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31

难得出趟门


很久没有出门去玩了,半年?一年?出门要么是为了见人,要么是为了吃饭。好像上一次还是今年二月份,朋友带我去 BlueNote 俱乐部听阿卡贝拉。去了当然很高兴,然而下一次还是继续不想出门。

昨天朋友带我去听黑胶,算是今年第二次出门玩。纯盲盒项目,我们手头就一张宣传照,介绍北京有一处所在,可以听爵士黑胶,而且很多是初版唱片。至于是否对外营业,收费几何,其他先达的评论这些信息一概没有,我朋友就那么拉着我去抽盲盒了。我对此没有任何意见,也不焦虑,反正我们从年轻时候起就一直那么玩。
地方在草场地艺术区,靠近北京电影博物馆。去看电影的时候我曾经步行路过,还有一次是进入园区吃糟粕醋火锅,就是一个大型城边村,艺术家和村民杂居在一起。

具体的地名叫做「声音方程式」(Sound Formula),不是咖啡馆,不是画廊,而是一间设计师工作室。一楼专门开辟出来做听音室,大约有一千多张黑胶唱片,其中有许多是首版。中间是主人自己设计制造的一对号角落地音箱,右手边沿墙放着同样是自行设计制造的黑胶唱机、电子管放大器、电源。唯一的例外是一台飞利浦 CD 机,孤零零放在最顶头,一望而知的外人。

主人,或者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主理人是一名平面设计师,这几年北京稍微有点名气稍微有点特色的餐厅,都在他这里设计过店招。哈尔滨人,短发长脸,身材匀称,手指粗大有力,没有艺术家造型,看上去很平和,很冷静,也很普通。

但是他一旦进入黑胶发烧友的身份,就如同神魔附体,完全换做是另外一个陌生人,狂热、强势、偏执、毒舌,然后发自内心地为黑胶布道,感觉是能现场转换一个信徒算一个。反正在他那里,黑胶才是一等一的音源,听黑胶唱片,尤其是上世纪黄金时代的专辑,才是真正的听音乐。为了增强说服力,他分别用 CD和蓝牙播放了同一张专辑,再切换回黑胶,让我们分辨其中的差异。

我是木耳,只能听出细微的差别。我又是流媒体用户,习惯了数字音乐。对于我而言,这就是风格差异,也是个人偏好差异。当然,我也很喜欢黑胶唱片配上落地大型音箱,有很温暖润泽音感,也充满了许多动人的细节。在他那里就不是这么一回事,原话说得很坚决:「觉得都一样,那是根本不懂欣赏音乐!」我朋友也站他那一边,也认为黑胶的模拟信号和流媒体的数字信号听起来根本是两种不同的东西。

没办法,我只能默默抬头看着现场 7米的层高, 计算在北京用两层楼的空间放一套音响系统折算下来要多少钱。

理念上的差异并不会妨碍气氛融洽,这不是因为中年人的克制与礼貌,单纯是因为大家可以边听边聊,而且刚好能聊起来。比如说我之前对日本爵士乐很感兴趣,尤其喜欢一个叫做「三盲鼠」(Three Blind Mice)的厂牌。三个创始人的故事非常动人,他们创业期间一共做过 80 多张专辑,几乎每一张都有特别之处,并且每一张都制作精良。

之前我的一位朋友去京都的时候,我还专门拜托他去中古商店买一张三盲鼠的专辑,任何一张都可以,不是为了听,只是为了致敬传奇。结果没买到,买了一张列侬和小野洋子的专辑,也很好,也很惊喜。昨天在声音方程式,看到主人随手拿出一叠三盲鼠黑胶唱片,而且都是首版唱片时,我禁不住心花怒放,接过来第一次触摸三盲鼠的实体唱片。并且内心狂想泛滥,希望我朋友能够立即制服对方,我就可以抱着这些唱片夺路而逃。

差不多从聊到三盲鼠开始,我和朋友面前就不再是待客用的制式茶水,而是默默换上了两只玻璃杯,还有一瓶威士忌。至于说我面前,则多了好几本日本《立体声杂志》,还有关于三盲鼠的一本专著。接下来,就进入了主人的「这张专辑的这一首我必须给你们放一下」阶段,然后是「听完这一首你们再走」阶段,最后是「再听一下这一首再走」阶段。

三个老男人在空旷的工作室里碰着杯,听着音乐在空间里流动回荡,趁着换唱片的时候抓紧时间聊几句,感觉像是身在一叶小舟之上,又像是身处某个与世隔绝的堡垒内部,一曲接着一曲,地毯上渐渐铺满了唱片。直到一个七八岁的男孩子推开侧门伸出头来问:「爸爸,你不是说今天下午要带我出去玩吗」,我们才突然回到了现实世界,起身为了超时而道歉。几乎是在瞬间大家就取得了共识,在周末的下午,履行父亲的诺言,去陪伴孩子玩耍,要远比大家聚起来听音乐更为重要。

主人一路送我们出来,一直送到村尾的停车场。那一刻,我完全能够理解他的心情。他开这样一个黑胶爵士乐空间,按照每人 60 元一小时收费,肯定不是为了生意,只是为了找到愿意一起听音乐的人。收费只是个门槛,过滤掉那些单纯是为了满足好奇心的人。然而,更多时候来到他那里的人也并不会安心听音乐,他们主要是来打卡拍照,用那个空间,用一千张黑胶唱片,用剧场之声款式的巨大音箱,乃至于窗外的爬山虎作为背景拍照。音乐呢?音乐他们并不在意。

北京有很多寂寞的人,寂寞的人拥有自己寂寞的爱好。这座城市如此之大,无论你的爱好多么寂寞,你也总是可以在这大城的某个角落里找到另外一个同类。这是北京的美好之处,所以那么多人能够忍受这里的食物和气候,忍受这里的拥挤与嘈杂,忍受几乎无穷无尽无休无止燃烧的欲望与狂想。因为知道自己不是世间唯一的那一只怪物,对于很多怪物而言非常重要。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