从左边和右边传来,各自都有清晰的位置,仿佛是自己正面对小舞台。
发烧音响界把这种感知称为“结相”,有点像摄影界的术语“聚焦”。聚焦是指调整镜头焦点,让拍摄对象清晰成像。结相说的是声音能够给人带来稳定、清晰、真实的位置感,仿佛在虚空之中有一处稳定的音源一样。我于是有点理解为什么会有音响发烧友,为什么他们会在音响上投入那么多钱,因为结相带个人的感觉很奇妙,人就会忍不住去升级换代,希望得到更为真实和清晰的结相。不单要听出人和乐器的位置,甚至要追求声音在反射回荡时带来的空间感。他们不止要听到声音,他们还想听到演奏表演时的场所。
几年前,大概是男人之间相互赠送机械键盘的风潮前后,还有段时间流行相互赠送高保真耳机。所以,我家里还有几套好耳机,但是因为全套设备很麻烦,我听了几天就收起来不用。现在,我的功放机上正好还有个耳机输出孔,我就找出耳机来体验了一下。
又是另外一种感受。如果说音响的结相是来自自己正前方的虚空,那么耳机的结相则在人的大脑里。具体说起来,就是大脑的正中,天灵盖的正下。以前我听禅师引导禅定,说到放松自己的大脑时,禅师强调要去想大脑这里是一片空间,要想象它无边无际。我就很困惑,大脑就是个具体的球,西瓜和冬瓜的区别,哪里来的无边无际的空间?
但是现在我略微有一点理解了。因为从耳机的听音效果上来说,脑袋里分明可以放下一整个小型乐队和一名歌手。歌手就站在大脑中央的白色圆形舞台上唱歌,喉结都会一动一动的。同样的,放上一个满编制的管弦乐队也没有任何问题,弦乐在前,管乐在后。大脑里确乎是存在着一个无边无际的空间,只是我之前没有真实的体验去验证而已。
同样的,我也理解了那些整天耳机长在了脑袋上的年轻人。我理解了他们未必是沉醉于歌词或者是旋律,未必是沉迷于歌手的声线和色相。而是在咖啡店在图书馆在办公室在公交车地铁上,他们可以经由耳机进入一个脑海中无边无际的空间,那个空间可以把外界的一切人和事都遮蔽,只留下他们自己可以安全安心安定地待在这个空间里。他们真正迷恋的,是自己随身携带的这个空间---他们现实生活的副本,精神世界的洞天,如果不是GM级的乘警或者洞玄级的老板,任何人根本无力打破它们。
为什么人们会在耳机、耳机功放、耳机连线上投入那么多钱那么多时间?因为在这片神秘空间里听演出是比听音箱更为奇妙的感觉。听音响像是听堂会,歌手乐队在外,随时会曲终人散。耳机提供了一种专属自己的拥有感,歌手和乐队跟着自己走,就在自己脑海里,就像是带着自己的眼睛鼻子耳朵一样。听耳机的人,获得了一种类似帝王一般的体验,因为在他的行宫里永远有一支宫廷乐队在等待着他的召唤,专属于他一个人,哪怕是嫔妃和孩子都不能征调。所以,他要在脑海里“听”见每一丝气流在牙齿上的每一声摩擦,每一根琴弦的每一次震动,每一位乐手身上的每一条衣褶和他们各自的站位---王就应该如此。、
最后,我忍不住问了自己一个问题:人们如此投入一个脑海里形成的幻象,这是不是饲养出了更多更强的自我?是不是形成了更大更沉的沉迷?在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之前,我又问了自己一个根本无法回答的问题:所有我通过耳朵感知到的这一切,究竟是我一个人的感受,还是大多数人都如此?也就是说,我们听到的究竟是一样还是不一样?我不知道,也许有人可以在留言区告诉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