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1

小作文摆我一道


前天在网上看了一篇小作文,我被摆了一道。事情是这样的:
大约在90年代末,我喝过一段时间乌龙茶。那时候乌龙茶很流行,什么冻顶乌龙,金萱乌龙,桂花乌龙。台湾茶商推销得很猛,当时我在云南不知道什么是普洱茶,但是满大街都是乌龙茶。
和台湾人在大陆兴起的所有风潮都一样,乌龙茶后来也不行了,这几年根本就听不到什么声音。我去查了一下资料,说是当年爆出农残超标和添加香精之类的丑闻,然后大家就不喜欢了。我自己也很多年不喝乌龙,现在更多是喝白茶、普洱和单枞,还有就是朋友每年送一次的龙井。
所以,前天当我看到一位自称台湾茶农的人写小作文介绍乌龙茶,死去的记忆突然全面恢复,忍不住想看看这回他还能说出什么花来。这人先用设问开头:为什么总有人说喝完乌龙茶会胃疼呢?然后他就开始自问自答。
说是乌龙茶这些年的做法已经发生改变,为了省工省事,也为了迎合市场,乌龙茶的制作工艺开始向绿茶偏转,追求所谓的青草香。因为制作工艺改变,茶叶发酵根本不足,所以很多人喝了这种新工艺的乌龙茶会胃疼。
紧接着他话锋一转,说在深山里还有一批制茶老师傅在坚持传统乌龙茶做法,坚持半发酵。并且给出了一条标准:真正的传统的正宗的乌龙茶,泡出来应该是“绿叶镶红边”才对。只有真正的老师傅按照传统工艺,费工费时做出来的乌龙茶才有这个效果。他最后举例说,台湾南投的红水乌龙就是这个效果,喝起来醇厚回甘,喝完绝对不会胃疼。
我读完小作文感觉解释得挺清楚,挺科学的,就想试试什么是正宗传统味道的乌龙茶,也许我当年都喝错了呢?然后我就上网找台湾土产店,过程并不容易,红水乌龙的确少有人卖,搜索出来的结果大多都是红乌龙---用制作红茶的方法制作的乌龙茶。也不知道台湾人怎么想的,乌龙茶一会儿要做成绿茶风格,一会儿要做成红茶风格,为什么就不肯做成乌龙茶风格呢?
一番忙活之后,我真的找到了一条红水乌龙,在一家卖各种台湾茶具茶叶的店铺,下单之后昨天送到,看标签什么的都对,就是小作文里提到的红水乌龙茶。我专门弄了个小泥壶,按照茶叶盒里提供的冲泡方法泡了一壶闭目细品。
没有任何特别之处。
我没喝出深山,我也没喝出老师傅,更没有什么传统,就是乌龙茶而已。在美团上让超市送一听最便宜的乌龙茶来,泡了对比着喝,味道差异可能不到10%。我就问自己:怎么了?你还想喝出什么花儿来?一种茶叶,要摘,要炒,要发酵,要碳培,这么多种重手法用下去,你还期待它能怎样?茶怎么做不是重点,茶质本身才是重点。
茶叶质量本身好,人人都能喝出来。人人都能喝出来,茶叶没有脚也能跑遍全国。茶叶在全国跑,就没有一个老师傅能够幸存,可以继续躲在深山里隐名埋姓,苦苦坚持传统。也不存在什么费工费时的说法,费工费时的好茶叶,不就是加价售卖的最好理由么?
这样的一种茶叶,岂不是应该一听难求才对?岂不是应该是我去写小作文求一听,而不是我看小作文说服我买一听才对?同样的,这样的一种制茶传统工艺,岂不是应该人人效仿才对?依照这种传统工艺制作出来的风格,岂不是应该家家宣传才对?那我为什么不知道,还需要看小作文学习呢?
我反思许久,得出一个结论:台湾人讲故事的能力一流,写小作文的能力一流。兰花的故事,普洱茶的故事,都是他们最先讲的。乌龙茶的小作文,之前王力宏的小作文,都是他们亲自创作的。然后怎样呢?然后都不怎么样。就像是我桌子上那包红水乌龙一样,能喝,但是也就是能喝,反正喝不出小作文里的效果。因为用心这种东西是喝不出来的,工艺这种东西则在两可之间---它能为好东西增色,但是无法强硬把一般拗出好来。
小作文的奥妙可能在于精准打击,精准打击我这种有知识障的人。我这样的人满足于获得一种众人不知道的知识或者信息,满足于掌握某个众人不知道的秘诀或者技巧,然后为此去买单。我买的是红水乌龙茶吗?不,我买的是大众不知道的真正正宗乌龙茶,我买的是这种信息上的区隔,我买的是我自己的特别。
难怪古代知识分子没事就跑去寻仙,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都是小作文看多了,就是辛苦了驴。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