槽边往事
和菜头的博客 Hecaitou's Blog
2024-06-25
网上论战金字塔
多年前有人做了一张图,分析不同层次的网络论战方式,以此分析辩论的水准。它是一个金字塔型的图示,从底座至顶部依次分为7层:
谩骂---诸如“你蠢到家了”的话
诉诸人身---不针对发言内容讨论,而是攻击对方的品质或者话语权
批评语气---不针对发言内容讨论,而是批评对方的语气
抬扛---提出反论点但仅提供极少数理据支持
提出反论点---提出反论点并辅以说理或者相关根据
尝试证伪---找出谬误之处并使用引文解释
证伪主论点---有力地将对方的主论点证伪
金字塔类型的图示,一般都暗示了两点,一是不同层次在数量上的差异,越靠近塔尖数量越少,越罕见;二是不同层次之间的高下,越是靠近塔尖越强,越高级。所以,这张图的意思是在说网络论战的时候,谩骂最常见,水平也最低。证伪主论点最少见最难得,水准也最高。
这里我需要岔开一下话题,以我的所知,图里所有“证伪”的用法似乎都不大对头。证伪是一个科学上的概念,指一个命题的可证伪性,或者可反驳性。也就是说,在逻辑上分析,一个命题应该存在和它结论相反的可能。波普尔创造了这个概念,用于区分科学和伪科学。
比如说“宇宙里存在着外星人”,因为没有人可以在一瞬间穷极整个宇宙进行调查,所以没法提出相反的证明,那么它就是不可证伪的。但是“我家隔壁老王身高1.75米”这个说法,逻辑上来说,当然可以用实测来证明老王不够1.75米或者超过1.75米,所以这个说法就是可以证伪的。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把“证实为错”,“证实为假”说成是“证伪”,这是一种误用。
回到今天讨论的主线上来,还是这张金字塔图,让我换一个问题来问:你认为在网络论战中,图里的哪一种方式更容易让对方暴跳如雷?在你思考答案的时候,我还有另外一个问题想问:如果你上网就是因为寂寞,想要有人回应一下你,那么图里的哪一种方式更容易让对方产生回应?最后,我还有一个问题:如果你按照图中的方式在论战中进行反驳,你认为网友最容易理解,也最容易参与的是哪一种?
在我提出的这三个问题里,这个金字塔毫无疑问应该倒过来才对。从刺激和激怒对方的角度来说,越靠近金字塔底座的讨论方式越有效;从强制沟通获得回应的角度来说,越靠近金字塔底座的讨论方式越有效;从赢得观众,获得支持,发起群攻的角度来说,越靠近进金字塔底座的讨论方式越有效。所以,网络世界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模样。
这张论战金字塔图其实隐藏了两个前提:一、人们上网论战是为了弄清楚某个问题。二、人们观看论战时,拥有足够的辨识能力,能清楚地知道论证的正确与否。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两个前提均不成立。人们上网并不是为了求真求知,大多数人上网就是为了打发时光,找点乐子,凑下热闹,排遣一下寂寞。只要有热闹看,没有几个人会在意逻辑正确不正确,论证严谨不严谨,这些东西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原本就已经超纲了。相比之下,谩骂最容易理解,也最容易得到喊麦的快感。
高明,但是没有多少人在意;不高明,但是对于大众总是有效---这张论战金字塔图应该这么看才全面。
抛却了高下善恶之类的概念,我更愿意把这张图横过来,做成一张光谱图。在光谱的一头是谩骂,在光谱的另外一头是反驳。每个人依照自己的理解力和习气,在这张光谱里靠近自己喜欢的那一部分。经年累月,然后由此产生不同的结果。喜欢谩骂的,最终会在所有的第一念里想起谩骂的模板台词。喜欢反驳的,最终会在所有的第一念里做分析,本能地寻找论点本身的缺陷。扩展到所有的沟通,所有的新问题,人也会做出类似的反应。这样的不同的反应,决定了在人生路上会遇见什么。
对于我个人而言,这张图最大的功效不在于某种知识分子遭遇现实打击之后的自我安慰,好坐在金字塔塔尖上抹眼泪舔青包,而是帮我省时间。从5级到7级,这样的论战或者讨论方式,我可以从中多少是能学到一点东西的。而自5级之下,其实无论对方说什么,都没有任何沟通的价值,因为那是在浪费时间。但是,对于一名写作者而言,这些5级以下的内容又不可或缺,因为它们有娱乐性,大部分读者喜欢看。你横着来,我横着打回去,这对于大家而言就很娱乐,很放松,很有观赏性。
尤其是网络大环境就是如此,所有人多少都遭遇过5级以下的攻击,内心怅恨却没有手段反击。于是,看到有人挥拳直击,大力破之,就会发自内心地觉得爽快释然,觉得今天又是美好的一天。
主要原因还是大家不会看图,所有的图示其实也是一种观点表达,并不是什么反应客观或者真实。然而,对某个观点结合现实情况加以衡量思考,从中挖掘出更多真相,更多观点,并不是人人都能做的事情。尤其是看到一张图,默默地就开始想着自己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符合它提出的标准,如何才能做个好人,这就更糟糕了。在这么复杂的一个世界里,单纯追求做一个好人是远远不够的,你起码得学会看图。
---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较新的博文
较早的博文
主页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近期热门博文
迫不及待的旅行
恨不得放下手头的一切事情,立即就去旅行,就像是去奔赴一场私奔,那是很多年前我会有的心情。现在我更愿意待在家里,从客厅旅行到厨房,从厨房冲好咖啡再浪游到窗前。 年少时我的问题是坐不住,根本坐不住。不需要在公共假期靠近才坐不住,每天日落时分我就坐不住。在学校时,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离...
在大卫像前大喊大叫的大妈
无论真实水准如何,起码在我朋友们那里,如今的我已经是个专家。于是,我现在也就有了一项新业务:AI作品鉴别师。朋友会把疑似AI 创作的高度拟真作品传给我,要求我鉴定这是实拍还是AI生成。 昨天我接到的新项目是一位中国大妈在大卫像前大喊大叫,痛斥雕像伤风败俗,教坏细路的视频: 视频中...
生日快乐,和菜头先生(2025)
今天我满五十周岁。 人不是一下子就跳到五十岁,但有可能在一夜之间老去。此刻我对五十岁还没有多少概念,因为日子是一天天过下来的,变化也是一点一滴逐次降临,于是我很难觉察自己其实已经变了那么多,觉得自己只是刚刚从昨天走来。 这个昨天可能是1990年夏天的那个中午,我从昆八中骑着自行车...
绝不内耗的榜样
所有会在不知不觉中遭受他人的情感、道德勒索的人,所有习惯于把一切都首先归咎于自己身的人,我认为都应该看一看 西德妮·斯威尼接受《GQ》记者 凯瑟琳·施特费尔的3 分钟访谈视频,因为在那段视频里, 西德妮·斯威尼很生动地展示了什么叫做「绝不内耗」。 此前, 西德妮·斯威尼接了一条牛...
一张测试定力的图片
首先声明,今天我要分享的这张图片其实是一个人类视觉实验,和定力测试没有任何关系。但世间凡有一物,未必只有原初设计时的唯一功用,人们总是可以想出奇奇怪怪的其他用法来。 这张图片对应的概念叫做: 特克斯勒消逝效应( Troxler’s Effect ),由德国-瑞士双国籍哲学家兼医...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