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30

背刺者艾玛


JK罗琳和艾玛·沃特森之间的漫长纠葛,在16个小时之前掀开了新的一页。在一段关于艾玛对罗琳转变态度,隔空示好的视频出现在网络上之后,罗琳写了一篇很长的回应,翻译如下:

我看到关于这件事的很多评论,所以我想谈几点看法。

我并不认为曾经扮演我创作的角色的演员就必须永远同意我的观点。这种想法就像我现在还要去问我21岁时的老板我应该持什么观点一样荒谬。艾玛·沃特森和她的同事们完全有权利支持性别身份的意识形态。这些信念受法律保护,我不希望看到他们因为这些信念而面临失业、暴力或死亡的威胁。

然而,艾玛和丹尼尔在过去几年明确表示,他们认为我们曾经的职业关系赋予他们一种特殊的权利---甚至是义务---在公开场合批评我和我的观点。在《哈利·波特》拍摄结束多年后,他们仍然认为自己是代表我创造的世界的实际代言人。

当你从一个人十岁起就认识他们时,很难摆脱某种保护心理。直到不久之前,那些巨大可怖的电影摄影棚,那些身在其中需要被温柔指引着背诵台词的小孩子们,依然在我心头挥之不去。在过去几年,我多次拒绝了记者邀请我对艾玛发表评论,特别是在《J.K.罗琳的巫师审判》节目中。讽刺的是,我告诉制作人,我不希望因为我说的话而导致艾玛被追责。

附件视频中的电视主持人提到了艾玛的「所有女巫」演讲,事实上,那对我来说是一个转折点,但演讲之后的后续事件比演讲本身更让我受伤。艾玛请人转交了一封她亲手写的便条给我,里面只有一句话:「我为你正在经历的事情感到非常抱歉」(她明明有我的电话号码)。那段时间正是针对我的死亡、强奸和酷刑威胁达到顶峰的时候,我的个人安全保障不得不大幅提升,我一直担心家人的安全。艾玛刚刚在公开场合为火焰浇了更多油,却认为她的一句关切就能让我感受到她基本的同情和善意。

像其他那些从未经历过贫寒潦倒和籍籍无名生活的幸运儿一样,艾玛对现实生活的了解极为有限,以至于她从未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她永远不需要去无家可归者收容所。她永远不会被安排在公立医院的男女混合病房。我会很惊讶如果她自童年后还去过商业街的公共更衣室。她的「公共洗手间」是单人使用的,门外还有保安守着。她有没有在市政游泳池新设立的男女混合更衣室里脱过衣服?她会需要一个拒绝保证全女性服务的国立强奸危机中心吗?会发现自己与一名通过性别认同进入女子监狱的男性强奸犯同住一间牢房吗?

我14岁时不是千万富翁。在写下让艾玛成名的书时,我生活在贫困之中。因此,我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明白,艾玛如此热情参与的践踏女性权利的行为,对没有她那些特权的女性和女孩意味着什么。

最大的讽刺在于,如果艾玛在最近的采访中没有宣称她爱我、珍惜我---我怀疑她改变态度是因为她注意到彻底谴责我不再像过去那样流行---我可能永远不会如此坦诚。

成年人不能指望一边亲近一种经常呼吁暗杀自己朋友的激进运动,一边又主张自己有权得到这位昔日朋友的爱,好像这位朋友实际上是他们的母亲。艾玛有权不同意我的观点,也确实有权公开讨论她对我的感受---但我也有同样的权利,而我终于决定行使它。

我想,罗琳这篇文章在之后的许多年里会像是影子一样跟在艾玛·沃特森的身后,将她和虚伪、残忍和无知几个单词牢牢绑定在一起。怨不得别人,谁让进步小将艾玛在过去五年里背刺罗琳呢?想一下这件事情:罗琳是《哈利·波特》的作者,是哈利·波特世界的创造者,赫敏是她笔下的一个角色,艾玛·沃特森是扮演这个角色的一个演员,然后这个演员因为意识形态的问题背刺作者。这并不是这场闹剧的顶峰,在顶峰时刻部分哈利·波特迷要把 JK 罗琳从哈利的魔法世界里除名。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个世界是公平的。艾玛是演员,在过去几年她成功扮演了进步主义者这一角色,演得很好,占据了大义名分,切割了原著作者,自己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罗琳是作家,现在轮到她展示文字的力量,700 个英文单词汇聚出一击,而这一下对于艾玛可能是致命的。因为这 700 单词只说了一件事:为什么我绝不原谅。

完全能够理解。之所以罗琳会发出至强一击,是因为艾玛的隔空示好,这让罗琳心中所剩不多的爱意和尊重完全消耗殆尽。如果艾玛坚持自己的理念,死硬反对罗琳到底,那么还能让罗琳保留一线敬意。然而,事实上是最近风向转变,保守派在遭受多年的打压之后开始复苏,一路顺风顺水的进步派开始遭到反噬,艾玛想要用灵活的身法横跳到安全地带,罗琳当然不能接受。

因为这里就没有什么所谓的释放善意,当初遭受攻击是把她当做靶子,如今隔空示好是把她当做跳板,自始至终都把她当做是实现个人目的的工具。任何人被当做工具,大概都不会有什么好脾气。反复被当做工具,那就更加糟糕了。反复被当做工具,还要涂抹上一层善意、和解的糖霜,期待对方继续提供无条件的原谅,那就会直接引爆火山---谁人能忍受自己昨天被当成是投名状,今天又被当成是赎罪券?
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标题是《人格高于其他》。其中的观点放在这件事情依然成立:

一个人是个怎样的人,这才是最重要的。毕竟我们生活在人群中,我们和他人打交道的时候,并不能和性格打交道,和观点打交道,和价值观打交道,和政治立场打交道,我们是和一个个具体的人打交道,通过一件件具体的事打交道。一个具体的人如何具体对你,这是你得到支持和遭遇背刺之间的分别。

我对罗琳和艾玛之间的理念之争没有兴趣,世界上究竟是只应该有两种性别,还是可以弄出半条街不同的分类,谁愿意支持其中任何一方都是他自己的事情。但是这些年来,艾玛对待罗琳的态度和方式,我认为要比她嘴上说的所有观点,所有理念都更重要,更能说明她是个怎样的人。艾玛的观点随时可能改变,她的立场随时可能切换,但是她对罗琳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改变不了。因此,她真正在意的东西也就让人一望而知。

她是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吗?她是发自内心地支持某种理念吗?她在媒体上的表述真的是为了捍卫某个社会群体的权利吗?每个人的看法可能都不一样,每个人的观察角度也可能不一致,不过对于我而言,我看她如何对待罗琳。无论是进步主义者,还是保守主义者,我看他们如何对待具体的某个人。

罗琳的《哈利·波特》在我看来,主题是在讲述勇气和友情,大部分儿童读物共同的主题。通过这五年的持续观察,我认为 JK 罗琳作为作者,她是真的相信自己笔下的主题。她在这五年的遭遇,和哈利·波特一样,都是靠个人勇气走过漫长的黑暗之路。虽然非常缓慢,非常痛苦,但是她走了过来。

有位罗琳的读者说了一段话,我觉得讲得极好:

我不记得最初是谁说的「疯狂成群而来,理智逐一回归)(Madness arrives crowds,sanity returns one by one),但这句话说的真贴切,理智正在回归。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它正在路上,那些沉浸在「站在历史正确一边」光辉中的人终将会被抛在一边。

最后,说到罗琳阿姨,我觉得她的网瘾着实是太大了一些,感觉过去这几年整天都在网上和人开战,爱丁堡那么阴冷的地方怎么会出来那么火爆的一个人?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近期热门博文