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5

创造改变的可能

 


这两年我有种感受正变得越来越清晰,渐渐朝着一个想法蜕变。那就是在绝大多数时候,人对于世界,对于他人是无能为力的,它们总是在自己的控制之外,总是在自己的意愿之外。但人可以控制自己,人也可以改变自己。

但改变自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少人可以成功。原因是我们大多是从理性的角度,逻辑的角度去进行分析,认为自己「应该」、「需要」去做出某种改变,甚至可以非常确认这一点。不过接下来的事情大多是一样的,身体或者情感很快回答说:不,你并不想,你并不需要。于是,改变就未能发生。

之前我觉得一定存在什么方法论,可以按照步骤可以分阶段,一点点「培养」出某个新习惯,然后新习惯替换老习惯,人也就随之改变。然而我很快意识到一件事,无论步骤划分是怎么细致,每一步是如何可行,难度梯度是怎么平坦,第一步却始终是个问题。这里根本就不涉及到后面如何执行,如何维系的问题,是卡在最开始,人迈出第一步需要理由。

我也做了反思。这种遇见事情就去找方法论,找操作手册的做法,忽略了这种想法本身有个隐藏前提:人是理性的,人会按照理性的指引而行事。只要你想明白了,你就会去做。可惜的是,这一点从未成立,人并非是全然理性的,甚至可以说远非理性,通常在各种冲动下快速做出反应和选择,理性通常并不在场,只会在事后出现,去做一些洗地的工作。比如说合理化先前的选择,自己做自己的辩经大儒。

一个非理性的人,如何可能做出理性的改变?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长一段时间。

现在,我在毫无任何实证的情况下,试图找出玄学解释。就是说正因为人不是理性的,这就意味着任何人都拥有无限的可能性,想法的无限可能性,行为的无限可能性。那么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平行宇宙并不在现在的宇宙之外,而是全部藏在每个人的心里。换句话来说,一个此时此刻站在你面前活生生的人,他其实是一个鼓鼓囊囊的种子包。在他的心里,藏着未来无限种个人变化的种子。

接下来的事情很简单,就是随着时间推移,什么种子才会发芽?自己的理性做判断,某颗种子合情合理合法,应该发芽---这明显不会实现,因为种子要不要发芽和这些事情根本无关。我还觉得我应该变成一个儒雅随和的人呢,这才是我的最优选择,问题是当我要发火的时候有谁能拦着我,有谁会提醒我要儒雅随和?于是,每一次发火,嗔恨的火焰就焚尽儒雅随和的种子,那它当然就总是没有办法生出芽来。

种子今天发芽,靠的是什么?是昨天前天上一周上一个月的阳光雨水氧气和养分。对于人也是一样,个人过去的想法行为决定了现在某颗种子能不能发芽。只是说过去人没有仔细想过这件事,由着自己的情绪和感性做了大量决定,很随机地产生了各种想法,在这些想法下产生了各种随机的行为。在无限面积的心田上,播种了无限颗的种子,但是阳光雨水是随机落下,这种子也就只能随机出芽。

人们说,到得头来人总是会变成自己不想要的样子。这就说明并非是真正随机地下雨,而是根据人的习气和惯性重复想法和行为,所以只有特定的种子能够发芽。不想要,说明理性和行为习惯在打架,但是后者赢了。

既然如此,现在我想说的玄学方法就比较清晰了:

内心种子的阳光雨露氧气养分是什么?首先是一颗想要做出改变的心,是心而不是头脑。是心对某种现状感知到厌倦、痛苦,是某些具体的情感,而不是大脑做出判断正确或者错误,应该或者不应该。心感知到厌倦、痛苦,想要从中脱离,这才是真实的想要改变,也最有力量。还记得吗?情感和感性比理性要有力量。理性只是马鞍,情感和感性才是马嚼子。

因为升起了这样的心,这样的心就有可能观照自己日常的想法和行为。有了日常的观照,这样的观照就可能觉察什么想法什么行为是阳光雨露,什么是废水岩浆。接下来,就可以小心地维护那些阳光雨露,避免废水岩浆。这样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你自己想要的那颗种子也许就能终于发芽。

很多发过芽的人都会宣称,改变是有内而外发生的,改变的力量也是内生而非外来的,改变使得自己变得更加自信与平和,应该就是这个原因---正确的发心、正确的想法、以及正确的行为,三者依次产生,循环不已,于是自己就会成为种植心田的专业农夫。知道怎么才能种出自己想要的芽,这就是真正自信与平和的原因。

然而,这个玄学解释还是没有讲清楚那个关键性一刻:内心何以在感受到厌倦和痛苦时,猛然间产生了脱离的念头,而非习惯或者麻木?我认为这需要福德,它同样也是个玄学解释。之前积攒的福德足够,在那一瞬间才会有灵光一闪。福德余额不足,在那一瞬间也就继续沉溺,不假思索,让相同的感受再次淹没自己。

在这一两年间,我经常用功德池水位在文章和留言里开玩笑,其实它不全是玩笑。池塘水满,日常高水位,才可能为自己的改变创造出可能来。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